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錢依舊又如何(一直拿著國家的俸祿也就沒有了退路)
今天給各位分享俸錢依舊又如何的知識,其中也會對一直拿著國家的俸祿也就沒有了退路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古代沒有銀行,那朝廷發的俸祿是怎么到官員手上的?
在漢朝,官員按職級的大小領取不同等級的俸祿。官員以“石”表示職級的大小領取俸祿。“石”是一種測量谷物的量器,也就是說是錢財只是輔助,糧食才是最重要的。
到了唐朝,官員們依舊是按照品級來進行俸祿發放的,以九品來區分品級,作為發放官員俸祿的標準。這時候的俸祿發放方式開始多樣化,俸祿不僅僅只包括祿米,還包括俸錢、職分田等等方式。
到了明朝的官員又劃分為九品十八級,俸祿也分得越來越細了,分成十八等。明朝初期,俸祿主要由祿米和寶鈔(發行的一種紙幣)組成,不久寶鈔貶值被廢棄,再到了后來,明朝朝廷入不敷出,財政越來越緊張,祿米也開始慢慢減少,開始折合為銀兩。但由于折算的非常不合理,因此明朝官員實際能拿到手的俸錢非常的少,明朝官員俸祿也成為了中國歷代王朝最低的俸祿。
清朝前期延續明朝的俸祿制度,官員的俸祿也很少。但是經過雍正的改革,官員的俸祿有很大的改善,但是隨著清朝的腐化墮落,官員俸祿也出現了變化。
不管中國歷史上的俸祿記載最詳盡的就是清朝,我們看看晚清時期朝廷是怎么發俸祿的。
在晚清時期,有本著名的《越縵堂日記》,是晚清官員李慈銘積四十年心力,銖積寸累而寫成,記載了自己清咸豐到光緒四十年間的朝野見聞、尤其李慈銘還是個很有經濟頭腦的人,還在日記里記賬,所以我們看看他是怎么拿工資的就知道了。
光緒十三年(1887年)五月,李慈銘被授予戶部江南司郎中一職。按說戶部管理財政,江南又是富裕地方,但清朝各司都有兩個郎中:滿郎中和漢郎中,滿郎中是首席官,漢郎中只能是次席官,所以李慈銘其實是一個無實權的副官,一年中,他基本都不去衙門上班,只在有時候去點個卯,年終考核必須去一次之外,其他時間基本上不管司里的事,當然,身為官員,俸祿依然照發。
他的俸祿是135兩銀子,和大約1200斤的糙米,作為一名官員,他的工資都是司里的工作人員送到家里來的。 比如日記里記載四月十六日,送來春夏兩季俸銀45兩; 五月 初三,送來養廉銀10 兩等等。
以上是京官,不是地方官。
地方官的工資,當然無法向現在一樣直接打到工資卡里,他們的俸祿一般都是依據地方上每年的征稅額度來進行自己截留。而在古代,收稅的,發俸祿的都是他們地方官自己,所以地方官要撈錢,比京官要容易得多。
比如雍正五年,湖北布政使黃焜曾經 向雍正匯報湖北征收地丁銀加收火耗的情況。
火耗是按國家正式稅收的10% 加收, 也就是 每一兩銀子的正式稅收加收一錢銀子。 這一 錢 銀子就是官員的收入:
總督分一分五厘, 巡撫一分五厘, 布政使一分五厘, 按察使六厘, 守巡道四厘, 各 府知府一分等等。雍正時期反腐工作抓得好,所以地方官員們拿得不敢太貪心,但我們知道,大多數時候并不是這樣的。
請問兩句詩的意思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指為某個人相思,折磨得瘦了好幾圈,卻終究不后悔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的《青玉案》里面一句話. 經過千百次的尋覓,終于在燈火冷落的地方發現了她。人們都在盡情的狂歡,陶醉在熱鬧場中,可是她卻在熱鬧圈外;獨自站在“燈火闌珊處”,充分顯示了“那人”的與眾不同和孤高。。“眾里尋她干百度”極寫尋覓之苦,而“驀然”二字則寫出了發現意中人后的驚喜之情。這句詞歷來被人傳誦.用來表達自己愛情的感受.尋找到愛人的那種心情.一直在用心努力尋找著的那個她,當你回頭發現他就在你的不遠處等著你.
