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瑟怨詩人如何用景色(瑤瑟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今天給各位分享瑤瑟怨詩人如何用景色的知識,其中也會對瑤瑟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瑤瑟怨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瑤瑟怨: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輕。
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
溫庭筠(812~約870),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才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作賦,于八叉手之間作成,故有“溫八叉”之稱。屢試進士不第,又曾得罪當時宰相而受打擊。一度官方城(今河南方城)尉,官終國子助教。世稱溫方城、溫助教。有《溫飛卿詩集》和詞集《金荃集》。
本詩寫的便是鼓瑟女子別離的悲怨。第一句是對女主人公的心境描寫。一覺醒來,她發現只有散發著秋天涼意的冰簟銀床陪伴著自己。第二句寫景,秋天的深夜,長空澄碧,月光似水,偶爾輕輕掠過幾縷飄浮的云絮。接下來一句承接上句的“碧天”,轉而從聽覺角度寫景。主人公凝神屏氣,傾聽雁聲,若有所思。而她的思緒也隨著大雁向南飛去。最后一句只描繪出沉浸在明月中的“十二樓”,可能借以形容樓閣的豪華,點明女主人公是一富家女子。詩人似乎撇開女主人公,只寫沉浸在月光中的高樓,但女主人公的怨思、孤寂,卻好像已融化在這似水的月光中了,增添了不盡的余韻。
溫庭筠《瑤瑟怨》賞析
《彈箏人》的作者是溫庭筠,被選入《全唐詩》的第579卷。本文特意為大家收集整理了溫庭筠《瑤瑟怨》賞析,希望大家喜歡!
【原文】
彈箏人
作者:唐·溫庭筠
天寶年中事玉皇,曾將新曲教寧王。
鈿蟬金雁今零落,一曲伊州淚萬行。
【注釋】
①中:全詩校:“一作間。”玉皇:指唐玄宗。
②寧王:睿宗長子李憲,玄宗之兄。
③雁:全詩校:“一作鳳。”今:全詩校:“一作皆,一作俱。”
④伊州:歌曲名。系西涼節度使盜(蓋)嘉運所進。見《樂府詩集》引《樂苑》。
【作者介紹】
溫庭筠(約812年-866年),是唐代詩人,又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詞風濃綺艷麗,語言工煉,格調清俊,他的詩與李商隱齊名,有“溫李”之稱,但其成就無論從思想內容上還是藝術形式上來說,都不如李商隱。他當時與李商隱、段成式文筆齊名,號稱“三十六體”。
溫庭筠的先世溫彥博雖是宰相,而溫庭筠是溫彥博的裔孫。可是,到了溫庭筠的時候,其家世已衰微。溫庭筠與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經常出入于相府。同時與段成式兩家頗睦,互通詩文,輯為《漢上題襟集》,溫庭筠遂將女兒嫁給了段成式之子段安節。
溫庭筠詩風上承南唐梁、陳宮體的余風,下啟花間派的`艷體,是民間詞轉為文人詞的重要標志。溫庭筠作為詞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蘭》、詞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現存的《花間集》收集了66闋他的詞作、列為篇首。溫庭筠詞風婉麗、情致含蘊、辭藻濃艷,今存310余首,后世詞人如馮延巳、周邦彥、吳 文 英等多受他影響。
瑤瑟怨閱讀答案及賞析
《瑤瑟怨》是唐代詩人溫庭筠創作的一首七絕,是唐詩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下面我為大家帶來《瑤瑟怨》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瑤瑟怨》閱讀原文
瑤瑟怨
溫庭筠
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輕。
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
[注釋]
]①這是寫女子別離悲怨的詩。
①瑤瑟:對瑟的美稱。
②冰簟:清涼的竹席。銀床:指灑滿月光的床。
③瀟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內。此代指楚地。
④十二樓:原指神仙的居所,此指女子的住所。
《瑤瑟怨》閱讀題目
(1)古人對此詩這樣評說:通篇布景,只“ ”三字露怨意。
(2)詩中“夢不成”之后所見的是什么?所聞的是什么?所感的又是什么?
