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璟相關事件
-
北疆經略 章宗剛即位,元老重臣徒單克寧就向他提出了要加強猛安謀克的武備,并建議對北方用兵,章宗 就此問題還曾征詢時為平章政事的完顏守貞,“自明昌初,北邊屢有警,或請出兵擊之。上曰:‘今方南議塞河,而復用兵于北,可乎?’守貞曰:‘彼屢突軼吾圉,今一懲之,后當不復來,明年可以見矣。’上因論守御之法。守貞曰:‘惟有皇統以前故事,舍此無法耳。’”可見,握有重權的徒單克寧和完顏守貞都主張用兵。章宗決定采納徒單克寧和完顏守貞的意見,任命樞密副使夾谷清臣為東北路兵馬都統制使,但是很多大臣都不同意,如翰林修撰移剌益,“時北邊有警,詔百官集尚書省議之,太尉克寧銳意用兵,益言天時未利,宜俟后圖”。御史中丞張萬公也反對,“會北邊屢有警,上命樞密使夾谷清臣發兵擊之。萬公言:‘勞民非便。’詔百官議于尚書省,遂罷兵。”章宗不得不考慮當時國內因黃河決口所造成的經濟困難以及大多數官員的反對,決定對北方諸部采取防御的策略。 章宗既然決定對北方用兵,那么完善防御設施就必然提到議事日程上了。明昌三年(1192)四月“戊午,詔集百官議北邊開壕事”。隨即,界壕的修筑就開始了,但是很快又終止了。五月“癸酉,罷北邊開壕之役”。終止的原因是很多官員的反對,黨懷英就是其中一人,“明年(明昌三年—筆者注),議開邊防濠塹,懷英等十六人請罷其役,詔從之”。但終止的時間并不長,界壕又斷斷續續地修筑起來。張萬公也曾反對過界壕的修筑。明昌四年(1193),章宗要巡幸在塞外的景明宮時,董師中進諫勸止的理由之一就是“況西、北二京,臨潢諸路,比歲不登。加以民有養馬簽軍挑壕之役,財力大困,流移未復”。可見,界壕的修筑,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明昌間負責修筑界壕的官員有孛術魯德裕,“遷少府監。明昌末,修北邊壕塹,立堡寨”。明昌年間界壕的修筑并未能阻擋住北方游牧部族的侵擾,章宗先后派夾谷清臣和完顏襄北伐,與此同時,界壕的修筑也并未停止,而是一直進行。 金代修筑的界壕實際上是中國歷代修建的長城的一部分,它不單只是一條壕溝,而是一套系統的軍事防御工程,這一點,又超越了以往朝代所修的長城,并為后來的明代所借鑒。金代界壕是由壕溝、城墻、邊堡構成的層次防御體系。其修筑是先挖一條外壕,然后利用挖出的土在壕溝內側堆積或夯筑一道墻。在有些重點防守地段,則在外墻的內側再挖內壕,內壕的內側再筑內墻。這樣就形成了四條壕溝與城墻的防御體系。一般外壕寬5-6米,內壕寬10乃至50-60米。外墻寬2.5米-6米,內墻寬5-15米。在內墻或單線墻的外側筑有馬面和烽火臺,馬面多設在險要地段或城堡附近,其間距從幾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可在敵人進攻時,向敵人橫向射擊。與一般城市的城墻相同。烽火臺都高出城墻,臺伸出墻外4-5米,寬6-8米。邊堡多靠近內墻或一面即為內墻,每面寬100-150米,一面有城門,有的有甕城門和城壕。邊堡的間距一般在5-10公里,但是險要處則要密集得多,并且兩堡之間往往有關口。金代主要由章宗所建的界壕雖然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在蒙古鐵騎的面前幾乎未起到任何作用,未能保護住衰落的金王朝,這和歷代長城所起的作用在本質上沒有任何區別。 章宗時期對金朝威脅最大的北方游牧部族是阻革菐(也就是遼代的阻卜)和廣吉剌(元代稱翁吉剌惕)。阻革菐部居住在今克魯倫河下游呼倫貝爾一帶,廣吉剌部住在阻革菐部以南今哈拉哈河以北。此外還有合底忻部(元代稱合答斤)、山只昆部(元代稱撒勒只兀惕)、朵兒邊部(又稱朵魯班)部等時常侵擾金朝的北疆。