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為什么投靠劉繇(太史慈投奔孫策)
今天給各位分享太史慈為什么投靠劉繇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太史慈投奔孫策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太史慈為何是三國中最可惜的將軍?他究竟可惜在哪?
太史慈去世的太早了,他還沒有踏入三國那個大舞臺就去世了,真的可惜。
01、能力出眾的太史慈。
太史慈算得上是三國中真正的射箭手,畢竟是史書都承認過的男人。太史慈早年被別人陷害,逃到江東。當時孔融聽聞這件事后,經(jīng)常派人去看望太史慈母親,接濟二人。那個時候孔融剛好在北海鎮(zhèn)壓黃巾軍,可惜孔融被黃巾軍首領管亥雖敗,被圍困在北海。太史慈知道后單槍匹馬準備前去營救孔融。
太史慈一個人突破重圍來到北海,相救孔融出去,但孔融不信任他,讓太史慈前去求助劉備。太史慈只好帶著書信突圍出去,給劉備送信。最后劉備救了孔融。太史慈憑借一人之力能兩次突圍黃巾軍的包圍,可見這個人的恐怖,這可能是真的有萬人敵之勇了。太史慈在這之后還和孫策一群人干過架。
02、得遇明主,可惜去世太早。
北海事件之后太史慈就投靠了劉繇,劉繇此人壓根就不重用太史慈,讓太史慈當了個偵察兵。太史慈在神亭偵探,正好遇見孫策,當時孫策一行人可有十多人,而且都是有名的將領,比如黃蓋韓當?shù)热硕荚谄渲小5反冉z毫不虛,直接上去干,孫策也上去迎戰(zhàn),兩人打了個五五開,都打的非常盡興,最后孫策手下將兩人分開。
孫策滅了劉繇后,孫策惜才,讓太史慈投靠他,太史慈答應了。太史慈投靠東吳算是遇到明主了,他隨孫策四處征戰(zhàn),后來孫策去世,孫權(quán)繼位,孫權(quán)照樣重用太史慈,可惜的是在建安十一年,太史慈就去世了,享年四十一歲。那個時候三國大舞臺還沒開始,赤壁之戰(zhàn)也還沒開始,太史慈還沒有展現(xiàn)自己才華,就離世了,確實是非常可惜。
太史慈為什么投靠劉繇?
劉繇(yáo,一讀yóu)(156年-197年),原姓葉,字良辰,東萊牟平(今山東牟平)人,東漢末年官員、漢室宗親,齊悼惠王劉肥之后,太尉劉寵之侄。
太史慈知恩圖報救孔融,最后他為什么會投靠敵人孫策?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對東吳大將太史慈都有印象。太史慈原先是劉繇(yáo)的部下,并幫助劉繇攻打?qū)O策,但是不久,太史慈就投靠了孫策。
太史慈為什么要投靠孫策?孫策又為什么能讓太史慈投靠他呢?要解開這些謎團,就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1、知恩圖報
太史慈是個知恩圖報的人,為什么這么說呢?這主要源于他母親對他的教導。太史慈年輕時,以毀壞州吏的奏章這件事而出名了,因此受到了孔融的禮遇。
孔融多次派人去問候太史慈的母親,并對太史慈的母親多有照顧。不久孔融在與黃巾軍作戰(zhàn)時被黃巾軍圍困了。
這時太史慈的母親對太史慈說:“孔融對我,比我們的親戚朋友對我還要好,如今他被圍困,你應該去幫助他。”
于是太史慈乘夜沖入重圍見到了孔融,要求孔融出兵。但孔融想等待外援,可形勢危急,于是孔融想向劉備求救,但是無人敢沖出包圍,太史慈于是請求沖出重圍,去見劉備。
孔融覺得這樣太冒險,太史慈就把孔融照顧他母親的事說出來了,并說他母親要他來幫助孔融的,孔融這才答應了。
孔融見到了劉備后,陳述了孔融被圍的情形,于是劉備派了三千人隨太史慈去救孔融。黃巾軍聽到孔融的救兵到了,都趕緊撤走了,孔融這才得救了。
