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蘇軾為什么這么出名(蘇軾最有名的江城子)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江城子蘇軾為什么這么出名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蘇軾最有名的江城子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十年生死兩茫茫,如何評價蘇軾的《江城子》?
蘇軾的《江城子》被評為“千古第一悼亡詞”,除了其首創以詞的形式寫悼亡的話題,更是因為詞中悲哀愁苦的情緒一句比一句遞進,將思念與苦痛的情緒表達的淋漓盡致,字里行間可見蘇軾對愛妻的眷戀不舍與深深的愛戀。《江城子》以蘇軾的一個夢為引,“十年生死兩茫茫”交代出離別十年的時間,茫茫體現出我對亡妻與亡妻對世事之間的茫然,滄桑變化,五味雜陳。不用多做思量,曾經美好的事情自然深刻在我的腦海中難以忘懷,體現出蘇軾對妻子愛之深,情之切。“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想著墳土在遠隔千里之外,有想傾吐的話也難以言說。雖無一字寫悲,可是悲從中來,情緒更上一層。“塵滿面,鬢如霜”蘇軾雖然此時還未年過半百可是樣貌已經憔悴衰老,明知無法再見面還是幻想著見面的場景,“縱使”二字字字泣血。
下片寫自己的夢,夢中又回到曾經在一起幸福快樂,推杯換盞的閨房時光。有“小軒窗,正梳妝”的歲月靜好的景色,前后對比,夢中曾經的日子有多美好,如今失去就有多痛苦和難忘。“相顧無言,只有淚千行”正是因為思念太深,再見面千言萬語涌上心頭,又忽然都覺得沒有什么言說的必要,思念在心口難開,只化作相思淚。畫面的留白和清清淡淡的白描給足人們想象的空間,此時無聲勝有聲。最后一句采用對寫的手法,推己及人,猜想妻子應是如何如何的想念我,其實暗喻我是多么思念亡妻,“腸斷處”將相思苦痛具象化,愁腸寸斷,可見痛之深。“明月夜,短松岡”雖是寫景物,可是結尾的收筆將整首詞凄涼蕭瑟的氣氛勾勒出來,言近旨遠。
《江城子》在詞史上有何地位?
《江城子》這一詞調起源于晚唐五代時期的唐著詞(唐著詞是唐代的酒令,晚唐江城子在酒筵上流行,經過文人的加工,就成為一首小令的詞調)曲調。唐五代時為單調,始見《花間集》韋莊詞,單調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韻。又有36字七句五平韻、37字七句五平韻等。可見唐五代《江城子》詞調興起不久,格式尚未定型。有說法稱,該調因歐陽炯詞中有“如(襯字)西子鏡照江城”句而取名,其中江城指的是金陵,即今南京。
歐陽炯單調詞將結尾兩個三字句加一襯字成為七言句,開宋詞襯字之法。后蜀尹鶚單調詞將起首七言句改作三字兩句,開宋詞減字、攤破之法。宋代晁補之曾將其改名為《江神子》。
至北宋蘇軾始變為雙調,由此發展成熟、格式定型并得到推廣。雙調《江城子》是在單調的基礎上,在結尾處增一字,變三言兩句作七言一句,又依原曲重增一片。雙調共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韻。蘇軾的《江城子·記夢》和《江城子·密州出獵》開創一代詞風,引起后代乃至于同時代人的追和。全宋以《江城子》為詞調的詞192首,除兩首張先詞為單調外,其他都為雙調。南宋的韓淲的《江城子》中有“臘后春前村意遠,回棹穩,水西流。”之句,所以又名《村意遠》。
如何評價蘇軾的《江城子》?
這首詩寫的非常好,作者結合了自己10年間政治生涯的不順和不幸遭遇,進行了感慨,生動形象的反映出了作者對江山的顧忌還有對遠方家人的思念,這首詞屬于一首悲傷的詩詞,說出了作者心中的想法。
蘇軾的《江城子》為什么可以流行一千多年,并且至今感人?
