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曼殊趣事
-
奇人蘇曼殊,工詩善畫,通諳好幾國語言,三十五歲上,死于腸胃病。他的貪吃,幾乎和才名相埒([liè] 意為等同)。雅人兼任老餮,果然不同凡響。閑來翻讀他的書信,一封是自日本寄給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朋友鄧孟碩的,內容多半是吃。如:「唯牛肉、牛乳勸君不宜多食。不觀近日少年之人,多喜牛肉、牛乳,故其性情類牛,不可不慎也。如君謂不食肉、牛乳,則面包不肯下咽,可赴中土人所開之雜貨店購頂上腐乳,紅色者購十元,白色者購十元,涂面包之上,徐徐嚼之,必得佳品。」這里有趣的,第一,他從中國人的「以形補形」發展到「吃什么像什么」。要說把唯物論貫徹到食物,沒有誰比他徹底,這叫「食物決定性格」。吃牛肉牛乳,性情會「牛」起來;那么以豬肉為主要肉食的中國人,豈不「豬」化了?按此推論,經商宜吃蟮魚,以增溜滑;從政宜吃狐貍,以增狡詐;為文宜吃仙鶴,以增飄逸;科學家宜吃穿山甲,以增強思維的穿透力;愛俏的姑娘,自然該吃孔雀;青年男士呢,吃公雞如何?這般一來,人間反而大煞風景。第二,他亮出可與乳酪匹敵的正宗國貨——腐乳。乳酪是牛乳制品,腐乳是黃豆制品,加工過程中都曾發臭長毛。腐乳的變種臭豆腐,深為國人所愛。乳酪中也不乏臭氣熏天的品種,如羊乳酪,洋人夾以餅乾,佐以葡萄酒,吃得興致勃勃。論到飲食文化,如果指豆腐是東方的象徵,乳酪不妨視為西方的代表。二者異中有同,引發食欲之時,還教人想及全人類文明的殊途同歸。腐乳涂在洋面包上,該是中西文化的絕妙融合。至於味道是不是必得「佳品」?則請大家見仁見智一番了。
蘇曼殊在信里說下去:「如君之逆旅主人,詢君是何物。君則曰紅者是赤玫瑰(cheese);彼覆詢白者,則君曰白玫瑰(cheese)。此時逆旅主人,豈不搖頭不置,嘆為絕品耶?」以紅白腐乳冒充乳酪,不算妙;起個浪漫的名字,哄喜歡好聽名堂的洋人,才叫妙,不曉得能否行得通?
- 蘇曼殊
蘇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詩人、翻譯家,廣東香山(今廣東中山)人。原名戩,字子谷,學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經,法號曼殊,筆名印禪、蘇湜。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橫濱,父親是廣東茶商,母親是日本人。 蘇曼殊一生能詩擅畫,通曉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種文字,可謂多才多藝,在詩歌、小說等多種領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將其著作編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為革新派的文學團體南社的重要成員,蘇曼殊曾在《民報》,《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詩風“清艷明秀”,別具一格,在當時影響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