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耒文集版本
-
其文集今存主要有四種版本:《宛丘先生文集》七十六卷,存清康熙呂無隱鈔本、《四庫全書》本等。《柯山集》五十卷、拾遺十二卷,存武英殿聚珍版本、廣雅書局刻本,見于《宛丘先生集》而不見于《柯山集》的詩文,均輯入該本《拾遺》。《張右史文集》六十五卷,存明[url]萬歷抄本、清雍正七年謝浦泰抄本等。《張文潛文集》十三卷,存明嘉靖三年郝梁刻本。四種版本文集所收篇目互有差異。中華書局1999年出版有李逸安等校點《張耒集》,較為完備精審。張耒還撰有《明道雜志》一卷,南宋慶元時陳升刻于黃州,現存明刻本、《唐宋叢書》本、《學海類編》本。《全宋詞》第一冊收其詞六首。《全宋詩》卷一一五五至一八七錄其詩三十三卷。《全宋文》卷二七五○至二七七一收其文二十二卷。事跡見《東都事略》卷一一六、《宋史》卷四四四本傳。近人邵祖壽編有《張文潛先生年譜》一卷。
張耒對詩文創作亦有他自己的觀點,其核心則是以理為主,辭情翼之。“學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務理,求文之工,世未嘗有也。夫決水于江、河、淮、海也,順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沖砥柱、絕呂梁,放于江湖而納之海,其舒為淪漣,鼓為波濤,激之為風飆,怒之為雷霆,蚊龍魚鱉,噴薄出沒,是水之奇變也。水之初,豈若是哉!順道而決之,因其所遇而變生焉。……江、河、淮、海之水,理達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宋史》本傳)。又云:“文章之于人,有滿心而發,肆口而成,不待思慮而工,不待雕琢而麗者,皆天理之自然而情性之道也”(《賀方回樂府序》),一時之學者奉為至言。平心而論,強調在創作過程的發抒真情、筆隨意驅,自有其合理性的一面,而且的確也是把握了文藝創作的規律,但一味地否認構思、修飾、琢磨、錘煉等在創作過程中的必要性,則又不免矯枉過正。作者本人的創作也正因了其自立的樊籬,因而多少顯得肌理有余而文采不足,略嫌枯槁相。其創作成就前未及東坡(蘇軾),后不如放翁(陸游),痼或即是。
- 張耒
張耒(1054─1114)字文潛,號柯山,楚州淮陰(今江蘇淮陰)人。耒「少年讀詩書,意與屈賈爭。口談霸王略,銳氣虹霓橫」(《秋懷十首》之一)。熙寧六年(1073)進士,授臨淮主簿。元祐元年(1086),召試學士院,授秘書省正字,累遷起居舍人。紹圣初,以直龍圖閣知潤州,尋坐黨籍,徙宣州,謫監黃州酒稅,再貶監竟陵郡酒稅。徽宗立,起為黃州通判,歷知兗州、潁州、汝州。崇寧初,坐元祐黨籍,貶官。大觀年間,移居陳州。政和四年卒,年六十一。《宋史》、《東都事略》有傳。著有《張右史文集》六十卷。詞存六首。趙萬里輯為《柯山詩馀》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