宋江歷史原型
-
汪應辰《文定集·顯謨閣學士王公墓志銘》謂:“河北巨賊宋江者,肆行莫之御?!睆埵亍杜昙っ亻w修撰蔣圓墓志銘》謂:“宋江嘯聚亡命,剽掠山東一路,州縣大振,吏多避匿?!薄端问贰せ兆诩o》上記載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今山東),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稏|都事略》中也提到當時的亳州知州候蒙曾向皇帝上書建議:“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或足以平東南之亂”?!端问贰埵逡箓鳌匪鶖⒆钤敚骸八谓鸷铀?,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頕所向。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余,載鹵獲。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 通過《宋史》的記載可知,宋江起義的時間在宣和元年到宣和三年。起義主要涉及的地域在太行山及山東及江蘇北部一帶,“橫行河朔,轉略十郡”。起義的首領是宋江。起義具有流寇性質,不一定有固定的根據地。起義的結局是嚴重受挫后投降。起義的規模雖然不太大,但戰斗力特別強,“官軍數萬不敢攖其鋒”。起義的影響不算小,起義的中心區域梁山泊,距東京汴梁僅百公里左右,嚴重威脅著京城的安全。起義所涉及的地區,在北宋是比較發達的。梁山泊在宣和年間是廣濟河中部的個湖泊,而廣濟河上游就是從北宋的都城汴梁城中流出,廣濟河又是京東重要的漕運通道,占據廣濟河中間的梁山泊,對于北宋朝廷的政治、經濟、軍事威肋可想而知。宋江起義的故事在宋史上能夠記上一筆,在民間廣為流傳,足以說明它的影響。 宋江接受招安以后,又干了些什么事情?關于這一問題史學界爭論頗大,主要圍繞宋江有沒有去征方臘的問題展開。方臘起義是與宋江起義幾乎同時發生的一次農民起義,從起義規模上講要比宋江起義大得多,影響也大得多。關于宋江投降后被宋朝派去鎮壓方臘一事,史書中有明確記載,如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楊仲良的《通鑒長編紀事本末》、《三朝北盟會編》、《皇宋十朝綱要》都明確記載宋江投降后隨官兵前往鎮壓方臘起義,宋江從農民起義領袖變成了屠殺農民起義的劊子手。但1939年出土了《宋故武功大夫、河東第二將折公(可存)墓志銘》,這就是史學界都知道的《折可存墓志銘》。墓志銘中明確記載宋江未去征方臘,折可存是在征方臘勝利后才逮住宋江的,所以有人認為方臘起義被童貫鎮壓后,他又一次起兵反宋。宣和四年(1122年),起義最終被折可存率兵鎮壓,宋江也遇害身死。同是史料,孰真孰假,史學界爭論不休。但有兩點是肯定的,宋江從發動起義到最后失敗,只有一年多一點時間;起義失敗不久,他便死去了。另據海州民間傳說,宋江并沒有投降張叔夜,連宋江在內的梁山三十六條好漢被張叔夜殺害,埋在白虎山下,這便是眾人傳人傳說的“好漢塋”。民間還流傳著一首詩:白壁虎山陰、墳壘草木青。問是誰家墓,梁山好漢塋。但是據美籍學者馬泰來發現的北宋末年人李若水的《忠愍集·捕盜偶成》詩,其中提到:“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殺人紛紛剪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驚諤。今年楊江起河北,戰陣規繩視前作。嗷嗷赤子陰又言,又愿官家早招卻。我聞官職要與賢,輒啖此曹無乃錯。招降況亦非上策,政誘潛兇嗣為虐。不如下詔省科徭,彼自歸來守條約。小臣無路打高天,安得狂詞裨廟略?!崩钊羲脑妼懹谒谓督岛蟮牡诙?,當時方臘也已經被殺。從詩中可以看出宋江三十六人的確投降了張叔夜,而且都被封官拜爵,這在當時還是一件相當轟動的大事。