章宗除了修筑界壕外,也未放棄武力上的準備,明昌三年(1192)七月“癸未,詔增北邊軍千二百人,分置諸堡”。[15]明昌五年(1194)二月,宰臣請求撤退北邊的屯駐軍馬,章宗未予同意。又命令宣徽使移剌敏、戶部主事赤盞實理哥等視察北疆屯駐軍馬,并籌劃防御措施。九月,又命令上京等九路以及諸群牧和乣軍等選擇三萬精銳,準備來春調發,并命諸路及順從的北阻革菐部第二年夏會師于臨潢,這時章宗已經下決心對北方用兵了。 明昌六年(1195)正月,可能為合底忻、山只昆兩部[16]聚兵圍慶州(今內蒙古寧城縣),金東北路招討副使瑤里孛迭急忙率兵解救,敵人退去。五月,章宗派左丞相夾谷清臣出戰,命其行尚書省事于臨潢府。夾谷清臣先派人偵察,得知敵人的虛實。然后令宣徽使移剌敏為都統,左衛將軍完顏充和西北路招討使完顏安國為左右翼,率領輕騎八千為先鋒,夾谷清臣自己率領精兵一萬隨后跟進。當夾谷清臣率軍至哈拉哈河時,先鋒移剌敏部已在栲栳濼(今呼倫湖)一帶連續攻破敵人14座營壘,并返回迎接大軍。但這時歸順金朝的屬部北阻革菐的首領斜出搶奪了移剌敏部所繳獲的大量牲畜物資。十一月“甲辰,報敗敵于望云”。 完顏襄到達前線后,首先招降了叛亂于北京、臨潢之間的胡里乣部,駐軍于臨潢府。接著完顏襄率駙馬都尉仆散揆進至大鹽濼(今內蒙古烏珠穆沁旗額吉納爾蘇木附近)時,與廣吉剌部發生激戰,這次戰斗持續時間很長,明昌六年(1195)十二月,“右丞相襄率駙馬都尉仆散揆等進軍大鹽濼,分兵攻取諸營”。直到次年承安元年(1196)正月,“大鹽濼群牧使移剌睹等為廣吉剌部兵所敗,死之”。可見戰斗之激烈,金軍雖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但是最終取得了戰斗的勝利。完顏安國就是因為在戰斗中殺獲甚多,因而被章宗賜予金幣。在大鹽濼戰斗的同時,完顏襄又派右衛將軍完顏充進軍斡魯速城,在那里屯守,俟機進兵。承安元年(1196)十月,在平定阻革菐部的叛亂僅僅一個月后,阻革菐部又一次發動叛亂,章宗派時為左丞相的完顏襄行省事于北京(在今內蒙古寧城縣),簽書樞密院事完顏匡行院于撫州,并派親軍八百人屯戍撫州。十一月,特滿群牧的契丹人陁鎖、德壽發動叛亂,他們占據了信州今吉林懷德秦家店古城),并且定年號為身圣,號稱有部眾數十萬。完顏襄將乣軍遷移到中都附近,雖然在當時起到了安定邊境的作用,但是在十余年后蒙古進攻中都時,乣軍卻乘機投降了蒙古,使中都很快陷落。 在平定契丹人的反叛后,章宗以參知政事完顏裔取代完顏襄統率北邊軍隊,但是北方的部族很快又發動叛亂,完顏裔鎮壓不利,完顏襄再次出屯北京,被任命為樞密使兼平章政事。這時發生了饑荒,完顏襄命令減價出售官府儲糧。有人認為士兵也缺糧,不應向百姓低價售糧。完顏襄卻認為只要民足沒有兵不足的道理,由此也可見完顏襄作為宰相和統帥的才識。完顏襄又奏請章宗,派同判大睦親府事完顏宗浩出軍泰州,左丞夾谷衡于撫州行樞密院事,出軍西北路阻擊阻革菐部,自己率軍出臨潢,章宗同意了他的建議,并賜予他內庫物資。承安三年(1198)二月,阻革菐部首領斜出到撫州再次請求投降。章宗派專使詢問完顏襄,完顏襄認為接受斜出的投降利大于弊。于是,“丙戌,斜出內附”。在北部的局勢安定后,完顏襄修筑了臨潢路的界壕。完顏宗浩出身宗室,章宗時曾任北京留守,因為完顏襄的推薦,而出鎮泰州。“北方有警,命宗浩佩金虎符駐泰州便宜從事。”章宗又派上京等路軍萬人屯戍泰州,宗浩認為泰州的糧食儲備不足,并且敵人暫時不會發動進攻。于是將這一萬人分派至隆州、肇州之間以就糧,當年(承安二年,1197)冬天果然無事。廣吉剌部屢次脅迫諸部入塞侵擾,宗浩請求乘暮春其馬體弱時出擊之。但是完顏襄認為這時阻革菐部正發動叛亂,如果攻破廣吉剌部,那么阻革菐部就無后顧之憂了,不如暫時留之,以牽制阻革菐部。完顏宗浩對此很不以為然,向章宗上奏:“國家以堂堂之勢,不能掃滅小部,顧欲藉彼為捍乎?臣請先破廣吉剌,然后提兵北滅阻革菐”。