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詩賞析詩(怎樣賞讀古詩詞)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如何讀詩賞析詩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怎樣賞讀古詩詞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賞析古詩詞
如何賞析古詩詞,方法如下:
1、賞析詩詞的形象:鑒賞詩歌的形象就是通過分析詩歌意象的個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
者的思想感情和詩歌的社會意義。
2、賞析詩詞的語言:常用術語,“詩眼”,“煉句”。
3、賞析詩詞的表達技巧:表現手法,修辭手法,表達方式。
4、評價作品的詩詞內容:評價是鑒賞的最后一步:由對詩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5、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就是分析評價作品主題的社會意義、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觀點態度。分
析評價要實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貶低也不拔高。
如何鑒賞詩歌
詩歌鑒賞的方法如下:
1、看到詩后先看題目和作者,因為題目往往有作者的寫作意圖。
2、看注釋,看注釋可以看出作者的事跡。
3、看詩句翻譯,一般的詩歌可以通過注釋翻譯出來,通過翻譯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只要學生掌握住基本的閱讀水平,在認真閱讀原詩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類型。
詩歌特點
詩歌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于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它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1)詩歌的內容是社會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詩歌有豐富的感情與想象。
(3)詩歌的語言具有精練、形象、音調和諧、節奏鮮明等特點。
(4)詩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為單位,而是以行為單位,且分行主要根據節奏,而不是以意思為主。
古詩詞怎么賞析?
詩歌鑒賞全程突破[指導內容]
一首詩歌,應如何鑒賞?鑒賞出哪些東西來?筆者經過教學實踐,發現“讀·悟·聯·結”四步鑒賞法,比較奏效。
一、讀“讀”,是從文本中獲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徑。對詩歌而言,“讀”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從讀詩中獲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鑒賞詩歌的先決條件。如何讀?可事先設置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讀,這個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讓學生在喜境中讀婉約詩歌,在悲境中讀豪放詩歌或山水田園詩歌。還可以事先選出與所讀詩歌類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詩歌,比較著讀。讀的形式靈活多樣,只要是利于詩歌的鑒賞,都可采用。如慢讀、快讀、不快不慢地讀、抑揚頓挫地讀、閉著眼睛讀、瞪著眼睛讀、搖頭晃腦地讀等等。讀的目的就是要讀出詩歌的韻律節奏,讀出詩歌的意境,讀出詩人的意緒(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詞,只有通過讀,才能把握其語氣節奏的輕重緩急,了解詞人的心緒。尤其是“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與“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兩句,非讀無以把握運氣之長短,非讀無以知曉情感之悲喜。同時,通過讀,還可以牢牢抓住詩歌中的重要詞語(關鍵詞——詩眼或詞眼)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樓昨夜又東風”中的“又”字(關鍵詞),“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讀”是對詩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讓學生粗淺地感知到了詩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輪廓,雖是模糊、朦朧,卻給詩歌的深層鑒賞奠定了基礎,導明了方向。二、悟“悟”是在“讀”所感知獲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的理性思考過程。通過悟,可較為具體地把握詩歌意境、作者意緒等鑒賞內容,因此,這一步更為重要。那么,“悟”什么?悟詩歌意象,悟詩句中的關鍵詞(詩眼或詞眼)。1.悟意象在悟之前,首先要讓學生明確詩歌意象在詩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悟的過程中方能變盲目而為有的放矢。