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是哪個朝代的詩人(池上這首詩的作者是哪個朝代的)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池上是哪個朝代的詩人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池上這首詩的作者是哪個朝代的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古詩《》池上的作者是誰?
《池上》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白居易。
池上一般指池上二絕。《池上二絕》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五言絕句組詩作品。第一首詩寫山僧對弈,第二首詩寫一個小孩兒偷采白蓮的情景。
【其一】:
山僧對棋坐,局上竹陰清。
映竹無人見,時聞下子聲。
【其二】: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其中第一首,好比一組鏡頭,攝下一個小孩兒偷采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致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這是一首描寫兒童生活的詩。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常可愛、可親。整首詩如同大白話,但極富韻味,令人讀后忍俊不禁、啞然失笑。 詩人在詩中敘述一個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準確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間的心情,勾畫出一幅采蓮圖。
池上的作者是誰
池上的作者是白居易。
白居易,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人,后遷下邽。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含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和元稹并稱“元白”,和劉禹錫并稱“劉白”。
《池上》原文: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譯文:一個小孩撐著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蓮回來。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白居易的詩詞
1、《夜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2、《秋夕》:葉聲落如雨,月色白似霜。夜深方獨臥,誰為拂塵床?
3、《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4、《放言》: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5、《秋雨夜眠》:涼冷三秋夜,安閑一老翁。臥遲燈滅后,睡美雨聲中。灰宿溫瓶火,香添暖被籠。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
《池上》的作者是誰?全詩內容是什么?
《池上》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原詩如下
池上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譯文
一個小孩撐著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蓮回來。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擴展資料
賞析
池上》是白居易的一首小詩,被選入蘇教版小語教材四年級下冊。全詩采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了小娃天真、活潑、可愛、頑皮的形象。前兩句敘述中心事件和主要人物——小娃偷采白蓮回,后兩句則是具體寫小娃偷采白蓮回的情態。
初讀此詩,會有這樣的感受:詩的語言直白,內容簡單,一看就懂。葉圣陶說:“讀詩要自己去讀,去想,用自己的心思揣摩得來,比從旁人那里聽來的深切的多,也受用的多。”我們如果循著詩句反復揣摩,會發現看似內容簡單、語言直白的詩句,用字是非常巧妙的。
詩的用字巧妙,還表現在全詩緊緊圍繞“小娃”進行。陸機在《文賦》中說:“立片言而居其要,乃一篇之警策。雖眾辭之有條,必待茲而效績。”
“小娃”二字,恰是總領全篇的警策之語。正是因為詩中的主人公是“小娃”,是一個懵懂無知、天真無邪的孩童,他才會撐著小艇來到池上偷采白蓮;“偷采白蓮回”時,才會“不解藏蹤跡”,毫不掩飾自己偷采白蓮的行為。
那“浮萍一道開”,是小娃“偷采白蓮回”之后,出現的特有情景。浮萍中一道長長的痕跡,優雅自然,給讀者無限的遐想,襯托了小娃偷采白蓮時的快樂心情,再現了小娃偷采白蓮中的無限樂趣。
全詩意境悠遠,言有盡而意無窮。讀罷此詩,小娃活潑、可愛、頑皮的形象,長久定格在人們的心中。一首看似內容簡單、語言平直的小詩,因為用字的巧妙,而情趣盎然,讀后令人忍俊不禁,浮想聯翩。我們不禁感嘆,白居易不愧為晚唐詩歌的代表詩人。
寫池上的詩人是誰
《池上》是是唐代白居易寫的,《池上二絕》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五言絕句組詩作品。第一首詩寫山僧對弈,第二首詩寫一個小孩兒偷采白蓮的情景,這組詩也是自己心態的一種反映。詩人以其通俗風格,將兩個小景寫得可愛、可親、可信,富有韻味。下面是相關內容,歡迎閱讀。
池上二絕
其一
山僧對棋坐⑴,局上竹陰清。
映竹無人見,時聞下子聲⑵。
其二
小娃撐小艇⑶,偷采白蓮回⑷。
不解藏蹤跡⑸,浮萍一道開⑹。
詞句注釋
⑴山僧:住在山寺的僧人。對棋:相對下棋。
⑵下子:放下棋子。
⑶小娃:男孩兒或女孩兒。艇:船。
⑷白蓮:白色的蓮花。
⑸蹤跡:指被小艇劃開的浮萍。
⑹浮萍:水生植物,橢圓形葉子浮在水面,葉下面有須根,夏季開白花。
白話譯文
其一
兩個僧人坐著下圍棋,竹樹樹陰遮蓋了棋盤。再無他人能在竹林外見到他們,人們在竹林外的話可以聽到兩位僧人微小的落子聲。
其二
一個小孩撐著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蓮回來。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寫池上的詩人是誰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時,又遷居下邽(音guī)(今陜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河南鞏義]縣令,與當時的新鄭[屬河南]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川秀美,民風淳樸,白湟十分喜愛,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唐代宗大歷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陽[屬河南],享年75歲。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又自號樂居士。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為最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等極為有名。
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但仍寫了許多好詩,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著紀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寫過一些小詞。贈劉禹錫詩云: “古歌舊曲君休聽, 聽取新詞《楊柳枝》”,可見他曾自度一些新詞。其中《花非花》一首,頗具朦朧之美,后世詞人如歐陽修、張先、楊慎,都極為贊賞。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