(3)詩歌第三句“雁聲遠過瀟湘去”和《滕王閣序》中的“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在表情達意上有何不同?(4分)
(4)對于這首詩的理解,有人認為是寫女子的別離之怨,有人認為是寫音樂的意境與感染力,你贊同哪種理解,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4分)
5.讀過此詩的人,一般都認為,“十二樓中月自明”一句中的“自”字用得很有情味,對此,你是怎么看的?(5分)
6.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是如何處理情景關系的,試結合詩句分析。(6分)
《瑤瑟怨》 閱讀答案
(1)夢不成
(2)所見:冰簟、銀床、碧天、明月、輕云、南雁、瀟湘,以至于月光籠罩下的玉樓;所聞:雁聲;所感:“怨”情。
(3).“雁聲遠過”寫出了雁聲漸漸消失在長空之中的過程,雁叫更增加了清冷孤寂的情調(1分),從側面暗示出主人公凝神屏息、傾聽雁聲南去而若有所思的情狀(1分)。
“雁陣驚寒……”登高望遠時的聽覺聯想,寫出大自然的和諧(1分),表現作者登高望遠是飄逸脫俗的興致(1分)。
(4)別離之怨:頭一句寫主人公因思念而尋夢卻又尋夢不成的憂怨(1分),第二句暗透出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緒(1分),第三句雁叫更增加了清冷孤寂的情調,突出女子的思念(1分),第四句寫孤居獨處的離人面對明月,會勾起別離的情思,團圓的期盼(1分)
音樂的意境與感染力:首句寫中夜不能寐,后三句暗寫彈瑟:第二句寫彈瑟是的環境氣氛(1分),第三句寫彈瑟時雁就像是因瑟聲的動人引來,又因不勝清怨而飛去一樣(1分)。曲終之后,萬賴俱寂,惟見月照高樓,流光徘徊(1分)。彈奏著則如夢初醒,悵然若失(1分)。
(5)我也認為“自”用得很好。“自”是徒自、空自的意思,(1分)孤居獨處的離人面對明月,會勾起別離的情思,團圓的期望,但月本無情,仍自照高樓。(2分)“自”生動形象地傳達出詩中主人公的孤寂與怨思。(2分)
(6)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分)第一句借冰涼的竹席和灑滿月光的床,寫出主人公因傷離念遠難以成眠,又尋夢不成的憂怨。(1分)第二句展現了一幅清寥淡遠的碧空夜月圖(秋天的深夜,長空澄碧,月華似水,只偶爾有幾縷漂浮的云絮在空中輕輕掠過),暗透出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緒。(1分)第三句雁叫更增添了清冷孤寂的情調,突出女子的思念,(1分)第四句借徒自照臨高樓的明月,表現主人公的孤寂落寞與別離之思。(1分)(可根據上述得分點給分,也可答對兩點即給滿分。)
《瑤瑟怨》閱讀譯文
秋夜床席冰冷夢也難以做成,天空碧藍如水夜云像沙樣輕。
雁聲凄厲遠遠地飛過瀟湘去,十二樓中的明月空自放光明。
《瑤瑟怨》閱讀賞析
此詩描繪的是抒情主人公寂寞難眠而鼓瑟聽瑟的各種感受,以表達別離之怨。全詩像是幾種銜接緊密的寫景鏡頭,表現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冰簟、銀床、碧空、明月、輕云、雁聲、瀟湘和月光籠罩下的玉樓,組成了一組離人幽怨的秋夜圖,渲染了一種和主人公離怨情緒統一和諧的情調和氛圍。雖沒有正面描寫女主人公清夜獨自彈瑟傳達怨情,而幽怨之情表現得很充分。作品含蓄溫婉,詩意濃郁,耐人尋味。
這首詩詠閨怨。全詩沒有透出一個“怨”字,只描繪清秋的深夜,主人公凄涼獨居、寂寞難眠,以此來表現她深深的幽怨。詩是寫女子別離的悲怨,蘅塘退士批注:“通首布景,只夢不成三字露怨意。”
詩所寫的是夢不成之后之所感、所見、所聞的情景。全詩象是幾種銜接緊密的寫景鏡頭,表現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冰簟、銀床、碧空、明月、輕云,南雁、瀟湘,以至于月光籠罩下的玉樓,組成了一組離人幽怨的秋夜圖,渲染了一種和
《瑤瑟怨》原文及鑒賞
瑤瑟怨
溫庭筠
冰簟銀床夢不成,
碧天如水夜云輕。
雁聲遠過瀟湘去,
十二樓中月自明。
