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后世影響
-
陶弘景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他推崇葛洪的著作,其經歷也和葛洪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草經集注》在中國醫藥學發展過程中寫下了重要的一頁,諸多創新與發展是勤勞聰敏、博學廣識的先賢在中醫藥學方面的重大貢獻,也成了我們學習、借鑒和研究的珍貴資料。陶弘景整理醫籍,十分尊重原作,決不亂涂亂改,也不信口雌黃,即使有補充,也把自己的說法和原書的說法區分開來。如把搜集到的三百六十五種藥加入《神農本草經》,他就用“黑”字寫,有的就用“紅”字寫。所以,后人有“本草赤字”,
“本草黑字”之稱。赤字是本經正文,黑字是后來加入的。他開創的這種做法,后來的注釋家就爭相學習。陶弘景整理醫籍,細心、嚴謹、周密、實用,是我們今天整理中醫古籍的一面鏡子,不愧為一代名醫,流傳千古
陶弘景一生愛松,尤其喜歡聽松濤。他聞松濤聲如聞仙樂,有時僅一人進深山,專去山野谷壑聽松濤,人們因而稱他為“仙人”。陶弘景繼承老莊哲理和葛洪的仙學思想,揉合進佛教觀念,主張道、儒、釋三教合流,并進一步整理道教經書,對道教頗有貢獻。
陶弘景一生執迷道教的“神仙之術”,固不足取,然而陶弘景知識淵博,精通天文歷法、山川地理、醫術藥物、棋琴書畫乃至陰陽五行,在藥物、治煉、天文、地理、生物、數學等古代科技多個方面都有一定貢獻。
陶弘景為尋仙訪藥,常漫游于名山大川中。行至山幽水靜的美景之處,陶弘景便坐臥其間,吟詩作賦,作有許多優美詩文。南朝時,散文有了長足的發展,內容上出現了敘事、言情或寄情山水的文章,形式上則出現追求對偶、排比、用典,講究辭藻華麗和聲律求工的駢文。
- 陶弘景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陽稱陵(今江蘇省江寧縣)人。年少時好讀書,鉆研道術。年長以后博覽群書,傳說他「一事不知,以為深恥」。有多方面的才能,善琴棋,工草隸,好著述。齊高帝作相,曾引他為諸王侍讀,除奉朝請。永明十年辭官,隱于句曲山,自號「華陽陶隱居」。梁武帝即位后,屢次聘請他,他不肯出山。但國家每有大事,總要去向他求教,時人稱他「山中宰相」。死后謚為「貞白先生」。有輯本《陶隱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