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故事 > 正文內容

宛王為什么殺漢使(漢朝為什么打大宛)

一廂情愿2022-12-04 15:50故事68

今天給各位分享宛王為什么殺漢使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漢朝為什么打大宛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怎么來的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是眼下非常流行的一句話,它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當時,這句話叫做:“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郅支單于殺害大漢使臣

西漢元帝初元四年 (公元前45年),與漢朝久已無事的匈奴平地起驚雷——大漢派往匈奴郅支單于的使臣谷吉被對方殺害。

這位敢于擅殺漢使的郅支單于,什么來頭?十年前匈奴內部發生大分裂,為爭奪王位繼承權,出現五單于林立爭鋒的局面。娶了王昭君的呼韓邪單于在 “五單于爭位”中獲勝。但分裂的局面沒有結束,最終呼韓邪單于的哥哥郅支單于率部割據,還打敗了呼韓邪。呼韓邪單于無奈之下,只得南遷內附漢朝。呼韓邪、郅支兩單于,也就是當時的南、北匈奴。

當時,郅支單于自知無法抗衡漢朝,于是把自己的兒子送到長安當人質,表示依附漢朝。然而久而久之,他覺得漢朝偏心眼,幫著呼韓邪而不幫著他,心里反意漸起。

一路向西跑到了康居

郅支單于怒殺漢使,跟漢朝的梁子算是徹底結下了。打是打不過,只能逃。他逃得還真是夠遠,一路向西跑到了康居(約今哈薩克斯坦境內巴爾喀什湖和咸海之間)。

郅支單于心想跑這么遠,就算漢朝想報復也打不到這來。一開始也確實如他所愿,漢朝幾次派人來討要谷吉等人的尸身未果。郅支單于甚至挑釁性地派人到西域都護府上書給西漢:我現在過得很不好,想歸順大漢,你們快點來人接我吧。潛臺詞就是:我這天高皇帝遠,有能耐你們來這收拾我啊!

雖遠必誅

一代名將陳湯,就是在這個時候出場的。公元前36年(建昭三年),陳湯被任命為西域都護府副校尉,與西域都護甘延壽一起出使西域。

出使西域的路上,陳湯向甘延壽建議:不能坐視匈奴在此做大,我們調動西域烏孫等國的士兵,攻滅郅支。甘延壽表示贊同,但堅持要先上奏朝廷。陳湯屢勸無果之下,趁甘延壽生病,擅自假借漢帝詔令,征發西域各國士卒和漢朝在車師國屯田的士兵共4萬多人,分成六隊,即刻出發。

郅支單于明白對方這是找他算賬來了,退無可退的他只能硬著頭皮死守。第二天漢軍就擊敗了外圍救援的一萬多康居騎兵,迅速攻破城池,郅支單于也在亂兵中被殺。此役漢軍斬殺敵軍一千五百多人,俘虜一千多人。陳湯與甘延壽隨后向朝廷上疏告捷:“郅支單于慘毒行于民,大惡通于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并應,天氣精明,陷陳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名言正是出自這封上疏。此言一直傳承下來,并泛化為“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成為最熟悉的一句壯志豪言。 瞭望

“雖遠必誅”是西漢常態

“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懸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這是蘇武在面對匈奴招降時所說的話。當時匈奴在蘇武面前審訊漢使,直接砍了虞常,又舉劍威脅張勝致其投降,本想以此勸降蘇武。沒想到反被蘇武的話直接嗆了回去,此后對漢使只能流放而不敢加害。

這是因為,蘇武所說,無一虛言。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幾乎是漢朝對外關系的常態。

漢武帝元鼎四年 (前113年),南越政權內部發生分歧,國王趙興、太后穋氏主張朝覲漢帝,附庸西漢;但宰相呂嘉反對。漢武帝派出2000人欲誅呂嘉。第二年呂嘉干脆發動政變,殺國王、太后和漢使,另立趙建德為王。當年秋天,武帝派遣五路大軍,直接滅亡南越,在此設立南海、儋耳等九郡,劃入漢境。

