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文學(xué)貢獻
-
蔡邕是漢代最后一位辭賦大家。其所作賦絕大多數(shù)為小賦,取材多樣,切近生活,語言清新,往往直抒胸臆,富于世態(tài)人情,很有藝術(shù)的感染力。
其中代表作品為《述行賦》。
據(jù)蔡邕自序,《述行賦》作于桓帝延熹二年(159年)秋。當時宦官擅權(quán),朝政腐敗, 人徒凍餓,不得其命者甚眾.而昏庸的桓帝聽中常侍徐璜說蔡邕善鼓琴,于是敕陳留太守將其送到京城。蔡邕行至洛陽附近的偃師縣,即稱病不前。因 心憤此事,遂托所過,述而成賦.此賦一開始即以上路時的秋雨連綿、積滯成災(zāi),即景生情,抒發(fā) 郁抑而憤思 的內(nèi)心情感。
玄云黯以凝結(jié)兮,集零雨之溱溱。路阻敗而無軌兮,途濘溺而難遵 ,于彤云密雨、路途泥濘的描寫中,隱寓社會黑暗、世道艱難以及濃烈的憂思。
接下去通過京畿所見所聞所感:皇家赫而天居兮,萬方徂而星集。貴寵煽以彌熾兮,僉(皆)守利而不戢(止)。前車覆而未遠兮,后乘趨而競?cè)搿8F變巧于臺榭兮,民露處而寢濕;消嘉谷于禽獸兮,下糠秕而無粒。弘寬裕于便辟(諂媚奸人),糾(查辦)忠諫其骎急。……周道鞠(盡)為茂草兮,哀正路之日淴(沒)。
將統(tǒng)治者的窮奢極侈與人民百姓的極端貧苦,奸佞之徒的受到縱容與忠貞志士的橫遭迫害進行比照,不僅強烈抨擊了腐敗政治,而且抒發(fā)了整個王朝陷入窮途末日的悲憤之慨。最后表示既然 無亮采以匡世兮,亦何為乎此畿· 故決心 爰結(jié)蹤而回軌兮,復(fù)邦族以自綏。 盡管未免消極,但拒不為垂死王朝作點綴,也真切顯現(xiàn)了作者的反抗和血性。全賦短小精悍,感情沉痛,批判深刻,情辭俱佳,是漢末抒情小賦的力作。
蔡邕小賦的題材多樣,他甚至用以表現(xiàn)男女情愛,風(fēng)格大膽而直率。《青衣賦》就是相當感人的好作品。在這篇言情小賦中,他真實地坦露了對一位出身微賤的美女的愛情:愛她的姿容: 盻倩俶麗,皓齒娥眉 ;愛她的勤快: 精惠小心,趨事如飛 ;愛她的能干: 中饋裁割,莫能雙追 ;愛她賢淑: 關(guān)睢之潔,不陷邪非 ;熱情地贊揚她: 察其所履,世之鮮希 ;為她的社會地位不平而惋嘆:金生砂礫,珠出蚌泥。嘆茲窈窕,散在卑微 ;同時也為由于門第相隔而不能結(jié)合深感痛楚: 寒雪繽紛,充庭盈階。兼裳累鎮(zhèn),輾轉(zhuǎn)倒頹。昒昕(曉明)將曙,雞鳴相催。飾駕趨嚴,將舍爾乖。蒙冒蒙冒,思不可排! 感情是真摯的,表現(xiàn)了人情與封建禮法的矛盾撞擊。
如此題材的作品在漢賦中可謂驚世駭俗,絕無僅見,甚至招來衛(wèi)道士的譴責,如當時的張超就寫了一篇《誚青衣賦》,譏其 文則可佳,志卑意微 ,因此愈顯難能可貴。
- 蔡邕
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zhèn))人,東漢文學(xué)家、書法家。權(quán)臣董卓當政時拜左中郎將,故后人也稱他“蔡中郎”。后漢三國時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