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傳略
-
劉基,字伯溫,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于江浙行省處州路青田縣南田山武陽村,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贈太師,謚文成,因而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南田武陽村于1948年被劃入新析置的文成縣,縣名就是為了紀念劉基。
劉基自幼聰穎,據說“讀書能七行俱下?!?4歲赴括城(今麗水)入處州路郡庠讀書,“從師受《春秋》經,人未見其執經誦讀,而默識無遺。習舉業為文有奇氣,決疑義皆出人意表。凡天文兵法諸書,過目洞識其要。”無順帝元統元年(1333)中進士。至元二年(1336),赴江西任瑞州高安縣丞。在高安任上,“小民咸慈父戴之,而豪右數欲陷焉”。后來被江西行省辟為職官掾史,“以讜直聞”。不久,辭職歸里。居家力學多年,又曾游學江東三年,學問有了長足進步。但仕途坎坷,一直沉于下僚。至正八年任江浙行省儒學副提舉、行省考試官,不到一年便因“建言監察御史失職事,為臺憲所沮”,又一次辭職,寓居杭州。至正十二年,被江浙行省任為浙東元帥府都事,次年改任行省都事,在溫、臺一帶參與戎事,也只一年多,因建議招捕方國珍,上官“以為傷朝廷好生之仁,且擅作威?!保苊饴毩b管紹興的處分。至正十六年,復行省都事職,后改任行樞密院經歷,在處州謀括“寇”有功,一度升任行省郎中(從五品),可是不久執政者抑其軍功,仍以從七品格改授處州路總管府判,且“不與戎事”(即奪去兵權),劉基乃“憤而棄官”,居家著書。
至正二十六年(1360),是年劉基50歲,應朱元璋聘,與宋濓、章溢、葉琛赴金陵。劉基向朱元璋呈時務十八策,受到朱元璋禮遇。朱元璋特地為“四先生”建造禮賢館。從此,劉基參與軍機,成了朱元璋開創明王朝的主要謀士。首先,他為朱元璋制訂“征討大計”。并提出先滅陳友諒,后取張士誠的戰略,為朱元璋所采納。朱元璋滅陳、張后繼而“北伐中原,遂成帝業,略如基謀?!敝琳辏?366),劉基以太史令身份受命卜地拓建建康城。第二年(吳元年,1367),吳置御史臺,以劉基為御史中丞。劉基奏請立法定制,與李善長、楊憲、傅璇、陶安等一起定《律令》。十一月,劉基上《戊中大統歷》。十二月,《律令》成,這是《大明律》的雛形。洪武元年(1368)劉基奏立《軍衛法》,確立衛所制。是年四月朱元璋赴汴梁,劉基與李善長留守京師,“基謂宋元寬縱失天下,今宜肅紀綱令御史糾劾無所避,宿衛宦侍有過者,皆啟皇太子置之法,人憚其嚴”。中書省都事李彬“坐貪縱抵罪”,雖丞相李善長說情,仍被奏斬。次年十月,朱元璋與劉基討論丞相人選。劉基直抒已見,因之得罪了汪廣洋、胡惟庸。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劉基進封開國詡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護軍、誠意伯。次年正月,朱元璋并未聽從劉基話,罷了李善長相職,并以汪廣洋為右丞相胡惟庸為中書左丞。這兩人對劉基都是耿耿于懷的。劉基本來就有激流勇退之意,此時更覺處境不好,得到朱元璋允許,當年便告老回鄉,從此歸隱韜跡。
洪武六年(1373)正月,中書省右丞相汪廣洋因為無所建樹,被貶黜為廣東省參政,由左丞胡惟庸主持中書省事務。至此胡惟庸大權在握,終于想出了報復劉基的辦法。洪武五年,劉基出于對國事的關注,命長子璉進京奏請在青田縣邊遠地區談洋(今在文成縣朱陽鄉)設立巡檢司以維持地方治安。洪武六年,另一個叫茗洋(在今文成縣東頭鄉)的地方發生逃軍周廣三等人的反叛事件。胡惟庸故意將談洋與茗洋混為一談,指使刑部尚書吳云,誘引處州府與青田留用的元朝舊吏,構陷劉基,說劉基看中了談洋有“王氣”,想占為墓地,當地百姓不肯,便提出設巡檢司的辦法驅趕當地住戶,因而激起百姓作亂。接著,胡惟庸請朱元璋按叛逆罪處置劉基,并逮捕劉璉下獄。朱元疑信參半,只因“王氣”兩字確實犯了他的忌,所以雖未明文加罪劉基,未逮捕劉璉,卻移文切責劉基,并下旨奪了他的俸祿。劉基內心懼怕,于當年七月親自入朝見朱元璋,不敢辨白,只是引咎自責。為了消除朱元璋懷疑,便留在京城,不敢要求回家。從此,劉基在南京孤苦伶什地度著風燭殘年,身體日益衰朽。
洪武八年(1375),劉基在京病重,“三月上知公且不起,御制文遣使送之歸?!睔w家后與親人團聚了一個多月,于四月十六日辭世。享年65歲。
劉基有《誠意伯文集》20卷傳世,收有賦、騷、詩、詞1600余首,各種文體文230余篇。四明楊守陳《重鋟誠意伯文集序》謂:“漢以降,佐命元勛多崛起草莽甲兵間,諳文墨者殊鮮,子房之策不見辭章,玄齡之文僅辦符檄,未見樹開國之勛業而兼傳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謂千古之人豪矣?!鄙虻聺撛凇睹髟妱e裁》中說:“元代詩都尚辭華,文成獨標高格,時欲追韓杜,故超然獨勝,允為一代之冠?!薄睹魇贰繁緜髡f他“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并為一代之宗?!?
- 劉基
劉基(1311~1375)中國明初大臣,文學家。字伯溫。浙江青田人。元至順間舉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時人比之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聞劉基及宋濂等名,禮聘而至 。他上書陳述時務18策,倍受寵信。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吳元年(1367)為太史令,進《戊申大統歷》。奏請立法定制,以止濫殺。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于鳳陽。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大封功臣,封為誠意伯,歲祿240石 。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 ,朱元璋比之為張良。劉基論天下安危,義形于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四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訐而奪祿。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后涂節謂其死實為胡惟庸投藥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