大宛是當時知名的良馬產地,漢武帝聽聞此事,就派使臣車令,帶著二十萬兩黃金和一匹純金馬去換汗血寶馬。大宛國王竟然殺掉漢使,搶奪金銀。于是漢武帝派出他的小舅子李廣利,帶著差不多十萬囚犯和小混混 (郡國惡少年),再加上點西域屬國的騎兵,直接打了過去。大宛貴族砍了國王,遣使攜其首級向漢求和。漢軍欣然接受,帶走幾千匹好馬,同時還冊立了一個親漢的大宛王。

西漢初期,燕人衛滿推翻朝鮮當地政權,自立為王,建立衛氏朝鮮。本來衛氏朝鮮主動做漢朝的藩屬,但到了武帝時期,開始與西漢政權交惡,還發兵突襲遼東,殺掉漢使涉何。當年秋天,武帝發兵五萬,滅亡衛氏朝鮮,在其轄境設置樂浪、臨屯、玄菟和真番四郡。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朝的使者們為什么這么強硬?

都說老美霸道,滿世界的找茬。事實上,說起霸道,咱們歷史上的大漢王朝,那才是一等一的存在。

漢朝的外交使者們,那是一個比一個猛,一個比一個橫。

其中最為著名便是西漢陳湯,本來只是出使西域的使者,而且還是副手。可他居然敢在沒有請示朝廷的情況下,假傳圣旨,私自調兵,長途跋涉數千里,去攻打匈奴人。且不說結果如何,單單是這份膽識,那已經就是非常難得的了。

因為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在漢宣帝都護西域以后,當時的匈奴人已經被打得四分五裂,甚至于向漢朝俯首稱臣。不僅各部匈奴單于紛紛送上兒子到長安當人質,南匈奴呼韓邪單于還一度把部族遷到了長城邊上,并迎娶漢宮女王嬙,也就是咱們所熟知的王昭君當了閼氏。

雖然北匈奴郅支單于不是太服漢朝,一直想要統一匈奴各部,重現昔日的輝煌。但實力撐不起理想,其只能是在西域當強盜雇傭兵,行勒索之事,雖然是在漢朝地盤上搗亂,但和漢朝并沒有撕破臉皮。

所以,陳湯在未經朝廷同意的情況下,調兵出征,是完全不合法的。而且他還假傳圣旨,這些都是欺君之罪。別說輸了將會萬劫不復,就算是贏了,成功滅了匈奴,其很可能也會因為以上罪行而遭到懲罰。所以,從功利角度而言,這是一次風險極高的豪賭。

所幸,陳湯賭贏了。其在好兄弟兼好上司都尉甘延壽的幫助下,成功滅了滅掉了匈奴。而其假傳圣旨,私自調兵的行為,也因為其巨大的功勞而得以赦免。更為重要的是,其后人留下了我漢家人最為雄壯的聲音。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其實像陳湯“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樣的事兒,那都算是客氣的,畢竟當時漢王朝已經都護西域,北匈奴暗中使壞,錘他也是應該。漢朝的使者們更多的是仗著我大漢天威,明擺著欺負你,而且完全不管敵我力量懸殊,一言不合就動手,經常以外交官身份明目張膽的去干涉他國內政。

最牛的就是班超班定遠,以36人襲殺200匈奴人使團的事兒,以我們如今的眼界看去,那根本就是不可思議。

當然,不是說班超他們以少勝多不可思議,這種事兒放在漢朝本就稀松平常。不可思議的是他們以使者的身份公然在別國土地上,襲殺他國使者,一點面子都不給。

雖然當時漢朝和匈奴互為敵人,但對于鄯善王來說,漢朝人和匈奴人都是選擇之一,甚至于他當時還更偏向于匈奴,因為畢竟離匈奴更近。換句話說,都是客人,正所謂客隨主便,再怎么也得聽主人安排吧?而即使是對于匈奴,也有著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規矩。

總之,使者就不該打架。

更何況班超使團區區三十六人,人數占據劣勢,又在人家地盤上。于情于理,這事兒都不該做。

但班超偏偏就做了,而且鄯善王還得乖乖的。如此喧賓奪主,同樣是使團,你咋就這么橫?