這件事可以證明太史慈是個知恩圖報的人,但是孫策對太史慈有什么恩呢?孫策對太史慈有不殺之恩,任用之恩。
太史慈在涇縣與孫策遭遇了,結(jié)果孫策獲勝,將太史慈抓了,之后孫策給太史慈松綁,并說他與太史慈要共闖天下,并拜太史慈為門下督。
太史慈為了報恩,因此就投靠了孫策,幫孫策打天下了。
2、未受劉繇重用
太史慈投靠孫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劉繇并不重用太史慈。太史慈年輕時,就出名了,而且?guī)涂兹诮鈬耍虼丝梢姡反冗€是很有軍事才能的,但是劉繇不重用他。
太史慈回遼東后,劉繇的下屬,就建議劉繇重用太史慈,封太史慈為大將,來對抗孫策,可劉繇卻認為任用太史慈會讓許劭(東漢人物評論家)笑話他。
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來,劉繇是看不起太史慈的,認為太史慈的能力水平不夠,出身不高貴。
因為劉繇是漢室宗親,他是齊悼惠王劉肥的后人,皇室貴胄都很看重門第,所以太史慈是不受劉繇看重的。
而且太史慈被孫策抓了后,劉繇就去世了,所以太史慈也沒有了去處,投靠孫策是最好的選擇了。
3、孫策的信任
孫策對太史慈的信任,讓太史慈很感動,并覺得能有人信任他,對他來說也是一件很幸運的事。當孫策要太史慈去安撫劉繇的將士時,孫策的部將認為,太史慈去了后,就不會回來了。
孫策卻非常肯定地認為太史慈會回來,因為太史慈沒有別的選擇了。太史慈出發(fā)時說六十天后,就回來,果然太史慈最后按期回來了。
孫策主動要求太史慈去北邊,說明孫策看人很準,對外界的情況分析很正確,因此他才敢讓太史慈出去。
孫策對太史慈的信任,讓太史慈第一次有了被人尊重的感覺。他也知道,當時除了孫策能重視他,其他人都不會看重他的,因此他如期而至,贏得了孫策的信任。
東漢末年,各路豪強爭奪地盤,都想成為統(tǒng)一中原的主人,因此他們到此招兵買馬,搶奪資源,這樣就會出現(xiàn)人員交流的現(xiàn)象,因此這時期就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歷史上的名人或名將換主公。
誰重視人才,尊重人才,誰就會得到人才。太史慈得不到劉繇的重用,最后被重視人才的孫策得了便宜。
這就是所謂的千金易得,一將難求。然而還有一句話,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所以伯樂比千里馬更難得。
三國談|英雄的惆悵,名將太史慈解析②
投奔同鄉(xiāng)劉繇,身手未能大展
公元195年,太史慈南下投奔自己的同鄉(xiāng)、揚州刺史劉繇。
因為孫策在江東地區(qū)發(fā)展的勢頭很猛,就有人建議劉繇應該重用文武雙全的太史慈,讓其擔任大將以對抗驍勇善戰(zhàn)的孫策。讓人意外的是,劉繇卻不打算給早有名氣的太史慈重要職務,對于這樣的安排,他解釋說:“我要是重用了太史慈,許劭許子將恐怕會取笑我不會用人!”于是,本來可以擔任一軍主將的太史慈,竟然只被劉繇任命為了一個負責刺探軍情的偵查隊隊長。
我們在之前的欄目也說過,許劭是東漢著名人物評論家,汝南“月旦評”活動的主要發(fā)起人,按照《異同雜語》中的說法,曹操的“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句評語,就是許劭說的。雖然許劭短暫的一生發(fā)現(xiàn)了很多人才,可對太史慈的輕視卻讓人有些想不通,或許,伯樂也有看走眼的時候。或者,他只喜歡品評世家大族子弟,對太史慈這樣出身卑微的人才沒有多少興趣。
