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生平
-
陳亮出生于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在他的身敘中說:“陳氏以財豪于鄉,舊矣,首五世而子孫散落,往往失其所庇依。”(《陳亮集》卷15《送巖起叔之官序》),陳氏在其祖父代,家境富裕,人丁興旺。“當時聚會,動則數百人”“其后數年,死生困頓,何所不有”,從此便沒落下來,陳亮的曾祖父陳知元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間“以武弁赴京守御,從大將劉元慶”死于抗金戰斗之中。他的祖父陳益“明敏有膽決”,其父陳次尹剛成年即為全家生活而奔波,陳亮的母親,14歲便生下了陳亮,對陳亮的哺養教育之責,主要由祖父母承擔,他們把復興陳家的希望寄托在陳亮身上。陳亮說:“皇祖、皇祖妣鞠我而教以學,冀其必有立于斯世,而謂其必能魁多士也……少則名亮以汝能,而字以同父。倦倦懇懇之意”。
《宋史·陳亮傳》說他“生而且有光芒、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從青少年開始,就顯示了他是一位聰穎精明,才華橫溢和志量非凡的人。在18歲時,他就考查了歷代古人用兵成敗的事跡,寫出了《酌古論》3篇,討論了19位風云人物。當時的婺州郡守周葵看了這部書,對他十分賞識,贊譽為 “他日國士也”,并“請為上客”(同上)。然而,周葵所欣賞的是陳亮博通古今的才華,期望把這位有希望的青年人納入道德性命之學的軌范中去,孝宗隆興元年,周葵參知政事,聘陳亮為其幕賓“朝士百事、必指令揖亮,因得時豪俊盡其議論”。周葵授以《中庸》《大學》曰:“談此可精性命之學”,但陳亮對此不很感興趣,他后來說“紹興辛已,壬午之間,余以報治兵事,為一時明公巨臣之所許,而反授《中庸》《大學》之旨,余不能識也,而復以古文自詭于時,道德性命之學亦漸聞矣。”經過學習,陳亮雖然對道德性命之學有所了解,但他卻認為,那種空談心勝的道德性命之學無補于實際,更不能解決抗金統一事業,所以沒有按照周葵為他設計的道路去實行,而是繼續研究前人的歷史,并且又撰著了《英豪錄》和《中興遺傳》兩部著作,冀圖從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中總結出中興復國的借鑒。
陳亮在青壯年時期,曾兩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未得中。他說:“亮聞古人之于文也,猶其為仕也,仕將以行其道也,文將以載其道也,道不在于我,則雖仕何為”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陳亮35歲時又“詣闕上言”,慷慨激昂地批判了自秦檜以來朝廷茍安東南一隅的國策和儒生、學士拱手端坐空言性命的不良風氣,感動了孝宗,受其賞識,“欲榜朝堂以勵群臣,用種放故事,詔令上殿,將擢用之”,但被陳亮拒絕了。這是因為孝宗的寵幸大臣曾覲插手這件事,他想掠美皇恩,搶在孝宗頒發之前見了陳亮,借攏絡陳亮以擴展個人勢力,此事為陳亮所知,因而 “逾垣而逃”。
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陳亮24歲“首貢于鄉,旋入太學”。次年,朝廷與金人媾和,“天下欣然,幸得蘇息”,獨陳亮敢冒風險,認為不可,他以布衣身分,連上五疏,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中興五論》。二百年后的方孝儒,在讀陳同甫《上孝宗四書》時稱贊道“士大夫厭厭無氣,有言責者不敢吐一詞,況若同甫一布衣乎!人不以為狂,則以為妄”,朝廷置之不理,陳亮回鄉教書講學,“學者多歸之”,但他出于一個愛國者的責任感,又于1178年中,連續三次上書,由于奏疏直言不諱,大膽揭發了一班大臣退讓求和,茍且求安和儒士們脫離實際的空談風,遭到了當道者的忌恨。回鄉之后,就有人向刑部控告了他,刑部侍郎何澹素忌恨陳亮,以“言涉犯上”之罪,逮捕了他,并施以酷刑“笞亮無完膚”。此事孝宗得知,下詔免死,陳亮回鄉后,又發生了家僮殺人的事,被仇家控告為陳亮所指使,陳亮之父被囚于州獄,本人被下大理獄,這次蒙難因丞相王淮和好友辛棄疾等人的營救,又得免死,回家后的三年中,同朱熹展開了“王霸義利之辨”的交鋒。