詩歌意象的作用與散文中的景物描寫的作用如出一轍,大體上有這些作用:營造氛圍(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楓葉荻花秋瑟瑟”句,就營造出與朋友離別時的蕭瑟、落寞的氛圍)、借景抒情(這是詩歌慣用的“伎倆”,凡詩歌中有描寫的景物,一般都具有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環境(這一作用與“營造氛圍”有相似之處,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過多個意象組合——意象群,為人物的活動提供背景或環境,這種作用在山水詩、邊塞詩中運用較多,如王昌齡的《從軍行》之“青海長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與“塑造背景或環境”有所不同。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個特定景物以進行描繪而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它展現給讀者的是一幅立體感強的畫面,目的是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對于讀者而言,也只有“臨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等都是意境深遠的詩句)、襯托人物節質或性格(這種作用在寫物詩中較為普遍,在表達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辭,如雪、竹、梅、松、鶴、荷、平仲、金風玉露等等,襯托人物品行高潔、性格堅毅、情感純潔等)、奠定情感基調(如柳永《雨霖鈴》開頭三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為全詞奠定了凄涼、傷感的基調)、以景襯境(這一作用在山水詩中運用最多,如以鬧景襯靜境——“竹喧歸浣女”,以動景襯靜境——“蓮動下漁舟”,以暖景襯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襯暗境——“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以滿景襯空境——“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以物語(或物態)襯心境——“廢池喬木,猶厭言兵”,等等)、以景襯情(這種作用在詩歌中亦常出現,其表現為詩人用意象顏色的`濃淡襯托情意的濃淡,這種方法又往往與諧音雙關的表達技巧相關聯。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綠”襯托想思情濃,“絲”“枝”分別與“思”“知”諧音。還有用悲景襯悲情、用喜景襯喜情或用喜景襯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詩,是用悲景襯悲情,而其《絕句·江碧鳥逾白》則是用喜景襯悲情)。當然,這些作用在詩歌中并不具備獨立性,一首詩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這就要求在鑒賞時,不能顧此而失彼。有了意象這許多作用,悟意象就顯得有據可依了,但如何悟呢?首先找出詩歌中的個體意象或是意象群,再進行揣摩感知。如是個體意象,須賦予意象以人文情感進行鑒賞。如劉禹錫《石頭城》一詩中的個體意象“潮水”,鑒賞時就須賦予人文情感。“潮水”給人的感覺,它總是一來一回,來時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滿著一股激情,待它猛烈撞擊著海岸或沿著沙灘耗盡一切力量之后返回時,卻顯得平和,似乎有些癱軟或者懊喪或者失落。就此,我們可以展開想象:潮水來時是想索取點什么,還是想發泄點什么?回去時,是得到了一種滿足,還是遭到了冷遇?結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曉。由此推知,原來作者是用潮水反襯“故國”的荒涼冷落,是為以景襯境;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歷史蒼桑的感慨,是為情景交融。如是意象群,須進入多個意象組合構造的畫面以各種感官加以感知。如杜甫《登高》一詩中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句,詩人調動聽覺、視覺組織了“秋風”、“高天”、“猿嘯”、“沙渚”、“江鳥”這些意象構筑了一幅精美的畫圖。“臨其境”,便有視覺開闊、聽覺凄婉之感,為全詩奠定了傷感的情感基調;同時,視覺的恢廓,又襯托出了作者顛沛流離的獨苦,是為以景襯情。——這些都是通過塑造意境所展現的情趣。2.悟關鍵詞 詩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來描述氛圍的關鍵詞語,我們把這些詞語叫做詩眼或詞眼。它通過強烈的節奏為“讀”所感知。如“小樓昨夜又東風”的“又”字,“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空”二字,均是關鍵詞。悟詞,一般從詞的本義入手,去悟其在詩境中的深層含義。如“又”是“再一次”之意,它表明春風是一季又一季地吹上小樓,同時也是一季又一季地吹在小樓中人的心上。“故國”難在,且時間越來越久遠,不能不給李煜這個亡國之君增加了一層又一層的愁意,甚至到了難以承受的地步,其中有悔恨、嘆息等等,——一個“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竟難以盡表。“自”、“空”二字則是寫出了武侯祠的寂寞、荒涼的氛圍。三、聯在“悟”的過程中,我們已較為具體地把握了詩歌鑒賞的各方面內容,但這還只是對詩歌價值的相對單一取向,并不全面。