然而這還不算完,之后班超在匈奴人控制的于闐國,同樣是故技重施,使其歸順。

后來班超順帶著平定了整個西域,使其重歸漢朝控制之下,而期間少有動用朝廷兵馬,基本上就是打著漢使的招牌找西域各國使者借兵。

不借?不借試試,漢使那可是出了名的惹不起。

當初樓蘭國惹了漢朝使者傅介子,結果國王被當眾砍了頭,底下的貴族士兵們都只能干看著,誰都不敢動。

因為當時傅介子說:

“毋敢動,動,滅國矣”。

真的,你就沒見過這么省心的使者。讓你出去搞外交,本是動動嘴皮子事,結果你手起刀落,直接幫人家改朝換代。而且還沒動用多少國家的軍事力量,僅僅是帶著幾個護衛,算得上是孤膽英雄。

值得一提的是,前面所提到的班超就是受了傅介子的影響,將其視為偶像,這次投筆從戎,希望在異域建功立業。

“ 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當然了,傅介子算是歷史上有名的使者刺客,早在殺樓蘭王之前,他就已經在西域干了不少大事兒,殺匈奴使者這事兒都沒少做。沒辦法,就是這么橫。

當然,之所以這么橫,不僅是證明漢朝使者膽子有多大,更重要是證明了漢朝有多強。

因為使者們都知道,自己背后有強大的國家做后盾,欺負你就欺負了。如果你敢動我,那就滅國陪葬。正如《漢書》中所言:

“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

這話是蘇武說的,他當年出使匈奴,也是因為使團里有人想橫一把,干涉匈奴內政,結果失敗了。這可以理解嘛,畢竟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更何況面對的還是匈奴,這個漢朝立國數百年來,周邊唯一一個能較量一下的對手。

而當時匈奴人本要殺他,蘇武就來了這么一句,當時蘇武還說了: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

結果硬是把單于給唬住了,隨后留了性命,被流放到北海放羊去了。

當然,蘇武所言可不假,五嶺南越、西域大宛,遼東朝鮮,那都是因為殺了漢朝使者后,遭到了漢朝的報復。

比如說南越國,這個由當初秦將趙佗的建立的國家,憑借著嶺南山高路險,與世隔絕的天然地理優勢,一直生存到了漢武帝時代。而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和秦始皇是一類人,翻開地圖后,目之所及,那都是要狂呼八個大字:

“額滴、額滴、都是額滴!”

于是乎,南越國成了漢朝眼中的一塊不算肥的肉。而在漢朝強大的實力威懾下,南越國也并沒有過多掙扎,有條件的臣服了漢朝。

原本正常情況下,漢朝在拿下南越后,逐步接收控制,比如劃分郡縣,派官治理等等這樣,這事兒就算完了。但是,當時的南越國國相呂嘉,因為于南越太后國王有隙,自知到時候肯定得不到好處。他不想因此丟了飯碗,于是發動兵變,不僅殺了南越國王,還殺了安國少季等一眾漢朝使者。

消息傳到長安,漢武帝大怒,隨即發兵十萬攻打南越國,不到一年的時間,南越國便被滅國。

而西域的大宛,其地盛產好馬,傳說中的汗血寶馬就是產自這里。當時漢武帝致力于打造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對于好馬乃是垂涎欲滴。所以再聽說大宛有寶馬之后,便派使者帶著千金前去買馬。

結果大宛王估計也是愛馬之人,不僅千金不換,還把人家漢朝使者給殺了。本以為自己地處西域邊緣,山高皇帝遠,漢軍強大,但鞭長莫及。但漢武帝可不管那么多,誰殺我漢朝使者,那就是宣戰。于是乎,派大軍長途跋涉,攻破其國都,殺了大宛王毋寡,另立國王。

