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代表作品
-
《明堂詩》、《辟雍詩》、《靈臺詩》、《寶鼎詩》、 《白雉詩》、 《論功歌詩》、《詠史》、《幽通賦》
作品風格班固是東漢前期最著名的辭賦家,著有《兩都賦》、《答賓戲》、《幽通賦》等。東漢建都洛陽,“西土耆老,咸懷怨思”(《兩都賦序》),仍希望復都長安,而班固持異議,因此作《兩都賦》。賦中以主客問答方式,假托西都賓向東都主人夸說西都長安的關山之險、宮苑之大、物產之盛。東都之人則責備他但知"矜夸館室,保界河山",而不知大漢開國奠基的根本,更不知光武遷都洛邑、中興漢室的功績,于是宣揚光武帝修文德、來遠人的教化之盛,最后歸于節儉,“以折西賓淫侈之論”。《兩都賦》體制宏大,寫法上鋪張楊厲,完全模仿司馬相如、揚雄之作,是西漢大賦的繼續。但在宮室游獵之外,又開拓了寫京都的題材,后來張衡寫《二京賦》、左思寫《三都賦》,都受他的影響。《兩都賦》雖也鋪采□文,但未過分堆砌辭藻,風格比較疏宕。《幽通賦》為述志之作,表示他守身弘道的志向。寫法仿《楚辭》,先述自己家世,后寫遇神人預卜吉兇,再寫他誓從圣賢的決心。所謂幽通,即因卜筮謀鬼神以通古今之幽微的意思。另有《答賓戲》,仿東方朔《答客難》、揚雄《解嘲》,表現自己“篤志于儒學,以著述為業”的志趣。此外,他為竇憲出征匈奴紀功而作的《封燕然山銘》,典重華美,歷來傳誦,并成為常用的典故。班固在《漢書》和《兩都賦序》中表達了自己對辭賦的看法。他認為漢賦源于古詩,是“雅頌之亞”,“炳焉與三代同風”。他不僅肯定漢賦“抒下情而通諷諭”的一面,而縣肯定它“宣上德而盡忠孝”的一面,實際上也肯定了漢賦的歌功頌德的內容。在《離騷序》中,班固對屈原作了不正確的評價,他認為屈原"露才揚己“,雖有”妙才“、”非明智之器“。都表現了他囿于儒家正統思想的局限性。班固另有《詠史詩》,□緹縈故事,為完整五言體,雖質木無文,卻是最早文人五言詩之一。《隋書·經籍志》有《班固集》17卷。已散佚;明代張溥輯有《班蘭臺集》。
- 班固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東漢官吏、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班彪之子,字孟堅,漢族,扶風安陵人(今陜西咸陽東北)。除蘭臺令史,遷為郎,典校秘書,潛心二十余年,修成《漢書》,當世重之,遷玄武司馬,撰《白虎通德論》,征匈奴為中護軍,兵敗受牽連,死獄中,善辭賦,有《兩都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