雖然沒能在劉繇麾下?lián)沃匾殑眨贿^,太史慈還是非常敬業(yè)的。有一次,他帶著手下的一小隊偵察兵來到神亭的時候,正巧遇上了孫策。雖然孫策當時不是帶領大部隊行軍,手下只有十三個人,不過,這十三個人卻包括黃蓋、韓當、宋謙等集團內(nèi)的核心戰(zhàn)將。除了太史慈自己,其他人都沒什么戰(zhàn)斗經(jīng)驗,這場遭遇戰(zhàn)怎么打?面臨如此危急的情況,太史慈不光是沒有慌亂,反而拍馬上去直接和孫策單挑。
俗話說“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孫策畢竟也是一名經(jīng)驗豐富的猛將,他找到一個機會,假裝要刺殺太史慈戰(zhàn)馬的樣子,抓住了對方背后的手戟,眼瞅著就要將對方拉下馬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太史慈也搶過了自己的戰(zhàn)盔。就在二人打得難舍難分的時候,雙方的大部隊也跟過來了,兩人見狀只好各自收兵。
曾與孫策單挑,被俘后獲重用
孫策雖然兵馬數(shù)量不多,但其事業(yè)發(fā)展的速度卻非常快,到了公元196年的時候,他已經(jīng)將劉繇逼上了絕境。
在許劭的建議下,劉繇逃到豫章投靠劉表,而完成護送任務的太史慈則帶著人逃到了深山,并自稱丹楊太守。不久后,太史慈得知了這樣一個消息,孫策雖然平定了宣城以東的地區(qū),但涇縣以下還有六個縣沒有被打下來。發(fā)覺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后,太史慈馬上帶著為數(shù)不多的將士進駐涇縣,設立正式的辦公機構(gòu),同時還吸納了不少山賊以擴充兵力。雖然太史慈很想幫劉繇收復失地,可孫策并不想看到這樣的局面,于是,他立刻親率大軍攻打涇縣。
在軍事作戰(zhàn)方面,孫策是有能力的,他很快就拿下了涇縣并擒獲了太史慈。見到這個昔日想置自己于死地的猛將,孫策頓時有了愛才之心,他親切地握著太史慈的雙手調(diào)侃道:“太史將軍還記得咱們在神亭的那一場遭遇戰(zhàn)嗎,如果我當時被您拿下了,您會怎么處置我呢?”太史慈不客氣地說:“那就不好說了。我今天落在了你的手里,要殺要刮隨便你!”聽對方這樣說,孫策大笑地說:“今后的創(chuàng)業(yè)路,咱們倆一起闖蕩,如何?”說罷,孫策馬上拜太史慈為門下都督,回到自己的大后方時還給予了對方兵權(quán)。不得不說,孫策這樣安排還是有一些冒險的,因為對方剛剛投降,這時給予他兵權(quán),很容易給自己惹來大麻煩。
公元197年,劉繇在豫章因病去世,他麾下數(shù)萬將士失去了老板,他的三個兒子失去了父親。為了壯大自己的實力,孫權(quán)希望得到這些將士。出于籠絡人心和對劉繇的尊敬,劉繇遺孤也應當給予妥善的安置。那么,這件事情應該誰去辦呢?孫策第一時間想到的還是太史慈。當孫策把想法說出來的時候,部下們都提出了反對:“太史慈是劉繇的部下,而且還是他的同鄉(xiāng),他要是去辦這件事,恐怕回不來了。”雖然大家都反對,不過,孫策卻態(tài)度堅決地讓太史慈前去。事實證明孫策的選擇是正確的,因為太史慈很快就帶著一萬多兵馬和劉繇遺孤回來了。
從現(xiàn)有的史料來看,太史慈自跟隨孫策以后似乎并沒有參與過多少關鍵戰(zhàn)役,這也是很多人指其“能力被高估”的關鍵原因,不過,在筆者看來,那是因為孫權(quán)交給了其一個更重要的工作——守護吳地南方區(qū)域。當時,我們的一個濟寧老鄉(xiāng)、劉表的侄子劉磐屢屢給孫策制造麻煩,無奈之下,孫策只好任命太史慈為建昌都尉并讓其對抗劉磐及周邊的山賊團伙。孫權(quán)成為集團新任老板后,太史慈也一直默默守護著吳地的西南方向,直至在公元206年去世。
