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故事:剖疑護太子
-
從武則天末年,唐朝屢次發生政變。睿宗李旦登基以后,政局仍不穩定,潛伏著政變危機,太平公主黨徒眾多,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文武大臣,大半附之,嚴重威脅著太子李隆基的地位。 傳說睿宗景云年間的一天,皇帝早朝時對大臣們說:“最近有術士預言五日之內有軍隊進攻皇宮,大家說怎么辦?”大臣們一聽,大為震驚,紛紛要求皇帝調查此事,并加以警惕。張說出班奏道:“臣以為這是一些人散布的讒言,他們主要是想誣陷太子罷了。皇上如果以太子監國,處理朝政,加強太子的實權地位,則君臣名分就會固定下來,有利于穩定人心和政局。弄奸的小人就沒有膽量再搞破壞,這樣流言蜚語就不會再有人傳播了。”
張說的建議,得到了其他大臣的贊同,睿宗皇帝立即下詔自即日起由太子李隆基監國執政,從而為太子李隆基地位的鞏固奠定了基礎。
- 張說
張說(667─730),唐文學家。字道濟,一字說之,洛陽人。武則天永昌中(689),舉賢良方正,授太子校書郎。因不肯依附張易之兄弟,忤旨,被流放欽州。唐中宗復位,召回,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任兵部侍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任宰相,監修國史。玄宗時封燕國公,任中書令。因與姚崇不和,貶為相州刺史,再貶岳州刺史。開元九年(721),復為宰相。翌年出任朔方軍節度大使,官至右丞相兼中書令。張說前后歷仕四朝、三秉大政,掌文學之任共三十年。文筆雄健,才思敏捷,朝廷重要文誥,多出其手,與許國公蘇颋并稱「燕許大手筆」。尤其擅長于碑文、墓志的寫作,其詩除應制奉和之作外,有不少佳作傳世。貶官岳州后,「詩益凄婉,人謂得江山助」(《新唐書》本傳)。有《張燕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