至于朝鮮,當時乃是處于衛氏朝鮮時代。當年衛滿雖然是叛臣,但其再滅掉箕子朝鮮,自立為王后,漢朝并沒有過多追究,而是主動與其交好,承認其為漢朝的藩屬外臣,而衛氏朝鮮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其藩屬國。

原本這樣的關系應該會很和諧,但人的貪欲無止境的。衛滿的孫子衛右渠繼位后,不滿足與當下的勢力,不僅不愿向漢朝朝貢,還四處招攬流民,挖漢朝墻角,甚至于阻礙漢朝與周邊小國的通商往來。

于是,當時漢武帝就派了使者涉何去朝鮮交涉,從前面的眾眾例子來看,漢朝使者嘴皮子都不怎么樣,涉何此去無功而返。惱怒的涉何再返程途中,將護送他出境的朝鮮裨王長給殺了,以期威懾朝鮮。可衛右渠也是個硬骨頭,不吃涉何這一套,隨即發兵報復,殺死了涉何。

而對于當時漢朝來說,只有一個原則,我可以殺你的人,但你不能殺我的人。

于是,漢武帝發兵五萬,討伐衛氏朝鮮。一年時間不到,攻破其國都,衛氏朝鮮滅亡。

其實看得出來,漢朝的使者基本上都不是認真搞外交的。他們基本上充當的就是一個戰爭導火索的角色。當然,像傅介子這種能力強的,不需要漢朝大軍出擊,自己就把事情給平了,這種最好。能力差點兒的,就去惹事兒算了,反正氏為國捐軀,博得身后名,然后漢朝再借機宣戰,出兵把你國家給滅了。

沒辦法,就是這么不講理,就是這么橫,這就是大漢天威,畢竟陳湯那句“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不是說說而已。

當然,這也叫叢林法則,適者生存。如果打你不服,有本事你就打回去。

所以,打鐵還需自身硬,或者說拳頭才是硬道理,想要別人尊重,那么你必須要有足夠的實力。這個道理適用于任何人,包括國家。畢竟有些人,他聽不懂道理。

為何漢朝使者總是被殺?不怪各國無情,是漢朝太無理

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

這是史書《蘇武傳》的一句話。當時匈奴單于打算殺了蘇武,蘇武如此威脅他。蘇武本意是想要向蘇丹放放狠話,讓單于不敢殺自己。從后面的結果來看,蘇武的計劃確實是得逞了——單于沒殺他,把他抓去放羊了。

俗話說,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但為何唯獨漢朝的使者就這么危險,動不動就要被人砍頭剖腹呢?難道這些國王就沒想到殺了漢使者強大的漢朝會來報復么?

接下來,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為什么南越、朝鮮、宛王國要殺漢使者

關于要分析朝鮮殺漢使者的原因,是最簡單最容易的,因為《史記》上都說得差不多了:

當時朝鮮發展得越來越好,許多漢人都被朝鮮的繁華吸引,有的全家搬遷,有的去了就不想會來。隨著前往朝鮮的漢人越來越多,漢武帝決定征服朝鮮,讓朝鮮做自己的附屬國。于是派出了 使者涉何 去說服朝鮮王。

而這個 使者涉何 就是我們要說的倒霉蛋。涉何到了朝鮮左說右說,朝鮮王怎么都不肯臣服大漢朝。臨走前涉何深感自己徒勞無功,回去之后不好交代,想做出一點成就再走。

結果他做了什么呢?他看自己沒有功勞,于是起了“殺良冒功”的歹意,臨走前殺了來送自己回國的朝鮮裨王。回國后跟漢武帝說自己殺了一個朝鮮的大將軍。漢武帝得知后非常高興,不計較他的過錯,還給他加官進爵。

朝鮮皇帝得知之后自然是怒不可遏,直接派人發兵,殺了涉何。

按理說,涉何干的這些事情,被殺了也是活該,朝鮮王報復更是理所當然。但可惜的是,只有弱者才講道理,強者自己就是道理。漢武帝正愁沒理由讓朝鮮臣服呢,于是“以故遂定朝鮮,為四郡”。

