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中三元
- 連中三元拼音:
- 「lián zhòng sān yuán」
※提示:拼音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準確。 - 連中三元解釋:
1.舊時指在鄉試、會試、殿試中接連考取解元、會元、狀元。
2.比喻在三次考試或比賽中連續得勝,或在一項比賽中連續三次取得成功。
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
“連中三元”是用于形容古代科舉考試中的一種情況,指某個考生參加考試過程中,在鄉試、會試、殿試三次考試中均考得第一名,接連考得“解元”、“會元”、“狀元”。這種說法大致出現在宋代。宋代及以后的科舉考試中,讀書人先在縣、府參加考試,通過考試的稱為“生員”,俗稱“秀才”。考得“秀才”之后,才算獲得了參加正式考試的資格。接下來,首先是參加每三年一次由省府主持舉行的“鄉試”,又稱“秋闈”。此考連考3場,每場3天。鄉試考中,稱為“舉人”。“舉人”便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中舉者正式跨入士大夫階層。清代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段說的便是鄉試中舉的情形。在“鄉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中“舉人”,則稱為解元。
通過鄉試的舉人,次年三月參加在京師的“會試”和“殿試”。會試由禮部在貢院舉行,也稱“春闈”,同樣是連考3場,每場3天,由翰林或內閣大學士主考。會試考中者,稱為“貢士”,貢士第一名稱“會元”。貢士”可以參加接下來的四月份的“殿試”,殿試是科舉考試的最后一級,由皇帝親自主持和出題,并定出名次,第一名稱為狀元。自古言:“文不稱第一,武不稱第二。”客觀地說,要在文科考試中做到“連中三元”,確實相當難。據史料記載,歷代數下來,總共出現過17次“連中三元”的情形,另外還有2次武科舉的“連中三元”。
- 連中三元出處: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八:“論他的志氣,便象馮京商輅連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東西,真個是足躡風云,氣沖斗牛。”
- 連中三元例句:
成語出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指接連三次中頭名。
1. 背面中間刻有大運一生,由連中三元的圖形環繞,可謂是福氣好運環繞一生。
2. “名列前茅”、“金榜題名”、“連中三元”、“鯉魚跳龍門”、“才高八斗”、“成竹在胸”、“如登春臺”等菜名也走上了餐桌。
3. 這一稱號就是連中三元,具體說來就是身兼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稱號于一身。
4. 眼下對內,內閣有連中三元,天下奇才的商輅。
5. 他祖籍淮南廣陵府,后來爺爺連中三元,官至從六品的知州,卻英年早逝,只留下他父親一個兒子。
6. ,姜鈺又是一驚,連中三元,這次比前面的梅開二度更夸張,湊到床邊皺眉問我:“你知道我是誰嗎?”。
7. 白一凡如愿以償的考進書院,隨即連中三元被皇帝欽點為狀元。
8. 唉!反正王木木這晚,要一日三餐、要三顧茅廬、要舉一反三、要一日三覆、要連中三元、要陽關三疊、要三曹對案、要三馬同槽。
9. 趙三元,單從這名字上看,就知道父親對兒子的希望有多深,希望他能連中三元。-
- 博物洽聞 [bó wù qià wén]
- 天字第一號 [tiān zì dì yī hào]
- 冰魂雪魄 [bīng hún xuě pò]
- 取轄投井 [qǔ xiá tóu jǐng]
- 無可置疑 [wú kě zhì yí]
- 礙手礙腳 [ài shǒu ài jiǎo]
- 有恃無恐 [yǒu shì wú kǒng]
- 懲惡勸善 [chéng è quàn shàn]
- 人命危淺 [rén mìng wēi qiǎn]
- 仰不愧天 [yǎng bù kuì ti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