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生平
-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微山)人,三國時期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學家。其祖為漢朝三公。
漢獻帝西遷時,王粲徙至長安,左中郎將蔡邕見而奇之。
后至荊州依附劉表,劉表以其貌不副名且身體羸弱為由,而不重用他。
劉表死后,王粲勸劉表次子劉琮,令歸降于曹操。曹操辟王粲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
魏國始建宗廟,王粲與和洽、衛覬、杜襲同拜侍中。其時舊制禮儀廢弛,朝內正要興造制度,故使王粲與衛覬等典其事。王粲強記默識,善算術行文;著詩、賦、論、議垂六十篇,有《王侍中集》。與魯國孔融、北海徐干、廣陵陳琳、陳留阮瑀、汝南應玚、東平劉楨,合稱「建安七子」。王粲為"七子之冠冕",文學成就最高。他以詩賦見長,《初征》《登樓賦》《槐賦》《七哀詩》等是其作品的精華,也是建安時代抒情小賦和詩的代表作。同時王粲還撰有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專門記載“英雄”傳記的史書《漢末英雄記》。明代人輯錄其作品,編就《王侍中文集》流傳后世。著名的文學典籍《昭明文選》中也有王粲的作品。建安二十二年卒,享年41歲。
- 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人,是東漢靈帝時大官僚王暢的孫子。少有才名。董卓之亂后,王粲南奔依附劉表;曹操平定荊州后,王粲又歸順了曹操,先后曾為丞相掾、侍中等官。其作品情調悲涼,反映當時的社會動亂和人民疾苦比較突出,是「建安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高的一個。作品有輯本《王侍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