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自晉曲學理論
-
沈自晉的曲學理論主要集中在《南詞新譜》中。他在客觀看待新聲麗詞前提下,辯證地看到:考古可以備法析疑;從今可以傳調廣教,兩者相濟方能增強戲曲藝術的生命力。所以沈自晉在修訂增補《南九宮十三調曲譜》的過程中于謹守家法的同時,與時俱進,廣輯新聲麗詞,努力將格律聲腔、才情美藻各自獨勝合為兩者同時兼擅的雙美。
從《重定南詞全譜凡例》中可以看出:遵舊式、稟先程、重原詞、參增注、嚴律韻、慎更刪等原則側重體現了沈自晉謹守詞隱先生矩矱,在宮調格律的標注、體式的總結分析和例曲的選擇上多遵從原譜,在客觀求實的基礎上進行修訂增補,以期新譜更加精準詳細、簡便直捷,而不為虛華炫目。特別在“嚴律韻”中,沈自晉認為“語曲以律,其在天人相與之際乎!”極力推崇合律依腔發于自然的主張。在“稽左手”原則中,沈自晉還點明了戲曲藝術的社會娛樂價值:試思新聲一傳,群響百和,維時授以清歌,則嬌喉吐珠,協比絲竹,飛花斗月,震座傾懷;更令習而登毯,則鏇絳在握,遞笑傳聲,骨節寸靈,雅俗心醉??梢娚蜃詴x重視的是戲曲通過聲、動所取得的審美動人且雅俗共賞的娛樂效果,而非傳統意義上的風教作用,這可以在他自己的戲曲創作中得到證實。在肯定戲曲娛樂價值的同時,沈自晉亦認識到戲曲藝術的文化傳承價值:蓋聲音之道通乎微,一人有一人手筆,一時有一時風氣,歷歷盡然。予茲集,乃博訪諸詞家,實核其作手,可一覽而知其人、論其世,非止浪傳姓字已也。這主要是因為沈自晉遭遇明清鼎革,晚年生活在清代,在整理有明一代之戲曲詞譜的過程中,通過戲曲作品知人論世,感念故國,所以也就肯定了戲曲藝術能立言傳世的文化傳承價值。
- 沈自晉
沈自晉(1583~1665),明末清初的著名戲曲家。字伯明,晚字長康,號西來,雙號鞠通。生于明萬歷癸未年九月十八日,卒于清康熙乙巳年二月二十六日,享年八十三歲。沈自晉出身于吳江沈氏家族,淡泊功名,待人溫厚,勤學博覽,富有文才。他更有非凡的音樂天賦,終生酷愛,鉆研不息,是劇壇江派的健將。著作有《黍離續奏》、《越溪新詠》、《不殊堂近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