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貧樂道
- 安貧樂道拼音:
- 「ān pín lè dào」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 安貧樂道解釋:
- 安于貧窮,以堅持自己的信念為樂。舊時士大夫所主張的為人處世之道。
- 安貧樂道出處:
- 《后漢書·楊彪傳》:“安貧樂道,恬于進趣。”
- 安貧樂道例句:
- 安貧樂道造句
【釋義】“安貧樂道”后來多指雖處于貧困境地,仍以守道為樂。這是剝削階級提出的一種騙人的話,意思是要人們安于窮苦生活,愉快地接受他們的那套說教。
【出處】此典出自《論語·雍也》:“‘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顏淵樂道,雖簞食在陋巷,不改其所樂。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創始人。
為了維護封建貴族的統治,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著名論點,即“忠恕之道”。
在此基礎上,他還提倡德治和教化,反對苛政和刑殺。
在孔丘的學說中,勸人安貧守法是一項重要內容。
他曾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論點,并用這個作為衡量他的學生品行好壞的一項標準。
據史料記載,孔丘教過的學生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在這七十二人中,有一個孔丘最為得意的弟子叫顏淵,就是一個安貧樂道的典范。
顏淵,春秋末魯國人,名回,字子淵。
孔丘曾稱贊他說:顏淵真是一個賢德的人啊!他雖然貧居陋巷,只有一小竹籃子干糧,一瓢水,也能活的很開心。
01他一向安貧樂道,把物質享受看得很淡。
02像陶淵明那樣安貧樂道的人,現今社會中已經少見了。
03現代人的物質豐裕,卻難以體會安貧樂道的自在閑適。
04李教授安貧樂道,不慕名利,對身外事物一向淡然處之。
05他雖然沒有豐富的物質享受,卻能安貧樂道,持志苦讀。
06老王辭去高薪工作,來到山間居住,過著安貧樂道的生活,真可說是現代的隱士。
-
- 長林豐草 [cháng lín fēng cǎo]
- 端倪可察 [duān ní kě chá]
- 過路財神 [guò lù cái shén]
- 仁漿義粟 [rén jiāng yì sù]
- 補偏救弊 [bǔ piān jiù bì]
- 即鹿無虞 [jí lù wú yú]
- 沉痼自若 [chén gù zì ruò]
- 無所適從 [wú suǒ shì cóng]
- 說東道西 [shuō dōng dào xī]
- 江東父老 [jiāng dōng fù lǎ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