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太醫生涯
-
1551—1557年這段時間內,封建皇帝征召醫官,下令各地選拔醫技精湛的人到太醫院就職,于是在武昌楚王府的李時珍,也被推薦到了北京。
關于李時珍這一段在太醫院工作的經歷,史學界有諸多爭論,有人認為李時珍曾出任太醫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認為他只是擔當御醫(正八品)。無論其職位高低,李時珍被薦于朝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太醫院的工作經歷,有可能給他的一生帶來了重大影響,為他創造《本草綱目》埋下很好的伏筆。
這期間,李時珍非常積極地從事藥物研究工作,經常出入于太醫院的藥房及御藥庫,認真仔細地比較、鑒別全國各地的藥材,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同時他還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與此同時他也可能從宮廷中獲得了當時有關民間的大量本草相關信息,并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藥物標本,使他大大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領域。談到這一點,就必須聯系到明代宮修的另一部著名本草書籍——《本草品匯精要》。
2002年,中國文化研究會全文影印出版了《本草品匯精要》,該書是明孝宗于弘治16年(1503)8月下詔太醫院編修的一部國家藥典。在司設監太監劉文泰的組織下,一個設有總督、提調、總裁、副總裁、篡修、驗藥等9種職位的修撰班子組成,包括謄錄、繪畫人員在內共49人。在經歷一年半修訂后,藥典編纂完成。編撰者按照宋人唐慎微的《證類本草》舊例順序,把入藥之物分為玉石、草、木、果等10部,每部分為上、中、下三品編寫,全書共收藥物1815種,正文用朱墨兩色分寫。正文之前繪有精美的彩色寫生圖達1358幅之多,是中國第一部大型彩繪圖書。
同時編撰者還舍棄了當時已比較成熟的雕版印刷技術,而由14位工匠分色繕寫文字,8位宮廷畫師負責繪圖。全書完成后,由明孝宗親自撰寫序言,并仿照《永樂大典》格式裝幀成36冊,裝入楠木盒中保存,是為明代宮廷的正統抄本。但是,此書完稿后僅兩個月,明孝宗卻意外“駕崩”,其死因成為天大疑案。而原書編纂人員中的49人中有12人涉嫌謀害孝宗皇帝,遭到查辦,于是這部明代藥典《本草品匯精要》一直封藏在宮中內庫里。后不知通過何種途徑(傳教士或英法聯軍)于1877年藏入羅馬國家圖書館。
李時珍是在距此事約50年左右進入太醫院任職的,他不可能對前朝舊事一無所知。而此時孝宗后繼位的明武宗已逝,明世宗也已出任皇帝30余年,對故去的疑案未必再加關心,所以封藏在宮中的《本草品匯精要》有可能在不公開的情況下得以窺見,因此不能排除李時珍在太醫院工作期間很幸運地看到了此書。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促使他意欲編著一部能超出此書的新本草專著,而在太醫院的工作環境是不可能滿足他的想法、實現愿望的,因為李時珍淡于功名榮祿,所以在太醫院任職沒有太長時間,就托病辭職歸家了。
- 李時珍
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時人謂之李東璧。號瀕湖,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余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古代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其著有《瀕湖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