江城子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江城子》我記住大約從小學開端,家里就叫你不停地背,那個時分哪里懂這種東西,覺得就變成歌一樣背吧。但是很古怪,直到現在它的語句還常常會跑出來,由于你在生命經歷傍邊,越來越覺得這一類著作是最難寫的,它的情感深到你不太簡略發現,它全部化到平實的日子傍邊了。“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我想我們會發現,蘇軾最大的特征是他的著作底子不需要注解,這樣的東西你要怎樣去注解?它都是生命經歷,如果要注解它,恐怕是要把生命經歷拿來做注解。
從這兒也能夠看到蘇軾作為一個這么重要的文學創作者,文學真的不是他的工作,他沒有刻意地為文學而文學,而是在生命傍邊碰到那個事情的時分,他的文學就出來了,這個時分他的真情會徹底流露出來。這首詞我想我們由于太熟,或許會覺得它是那種簡略、簡略的語句,使你疏忽它其實在文學世界傍邊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它的難度就在于我們常常不敢寫這么簡略簡略的東西,一開端就是“十年存亡兩蒼茫”。我覺得蘇軾最風趣的是他一切的語句開端都是開門見山,歷來不做鋪陳。這樣的一個著作就把我們看到文學創作傍邊最難的這個部分徹底展現出來了。
如果念一下這首詞,我們能夠感覺它里邊聲音的感覺,它這兒用了“江陽韻”,江陽韻自身是一個比較大氣的韻,有比較大的空間感覺,但是它把大的空間感覺和蒼涼混合在一起,產生了一個比較共同的美學。蘇軾的美學在蒼涼傍邊不小氣,常常在蒼涼中有一種空茫的感覺,有一種生命的無常性。我們前面講歐陽修一直在發起平實的詩風跟文風,但是歐陽修如同很個人,而蘇軾很古怪,他在日子里會愛很多人,他對妻子的愛,對他的詞中那個底子沒有見到面的打秋千的女子的愛,都十分風趣。他的厚意是多情的厚意,可又剛好不是一般所說的濫情,其實這個邊界很難分。
我覺得一個好的文學創作者,他的著作的通俗性一定是十分高的,在今日我們講的詞人傍邊,蘇軾是最簡略被承受的一個,但是他的風格又很高。所謂高不見得不被群眾承受,他的群眾化相同能夠高,所以我希望用朗誦的方法讓各位去感觸,當年這樣的東西被唱出來,真是會讓很多人感動,特別對于這種不太簡略成為文學主題的夫妻的情感的描繪。
我們看到宋代文人描繪的男女之情,簡直都是與歌妓之間的情感,夫妻的情感很少成為文學主題的,由于會遭到倫理層面的束縛。在我國的男性社會傍邊十分獨特,女子被男人娶回來,生子,管家,而丈夫則常常在外面有他自己別的的空間,男人的情感空間跟他的婚姻空間,常常會分離開來。但是在這個《江城子》傍邊,你會感覺到蘇軾試圖把情感空間和婚姻空間做某種程度的結合。他是從真情上去描繪的:“十年存亡兩蒼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蒼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返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文學里的極品,其實情感多是一清如水,有點逾越高興,也逾越憂傷。“明月夜”、“短松岡”,每一年她的逝世的時間,在那樣的一個明月夜晚,在那個短短的長滿了松樹的山岡上,他們都會相見,而且大約是生生世世的碰頭。從這兒我們看到了文學怎樣收尾,我們能夠有空回頭去看我們今日前面講的,收尾部分常常會決議一部著作最終的意境,有點像電影里邊的尾聲,“明月夜”、“短松岡”是一個擴展出去的意境。我們說蘇軾是一個天才,是指他在生命里邊所經歷到的某一種曠達性,使他不會拘泥于小事情,不會耽膩于其間,而是能夠把它擴大。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