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為什么寫蜀道難(李白為什么寫蜀道難的幾種觀點)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李白為什么寫蜀道難,以及李白為什么寫蜀道難的幾種觀點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為什么李白要把《蜀道難》寫得如此之難?蜀道難在哪里呢?
李白的《蜀道難》道盡了他的人格魅力,正是這篇不朽之作獲得賀知章的極高評價,因而李白被他稱作謫仙人。
這首詩以豐富的想象、雄健的筆調寫出了蜀道上奇麗雄偉的山川與高危驚險的棧道。全詩三處直抒胸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一詠嘆在詩中反復出現,像一首樂曲的主旋律激蕩著讀者的心弦。
詩是分別由三個段落從三個角度來寫蜀道之難,分別是蜀道之高、蜀道之險、兵禍之烈,可以說險象叢生,震撼人心。
第一段側重寫蜀道之高。李白的許多詩篇都是開篇就不凡,這一篇與他的《將進酒》“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樣,開篇就是神來之筆。李白在直呼“蜀道之難”后,卻沒寫蜀道,而是寫蜀國開國的茫然,由四萬八千年前的開國,寫到秦惠文王時的開棧道,這時間的極度綿延與拓展,讓人不得不嘆服他的“筆落驚風雨”。同時開篇“五丁開山”“羲和駕日”的神話,起到了引人入勝的妙用。接著著力刻畫蜀道的高峻難行。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以手撫膺坐長嘆”,不僅用夸張與神話融合,還借黃鶴與猿猱反襯山的高不可攀。那一句“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更是寥寥數筆把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恐的神色描繪得惟妙惟肖。
第二段側重寫蜀道之險。這一段詩人借“問君”的旅程,把人們帶進一個古木陰森、悲鳥哀鳴的荒涼凄切的境界,使人聞之失色,突顯蜀道的兇險。接著李白為我們推出一組電影鏡頭,枯松、絕壁、飛湍、瀑流、懸崖、轉石,由靜到動,再配合萬壑雷鳴的音響,托出一個山谷轟鳴、驚心動魄的險惡場景。
第三段側重寫戰禍之烈。前兩段李白描繪了險象叢生的峭拔風光,而最后一段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正是劍閣一帶,群峰如劍、壁立千仞的險要地勢,形成了一道易守難攻的天然要塞,成為歷來兵家必爭之地。接著詩人再一次用他摹景狀貌細致入微的筆觸為我們刻畫了敵人如狼似虎的兇惡之態,以及戰場上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的血腥場面。
李白在第三段對國事的憂慮,使得這首詩的意圖更添神秘色彩。詩大約是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寫詩時,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有勸戒他不要長久羈留蜀地,早日回長安之意。然還有人認為李白寫此詩有諷玄宗幸蜀之意。
然而,無論是何種用意,這首詩天馬行空的馳騁想象、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是我們賞讀不盡的精神食糧。
為什么李白要把《蜀道難》寫得如此之難?蜀道難在哪里?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這是李白對于蜀道的描寫,開篇點題。從這句話我們可以這么理解,進入蜀道是得歷經千辛萬苦的,比上青天還難。大家看過《西游記》吧,西天取經的最終目的是上西天,青天西天同為天上,所以進入蜀道好比走一趟西天取經。盡管路上沒有那么多的妖魔鬼怪,但是依然存在種種攔路障礙。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偉大的詩人李白,為什么要把《蜀道難》寫得如此難,蜀道是真的很難嗎?難在哪里?
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何謂蜀道。蜀,大家都知道是四川省的簡稱。蜀道就是四川之路。現在去過四川甚至西南地方的人都知道,西南地區多高山多河流,還夾雜著峽谷。還記得前兩年有四個女生自駕四川直接沖入黃河溺亡的事故嗎?可見地形復雜,這是對我們現在的人而言,已經是困難重重了。我們看看李白寫《蜀道難》是在什么時候?唐代!跟西天取經同個年代。那時候的交通工具,富裕人家有馬、車、或者驢,窮人家則是依靠兩條腿。那么蜀道的難不是更加困難重重嗎?
上面這段,主要想說明,蜀道本身就是個難行之路,尤其是對古人而言。再看看,李白何許人也?唐代偉大的詩人,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詩作多為狂放風格,具有夸張效應,李白本人也很具有超級強大的想象力。加上當時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李白在行至蜀道的時候,看到險峻的山水,一邊贊嘆山水的險峻壯麗,一邊思量自己的前途和國家命運,所以不由情上心頭,把對于國家和自己的擔憂寄意在詩歌中,描寫了蜀道之難,也寫出了行世之難。
那我們看看蜀道難在哪里?首先從地理位置上看,秦蜀兩地自古就是被高山阻隔。中間不僅有關中最高峰太白峰攔在其中,更有懸崖萬仞。其次,那時候蜀道的沿途多為山林,所以瘴氣迷重,沿途豺狼野獸也多;最后,社會動蕩期間,很多盜賊為了生存,多上山為王,打劫為生,蜀道同樣有很多這樣的盜賊。綜合以上因素,不難看出蜀道是驚險萬難。
李白寫《蜀道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這首詩很可能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寶元載至天寶三載)身在長安時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寫的,目的是規勸王炎不要羈留蜀地,早日回歸長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測之手。
李白寫<蜀道難>的意圖是什么?