溫庭筠詩鑒賞
詩的題目和內容都很含蓄。瑤瑟,是玉鑲的華美的瑟。瑟聲悲切,相傳“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漢書·郊祀志》)。在古代詩歌中,它常與別離之悲聯系在一起。題名“瑤瑟怨”,正暗示詩所寫的是女子別離的悲怨。
頭一句正面寫女主人公。冰簟銀床,指冰涼的竹席和銀飾的床。“夢不成”三字很可玩索。它不是一般地寫因為傷離念遠難以成眠,而是寫她尋夢不成。會合渺茫難期,只能將希望寄托在本屬虛幻的夢中;而現在,難以成眠,竟連夢中相見的些微愿望也落空了。這就更深一層地表現出別離之久遠,思念之深摯,會合之難期和失望之強烈。一覺醒來,才發現連虛幻的夢境也未曾有過,伴著自己的,只有散發著秋天涼意和寂寞氣息的冰簟銀床。——這后一種意境,似乎比在冰簟銀床上輾轉反側更雋永有情致。我們仿佛可以聽到女主人公輕輕的嘆息。
第二句不再續寫女主人公的心情,而是宕開寫景。展現在面前的是一幅清寂淡遠的碧空夜月圖:秋天的深夜,長空澄碧,月華似水,只偶爾有幾絲飄浮的云絮在空中輕輕掠過,更顯出夜空的澄潔與空闊。這是一個空鏡頭,境界清麗而略帶寂寥。它既是女主人公活動的環境和背景,又是她眼中所見的景物。不僅襯托出了人物皎潔輕柔的形象,而且流露了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緒。孤居獨處的人面對這清寥的景色,心中縈回著的也許正是“碧海青天夜夜心”一類的'感慨吧。
“雁聲遠過瀟湘去”,這一句轉而從聽覺角度寫景,和上句“碧天”緊相承接。夜月朦朧,飛過碧天的大雁是不容易看到的,只是在聽到雁聲時才知道有雁飛過。在寂靜的深夜,雁鳴更增加了清冷孤寂的情調。“雁聲遠過”,寫出了雁聲自遠而近,又由近而遠,漸漸消失在長空之中的過程,也從側面暗示出女主人公凝神屏息、傾聽雁聲南去而若有所思的情狀。古有湘靈鼓瑟和雁飛不過衡陽的傳說,所以這里有雁去瀟湘的聯想,但同時恐怕與女主人公心之所念有關。雁足傳書。聽到雁聲南去,女主人公的思緒也被牽引到南方。大約正暗示女子所思念的人在遙遠的瀟湘那邊。
“十二樓中月自明”。前面三句,分別從女主人公所感、所見、所聞的角度寫,末句卻似撇開女主人公,只畫出沉浸在明月中的“十二樓”。《史記·孝武本紀》集解引應劭曰:“昆侖玄圃五城十二樓,此仙人之所常居也。”詩中用“十二樓”,或許借以暗示女主人公是女冠者流,或許借以形容樓閣的清華,點明女主人公的貴家女子身份。“月自明”的“自”字用得很有情致。孤居獨處的離人面對明月,會勾起別離的情思,團圓的期望,但月本無情,仍自照亮高樓。“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詩人雖只寫了沉浸在月光中的高樓女主人公的孤寂、怨恨,卻仿佛融化在這似水的月光中了。這樣以景結情,更增添了悠然不盡的余韻。
這首寫女子別離之怨的詩頗為特別。全篇除“夢不成”三字點出人物以外,全是景物描寫。整首詩就象是幾個組接得很巧妙的寫景鏡頭。詩人主要傳達的,并不是女主人公的具體心理活動、思想感情,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組合,渲染一種和主人公相思別離之怨和諧統一的氛圍、情調。冰簟、銀床、秋夜、碧空、明月、輕云、南雁、瀟湘,以至籠罩在月光下的玉樓,這一切,構成了一幅清麗而含有寂寥哀傷情調的畫圖。整個畫面的色調和諧地統一在輕柔朦朧的月色之中。讀了這樣的詩,對詩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許只有一個朦朧的印象,但那具有濃郁詩意的情調、氣氛卻將永久留在記憶中。
回到詩題。“瑤瑟怨”是否僅僅暗示女子的別離之怨呢?似同時暗示詩的內容與“瑟”有關。“中夜不能寐,起坐彈鳴琴”(阮籍《詠懷》),寫女主人公夜間彈琴(瑟)抒怨也是可能的。如果說溫詩首句是寫“中夜不能寐”,那么后三句可能就是暗寫“起坐彈鳴琴(瑟)”了。不過,寫得極為含蓄,幾乎不露痕跡。它把彈奏時的環境氣氛,音樂的意境與感染力,曲終時的情景都融化在鮮明的畫面中。彈瑟時正好有雁飛向南方,就像是因瑟聲的動人引來,又因不勝清怨而飛去一樣。曲終之后,萬籟俱寂,惟見月照高樓,流光徘徊。彈奏者則如夢初醒,悵然失落。這樣理解,詩的抒情氣氛似乎更濃郁一些,題面與內容也更相稱一些。
