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太宗禮遇
-
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盡股肱之力,輔助太宗理政,已成為太宗的左手右臂。魏徵建言行事,匡正朝政失誤,助成貞觀之治。太宗曾說:“貞觀之后,盡心于我,獻納忠讜,安國利民,犯顏正諫,匡朕之違者,唯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并親手解下佩刀,賜予魏徵。貞觀十六年(642年)七月,魏徵染病,臥床不起。太宗手詔慰勞,并說:“不見數日,朕過多矣。今欲自往,恐益為勞。若有聞見,可封狀進來。”魏徵不顧疾病在身,又上言數事,對太宗在魏徵生病期間臨朝時“常以至公為言,退而行之,未免私辟”的言行不一的做法提出了批評。魏徵平素為官清正,生活簡樸,以至家無正堂。太宗下令停止營造小殿,用其木材為魏徵建造正堂。建成后,又根據魏徵的好尚,賜給他素屏風、素被褥、幾、杖等家物。
貞觀十七年(643年)正月,魏徵病情惡化,太宗命一中郎將住在他家中,及時通報病情,所賜藥膳無數,中使相望于道。太宗與太子兩次親臨病榻看望,并而許將衡山公主下嫁給他兒子叔玉。十七日,魏徵病卒。時年六十四。贈司空、相州都督,謚曰文貞,陪葬昭陵。安葬時,其妻裴氏遵照魏徵的夙愿,以布車載著靈柩。太宗悲慟之極,登苑西樓望喪痛哭,還詔令百官送喪至郊外。并親自撰寫碑文,親筆書寫。他思念魏徵不已,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太宗論定功臣,魏徵得以圖像于凌煙閣。他望著魏徵畫像思緒萬千,遂吟詩曰:勁條逢霜摧美質,臺星失位夭良臣。唯當掩泣云臺上,空對余形無復人。
太宗對魏徵的特殊禮遇與尊寵引起了某些人的妒嫉,經魏徵舉薦入相的杜正倫、侯君集或以罪被黜免,或以叛逆受誅,因指摘魏徵有朋黨;又揚言魏徵將前后諫諍之語抄錄給史官褚遂良,太宗信以為真,很不滿意,遂終止了衡山公主與魏叔玉的婚事,并下令推倒了親自書寫的紀念碑。直到貞觀十九年(645年),太宗親征高麗,戰士死傷數千人,戰馬損失十分之七八,他深深悔恨這一舉動,不禁慨然嘆息說:“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立命馳驛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又重立紀念碑。
魏徵是唐初卓越的政治家,他剛正不阿,素以有膽有識、犯顏直諫而著稱,輔弼唐太宗撥亂反正,以成貞觀之治。太宗曾說:“為政者豈待堯、舜之君,龍益之佐,自我驅使魏徵,天下乂安,邊境無事,時和歲稔,其忠益如此。”史家曾給予他很高的評價,說他“身正而心勁,上不負時主,下不阿權幸,中不移親族,外不為朋黨,不以逢時改節,不以圖位賣忠”。這并非是諛美之辭。魏徵的名字與貞觀之治將同垂于青史。
- 魏征
魏征(580─643),唐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字玄成,魏州曲城(故址在今山東掖縣東北)人,一作館陶(今河北館陶縣)人。少孤貧,出家為道士。隋末參加李密領導的瓦崗軍。密敗,投唐主李淵,自請安輯山東,擢秘書丞,后又為竇建德俘獲,任起居舍人。建德敗亡,入唐任太子洗馬。「玄武門之變」后,太宗重其才,擢為諫議大夫,歷官尚書右丞、秘書監、侍中、左光祿大夫、太子太師等職,封鄭國公。任職期間,敢于犯顏直諫,勸誡太宗居安思危,兼聽廣納,輕徭薄賦,躬行儉約,對實現貞觀之治頗有貢獻,為一代名臣。曾主持校定秘府圖籍,主編《群書治要》,撰《隋書》序論及《梁書》、《陳書》、《北齊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