因為有的詩歌還具有它的現實意義,所以在鑒賞時,還必須聯系作者寫作的當時背景(包括社會、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如此,才能具體、全面、客觀、公正地鑒賞詩歌。這也從一個側面告訴鑒賞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和了解相當一部分作者的生活經歷及其思想狀況。如在《石頭城》一詩中,只把從悟中得到的“抒發作者對‘故國’昔盛今衰的感慨”作為鑒賞的最終內容是遠遠不夠的,而且也違背了作者作此詩的真正意愿。因為詩人劉禹錫在寫這首詩時,唐帝國已日趨衰敗,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擠,出現了“牛李黨爭”,宦官專權依如故;地方上藩鎮割據勢力又有所抬頭。所以他寫這首詩的主旨應是諷喻現實,即借六朝的滅亡來抒發國運衰微的感嘆,希望當時的統治者能以前車之覆為鑒。四、結1.詩歌類型及宏觀鑒賞我國詩歌眾多,類型多樣,并且每一類型的各詩歌又具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對詩歌類型及其宏觀鑒賞的總結也很重要,如此可讓學生知一而類三,最終達到鑒賞各種詩歌的目的。我國詩歌可分為借景抒情詩、詠史懷古詩、傷春傷別詩、羈旅行役詩、山水田園詩、托物言志詩、邊塞征戰詩、贈友送別詩、閨怨詩、談禪說理詩等多種類型。但同時,它們又存在著交叉性,也就是說,鑒賞此類詩歌的方法也可用來鑒賞其它類詩歌。鑒賞各類詩歌,要掌握一些宏觀鑒賞要領:借景抒情詩,要體會詩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的情感,把握其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詠史懷古詩,要聯系背景,領悟情感(感慨興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諷今);傷春傷別詩,是借對春光流逝抒發韶華易逝、壯志未酬的感慨,或表達對親朋、好友、愛人的無限思念之情;羈旅行役詩,是流浪他鄉的詩人通過眼見耳聞而觸發的對遙遠故鄉的眺望,對家鄉的憧憬;山水田園詩,是詩人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詩,是詩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興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種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種具體事物中,達到言志的目的;邊塞征戰詩,反映邊疆將士不畏辛勞、保衛邊陲的戰斗精神,或描寫將士和親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諷刺并勸諫拓土開邊、窮兵黷武的統治者;贈友送別詩,通過景物渲染離別時凄涼氛圍,抒發難離或勉勵之情;閨怨詩,寫閨房女子對丈夫久客不歸的埋怨或對遠在邊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談禪說理詩,是詩人把自己類似禪宗的頓悟或事理的體察訴之于詩句中,這類詩往往有不食人間煙火之空靈境界;等等。2.詩歌鑒賞要目“讀·悟·聯”只是解決了如何鑒賞詩歌的問題,至于鑒賞出詩歌的哪些東西來而且又無遺漏,卻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2002年高考說明》已作出了明確的界定,即重在對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語言三方面的鑒賞。所以在總結時,就必須牢牢抓住這三個內容。詩歌形象、表達技巧、語言的鑒賞要目見下表:鑒賞類別鑒賞要目舉 例形 象人形象品質、性格、節操等“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思想情感“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物形象物之特征托物言志詩中的物景(或環境)特點“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表達技巧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移情于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托物言志(或象征)托物言志詩反襯(或對比或烘托)“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修辭(比喻、擬人、夸張、互文、隱語雙關等)“涼月如眉掛柳彎,越中山色鏡中看”虛實結合蘇軾《江城子》動靜結合“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用典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多角度(由遠而近、由上而下,遠望、近觀,等)“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語 言清新、自然、樸素山水田園詩豪放俊逸李白詩沉郁頓挫杜甫詩峻偉奔騰,雄渾豪邁邊塞詩委婉含蓄,耐人尋味用典詩、詠史懷古詩通俗、直白白居易詩[詩歌表達技巧具體鑒賞]今年高考詩歌鑒賞題較以前有重大調整,一改客觀選擇題為文字表達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詩歌鑒賞題的難度,按照《考試說明》中明確規定的詩歌鑒賞的考查內容(語言、形象、表達技巧),姑且將此“詩歌表達技巧的分析”來拋磚引玉,也冀在備考復習中給考生們一點幫助。