經過一再請求,章宗同意了宗浩的意見。并向宗浩頒發了一道諭旨,“將征北部,固卿之誠,更宜加意,毋致后悔”。對宗浩寄予了厚望。宗浩首先偵察了諸部的態勢,認為合底忻部與婆速火部相互勾結,而廣吉剌部既畏懼金軍的討伐,又怕二部于己不利,可以乘機迫其投降。于是,宗浩派主簿完顏撒領兵二百為先鋒逼迫廣吉剌部,并向完顏撒交代說:“如果廣吉剌部投降,就可以征集其兵以攻合底忻部,并且偵察其具體所在,馬上派人來匯報,然后大軍出動,一定會打敗它。”廣吉剌部果然如宗浩所料向完顏撒投降,于是征集了其騎兵一萬四千人。宗浩隨后北進,命令每人攜帶三十天的糧食,派人通知完顏撒會師于移米河,一起進攻。但是使者誤入婆速火部,致使完顏撒部沒有及時會合。宗浩的前軍進至忒里葛山時,與山只昆部的兩個屬部石魯和渾灘遭遇,擊敗之,斬首一千二百級,俘虜了大量人員、牲畜、車輛。進至呼歇水時,敵人更加畏懼,合底忻部首領白古帶、山只昆部首領胡必剌及婆 速火部都請求投降,宗浩在受降后將其都予以釋放。胡必剌向宗浩建議攻討近在移米河而不肯投降的自己的屬部迪烈土部。宗浩于是又進討該部,斬首三百級,又有很多人投移米河而死,繳獲牛羊一萬二千多只,車輛、氈帳也很多。已經投降的合底忻部、婆速火部出于懼怕,向西渡過移米河而逃,遺棄了大量車輛、輜重。完顏撒與廣吉剌部首領忒里虎在窊里不水追上他們,大破之。婆速火九部死四千五百余人,俘獲牛羊不可勝數。金軍撤退后,婆速火部請求內附。至此,廣吉剌部降,合底忻部、山只昆部、婆速火部相繼敗亡,完顏宗浩的北伐基本上達到了目的,章宗時期對北方蒙古諸部的戰事也得以結束。
興建工程 金章宗在中都的西山一帶,選擇山勢高聳,林木蒼翠,有流泉飛瀑,又地僻人稀的山林間修建了八大水院。這八大水院至今都還在。海淀區內有六處,石景山區有一處,門頭溝區有一處。海淀區的六處水院,有四處位于北安河地區。沿著駐蹕山、金山、陽臺山一字排開,由北向南分別為: 圣水院—現今稱黃普院,院內有明遺存的明照洞、瑞云庵遺址一座。黃普院—位于鳳凰嶺風景區南側,原為金章宗黃普院舊址,明正統二年(1437年)所建。山門的門額書“明照洞瑞云庵”。此庵坐北朝南,背依崇山,傍臨深谷。山門用大塊花崗石砌筑,山門右側兀出一塊天然巨石,名曰金剛石。石高約15米,向旁傾斜,懸出深谷之上,壁陡峭不可攀。石上建有一座高約2米的六角七層密檐式磚塔,金剛石塔堪稱此處奇觀。庵后有明照洞,是借助天然石洞開鑿而成。 瑞云庵的遺址以南,兩側深澗之間,此處地勢極為開闊,空地上長有一株高大的古銀杏樹,奇怪的是,它的根上又復生出了一棵新樹。空地上尚有殘碑斷碣隱沒于荒草之間,這里就是妙覺寺的遺址。殘破的寺院山門、天王殿、方丈院等都還存在。由此向西,經過一條深澗,有幾處被當地老鄉俗稱為"石門"的遺跡,其實是遼代太監墓,現尚有墓塔一座。 香水院—現今為妙高峰法云寺,俗稱七王墳,墓主人為清道光帝第七子奕繯。他是同治帝的弟弟,光緒帝的父親,宣統帝的爺爺。 金水院—現今為金山金仙庵,又名金山寺。金山泉的水量很大。 清水院—現今為陽臺山下的大覺寺。 潭水院—現今為香山公園香山寺的雙清別墅。 潭水院雙清別墅 在香山寺下,原有兩股清泉,相傳金章宗時稱夢感泉。乾隆在泉旁石崖上題刻“雙清”二字。1917年11月熊希齡在此修建別墅,因此得名。這里淡雅幽靜,山泉樹石順其天然,四季景色綺麗,成為香山的“園中園”。 泉水院—現今為玉泉山的芙蓉殿(對外不開放)。 石景山區的一處: 雙水院—現今石景山的雙泉村北,稱為香盤院。 門頭溝區的一處: 靈水院—現今為門頭溝妙峰山仰山的棲隱寺。
- 完顏璟
完顏璟(公元1168-1208年),小字麻達葛,世宗完顏雍孫,完顏允恭子,世宗病死后繼位。章宗統治前期,金朝國力強盛,后期由盛轉衰。在位19年,病死,終年41歲,葬于道陵(今北京市房山縣大房山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