《全唐詩》卷四百五十八(2)
卷458_11 【病中詩十五首·自解】白居易
房傳往世為禪客,王道前生應畫師。我亦定中觀宿命,
多生債負是歌詩。不然何故狂吟詠,病后多于未病時。
卷458_12 【歲暮病懷贈夢得(時與夢得同患足疾)】白居易
十年四海故交親,零落唯殘兩病身。共遣數奇從是命,
同教步蹇有何因。眼隨老減嫌長夜,體待陽舒望早春。
新樂堂前舊池上,相過亦不要他人。
卷458_13 【雪后過集賢裴令公舊宅有感】白居易
梁王捐館后,枚叟過門時。有淚人還泣,無情雪不知。
臺亭留盡在,賓客散何之。唯有蕭條雁,時來下故池。
卷458_14 【酬夢得貧居詠懷見贈】白居易
歲陰生計兩蹉跎,相顧悠悠醉且歌。廚冷難留烏止屋,
門閑可與雀張羅。病添莊舄吟聲苦,貧欠韓康藥債多。
日望揮金賀新命,俸錢依舊又如何。
卷458_15 【酬夢得見喜疾瘳】白居易
暖臥摩綿褥,晨傾藥酒螺。昏昏布裘底,病醉睡相和。
末疾徒云爾,馀年有幾何。須知差與否,相去校無多。
卷458_16 【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曲感舊】白居易
縹緲巫山女,歸來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調吟還出,深情咽不傳。萬重云水思,今夜月明前。
卷458_17 【感蘇州舊舫】白居易
畫梁朽折紅窗破,獨立池邊盡日看。
守得蘇州船舫爛,此身爭合不衰殘。
卷458_18 【感舊石上字】白居易
閑撥船行尋舊池,幽情往事復誰知。
太湖石上鐫三字,十五年前陳結之。
卷458_19 【見敏中初到邠寧秋日登城樓詩詩中頗多鄉思因以寄和】白居易
想爾到邊頭,蕭條正值秋。二年貧御史,八月古邠州。
絲管聞雖樂,風沙見亦愁。望鄉心若苦,不用數登樓。
卷458_20 【齋戒】白居易
每因齋戒斷葷腥,漸覺塵勞染愛輕。六賊定知無氣色,
三尸應恨少恩情。酒魔降伏終須盡,詩債填還亦欲平。
從此始堪為弟子,竺乾師是古先生。
"俸"這個字怎么讀?拼音是什么?
【feng】
俸
pay; salary;
俸
fèng
〈名〉
(1)
(形聲。從人,奉聲。本義:俸祿,薪俸。舊官吏所得的薪金)
(2)
同本義 [salary]
立名譽,以取尊官厚俸。――《韓非子·奸劫弒臣》
(3)
又如:厚俸;俸錢(官吏所得的薪金);俸餉(官兵的俸祿和糧餉);俸薪(年俸和月薪)
(4)
舊指官吏任職的年資 [year's qualifications]
俸,俸秩。――《廣韻》
俸滿,一齊轉了員外。――《儒林外史》
(5)
又如:俸滿(官吏任職滿一定年限后,依例升調);俸深;俸淺(官吏擔任某一職務時間較短,資歷較淺)
(6)
姓
俸金
fèngjīn
[money as official's salary] 薪金
俸祿
fènglù
[official's salary] 舊稱薪給
事不肯多做,俸祿卻不少拿
俸
fèng ㄈㄥˋ
官員等所得的薪金:~祿。薪~。~給(jǐ)。~金。
俸通奉,《史記·蕭相國世家》:“吏皆送奉錢三。”奉即俸(俸祿俸錢)義。--《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
五筆86:WDWH 五筆98:WDWG 倉頡:OQKQ
筆順編號:3211134112 四角號碼:25258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4FF8
宋代俸祿制度影響
兩宋俸祿制度大體可以分為3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北宋前期。這一時期俸祿制度基本沿襲五代的舊制,官員依照品級的高低收獲俸祿。由于剛剛從戰亂中復蘇,這一階段普遍官俸較低。
第二階段是宋仁宗時期,確立起以本官(相當于唐代時期的三省六部的等職事官)為主的41等祿制。
第三階段為宋神宗元豐以后。這一時期官名、官署、官員職事進行了重大的改革,有的合并有的改廢。隨即官員的俸祿變成了以俸料為主,職田為輔。從宋高宗開始的南宋時期,基本采用這一俸祿制度。
宋代俸祿制度的弊端:
中高級官員的收入確實較高,而低級官員的收入卻非常低,甚至有些底層胥吏是沒有俸祿的。總體來說,五品以上的官員收入很高,五品以下的官員特別是州縣官員及其下屬官員,其收入僅僅能滿足生活需要,如果家中人口較多就有困難了。
而且,一旦遇到國家財政經費不足時,朝廷首先想到的就是克扣這一部分官員的工資。我們知道,宋代的基本治國方針是崇文抑武,所以建立了龐大的文官體系,這里面基層的低級官員占全體官員隊伍的五分之四之多。因此,這樣看上去宋代也是典型的薄俸制。結果造成了兩種嚴重的后果:
其一是底層官員的缺員,沒有人愿意做基層公務員了。
其二是出現了低級官員的貪污現象。
羊毛出在羊身上,貪污就一定伴隨著壓榨老百姓,所以說宋代的人民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幸福。
問關于古代官員俸祿的
古代的銀子貨幣價值都不同,現以明代的標準計算!
