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地位與影響
-
孔融不但是孔子世孫、天下名士,家世出身、政治背景與立場都與宦官之后的曹操有明顯差異,而且他非常堅定的效忠于日趨式微的漢朝天子,成為當權的曹操推行自己政策的最大障礙之一,最終招來殺身之禍。而且由于曹操殺孔融的罪名極重,甚至直到西晉時陳壽著寫《三國志》時,都不敢為孔融立傳,成為該史書中缺少的最著名人物之一。
由于全家被殺和曹操所加的嚴重罪名,孔融的作品大部分流失,后世整理的《孔北海集》殘缺不全。但是孔融的品格與言論仍然對當時和后世產生了影響。殺孔融被視為曹操執政的污點之一,而孔融反對肉刑等的作品甚至到隋唐時期仍然被用作朝廷政策討論的論據。
但是從此后,孔融作為孔子的二十世孫,一千七百多年來,孔融的文學才能和品格一直被廣泛流傳著頌揚,這也可能與曹操很長時期在中國歷史上都反而被妖魔化了有關。
- 孔融
孔融(153~208)中國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第二十世孫。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28歲時辟為司徒尉。靈帝時舉為侍御史,董卓專權時轉為北海相,故世稱孔北海。曹操迎獻帝入都許昌時,為將作大匠,遷少府,故又世稱孔少府。為人恃才負氣,在政治上反對曹操專權,常以譏嘲文筆向曹操發難。又常表現出一種反儒教反潮流的精神風貌,被視為漢末孔府中的「奇人」。建安十三年(208)被曹操枉狀構罪,下獄棄市。孔融是建安七子中的最長者。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散文,有《與曹公論盛孝章書》和《薦禰衡表》。《與曹公論盛孝章書》作于建安九年,實是一封諷諭曹操解救被孫權圍困的盛孝章的信。信中從交友和求賢兩個方面強調了援救盛孝章的意義,力勸曹操弘揚友道、為國招賢,運用他挾天子令諸侯的權力地位來搭救盛孝章。文章詞情懇切,感情真摯,是他所以能夠說服曹操的重要因素。孔融著述,原有集,已散佚。明代張溥輯有《孔少府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