一、巧用修辭在眾多的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有以下幾種:1.比喻比喻除使詩歌所描繪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動外,還可體現出意象的情態特征。如:蘭溪棹歌戴叔倫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析:“如眉”:以眉喻月,繪出了三月時月亮的形狀并體現出了它的清秀。“鏡”:以鏡喻蘭溪之水,寫出了蘭溪水之清澈明靜;亦反襯出月光的明潔。再如:江上看山蘇軾船上看山走如馬,倏乎過去數百群。前山槎牙忽變態,后嶺雜沓如驚奔。仰看微徑斜繚繞,上有行人高縹緲。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析:此詩將江兩岸的群山喻為馬群,且以行船為參照物,把群山那一靜態的景物給形化動化,寫得形象生動。“飛鳥”喻“孤帆”,寫出了舟行之快。2.隱語(諧音)、雙關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隱語、雙關的修辭手法,如:春 思李白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析:這是一首較為著名的描寫男女情長的詩,寫出了在秦地的思婦內心的獨白。詩人語義雙關,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又以“絲”(思)、“枝”(知)諧音,連接異地男女之間的思念情懷。竹枝詞劉禹錫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析:“晴”與“情”同音,是雙關隱語。這是作者用民歌體寫的戀歌,雙關隱語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從前兩句詩意看,大概女方在楊柳飄拂、波平浪靜的江邊行船,聽到岸上愛戀她的青年男子在對她唱歌言情,但傳情的含蓄,給女方獲得的印象是“道是無情卻有情”。登岳陽樓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在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析:“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兩句雖然意境開朗壯闊,寫出洞庭湖煙波浩淼的雄偉氣象,但這只是表象。內里還包含著作者當時的處境(杜甫當時因兵亂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年齡58歲,既老且病,生活窘困)及國家的處境——沉浮。其它修辭,如反復、排比、夸張、比興等手法,由于比較簡單或常用于現代詩歌中,不予分述。
賞析古詩的六個步驟
第一步:理解題目——生疑。
拿到一首詩歌,首先是對詩歌的題目進行理解。理解題目的目的,就是“生疑”,即“產生疑問”。也就是說,拿到題目,學生必須緊接著就要做自己的大腦里面產生一些疑問,這些疑問是幫助、帶領學生理解詩歌的關鍵所在。
第二步:了解作者——溯源。
“了解作者”是為了知人論世,也就是追蹤作者寫作的歷史背景和歷史原因,這對學生理解詩歌有很大幫助。思路如下:
1.作者是誰?
2.生活在什么時期?
3.什么情況下寫這篇文章的?
示范:《長恨歌》
作者:白居易。
唐代,唐代宗“中唐時期”,其間發生了“安史之亂”。
和好友陳鴻一起路過馬嵬驛相約寫作(直接觸發原因)。
第三步:梳理課文——翻譯。
如果要問孩子的學習有沒有效果,踏實不踏實,從這第三步“梳理課文”就可以看出來啦!因為這一個任務完成起來非常累,比較花費時間,絕不是吊兒郎當就可以完成的。凡是吊兒郎當,不認真,不踏實的孩子,都會在這一步“停滯不前”。然而,如果這一步“斷”了,后面的幾步就沒法繼續啦。
梳理課文包括兩個內容:
1.翻譯:學生在翻譯詩歌的時候,可以借助的資料有:課文下方的注釋,翻譯書,練習冊,《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工具書。
2.理解:這里的“理解”只要是指“梳理結構”和“主題歸納”,其主要目的就是“化繁為簡”,將詩歌內容簡化,歸納出幾個要點,讓人看了之后一目了然。
第四部:賞析名句——背誦。
一篇詩歌,最終留在讀者心中的,不過是幾句名句罷了。無論長短,只要我們讀過的詩歌,都能夠記得其中一兩句典型的名句。根據這個規律,我們就可以將詩歌“化整為零”,方便記憶和理解。
1.找出名句。每一首詩歌都至少有1個名句,一定要把那個名句找到,先勾畫出來,在理解之后再摘抄到筆記本上。
2.分析名句。很多時候,詩歌的名句就是“詩眼”,是理解整首詩歌的關鍵或中心。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講,當你讀懂了這某個名句,就基本上理解了整首詩歌。
3.背誦名句。背誦名句實際上是對理解名句的深化和鞏固,如果我們不能背誦,就不能真正領會詩句其中的奧秘;當我們真正驚嘆并領略了某句詩的奧妙,肯定也能脫口而出。
第五步:體悟感情——釋疑。
要真正理解一首詩歌,就不僅僅要去梳理詩歌的內容,更要去梳理詩中的情感,因為情感和主題緊密相連。體悟詩歌的情況包括兩種:一種是“詩中人物的情感”,一種是“作者的情感”。
第六步:分析手法——運用。
分析手法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閱讀識別”,二是“寫作運用”。
“閱讀識別”:就是為了在我們閱讀詩歌、賞析詩歌的時候,能夠準確地指出這首詩或者這句詩運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了什么效果。尤其是在考場上,你要能快速的識別出來。
“寫作運用”:就是把在課文中所學過的技巧、手法運用到自己的作文寫作當中,以此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