蜀道難
1、段落層次:
第一段寫蜀道之高峻及蜀道來歷,即一嘆蜀道之高。第二段借“問君”引出旅愁,把讀音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凄、山高水急的境界,此即二嘆蜀道之險。第三段是告誡西游的人:劍閣是蜀之門戶,形勢險要,多發叛亂,即三嘆蜀中戰禍之烈。
一、嘆 蜀道之高
二、嘆 蜀道之險
三、嘆 戰禍之烈
2、文章主旨:
這首詩以豐富奇特的想象,新奇大膽的夸張,以詩人熾熱奔放的感情描寫了蜀道之高之險,含有入蜀艱難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并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這首詩主旨說法頗多。教材參考書說,從最后一段看,在風云變幻,險象叢生的驚險氛圍中,寫到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既是描寫蜀道猛獸,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雙關語句,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唐詩鑒賞詞典》說“關于本篇,前人又種種寓意之說,斷定是專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顧炎武認為,李白‘自為蜀詠’,‘別無寓意’。今人有謂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游中屢逢躓礙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迄無定論我以為作品的主旨并非一定要符合作者本來的意圖,因為作品一旦產生,它也是不以作者初衷為轉移的客觀,只要從作品實際出發,也可以發掘其客觀性的主旨。本詩也應如此。根據詩人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性格以及其所生活的時代特點,我認為蜀道難的主旨可以理解為:探險者的禮贊和悲歌;表現著懷才不遇者的憤懣與痛苦。在作首先是用超時空的視覺從歷史、地理、傳說的角度極寫蜀道的高聳險峻;接著則用在蜀道途中跋涉者的所見所聞,極寫蜀道的陰森恐怖;最后又用歷盡滄桑者的口吻敘述著憑依險峻獨霸一方的故事,極言爭戰蜀道的慘烈悲壯。
在第一段中,詩作用五丁開山的傳說,交代蜀道的來歷。這個傳說的引用,凸現了五壯士開路探險者的形象,表現了人類勇于開拓自己生存空間的探險精神。第二段第一句“問君西游何時還”和最后一句“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都是反詰句,表達的似乎只是規勸之意。可是換個角度,我們不難看到一個“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的探險者形象。第三段狀寫了爭戰的慘烈,敘述口吻中,我們不難想見一個歷盡險峻從失敗中走過來的探險者,“側身西望長咨嗟”的情狀。
從詩作的實際情況看,第一段飽和了詩作主人公對探險者的禮贊,而在最后一段固然也很明顯的表露其探險失敗的傷痛。而第二段中詩作主人公的前后兩個反詰句,既表現了對探險者的不解甚至規勸,也表達出對探險的贊嘆。這種矛盾,我們可以從詩人生活經歷和思想性格上找到解釋。詩人一生兩度進京為官,兩度探險漫游;他的思想既受儒家影響,懷有濟天下黎民的政治抱負;更受道家浸染,崇尚個性解放,不滿世俗束縛。此外他還深受游俠思想的影響,所謂“以武犯禁,不愛其軀”,“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身去,深藏功與名”。但這種人生理想始終未能實現,但他又始終在追求。在這過程中,理想、追求與現實的矛盾、沖突就自然會在詩歌表現出來。BR因此,我們有理由說,開山的五丁作為探險者形象體現了詩人的理想,而那個知難而進的“來者”之“君”更是詩人自己的寫照;整首詩就是一曲對探險者(既是自然的,也是社會的)的禮贊和悲歌。
淺析李白《蜀道難》
蜀道難 ? 李白
《蜀道難》是樂府中的相和歌辭,顧名思義,是寫四川地區道路的艱險。蜀中天險,李白生長于蜀地,自然對此深有感觸。
李白的五絕《送友人入蜀》也寫到蜀道的艱險,詩云:“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寫山勢陡峭高峻,直入云端,故有云霓生于面前。此詩是七言歌行,容量更大,感情也隨之更加奔涌澎湃,故而表現“蜀道難”,也表現得更加波瀾壯闊了。
詩歌以語氣詞開篇,本已別出心裁,而詩人更從遠古蜀王開國說起,來龍去脈皆欲窮盡。想當年,五丁開山,壯士殞命,“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何等不易!蜀道艱難,能令羲和回日,飛鳥折翼、猿猱難攀,更不要談渺小的人類,就連看一看蜀道的迂回陡峭,聽一聽別人的言辭,都要“凋朱顏”了。
蜀道艱難,更讓此地一片愁云慘霧,鳥兒悲號,子規哀鳴;蜀道艱難,這里飛瀑如雷,枯松倒掛,高峰接天。由此,詩人感嘆道:這么艱險的地方,遠方之人為什么還要以身赴險呢?這艱險不僅僅是自然方面,還有如豺狼猛虎一般的惡人,“磨牙吮血,殺人如麻”,故而詩人嘆道“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這里是否有所指呢?其實不必坐實,樂府詩一般都是就題意極意鋪陳,不一定皆有所指。但此詩郁怒多姿,起伏不平,若說傾注了詩人心中的郁憤之情,倒是言之成理的。
此詩極盡自由揮灑之妙,詩中四言、五言、七言、八言、九言以至十一字句皆有,變化不拘,激蕩起伏。聲調鏗鏘,感情激越。前人認為,“五言古以不盡為妙,七言古則不嫌于盡”,李白此詩,寫蜀道艱險,不避重復,不嫌繁瑣,反復詠嘆,唯恐不能盡意。此詩即使不考索背景,不探尋意義,讀來依然覺得跳躍生姿,是李白七言古詩的代表作。
關于李白為什么寫蜀道難和李白為什么寫蜀道難的幾種觀點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