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蘇軾為什么是豪放派(江城子蘇軾?)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江城子蘇軾為什么是豪放派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江城子蘇軾?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蘇軾的詞開啟了豪放派詞風
詞最開始是唐五代十國時開始興盛,一開始是描寫閨閣風光,嫵媚艷麗,著名的《花間集》就是這種風格的代表。蘇軾寫詞,豪放瀟灑,所寫之景,所抒之情,都一改濃艷之風,大氣磅礴,也就是后來所稱豪放詞。拓展了詞的發展道路,后來人們也開始寫這樣的詞,比如辛棄疾。故稱蘇軾開一代豪放詞風。
其實蘇軾并不是最早寫豪放詞的,但是他影響大,成就高,時間也很靠前。
蘇軾豪放詞主要代表作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蘇軾婉約詞主要代表作;
《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敧枕釵橫鬢亂.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度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蘇軾豪放詩風形成原因
主要是官場失意引起的!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并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釋德洪《跋東坡(左忄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蘇軾與歐陽修并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當時的作家中間享有巨大的聲譽,一時與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導者甚多,黃、秦、晁、張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養、獎掖和薦拔。故稱蘇門四學士。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并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后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 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并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軾為什么開創豪放派?蘇軾與辛棄疾豪放的不同點?
因為蘇軾的性格粗獷豪放,看不慣婉約派的詞風,豪放派詞風更便于表達慷慨激昂的情感,所以大力提倡寫壯詞。
蘇軾借助瑰麗雄偉的意象來抒發慷慨豪情。
辛棄疾的詞風也以豪放為主,但豪放中也不乏沉郁悲涼之感。
蘇軾是豪放派的鼻祖你覺得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獵》這首詞豪放在哪里
您好,針對您的問題,我做出了以下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這首詞敘寫一次出獵的壯觀場面,借歷史典故抒發作者殺敵為國的雄心壯志,表達了自己強國抗敵的政治主張,抒寫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可見作者的情感是豪邁奔放的,令人"覺天風海雨逼人",充滿陽剛之美。
在創作主題上是“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的婉約風格,轉變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乎塵垢之外”的豪放風格,關心國計民生,抒寫壯志難酬的苦悶。所以作者的情感是激昂、奔放的。
誰能告訴我蘇軾為什么是豪放派的詞人?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念奴嬌》(大江東去)等 他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表現內容。
婉約派與豪放派詞風比較
宋代,是詞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聳立著爭雄對峙、相映生輝的兩座奇峰;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為旗幟的婉約派和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顧名思義,婉約派和豪放派顯然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詞風。那么,它們各自的特點是什么?有哪些不同之處?這里,我覺得應該注意歷代評論家、作家概括豪放派的開拓者和主要代表蘇軾的詞的創作特色時常用的一句話,即“以詩為詞”(見《后山詩話》等)。評價蘇軾的褒貶雙方都眾口一詞,可見此說是有道理的。對于這句話的理解,我很贊同中國科學院編《中國文學史》的說法:“詞的詩化,并不是取消詞作為獨立文學樣式的體制和格律,而是意味著詞的題材的擴大,作家個性更鮮明的呈現和語言的革新。”我想基于此還加上音律的突破一條,從題材、形式(包括音律、語言)和表現手法等方面,試對婉約派和豪放派的不同詞風作一粗淺的分析比較。至于兩派詞人各自身世經歷、才學性情等對其詞風形成的影響,限于篇幅,略去不談。
一、題材:“樽前”“花間”與“塞外”“江天”
題材的廣闊和狹窄是豪放派與婉約派最顯著的區別。
縱觀從婉約派的開山鼻祖溫庭筠到后來的吳文英、王沂孫這三百余年間所謂“以婉約清麗為宗”的詞人作品,數量浩繁而題材狹窄,絕大部分是寫傷離送別、男女戀情、酣飲醉歌、惜春賞花之類。雖其間柳永、李清照等有所開拓,但畢竟難脫桎梏。
而豪放派則完全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藩籬。蘇軾以一個革新者的勇氣,把詞從“娛賓遣興”的工具改造發展為獨立的抒情藝術;把詞從“樽前”“花間”推向較為廣闊的社會人生。“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劉載熙《藝概》),山川景物、記游詠物、農舍風光以及吊古感舊、說理抒懷等都大量寫入詞中。如《念奴嬌》(“大江東去”)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最能體現這一特色的不朽名作。到南宋辛棄疾,又有了新的發展。在此不贅言。
婉約派那么多詞人,那么多詞集,詞作總數達數千首之巨,但即使是統統加起來,就其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面以及題材范圍而言,恐怕還遠不及蘇軾一個人的三百多首詞之廣闊!