經過兩次下獄,經受嚴重打擊排斥之后,陳亮并未對恢復中原之志有所改變,考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親自到建康(南京)京口(鎮江)觀察地形,作詞《念奴嬌·登多景樓》,對建康京口一帶有如下描寫“一水橫陳,連罔三兩,做出爭雄勢。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主張不要把長江天險僅僅當做是隔斷南疆北界的門戶,而要把它作為北伐中原,恢復失地的跳板,長驅直入,不須反顧。并且再次上疏,建議孝宗“由太子監軍,駐節建康,以示天下銳意恢復”。這時正遇孝宗決定內禪,奏疏未予上報,此次上書不但未到孝宗皇帝之手,反而因其內容指陳時弊,觸怒了許多官僚,“繇是在廷交怒,以為狂怪”,“當路欲置我于死地”。陳亮回鄉后,一次參加鄉人宴會,有人在杯中放了胡椒末,同座的人回家暴風,他的家人誣告陳下了毒, 陳亮再吃官司,下了大理。其后因少卿鄭汝諧在光宗面前求情,才免于死,這次下獄,從表面上看,屬于刑事案件,實際在其背后隱藏著政治原因。陳亮出獄后說 “亮濫膺無須之禍,初欲以人殘其命,后欲以受賂殘其軀,拒獄反端,搜尋竟不得一筆之罪……可謂吹毛求疵之極矣。”
陳亮竭憂于國事,為國家民族的復興盡瘁憂夢,多次上書中,向朝廷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雖也曾得到孝宗皇帝的賞識,但終未被任用。直到紹熙四年(1193年), 51歲時,他參加禮部的進士試,考中了狀元。他在中狀元后的報恩詩中說:“復仇自是平生志,勿謂儒臣鬢發蒼”。又在《告祖考文》中說:“親不能報,報君勿替。70年間,大責有歸,非畢大事,心實恥之”。及第后,授簽書建康軍判官廳公事,然而,終因長期“憂患困折,精澤內耗,形體外高”,于紹熙五年(1194年),52歲就病逝了。陳亮死后40年,他的著作被編輯為《龍川集》行世。
- 陳亮
陳亮(1143─1194)字同甫,號龍川。初名汝能,二十六歲時改名亮。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才氣超邁,喜談兵。乾道五年(1169)試吏部,被黜。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退而杜門力學近十年。淳熙五年(1178)改名同,詣闕上書,十日內凡三上,言恢復之大計,不為當政所用,憤恨而歸。爾后遭人嫉恨,二度被誣入獄,備受折磨。淳熙十五年(1188),親赴金陵、京口觀察山川形勢,賦《念奴嬌》二詞言志。至臨安復有《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朝廷交怒,以為狂怪。是年冬,赴上饒與辛棄疾會于鵝湖,極論世事。別后有《賀新郎》三詞與稼軒往復唱酬。紹熙初,被誣第三次入獄,經力救得免。紹熙四年(1193),策進士第一,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之官,逾年而卒,年五十二。端平初,追謚文毅。葉適為其撰墓志銘(《水心文集》卷二四)。《宋史》有傳。陳亮也是當時名學者,與朱熹友善,然論學各不相下,蓋學派判然不同。亮與葉適共創經世濟用之「事功之學」,為「永康學派」創始人,學者稱龍川先生。嘗自贊云:「人中之龍,文中之虎。」辛棄疾《祭陳同父》盛稱其「智略橫生,議論風凜」。有《龍川文集》三十卷,《龍川詞》一卷。葉適《書龍川集后》謂陳亮本「有長短句四卷,每一章就,輒自嘆曰:『平生經濟之懷,略已陳矣。』」劉師培《論文雜記》云:「龍川之詞,感憤淋漓,眷懷君國。稼軒之詞,才思橫溢,悲壯蒼涼。例之古詩,遠法太沖,近師李白,此縱橫家之詞也。」他對寫作的意見是:大凡論不必作好言語,意與理勝,則文字自然超眾。故大手之文,不為詭異之體,而自然宏富;不為險怪之磁,而自然典麗。奇,寓于純粹之中,巧,藏于和易之內,不善學文者,不求高于理與意。其哲學著作氣勢恢宏,說理精辟透徹,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與辛棄疾交往甚密,是著名的辛派詞人,詞集名《龍川詞》,全宋詞收詞74首。突出的特點是直抒胸臆,把詞作為表達經世濟民的政治抱負、抒發抗戰愛國激情的工具。《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是著名的激越高亢的愛國主義篇章,千百年來為人們廣為傳誦,被評為《龍川詞》的壓卷之作。《龍川詞》多數篇章語出肺腑,極少矯飾,但也不是淺直表露,自有其抑揚沉痛之處。劉熙載《藝概》卷四說:「同甫與稼軒為友,其人才相若,詞亦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