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書法特點
-
黃庭堅在繼承傳統、學習前輩書法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從而獨樹一幟,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但他的書法也存在某些缺點,如有些筆畫過瘦過長,像蘇東坡譏之為“樹梢掛蛇”那樣,的確顯得難看。然而,瑕不掩瑜,從總體上來說,黃書有他的獨特風格。
黃庭堅 送劉季展詩帖
一、中宮斂結,長筆四展:
黃庭堅的行書,每個字大都長橫長豎、大撇大捺,但每個字的中宮(“中宮”即中心)似乎都有一個圓心,其他筆畫從圓心中放射出來。這種“破體”的“輻射式”的字形結構,突破了晉、唐以來流行的那種方方正正、四面停勻的外形,而以其點畫的借讓,既把握重心,又夸張某些筆畫,使他的書法表現出渾融蕭逸的雅韻和骨力道勁的氣魄。
二、欹側變化,不受羈束:
黃庭堅的書法的第二個特點是字形的結構筆畫欹側,不受羈束。他寫出的橫畫傾斜不平,豎畫虬曲不正,每個字的各部分常以相乖或相應的歪斜之形作配合,一反前人橫平豎直的平淡、呆板的結構,使他的字顯得風神瀟灑,瑰瑋跌宕。蘇東坡很欣賞黃書欹側的特點,曾說:“魯直以平等觀作欹側字,以真實相出游戲法,以磊落人書細碎事,可謂‘三反’。 (《東坡續集》卷四《跋魯直為王晉卿小書爾雅》)。
三、點不挑起,一代奇書:
黃書的第三個特點是寫三點水偏旁時,最下一點多不作挑起如《范滂傳》中的“范”、“滂”、“汝”等字,《諸上座帖后記》中的“凈”字,《松風閣詩》中的“濤”、“洗”、“灑”、。潺,、“沈”等字,特別如行書《經伏波神祠詩卷》,全篇有十七個三點水偏旁的字,除“澤”、“得”二字外,其他十五個字的最下一點全不作挑起。宋代袁文評黃庭堅的書法時說:“字之從水者,篆文作此*字,蓋水字也。至隸書不作*字,乃更為三點,亦是水字,然三點之中,最下一點挑起,本無義,乃字之體耳;若不挑起,則似不美觀。本朝獨黃太史三點多不作挑起,其體更道麗,信一代奇書也。”(《甕牖間評》卷四)。
四、撇改為點,蹙寫上收:
黃書大多以大撇大捺、長筆四展見功夫,這是黃書的明顯特點,但黃書也有時將一些字的筆畫故意縮短和上收,其中最突出的如《王純中墓志銘》、《詩送四十九侄帖》,《松風閣詩》等中的“修”字和“參”字,黃庭堅都將字中的三撇蹙寫和上收為三點,這種異乎尋常的處理,使字體結構中的“展”與“蹙”形成對比,長筆短畫,多姿多態,使這些字的筆畫多變化和不重復。這是黃書的又一特點。
五、動靜結合,和諧統一:
黃庭堅對一些下面帶有四點的字,寫時都將筆畫連續,成一道波浪形,如《黃州寒食詩卷跋》中的“兼”字,《花氣詩帖》中的“薰”字,《經伏波神祠詩卷》中的“馬”字,《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牘》、《王純中墓志銘》中的“無”字等。這樣處理,使字的上半部較為端正、平穩,表現為“靜”,而下面的四點寫作波浪形,連續一筆而成,則顯得瀟灑飄逸,表現為“動”,這樣便使字體結構動靜結合,和諧統一。
六、不泥古法,得筆外意:
黃庭堅的草書如龍飛風舞,超軼絕塵,為世人所稱贊。他雖師承張旭、懷素,但他不泥古法,力求創新。金代詩人施宜生稱贊黃庭堅的草書時說:“行行當行止當止,錯亂中間有條理。意溢毫搖手不知,心自書空不書紙。”(《中州集》卷二“跋山谷草書”)趙秉文在《題涪翁草書文選書后》說:“涪翁參黃龍禪,有倒用如來印手段,故其書得筆外意,如莊周之談大方,不可端倪。”黃庭堅草書的有些字形雖與張旭、懷素所寫的字有些相似,但他善于用筆,深得此中三昧,所以黃書的線條千姿萬態,變化多端。旭、素的許多筆畫雖也豪逸放肆,但多是一筆簡單而過,而黃書則一波三折,或籜龍坼石,或輕梢遏云,妙兼數體,圓轉卓絕。我個人認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黃庭堅的草書已超過張旭和懷素。另外,蘇東坡說過:“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從生活閱歷、文章學問等方面來說,黃庭堅遠比旭、素豐富和淵博。
- 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涪翁,又號山谷道人。原籍金華(今屬浙江),祖上遷家分寧(今江西修水),遂為分寧人。治平四年(1067)進士,授葉縣尉。熙寧五年(1072)為北京(今河北大名)國子監教授。元豐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縣(今江西泰和)。哲宗立,召為秘書郎。元祐元年(1086)為《神宗實錄》檢討官,編修《神宗實錄》,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時張耒、秦觀、晁補之俱在京師,與庭堅同游蘇軾之門,有「蘇門四學士」之稱。《神宗實錄》成,擢為起居舍人。哲宗親政,以修實錄不實的罪名,被貶涪州(今四川涪陵)別駕、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紹圣四年(1097)移戎州(今四川宜賓)。崇寧元年(1102),內遷知太平州(今安徽當涂),到任九天,即被罷免,主管洪州玉隆觀。次年復被除名編管宜州(今廣西宜山)。四年,卒于貶所,年六十一,私謚文節先生。《宋史》有傳。尤長于詩,世號「蘇黃」。其詩多寫個人日常生活,在藝術上講究修辭造句,追求新奇。工書法,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編》三卷。《全宋詞》收錄其詞一百九十馀首。《全宋詞補輯》又從《詩淵》輯得二首。黃庭堅詩歌創作影響很大,與蘇軾并稱「蘇黃」,是「江西詩派」的創始人。其詩宗法杜甫,并有「奪胎換骨」「點石成金」「無一字無來處」之論。作詩力求新奇,詩風瘦硬峭拔,也有清新流暢之作,另有詩反映了人民的疾苦。由于他學識淵博,功力深厚,創作態度嚴謹,詩中往往表現出超邁的見識和曠達的襟懷,在宋代詩歌發展史上獨樹一幟。但過多地在字句、技巧上下功夫,不免有晦澀生硬之弊。詞與秦觀齊名,少年時多做艷詞,有的詞寫得疏宕灑脫,清雅明暢。晚年詞風接近蘇軾。今存詞180多首。有《山谷集》,自選其詩文名《山谷精華錄》,詞集名《山谷琴趣外篇》(即《山谷詞》)。工書法,兼擅行、草,自成風格。書跡有《華嚴疏》《松風閣詩》及《廉頗藺相如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