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陽三下長安
-
第一次 李夢陽天資聰穎,秉賦超群,加上從小就好學多思,因而到他十五六歲時,就已是才思敏捷、出口成章的才子了。他17歲那年,陜西長安府開科考試,他備行裝,告別家鄉父老,只身前往長安。當時,李夢陽雖說血氣方剛,才華橫溢,但他一點也不自負,相反,他總是想到自己的不足,想到“強中更有強中手”。到了長安,他不像別人那樣整天吟詩聚會,高談闊論,借以炫耀自己,也不像那些紈绔子弟,臨考前游山玩水,忘乎所以。他把自己關在小店里,認真讀書。眼看就要考試了,一天,他碰到一伙挾雞斗狗的紈绔子弟喧囂而來。李夢陽早對這些人的行為非常反感,便上前說道:“就要考試了,你們為何如此嬉鬧不休?”那些紈绔子弟,從李夢陽說話口音知是從慶陽府來的窮酸小子,哪里瞧得起他,奚落道:“北山狼;只知學而時習之,豈敢應試?”李夢陽聽后,心中非常氣憤。他的性子格外要強,心想,要考就必然要高中,讓這些紈绔子弟看看,煞煞他們的傲氣,但自己的學識狀況還無這個把握,不如再讀一年書。主意一定,試也不考了,長安也不呆了,回到家里,更加刻苦地攻讀。
第二次 不知不覺,又一年的考試來臨了。這時的李夢陽學識更加廣博,他滿懷自信地又一次告別家鄉父老來到長安。當他剛剛出現在考場里的時候,那些紈绔子弟又不懷好意地上前嘲弄他:“北山狼怎么又敢來應試?”這次李夢陽沒有生氣,他機智地想了想,然后委婉含蓄地說道:“虎走青山在,山在虎還來,豈有不來之理?”紈绔子弟聽后面露慚色、無言以對,只得悄悄溜走了。考試開始了,李夢陽胸有成竹,臨陣不懼,才思泉涌,奮筆疾書,一篇文才俊秀、論語精辟的好文章不一會兒就做完了。他滿以為這次可以揚眉吐氣了,誰知,學臺大人不學無術,有眼無珠,只知徇私舞弊,哪里看得出夢陽的才學。非但榜上無名,考官還竟然在李夢陽的考卷上胡亂批道:“四等大秀才李夢陽。”以此來挖苦他。夢陽萬萬沒有想到考官會這樣做,又一次憤憤而去。
兩次應試,并沒有使李夢陽灰心氣餒,相反,學習更加刻苦了。弘治五年,李夢陽再次告別家鄉,前往長安應試。這一次,為了回擊學臺大人的嘲弄,他在一只大燈籠上用紅筆書寫“四等大秀才李夢陽”8個大字。學臺見他提著這樣的燈籠招搖過市,不禁大吃一驚,又羞又怒,卻又拿他沒辦法。
第三次 考試開始了,這次考試是即景賦詩。學臺和那些貌似胸有韜略的考生瞧不起李夢陽,想讓夢陽當眾出丑,在一旁密謀捉弄辦法。李夢陽并不把這些放在心上,鎮定自若,胸有成竹,一邊往高樓上走,一邊賦詩道:“一步一步登高樓。”學臺和那些紈绔子弟一聽起句如此平淡,都蔑視地笑了。夢陽并不在意,又往上走了一步說:“手扶欄桿望北斗。”學臺及其他考生聽后不語了,心里暗想這句還有點詩意。夢陽說完繼續上樓,隨即又順口成章:“不是青天遮眼目,望盡天下十八州。”學臺和那些考生聽后瞠目結舌,心里不由得暗暗夸獎:“高才!高才!”從此再也不敢輕視這位年僅19歲的小夢陽了。這一年夢陽考中解元,即第一名舉人。第二年,又連中進士,更使人刮目相看。(《民間故事》)
- 李夢陽
李夢陽(1473~1530)中國明代文學家。字獻吉,號空同子。慶陽(今屬甘肅)人。出身寒微。弘治七年(1494)進士,歷任戶部主事、江西提學副使等職。他嫉惡如仇,曾因草疏奏章彈劾宦官劉瑾而入獄。李夢陽鑒于臺閣體詩文千篇一律的弊端,決心倡導復古以改變不良文風。他是前七子的領袖,主張古詩學魏晉,近體學盛唐,在當時影響頗大。但他過于強調格調、法式 ,未能很好地從復古中尋求創新。在他與何景明的辯論中,意氣用事,論點偏激,導致他泥古不化,甚至走上了抄襲的道路,扼殺了詩歌創作的生機。晚年有所悔悟。他創作的樂府和古詩較多,其中有些作品寄寓了作者力求有所改革的政治理想,較有現實意義,如《朝飲馬送陳子出塞》等詩。他的樂府、歌行在藝術上有一定成就,但時露雕鑿之痕。其七律專宗杜甫,多氣象闊大之辭。著有《空同集》6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