明史,記載:七品縣官一年的俸祿為45兩白銀,也就是一個月為3.75兩,一兩銀子可以買大米2石,一石為94.4公斤,也就是說,一兩銀子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現在的大米為3元--4元/公斤,取中間價3.5元計算,
就可以算出,一兩銀子相當于人民幣660.8元。一個縣官的月工資為2478元,養家還行,包個小蜜就難了!明朝的俸祿是相對偏低的,官員經常抱怨 在漢代,官員以“石”表示職級的大小領取俸祿。2000石的官那簡直不小了,西漢初年各級官員按照不同的石規定俸祿標準,俸祿是以斛(量器名,十斗為一斛)計算的,但每月領取時,又折合成錢。九卿相當于今天中央機關的部長,每月領4萬錢。有人按當時的生活水平測定,認為這筆錢約可養活56人。 唐代官員根據品級發放俸祿,以九品區分職級,作為發給俸祿的標準。各級官員的品級依正、從、上、下分為九品三十級,而俸祿只依九品正從分為十八級。領取的俸祿包括祿米、俸錢和職分田等。以安史之亂為界線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實行年祿、月俸雙軌制。京官正一品每年給祿米700石,從一品600石,正九品40石,從九品30石。后期基本上只實行月俸制,但支付時往往付給谷帛等實物。唐代官員的俸錢中不但有生活費,還包括辦公費,總的趨勢是數額不斷增加,而且地方官的俸錢高出京官。
宋代官員的俸祿豐厚,名目繁多,如最高文散官除每月給俸錢120貫外,還有絹綾羅綿等以及職錢、公用錢、出差費和仆人費用等。每個官員都可按規定配有仆人,最低的官員配給一名仆人,宰相可配給100人,費用都由國家提供。在宋代,做官就意味著發財。比如宰相呂蒙正和范仲淹,出身貧寒,為官期間也都算廉潔,但呂蒙正退休后,在洛陽建有“園亭花木,日與親舊宴會”,范仲淹能用自己的錢在家鄉修建“義莊”,贍養族人。
元朝通用紙幣,俸祿支付紙鈔,也叫俸鈔。元世祖時制定過百官俸祿,俸鈔從最高品級300兩至最低品級35兩不等。元代的通貨膨脹十分嚴重,物價騰漲對官吏生活帶來很大影響,朝廷雖然加俸,但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官員的實際收入是很低的。 明代官秩分為九品十八級,俸祿也據此分為十八等。正一品每年祿米1000石,俸鈔300貫,從九品祿米60石,俸鈔30貫。后來只給少部分米,其余的折合成錢。因折算得不合理,官員的實際收入變得很有限。宣宗初年,有一位叫孔友諒的知縣上書說:“大小官自折鈔外,月不過米二石,不足食數人,仰事俯育,與道路往來,費安所取資?”意思是說,上要養老,下要育小,加上送往迎來,實在是拿不出錢來。
清朝立國之初,官員的俸祿也很少。在京文武官員每年俸銀,一品180兩,二品155兩,三品130兩,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正九品33.1兩,從九品31.5兩。另按俸銀每兩給俸米斛。京外文官俸銀與京官相同,但沒有祿米,而武官的俸銀減半。這個標準是很低的。 日本大名俸祿:日本戰國1石米=現在17~20公斤左右,1石稻谷=13~15公斤左右
每個士兵耗糧=1.8石/月,21.6石/年像奧州這種地方,伊達政宗這種官位比較高的大名,一年可拿六十萬石,而奧州當時總產量接近百萬石德川家康的總收入是700萬石,占全日本30%,這個是指你所能支配的產量,當然不能拿走,拿走了其他人不得餓死?日本官位高一般石數就高,指的是你封地的總產量,出去養兵,手下俸祿及其他開支,也沒有多少了,比較小的大名和中國的縣令是差不多的,甚至不如100石=養百姓75人
100石=養農兵3人+75%武士俸祿
100石=養武士/常備士兵1人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