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恒軼事典故
-
真宗與劉娥
劉娥是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女人,本是山西太原人,她老爸曾任地方部隊的軍官和市長,后來在戰(zhàn)爭中死了。一歲時,她老媽也因病去世。無依無靠的她在苦難中長大,困苦的人生經(jīng)歷使她比一般的女子有更多的欲望和心機。長大后的劉娥開始學(xué)戲,不僅聲音甜美,而且很聰明,再加上容貌出眾,在幾次戲曲擂臺賽上成了明星擂主,很快就紅了起來,成為女明星。 18歲時,嫁給了一個銀匠為妻。為了做生意賺錢,銀匠帶著劉娥來到當(dāng)時的京城開封。誰也沒有想到,劉娥的開封之行直接改變了她的人生。 在開封,劉娥依然活躍在戲曲舞臺上。開封非常繁華,有錢人很多,戲迷也很多。劉娥一出場,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一炮走紅,不久,她的名氣越來越大。此時,后來成為皇帝的趙恒才14歲,被封為襄王,還沒有被立為太子。 趙恒也是一個戲迷,他聽說了劉娥的名字后,就帶了幾個保鏢,穿了便裝去看劉娥的演唱。一見到劉娥的花容月貌,趙恒這個早熟的皇家少年就被迷住了,他呆呆地看著劉娥那暗中傳情的大眼睛,不禁心猿意馬,立即就把劉娥帶回他的別墅里。趙恒的奶娘對來歷不明且出身卑賤的劉娥十分不滿,就到趙恒的老爸宋太宗的面前告狀,說少爺小小年紀(jì)便沉溺于女色,不是好事。宋太宗聽了勃然大怒,勒令趙恒立即把劉娥送走。趙恒只好暗中將劉娥送到自己的一個親信家里,偷偷去和她見面。 沒想到,劉娥離開趙恒的別墅后,開始勤奮讀書,并研習(xí)琴棋書畫。這樣一來,趙恒對劉娥更是刮目相看。可以說,劉娥是趙恒第一個真正愛上的女人,這份愛極為難得地保持了一生。 至道三年(997年),趙恒即位做了皇帝,是為宋真宗。劉娥進宮,立即被封為美人,不久便被封為貴妃。因為趙恒的寵幸,劉娥的地位不斷提高。但劉娥深知女人的美色不能長久,唯一的希望就是給趙恒生一個孩子。然而,劉娥當(dāng)時已經(jīng)不會生育了,于是,她想出一個移花接木的計策,把自己的丫環(huán)李氏送給了老公趙恒。 年輕美麗的李氏不久就懷孕了,后來順利產(chǎn)下一個男孩。趙恒喜出望外,給孩子取名為趙受益(后來改名趙禎,就是后來的宋仁宗)。劉娥也很高興,她設(shè)計立即將李氏生下的孩子占為己有,并嚴(yán)禁皇宮里的人向孩子說明真相。趙恒寵愛劉娥,也默許她抱養(yǎng)李氏生下的孩子。不久,劉娥被趙恒立為皇后,史稱“劉皇后”。趙恒死后,劉娥垂簾聽政,一個女明星控制了一個國家的政局。 劉娥將李氏生的孩子占為己有的事情,后來被演繹成了“貍貓換太子”的故事,這反映出古代皇宮里以孩子為砝碼來爭奪皇帝寵愛的真實內(nèi)幕。
貍貓換太子
1022年,宋真宗崩于汴京宮中延慶殿,駕崩后葬于永定陵(今河南省鞏縣東南蔡家莊)。太子宋仁宗繼位,史稱“(宋)仁宗以天書殉葬山陵,嗚呼賢哉!”七年后,昭應(yīng)宮遭雷擊,被大火焚為灰燼。封禪事作,祥瑞踏臻,天書屢降,導(dǎo)迎奠安,一國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貍貓換太子:描述宋真宗趙恒時,劉妃與內(nèi)監(jiān)郭槐合謀,以添加剝皮貍貓調(diào)換李宸妃所生嬰兒,李宸妃隨被打入冷宮。趙恒死后,仁宗趙禎即位,包拯奉旨赴陳州勘察國舅龐煜放賑舞弊案。中途,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為貍貓換太子其平冤,迎李妃還朝,這件事也因此成為經(jīng)久不衰的典故。另有版本記載劉妃貍貓換太子后,李氏受冤被打入冷宮而亡,仁宗即位后,劉被封為章獻太后,垂簾聽政,把握朝政經(jīng),劉氏掌權(quán)十幾年過足了“權(quán)力癮”才安然死去。但據(jù)《宋史》記載: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眀孝皇帝,諱禎,初名受益,真宗第六子,母李宸妃也,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生,章獻皇后無子,取為己子養(yǎng)之。甲午,皇太后崩,遺詔尊皇太妃為皇太后,夏四月丙申朔,出大行皇太后遺物賜近臣,壬寅,追尊宸妃李氏為皇太后,至此帝始知為宸妃所生。
- 趙恒
宋真宗趙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初名趙德昌,后改趙元休、趙元侃。登基前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和壽王,曾任開封府尹。997年以太子繼位,改名趙恒。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所建之遼朝入侵,宰相寇準(zhǔn)力排眾議,勸帝親征,雙方會戰(zhàn)距首都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三百里外之澶淵,局勢有利于宋,但因真宗懼于遼的聲勢,并慮及雙方交戰(zhàn)已久互有勝負,不顧寇準(zhǔn)的反對,以每年給遼一定金銀為"歲幣"于澶淵定盟和解,歷史上稱澶淵之盟。此后,北宋進入經(jīng)濟繁榮期。真宗后期,以王欽若、丁謂為相,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熒惑朝野,帝亦淫于封禪之事,朝政因而不舉,社會矛盾加深,使得宋王朝的“內(nèi)憂外患”問題日趨嚴(yán)重。1022年駕崩,享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為守成之主。 著名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1] “出自宋真宗,其目的在于鼓勵讀書人讀書科舉,參政治國,使得宋朝能夠廣招賢士治理好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