南越殺使者的事情也發生在漢武帝時期,當時老南越王去世,新的南越王十分年輕,國家大事都是由太后操辦的。漢武帝得知了此事,派太后曾經的情人安國少季做使者。

安國少季到了南越,于太后會談。兩人一個是蕩婦,一個是奸夫,加上兩個人本來就有私情,談著談著,就談到床上去了。

要是一般的奸夫淫婦,私通完在床上一般也就討論怎么弄死原主,怎么瓜分家產。但是人家一個是皇后,一個是大漢使臣,討論的東高西當然是更高級的。兩人討論的是,怎么讓漢朝該如何吞并南越。

這種事情,用現在的話說叫:“勾結境外勢力”,不過我估計當時的南越應該沒有這條法律。除此之外他們還干過不少丑事:把南越的金銀珠寶全部暗種送到了漢朝,將南越人誘騙到漢朝做奴隸。原本不大的南野就被這對奸夫淫婦搞得烏煙瘴氣。

南越的丞相叫呂嘉死諫不止,罵皇后是賣國求榮。皇后又是好言相勸又是威逼利誘,老頭怎么都不答應。這倆人商量,沒辦法,找個機會把這老頭殺了吧。結果松手的時候殺手猶豫了,事兒沒成,老頭自己也躲起來了。

太后有淫行,國人不附,欲獨誅嘉等,力又不能。

漢武帝尋思:南越的皇后都被我們的使者睡了,那這塊地方就是我的了吧。準備派兩千士兵來接管南越。

呂嘉得知在百越就要亡國了,于是和當地的農民一起起兵。而呂嘉起兵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闖進王宮殺了太后和漢使。

這就是南越殺漢使的故事。

大宛被滅可以用一句成語來形容: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大宛這個地方偏西北,多草原,這樣的地方,自古以來就是產馬養馬的好地方。這也成為了大宛日后悲劇的源頭。

大宛和漢使在很早以前就關系不太好,漢使都不太喜歡這個地方。

原來漢使來這里,不給錢不能吃飯,不給錢不能騎馬。漢使一般都是身份高貴的人擔當,這種人來大宛不是給你們大宛人面子嗎?我們漢朝人吃飯還要給你們錢?要不要臉啊!

至于為什么殺漢使呢?

因為漢武帝看中了大宛的馬,想要買來改良馬種。之前有說過,大宛這個地方別的沒有,就是馬好,作為一國之寶,大宛王不想賣。漢使當庭指著宛王鼻子,然后把原本大宛王的金馬給砸爛了。

于是大宛王氣得不行,派人砍死了漢使。

然后大宛就變成漢朝的養馬場了。

這三則故事都是發生在漢武帝時期,都是漢武帝派出的使節。一生從未侵略,但是通過主動防御,就吞并了三個國家。不愧是以“武”為謚號的皇帝了。

在漢初漢朝的疆域是這樣的:

然后經過漢武帝時期三次漢使被斬事件,漢朝的疆域變成了這樣:

甚至就連一直被我們當成民族氣節象征的蘇武,不過因為他的故事流傳得太廣,不少人都忘了匈奴要殺蘇武的原因。

蘇武這人涉嫌綁架單于的母親而且還殺害匈奴的一員大將........這不是我編的,《漢書》上就是這么記載的。

不過匈奴人確實是學聰明了一點,沒有真的殺了蘇武。不過后世的匈奴也沒躲過毀滅的命運。留下來一首凄慘的《匈奴歌》,消失在 歷史 上了。

斬使發生一次兩次可能是意外,但連續發生三次四次,就不一定是意外了。

“屠為九郡”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武帝發兵討伐南越國,活捉呂嘉,因將其地改為珠崖、南海等九郡。

出處:漢代 班固《漢書·蘇武傳》

原文:單于信汝,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主,觀禍敗。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

譯文:

況且單于信任你,讓你決定別人的死活,而你卻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漢皇帝和匈奴單于二主相斗,旁觀兩國的災禍和損失。南越王殺漢使者,結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殺漢使者,自己頭顱被懸掛在宮殿的北門。

朝鮮王殺漢使者,隨即被討平。唯獨匈奴未受懲罰。你明知道我決不會投降,想要使漢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滅亡的災禍,將從我開始了!