瑤瑟怨古詩全解
【作品簡介】
《瑤瑟怨》由溫庭筠創作,被選入《唐詩三百首》。《瑤瑟怨》是唐代詩人溫庭筠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是唐詩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這首詩描繪的是抒情主人公寂寞難眠而鼓瑟聽瑟的各種感受,以表達別離之怨。
【原文】
《瑤瑟怨》
作者:溫庭筠
冰簟銀床夢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輕。
雁聲遠過瀟湘去,十二樓中月自明。
【注解】
①瑤瑟:對瑟的美稱。
②冰簟:清涼的竹席。銀床:指灑滿月光的床。
③瀟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內。此代指楚地。
④十二樓:原指神仙的居所,此指女子的住所。
【韻譯】
銀床竹席多涼爽,我卻偏偏不能入夢;長空澄碧如水,夜里云絮輕輕地飄蕩。
遠處傳來幾聲雁叫,雁群飛過瀟湘去;十二樓中夜已深,唯有明月灑著寒光。
【評析】
詩是寫女子別離的悲怨,蘅塘退士批注:“通首布景,只夢不成三字露怨意。”詩所寫的是夢不成之后之所感、所見、所聞的情景。全詩象是幾種銜接緊密的寫景鏡頭,表現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冰簟、銀床、碧空、明月、輕云,南雁、瀟湘,以至于月光籠罩下的玉樓,組成了一組離人幽怨的秋夜圖,渲染了一種和主人公離怨情緒統一和諧的情調和氛圍。詩中雖無“怨”字,然而怨意自生。 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站”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這首詩詠閨怨。全詩沒有透出一個“怨”字,只描繪清秋的深夜,主人公凄涼獨居、寂寞難眠,以此來表現她深深的幽怨。蘅塘退士評曰:“通首布景,只‘夢不成’三字露怨意。”
詩的題目和內容都很含蓄。瑤瑟,是玉鑲的華美的瑟。瑟聲悲怨,相傳“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漢書·郊祀志》)。在古代詩歌中,它常和別離之悲聯結在一起。題名“瑤瑟怨”,正暗示詩所寫的是女子別離的悲怨。
頭一句正面寫女主人公。冰簟銀床,指冰涼的竹席和銀飾的床。“夢不成”三字很可玩味。它不是一般地寫因為傷離念遠難以成眠,而是寫她尋夢不成。會合渺茫難期,只能將希望寄托在本屬虛幻的夢寐上;而現在,難以成眠,竟連夢中相見的微末愿望也落空了。這就更深一層地表現出別離之久遠,思念之深摯,會合之難期和失望之強烈。一覺醒來,才發覺連虛幻的夢境也未曾有過,伴著自己的,只有散發著秋天涼意和寂寞氣息的冰簟銀床。—這后一種意境,似乎比在冰簟銀床上輾轉反側更雋永有情韻。讀者仿佛可以聽到女主人公輕輕的嘆息。 第二句不再續寫女主人公的心情,而是宕開寫景。展現在面前的`是一幅清寥淡遠的碧空夜月圖:秋天的深夜,長空澄碧,月光似水,只偶爾有幾縷飄浮的云絮在空中輕輕掠過,更顯出夜空的澄潔與空闊。這是一個空鏡頭,境界清麗而略帶寂寥。它既是女主人公活動的環境和背景,又是她眼中所見的景物。不僅襯托出了人物皎潔輕柔的形象,而且暗透出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緒。孤居獨處的人面對這清寥的景象,心中縈回著的也許正是“碧海青天夜夜心”一類的感觸吧。 “雁聲遠過瀟湘去”,這一句轉而從聽覺角度寫景,和上句“碧天”緊相承接。夜月朦朧,飛過碧天的大雁是不容易看到的,只是在聽到雁聲時才知道有雁飛過。在寂靜的深夜,雁叫更增加了清冷孤寂的情調。“雁聲遠過”,寫出了雁聲自遠而近,又由近而遠,漸漸消失在長空之中的過程,也從側面暗示出女主人公凝神屏息、傾聽雁聲南去而若有所思的情狀。古有湘靈鼓瑟和雁飛不過衡陽的傳說,所以這里有雁去瀟湘的聯想,但同時恐怕和女主人公心之所系有關。雁足傳書。聽到雁聲南去,女主人公的思緒也被牽引到南方。大約正暗示女子所思念的人在遙遠的瀟湘那邊。