人物起義 宋代自趙匡胤開國以來,一直舉行對外屈辱、專力防內的政策,政權、財權和兵權高度集于中央,封建壓迫非常厲害。特別是北宋末年,由于推行上述政策,導致土地兼并十分劇烈,封建剝削也異常殘酷。所以,雖然當時工商業比較發達,人民生活出路較廣,社會矛盾仍然相當尖銳,農民起義次數很多。仁宗時代在西夏用兵之后,幾十人到數百人的小規模農民起義更是多得不勝枚舉。宋江正是在這樣一種情勢下舉起義旗的?! ∷位兆谛驮辏?119年)十二月,他聚集36個人,在京東東路所管轄的黃河以北地區起義,專打社會上的不平,殺富濟貧,反抗北宋王朝的殘酷統治,引起統治者的恐慌。起義發生不久,宋徽宗趙佶便詔令京東東路、京東西路提刑督捕之。但由于宋朝軍隊久不征戰,缺乏訓練,戰斗力極差;又由于宋江“其才過人”,屬下的36個人都是強悍猛勇之士,個個英雄,所以,這次征剿不僅沒有消滅宋江起義軍,反而使其威名遠揚。在此后的一年多時間里,宋江等人沒有像《水滸傳》等文藝作品所描繪的那樣,入據八百里水泊梁山替天行道,而是“橫行齊魏”,馬不停蹄,千里轉戰于山東、河北一帶。宋江率眾攻打河朔(泛指今黃河下游南北一帶)、京東東路(治青州,今山東省益都),轉戰于青、齊(今山東省濟南)至濮州(今山東省鄄城北)間,攻陷十余郡城池,懲治貪官,殺富濟貧,聲勢日盛。在數萬官軍的圍追堵截中,起義軍攻城陷地,機動靈活地打擊敵人,雖然人數不多,但卻似一把鋼刀,令統治者聞風色變,“官軍莫敢攖其鋒”,成為一支很有影響的農民起義隊伍。 宣和二年(1120年)十二月,宋江率部攻打京西、河北等地州縣。宋徽宗趙佶聞知,采納亳州知州侯蒙“赦過招降”的建策,頒旨招安,侯蒙旋卒,此事不了了之,宋徽宗遂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往討。宋江避其鋒,自青州率眾南下沂州(今山東省臨沂),與官軍周旋年余。宣和三年初,轉向南攻打沂州(今臨沂),戰斗打得十分艱苦,結果終因寡不敵眾,被知州蔣園率兵擊敗。二月,起義軍繼續南下,攻打淮陽軍(今江蘇邳縣西南),接著,占據楚州(今江蘇淮安),進入海州(今江蘇連云港西南)境內。在這些激烈的戰斗中,宋江充分發揮了他的聰明才智和軍事才能,指揮若定,謀略過人,戰術靈活多變;同時,正如后來元代陳泰在《所安遺集·江南曲序》中所說的那樣:“宋之為人,勇悍狂俠”。宋江作戰也很勇敢,身先士卒,帶頭沖殺,打出了威風,令一些朝廷官吏也不得不承認其有勇有謀。就在同一月里,浙江農民起義首領方臘,也率義軍連破處州、秀州(均屬浙江),其攻勢凌厲,使北宋王朝十分驚恐。為了瓦解、鎮壓這兩股農民起義軍,亳州知州侯蒙向宋徽宗上書,道:“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沒有敢抵抗的,說明他必有超過常人的才能。不如赦過招降,讓他率兵討方臘以贖過,或許還能平定東南之亂?!彼位兆趯@個主意十分贊賞,立即下詔給剛剛以徽猷閣待制出任海州知州的張叔夜,令其設法招降宋江?! 埵逡沟竭_海州后,起義軍正準備攻城。宋江和起義軍副將吳加亮等人,仔細分析了海州濱海的特點和城防情況,決定從海上突破,于是直取海濱,俘獲了大型船只10余艘。然而這一切,都被張叔夜所派的偵探窺視到了。張叔夜連忙招募敢死隊1千余人,在近城設伏;然后,再派出小股士卒趕往海濱誘戰,同時將精兵埋伏在海邊。雙方開戰后,伏兵蜂擁而上,舉火燒毀了宋江的船只。宋江雖然率部勇猛拼殺,給敵人以重創,但見船只著火、退路已斷,也不免有些慌亂。這時,張叔夜又乘勢發動全面進攻,俘虜了吳加亮。宋江在重兵包圍之下,痛感大勢已去,不得已率部接受招降。
后世影響 宋江死后,影響逐漸擴大。隨著宋人話本、特別是《水滸傳》的廣泛流傳,南宋之后,宋江和梁山好漢贏得了人們的尊敬與喜愛,一些文學作品里的描述,被作為史實來傳頌,至今,梁山周圍還有不少這樣流傳下來的古跡,如,主峰上的“宋江寨”、“英雄井”、“黑風口”等,山下的“宋江馬道”、“曬糧場”,鄆城東南的“黃泥崗”等等。
- 宋江
宋江是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梁山一百單八將之首,人稱“孝義黑三郎”、“及時雨”、“呼保義”。原本是鄆城縣押司,后加入梁山,在托塔天王晁蓋陣亡后成為梁山的首領,極力主張接受朝廷的招安,并在被招安后率領梁山兄弟們先后攻打遼國以及田虎、王慶和方臘率領的起義軍,回朝后不久被奸臣高俅等人用毒酒害死。宋江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歷史上他是北宋宣和年間農民起義軍的首領,后來投降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