二、形式:削足適履與革新突破
在詞的形式上,婉約派與豪放派也走著兩條不同的路子。
婉約派詞人一般都更注重詞的形式。視音律上的規則(如“五音”、“六律”)為法度,視語言上的清規戒律(如“珠圓玉潤”、“無一字無來處”等)為法寶。如前所述,本來他們的作品內容就陳舊貧乏,題材狹窄單調,便更是醉心于諧音合律,刻意于雕章鑿句,以華麗的形式掩蓋其空虛的內容。甚至寧愿削足適履,也不肯越雷池一步。就拿婉約派中成就最著的李清照來說吧,明明面對著國破家亡、窮愁潦倒的嚴酷現實,卻抱定“詞別是一家”的藝術偏見,生怕在詞作中流露出一絲半點。盡是“凄凄慘慘戚戚”,雖催人淚下,但缺乏一種激人奮起的力量。這樣就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義。而她同期的詩作(如“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等)卻由于豪放雄健而為人所稱道。
就是這樣,內容限定了形式,形式又反過來框住了內容,婉約派詞人們牢牢捆住了自己的手腳。在這一點上,以周邦彥、賀鑄為代表的“格律詞派”更是登峰造極。
而豪放派則不是為形式所羈,而是充分調動形式為表現內容服務。最突出的是蘇軾。為了反映廣闊的生活面,蘇軾打破了“詞必協律”的陳套,使詞從音樂的奴隸的地位解放出來。但蘇軾并不是完全不顧或不懂音律,而是由于他“橫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見《復齋漫錄》引晁補之語),又“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見《歷代詩余》引陸游語)。蘇軾充分發揮詞這種獨特語言文學樣式的長處,利用長短句的錯落形式,造成節奏的舒卷變化,用詞造句也力求鏗鏘響亮;從而達到了形式與內容與情感和諧統一的藝術境界。陸游是南宋杰出的詩人,精通音律,詩詞俱佳,他曾“試取東坡諸詞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見《歷代詩余》引),足以證明蘇軾的成功。
語言上,蘇東坡也打破了婉約派的清規戒律,多方面吸收陶淵明、李白、杜甫、韓愈等人的詩句入詞,偶爾也運用口語,只要是能恰當的表達他的思想感情,任何詞語他都敢用,從而形成了一種體現東坡個性的清新樸素、明快暢達的語言風格。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蝶戀花》)等等,都明白如話,自然清新,生動準確。
可以說,正是因了蘇軾的大膽革新,才使詞脫離了音樂的羽翼而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
三、表現手法:“回環吞吐”與“沖口而出”
談到這一點,不妨引一段故事:
秦少游自會稽入京------(東坡)又問別作何詞,秦舉“小樓連苑橫空,下窺繡轂雕鞍驟”,坡云:“十三字只說得一個人騎馬樓前過。”秦問先生近著,坡云:“亦有一詞,說樓上事。”乃舉“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晁無咎在座云:“三句說盡張建樹封燕子樓一段事,奇哉!”(據《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引)這個故事很能說明蘇軾與秦觀,亦可推及豪放婉約兩派在創作上的不同特色。
婉約派寫景則鋪敘細膩,曲盡其形,且辭藻華美,抒情則委婉含蓄;而豪放派寫景則大筆勾勒,樸實明快,不用辭藻,抒情則直寫胸臆。此可比較李清照《聲聲慢》與蘇軾《念奴嬌》便知。
如果說在詞的題材內容的廣闊上豪放派大大超出了婉約派,那么在藝術上,應該說兩派各有長短。具體說來,婉約派在形象的描繪刻畫方面確有獨到之處,尤其是白描手法的運用,能夠達到“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六十一家詞選例言》),這在豐富詞的藝術表現方法上,不能不說是一大貢獻。在抒情的委婉含蓄上亦有成功之處,能造成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顯得典雅工麗,然失之纏綿悱惻,無昂揚之氣。
而豪放派熔寫景、抒情、議論于一爐,結構上跳躍動蕩,縱橫瀟灑,造成一種開闊、健朗的藝術境界,格調顯得清超豪邁,固然為婉約派所不及,但在具體形象以及人物心理狀態的細致描寫和刻畫上似稍遜于婉約派。
最后,引用俞文豹《吹劍錄》的一段記載:
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耆卿?”對曰:“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子,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這段話可以說是對于婉約派與豪放派不同詞風的形象概括和生動說明。
蘇軾為什么會成為豪放派詩人
應該是他對豪放派的形成和影響深吧,本來詞的境界只是比較單純婉約的,到了蘇東坡的手里有了很大的開拓,為了與以往的詞風區別,人們才會分豪放和婉約兩派的。
其實兩派詞人也都是婉約和豪放都寫的,只不過是哪派特點更突出罷了。
您說呢?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