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

陳壽萬卷樓

  陳壽,字承祚,233年(蜀漢建興11年)出生于安漢縣(今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少時師從大儒譙周,曾任姜維主簿、蜀國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蜀亡后,返歸安漢故里,隱居于萬卷樓。卒于297年(西晉元康7年),終年65歲。

  280年,西晉滅吳,中國歷經漢末以來百余年的分裂重歸統一,陳壽擔當起了研究和撰著三國史的重任。他不舍晝夜,廣泛搜集整理三國時期的檔案文獻,四處尋訪逸聞軼事,踏訪三國名人遺跡。歷經10年艱辛,完成了流傳千古的歷史巨著《三國志》。《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三國史,書中有440名三國歷史人物的傳記,全書共65卷,36.7萬字,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

  四川南充玉屏山麓的萬卷樓,是陳壽少年成長和晚年歸隱之地。據史料記載:萬卷樓始建于222—237年(三國蜀漢建興年間),為三重檐式木石結構樓閣,唐代又在樓前新建甘露寺,形成了漢唐風格的建筑群。“文革”期間,萬卷樓遭到嚴重毀壞。

  為了紀念陳壽這位偉大的史學家,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建設三國文化旅游勝地,南充市順慶區人民政府于1990年在陳壽當年博覽群書的萬卷樓遺址——風景秀麗的玉屏山上重建了氣勢恢弘的萬卷樓。

  距萬卷樓不遠處,是陳壽的舊居。舊居的墻上有陳壽父母和家族簡史及其宗親的生平簡介。室內的所有陳設均仿照漢代民居的特點擺放。舊居外的林蔭道旁,還有多尊刻畫陳壽少年時代求學苦讀的石雕。

  萬卷樓占地面積100多畝,包括“讀書樓”、“紀念堂”、“藏書閣”和雅致的廊、軒、廂房等附屬建筑。它依山順勢而建,布局協調,古樸莊重。屋頂采用雙重飛檐,斗拱承載,黑色筒瓦蓋頂,周圍廊軒環繞,線條流暢,輪廓優美,朱紅漆的木門木窗和線條簡潔的窗欞圍欄,重現了萬卷樓的漢代遺風。

  “讀書樓”展示的是陳壽生平及其家族概覽。迎面而立的書法屏風系木刻《陳壽傳》,為晉人常璩撰文,全篇以簡潔的筆墨記敘了陳壽著書撰史的坎坷經歷。四周墻上記述了陳壽家世及其治學歷程和官宦生涯。“紀念堂”內有精心仿制的三國時期的騎獸俑、木牛流馬、水磨、士卒、兵器、戰車、戰船、錢幣、漢鼎等大小文物300余件。大量的文字、圖畫、書籍、照片、實物等資料,詳細介紹了陳壽的著述和對后世的影響。“藏書閣”是一座二層樓的仿漢代建筑,室內陳列著各個時期不同版本的《三國志》《三國演義》,以及有關三國歷史、文化的書籍資料和音像制品等。

  站在玉屏山腳下,順著萬卷樓前長長的石階,便可仰望高懸在“讀書樓”上的“萬卷樓”巨匾。巨匾黑底金字,長4.7米,高1.8米,系已故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親筆題寫。

  在萬卷樓庭院正中,是一尊陳壽懷抱竹簡、手執毛筆的青銅塑像。塑像高5米、重1噸,形態逼真,神韻飛揚。銅像周圍以黑色花崗石鋪成圓形鑒池,寓意“以史為鑒”。庭院展廳正中,青年陳壽半身銅像布衣高髻,目光剛毅,再現了一代史學家的精神風貌。展廳上方“并遷雙固”的匾額,源于晉人常璩在《華陽國志》一書中對陳壽的高度評價,他贊譽陳壽所著《三國志》的史學成就可與司馬遷、班固并肩成雙。萬卷樓主要建筑的門框上,還有多副盛贊陳壽的楹聯:“千秋筆寫千秋史,萬卷樓藏萬卷書”、“破萬卷書求索宇宙人生真諦,修三國志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承祚倘無三書神州竟成千古恨,果城幸有萬卷舉世得仰一名樓”。

  作為三國文化源頭的萬卷樓,越來越受到世人矚目,隨著新版大型史詩電視連續劇《三國》的熱播,一股濃烈的“三國文化熱”又悄然興起,同時,博大精深的三國文化已走出了國門,并逐漸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

作者介紹

陳壽 陳壽 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史學家,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他小時候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后,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并《三國志》。歷經10年艱辛,陳壽完成了流傳千古的歷史巨著《三國志》。《三國志》是一部紀傳體三國史,書中有440名三國歷史人物的傳記,全書共65卷,36.7萬字,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

陳壽的詩詞

熱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