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至創(chuàng)作背景
-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
這首詩作于詩人入蜀之初,在杜甫歷盡顛沛流離之后,終于結束了長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頭蓋了一座草堂,暫時定居下來了。詩人在久經離亂,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來訪時作了這首詩。前兩句描寫居處的景色,清麗疏淡,與山水鷗鳥為伍,顯出與世相隔的心境;后面寫有客來訪的欣喜以及誠懇待客,呼喚鄰翁對飲的場景,表現(xiàn)出賓主之間無拘無束的情誼,詩人為人的誠樸厚道躍然紙上。詩中流露出一種閑適恬淡的情懷,詩語親切,如話家常。
據(jù)黃鶴《黃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詩史補遺》講,這是761(上元二年)春天,杜甫五十歲時,在成都草堂所作。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記事詩,表現(xiàn)出詩人純樸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過”,可見詩題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體情況不詳,杜甫母親姓崔,有人認為,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親戚。“明府”,是唐人對縣令的尊稱。相“過”,即探望、相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