離世前,太史慈感嘆:“大丈夫生于亂世,當持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雖然在年僅40歲的時候就英年早逝,可太史慈卻說出了這樣一番充滿了英雄氣概、豪情壯志的話語,讓人不得不心生佩服之情。
陳壽暗動心機,太史慈被拔高
我們目前能夠看到的史料,關于太史慈參與過哪些具體的戰(zhàn)役描述很少,為什么陳壽還要給予他那么高的地位呢?將其和劉繇、士燮合并到一個傳記,陳壽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在筆者看來,恐怕是由于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陳壽個人推崇太史慈。《三國志》最受爭議的一個地方就是行文過于簡潔,如果不是青梅煮酒一類極其重要的事件,陳壽在編撰時都不會對人物的言語進行詳細表述。太史慈既不是一方諸侯也不是謀略家,沒有展示出高人一等的智謀,只是一名戰(zhàn)將而已,而陳壽卻對其言語給予了最大程度的表述,筆者認為,單憑這一點,陳壽應該是非常喜歡甚至是推崇太史慈的。
其二,陳壽所處的政治環(huán)境使然。怎樣的一種政治環(huán)境,決定了陳壽必須得這樣處理太史慈的個人傳記呢?那是因為司馬氏對“以孝治天下”的強調(diào)。司馬氏對孝行的重視程度到底有多高?古代的“二十四孝”中有五個出自于晉朝,其中,臥冰求鯉的王祥、埋兒奉母的郭巨、扼虎救父的楊香、聞雷泣墓的王裒都是來自于西晉。
公元266年二月,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然后自己登基當了皇帝。公元280年,晉滅吳后統(tǒng)一了天下,而陳壽也完成了《三國志》的編撰。筆者認為,陳壽對《三國志》投入了太多心血,他也應該很清楚要想讓這部作品一直傳下去,就應該要站在司馬炎的角度考慮編撰問題。陳壽被譽為“一代良史”,他會為了迎合司馬氏而放棄絕對客觀的修史態(tài)度嗎?他的確這樣做了,證據(jù)也不難找,因為《三國志》對曹魏和司馬氏多有回護、溢美之詞的做法,史學界對此也是有相應評價的。陳壽給司馬氏“打掩護”的最重要表現(xiàn),應該就是讓太史慈在《三國志》中得到一個足夠高的排位,因為把太史慈捧得越高,就越顯示西晉對孝行的重視。
太史慈為什么能夠打響自己的名氣?其一是因為他替郡守完成了送奏章的工作,其二是因為他援救我們的濟寧老鄉(xiāng)孔融。在救孔融這件事上,我們看到了他的英勇無畏,可我們也要承認,他之所以要援救孔融,完全是因為奉了自己母親的命令。我們在《太史慈傳》中就能發(fā)現(xiàn),太史慈之母對兒子的話里,反復強調(diào)當兒子的責任,太史慈對孔融的話里,則強調(diào)自己是在按照母親的話辦事,這不正好強調(diào)了“孝”這個字嗎?陳壽在編撰《三國志》的時候,凡是有孝順父母等長輩、友愛兄弟、關心同事行為的人,陳壽都會傳記中寫出來,可要是說足夠具體詳細的言行,只有太史慈享受到了這個“待遇”,陳壽為什么要這樣寫?這讓我們不得不懷疑其用心,因為要想讓《三國志》一直傳下去,他必須得找出一個大孝子。
東漢奉行“以孝治天下”,三國時期的孝子多得是,為什么非要選太史慈?比如,二十四孝之一、“懷橘遺親”主人公陸績被后人稱為“三國第一孝子”,陳壽為什么不選他?在筆者看來,那是因為陸績是東吳建國后的臣子,政治身份太過明顯,而太史慈雖然為孫氏集團服務過,但孫權(quán)公元229年稱帝時,太史慈已經(jīng)去世十多年,其政治身份特點并不明顯。所以,為了迎合司馬氏,陳壽必須選擇一個合適的人選,綜合各個方面來看,太史慈是最合適的。
文/宋延坤
關于太史慈為什么投靠劉繇和太史慈投奔孫策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