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顏體由來
-
為什么顏真卿的楷書被稱為顏體?
顏真卿(709-785 ),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五世祖為北齊的顏之推,為著名的文學家、小學家。顏真卿于開元年間進士及弟,歷任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卿史。后因平定安史之亂有功,官拜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為魯國公,故稱顏魯公。顏真卿一生忠烈,人品極高,深得時人及后人景仰。顏真卿先從其外曾祖殷令名學習書法,遍臨魏晉及唐諸名家書跡,又多次向草圣張旭學習書法,有《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憊》。還與懷素一起探討書法。顏真卿廣泛學習前人的成功經(jīng)驗,對二王、褚遂良等書法都進行深人研究,吸取其長處,經(jīng)過消化咀嚼,形成了自家的面貌。來源書法屋,書法屋是一個書法學習基地。顏真卿以自己的審美習慣,以獨特的氣度和胸襟,對古法進行創(chuàng)新。顏字氣度恢宏,雍容大度,早期以方筆為主,落筆側人,后期改用圓筆,藏頭護尾。從結字上看,多呈包圍之勢,外緊內松。米芾說:“頗真卿如項羽掛甲,樊啥排突,硬弩欲張,鐵往將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海岳書評》)頤之楷書頗具陽剛之氣,既有恤個人的才情典斌,又代表盛店氣象,正如范文湘所說:“初店的歐、虞、褚、薛,只是二王書體的繼承人,盛唐的顏真卿,才是唐朝新書體的創(chuàng)造者。”(《中國通史簡編》)順真卿的楷書,尤其是印歲以后的楷書,已形成一種范式,后世學習者極多,甚至有“學書當學顏”的說法,因此人們稱之為顏體。
- 顏真卿
顏真卿(709-784,一說709-785),字清臣,漢族,唐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祖籍唐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中國唐代書法家。 唐代中期杰出書法家。他創(chuàng)立的“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并稱“楷書四大家”。和柳公權并稱:“顏筋柳骨”。 顏真卿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進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御史,為監(jiān)察遷殿中侍御史。因受到當時的權臣楊國忠排斥,被貶黜到平原(今屬山東陵縣)任太守,人稱“顏平原”。肅宗時至鳳翔授憲部尚書,遷御史大夫。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建中四年(783年),遭宰相盧杞陷害,被遣往叛將李希烈部曉諭,后為李縊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