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宏景與溫州
-
被稱為“山中宰相”的南朝陶弘景,曾隱居永嘉楠溪和瑞陶山多年,留下不少遺跡和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陽秣陵(今屬南京市)人。一生經歷南朝宋、齊、梁三個朝代,是著名的道教思想家、醫家。他出生于書香家庭。祖父陶隆,為王府參軍,父親陶貞,曾任孝昌縣令。弘景小時即表現奇特,四五歲就用荻干作筆在灰中學字,十歲開始研讀葛洪的<神仙傳>。他父親是被妾害死的,因此他終身不娶妻。讀書破萬卷,善琴棋,工草隸,通曉歷代典章制度,不到20歲,召為南朝宋末諸王侍讀。齊武帝永明十年(492),脫朝服掛神武門,辭官歸隱茅山(今鎮江市句容縣)徘徊于山水之間,以聽松濤、吟詠為樂,自號華陽陶隱居。沈約為東陽郡太守時,慕名多次寄信相邀,都不赴約。
蕭衍平建康(今南京),兵至新林,正是齊梁禪代之際,陶弘景派弟子取小道上表迎候,引用圖讖,認為天下必歸梁。梁武帝蕭衍即位后,對他恩寵有加,每逢吉兇未卜或軍國大事都要先問陶弘景,書信來往不絕,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
陶弘景篤信老莊哲學和葛洪神仙理論體系,遍游名山大川,到處尋求靈異。齊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后東行浙越,至會稽大洪山,謁居士類慧明;到余姚太平山,謁居士杜京產;又到始寧(上虞)*山,謁法師鐘義山;到始豐天臺山,謁諸僧及諸宿舊道士,并得真人遺跡十余卷。對以往的葛洪金丹教,楊義的《上清》經篆道教以及陸修靜的南天師道進行總結和改革,開創了有深遠影響的道教茅山宗。他主張佛道雙修,儒釋道三教調和兼容并包,曾說“萬物森羅,不離兩儀,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境”(《茅山長沙館碑》)。在養生問題上主張形神雙修,養性與煉形并重。一生勤于著述,對陰陽、五行、風角、星算山川、方物、醫術、本草無不通曉,他也從事金丹燒煉。著作甚多。纂《真浩》、《隱訣》,注《老子》等書二百余卷。
康熙《溫州府志》載:“陶弘景棲茅山,一日夢人告曰,欲求還丹,三永之間。知是永嘉,永寧、永康、遂人摘溪青嶂山修道”。乾隆《溫州府志》、光緒《永嘉縣志》均有述及陶弘景在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巖,將廣泛搜集到的楊、許三君(楊義、許謐、許*)的遺跡,進行整理,編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經典《真詰》7篇20卷,故大若巖又名真誥巖。
陶弘景在《答謝中書(謝征)書》所描繪的“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聳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過去人們以為這是陶氏寫茅山的景色。現經查考,謝靈運的游蹤并未涉及茅山,而他在永嘉卻寫過《登永嘉綠蟑山》、《石室山》、《過白岸亭》等多首詩篇。可見陶氏所云“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實指楠溪江。
傳說陶弘景嘗在安固(今瑞安)福泉山結草為廬,采藥種藥種甘蔗(藥用),為窮人治病,不取分文。群眾感其思德,將他住過的地方稱“陶山”,種藥的地方稱“藥齊”,山稱“藥齊項”,甘蔗稱“陶蔗”。他練功的地方常有白云繚繞,陶詩有云“山中無所有,嶺上多白云”。故這一帶舊稱“白云鄉”。如今,陶山寺尚留有清人撰寫的楹聯:“六朝霸業成誓水,千古名山猶姓陶”。怪不得會有山川之美這一篇詩啊。
- 陶宏景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人稱“山中宰相”,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中國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晚號華陽隱居,卒謚貞白先生。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