擴展資料:

作品背景:

《蘇武傳》是漢代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創作的史傳文。這篇文章按蘇武一生經歷的主要關節,大致可以劃為三個部分。開頭兩小節,寫蘇武奉命出使匈奴,以通和好。第二部分寫蘇武在匈奴遇到意外情況而被扣留及后被放回的經過。第三部分為最后四小節,寫蘇武返漢以后受尊寵的情形。

作品賞析:

蘇武出使匈奴是公元前100年的事情,那時的匈奴已經被漢朝打得差不多了,且鞮侯單于即位,害怕受到漢朝攻擊,寫信給漢武帝:“漢朝天子是我的長輩。”蘇武當然是有這個底氣。祖國,在那一刻苦里是他強大無比的后盾。匈奴沒有不退卻的道理,因而也便有不敢殺而讓去北海牧羊的故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蘇武傳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原因是什么,來源是什么?

相比很多人也有這種疑惑:

既然兩軍已經交戰,為什么卻不能斬來使,我就斬了,對方能怎樣?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是交戰雙方的基本準則,一般來講,使者的作用傳遞信息,商議談判,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使者是可以全身而退的。不過,在實際戰爭中,斬殺使者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假如這位使者囂張跋扈、不可一世,很容易成為對方的刀下亡魂。

其次,如果戰事進行到白熱化,雙方都殺紅了眼,殺幾個使者也就不算什么稀罕事了,我們就分析下,斬殺使者,有什么后果?

花剌子模殺蒙古使者,被滅國

在蒙古帝國建國的同時,中亞也崛起一個超級帝國,名為花剌子模。當時蒙古正在對金作戰,對于花剌子模,蒙古采樣懷柔政策,暫時不想與之為敵。

在公元1218年之前,蒙古和花剌子模曾經互通使者,雙方基本上保持了互鄰友好的關系,也達成了通商協議。

1218年,成吉思汗派出商隊,帶著大量貴重物品,長途跋涉,到花剌子模開展貿易。這支商隊足有四百五十余人,幾百匹駱駝。商隊達到訛答剌城,城池的守將亦納勒赤黑,見蒙古人帶來這么多好東西,便想據為己有,隨即他下令,將商隊扣留。

扣留東西總要有個理由,隨后,亦納勒赤黑上奏摩訶末國王,說蒙古商隊里有奸細,摩訶末沒有經過仔細調查,就殺了幾乎所有人。成吉思汗以強悍著稱,一生最大的樂趣,就是殺死他們敵人,掠奪他們的土地,搶走敵人的財富和妻女。

只有蒙古人欺負旁人的份,成吉思汗還從沒有被旁人如此褻瀆過。就算如此,成吉思汗還是保持了相當程度的克制,他再次派出幾位使者,到花剌子模,要求懲處肇事者,為死者報仇。

花剌子模的摩訶末國王表現得更為無禮,直接殺掉了使者巴合剌,這回成吉思汗徹底被激怒了。成吉思汗將對金的戰事交給了木華黎,親率十幾萬大軍奔赴花剌子模,摩訶末將為他的愚蠢行為付出慘烈的代價。

貌似強大的花剌子模,在蒙古人面前毫無招架之力,蒙古鐵蹄所到之處幾乎沒有活口,公元1231年,花剌子模被攻滅。這就是觸怒成吉思汗的后果,可見斬殺使者,也要仔細看清楚主人,否則大禍就在眼前。

耿恭殺匈奴使者,險象環生

公元74年,耿恭在西域擔任戊己校尉,屯兵金蒲城。公元75年,北匈奴單于攻打車師國,耿恭派三百軍兵前去救援,被匈奴全部殺光。

隨后匈奴騎兵將槍口轉向漢軍,金蒲城被團團圍住,考驗漢軍的時候到了。耿恭命士兵在箭上涂上毒藥,被擊傷的匈奴士兵流血不止,之后匈奴被擊退。

金蒲城水源不足,耿恭命令士兵轉移到了疏勒城,源于疏勒城水源比較充足,可以長期固守。匈奴人為了減少傷亡,下令決了城外的河流,疏勒城水源被斷絕。人如果不喝水,幾天就回去喪命,好在上天保佑,城中士兵打了深井,冒出汩汩清流。