“十二樓中月自明”。前面三句,分別從女主人公所感、所見、所聞的角度寫,末句卻似撇開女主人公,只畫出沉浸在明月中的“十二樓”。《史記·孝武本紀》集解引應劭曰:“昆侖玄圃五城十二樓,此仙人之所常居也。”詩中用“十二樓”,或許借以暗示女主人公是女冠者流,或許借以形容樓閣的清華,點明女主人公的貴家女子身份。“月自明”的“自”字用得很有情味。孤居獨處的離人面對明月,會勾起別離的情思,團圓的期望,但月本無情,仍自照臨高樓。“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詩人雖只寫了沉浸在月光中的高樓,但女主人公的孤寂、怨思,卻仿佛融化在這似水的月光中了。這樣以景結情,更增添了悠然不盡的余韻。
這首寫女子別離之怨的詩頗為特別。全篇除“夢不成”三字點出人物以外,全是景物描寫。整首詩就象是幾個組接得很巧妙的寫景鏡頭。詩人要著重表現的,并不是女主人公的具體心理活動、思想感情,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組合,渲染一種和主人公相思別離之怨和諧統一的氛圍、情調。冰簟、銀床、秋夜、碧空、明月、輕云、南雁、瀟湘,以至籠罩在月光下的玉樓,這一切,組成了一幅清麗而含有寂寥哀傷情調的畫圖。整個畫面的色調和諧地統一在輕柔朦朧的月色之中。讀了這樣的詩,對詩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許只有一個朦朧的印象,但那具有濃郁詩意的情調、氣氛卻將長時間留在記憶中。
回到詩題。“瑤瑟怨”不僅僅暗示女子的別離之怨,同時暗示詩的內容與“瑟”有關。“中夜不能寐,起坐彈鳴琴”(阮籍《詠懷》),寫女主人公夜間彈琴(瑟)抒怨也是可能的。如果說溫詩首句是寫“中夜不能寐”,那么后三句可能就是暗寫“起坐彈鳴琴(瑟)”了。不過,寫得極含蓄,幾乎不露痕跡。它把彈奏時的環境氣氛,音樂的意境與感染力,曲終時的情景都融化在鮮明的畫面中。彈瑟時正好有雁飛向南方,就像是因瑟聲的動人引來,又因不勝清怨而飛去一樣。曲終之后,萬籟俱寂,惟見月照高樓,流光徘徊。彈奏者則如夢初醒,悵然若失。這樣理解,詩的抒情氣氛似乎更濃一些,題面與內容也更相稱一些。
【作者介紹】
溫庭筠(812?—870?)唐末詩人和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溫彥博裔孫。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生活放浪,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因薄其有才無行得罪宰相令狐绹,取憎于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公元859年(大中十三年),出為隋縣尉。徐商鎮襄陽,召為巡官,常與段成式、韋蟾等唱和。后來,歸江東,任方城尉。公元866年(咸通七年),徐商知政事,用為國子助教,主持秋試,憫擢寒士。竟流落而終。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溫庭筠精通音律。其詩辭藻華麗,秾艷精致,內容多寫閨情,僅少數作品對時政有所反映。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然題材狹窄,多寫婦女離愁別恨之作,簡潔含蓄、情深意遠,但傷之于柔弱秾艷。在詞史上,溫庭筠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存詞七十余首。后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溫庭筠《瑤瑟怨》中組成秋夜圖的意象有哪些
溫庭筠《瑤瑟怨》中組成秋夜圖的意象有哪些?
冰簟、銀床、碧天、夜云、雁聲、瀟湘、月光組成了《瑤瑟怨》的秋夜圖;
其中冰簟是指清涼的竹席。
“意象”一詞是指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感受融于客觀之物當中,意象可指日月星辰等萬物。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