漢匈的拉鋸戰開始了,耿恭據城防守,有一定優勢,但士兵數量也在銳減,匈奴騎兵卻是越打越多,直到城池內糧食吃完,漢軍也只剩下幾十人。

史料記載:

“恭乃誘其使上城,手擊殺之,炙諸城上。虜官屬望見,號哭而去。單于大怒,更益兵圍恭,不能下。”

即便如此,匈奴仍攻不下疏勒城,匈奴單于改變對策,想勸降耿恭,旋即派出使者。耿恭假意談判,讓使者登上城頭,還沒等使者說話,就殺掉了匈奴使者,并放置到火堆中炙烤,燒焦的人肉味異常刺鼻。匈奴單于被激怒了,繼續增兵攻城,勢必要殺掉耿恭。

這場戰役之所以如此艱難,源于漢明帝去世,朝廷沒有及時派出援軍。漢章帝即位,在司徒鮑昱的堅持下,漢廷才派出幾千援軍,也正是因為這幾千漢軍的救援,耿恭得以逃出生天。

最后耿恭和其部下只剩下了十三人,戰爭的慘烈程度可見一斑。耿恭堅貞不屈,打出了漢軍血性,只不過他殺掉匈奴使者,也差點要了他的命。

耿恭能存活下來,基本全是靠著運氣,假如援軍再晚一點到,疏勒城必定也是一座死城。由此可見,斬殺使者也是要慎重考慮的,如果沒有必死的決心,后果也是不堪設想。

匈奴不敢殺蘇武

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侯單于即位,漢武帝已經將匈奴打了個七七八八,此時的匈奴也認慫了,釋放了很多之前的漢朝俘虜。與此同時,在多年的征戰下,漢朝的國力也大幅縮水,于是漢武帝也想和匈奴和解,派蘇武將匈奴的俘虜送還。

本來是個很簡單的任務,但由于匈奴爆發叛變,牽連到了漢朝使團的副使張勝,蘇武也被迫扣留在匈奴。

常規來講,匈奴對于漢朝的高級俘虜,大多予以特殊照顧,并不會一殺了之,比如張騫、李陵都是如此。除此之外,如果投靠了匈奴,單于還會給其娶妻生子,賜予土地和牛羊,匈奴對于蘇武,同樣采用了威逼加利誘的方式。

只可惜匈奴看錯人了,蘇武并是不貪生怕死之輩,面對死亡威脅,蘇武毫不在意,并還以顏色。蘇武道:

“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

南越、大宛、朝鮮都曾殺過漢朝使者,結果都被漢朝攻滅,蘇武用赤裸裸的現實威逼匈奴單于,換言之,如果你殺了我,那么匈奴也將被漢軍屠滅。

蘇武并非危言聳聽,面對這位不屈的漢朝使者,匈奴單于也不知該如何處理,最后只能將其流放到北海牧羊。哪怕蘇武的境遇再艱苦,匈奴也不敢對蘇武如之何,十九年后,蘇武再次回到了漢朝的懷抱,其經歷也成了不朽的傳奇,為后世所敬仰。

蘇武之所以沒有被殺,他倚仗的就是漢朝的國力,匈奴殺蘇武很容易,但如果得罪了漢朝,那么后果會很嚴重,匈奴單于不得不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即便衛青、霍去病已經去世,漢朝的實力仍很強大,也正是因為其強悍的國力,使得匈奴不敢為所欲為。

常規條件下,兩國交戰,原則上還是不要殺掉使者為好,但具體情況也要具體分析,前提條件不同,結果也會大相徑庭。

宛王為什么殺漢使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漢朝為什么打大宛、宛王為什么殺漢使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www.pinswag.com/ask/7767.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