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鑒賞元曲(如何鑒賞元曲真假)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如何鑒賞元曲,以及如何鑒賞元曲真假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元曲賞析
唐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闕:指唐代都城長安。
2、輔:護衛。
3、三秦:現在陜西省一帶;輔三秦即以三秦為輔。
4、五津:四川境內長江的五個渡口。
譯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
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與你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遠離故鄉,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賞析
此是送別的名作。詩意慰勉勿在離別之時悲哀。起句嚴整對仗,三、四句以散調承之,以實轉虛,文情跌宕。第三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難阻”的情景,偉詞自鑄,傳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聯點出“送”的主題。
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古送別詩中的悲涼凄愴之氣,音調爽朗,清新高遠,獨樹碑石。
宋詞
李叔同《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悲歡離合”,乃古往今來、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題。“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對分離的凄迷,“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是對朋友的勸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是對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是對別離的傷感,“金陵弟子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是別離時的苦悶……在中國古典詩歌的送別曲中,“離情別怨”是永恒的旋律。“五四”運動以后,抒寫離情別怨的詩文,依舊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創作的校園歌曲《送別》,尤其膾炙人口,風行天下,歷久不衰。李叔同(1880-1942),法號弘一。他多才多藝,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于一身。既是一代高僧,又是才華橫溢的音樂、美術教育家,書法家和戲劇活動家。魯迅、郭沫若等現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師一幅字為無上榮耀。他以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后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大師。《送別》寫于1905年,是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所作。
從總體結構看,《送別》很像一首古詞(類小令),共三段,其中一、三兩段文字相同。
第一節,著重寫送別的環境。作者選取了“長亭”、“古道”、“芳草”、“晚風”、“暮色”、“弱柳”、“殘笛”“夕陽”八個典型的意象,渲染離別的場景。“長亭”“古道”是寫送別的地方,這使我們想到文學史上的無數次離別,如柳永的“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白居易的“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等等。“芳草”喻離情,如《楚辭?招隱士》中就有“王孫游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晚風拂柳”暗示了惜別,“柳”與“留”諧音,多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如《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戴叔倫《堤上柳》:“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而這一切別緒,都籠罩在“夕陽”之下的特定時間里,只讓人感受到友情溫暖、斜陽溫暖、晚風溫暖;溫暖而又纏綿。
第二節,著重寫送別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通過“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濁酒”、“夜別”、“離夢”,訴諸感官,觸動心弦,誘君品鑒。送別之情,當然會從內心生出許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過數十年,知交能有幾人?再見又待何時?有幾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一杯濁酒盡余歡”,這的確是一種無奈的凄美,把酒離別,“都門帳飲”,愁緒紛亂,友人何時能相聚?最后,在時空的交錯中,作者又以現在時的“今宵別夢寒”總括全篇。從感情上看,夢里重逢照應上文的“山外山”,從韻律上看,它是重復強調,但這個重復強調卻是更進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夢頻。
第三節,是第一節的重疊,進一步烘托別離的氣氛,是意象上的強化和音韻上的反復。其中,“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兩句周而復始,與回環往復的旋律相配合,形成一種回環美,加深了魂牽夢繞的離情別意。
全詞三節,有起,有開,有合;緊扣主題,營造了讓人迷醉的意境,充滿了對人生的無奈。“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語),長亭,古道,芳草,晚風,夕陽……景物依舊,人在別時,倍感凄涼。它的審美效應,就在“酒盡夢寒”的無言中回蕩不已。全詞給我們描繪了這樣的情景:夕陽下,群山相連,碧草茵茵,一望無際;近處,長亭、古道,晚風輕拂,楊柳依依,送別的豎笛哀婉幽怨。一對知心朋友分別在即,想到從此天各一方,雙方都有無限的感傷。他們端起酒杯,想借酒盡最后的一點歡娛。酒醉夢別,彼此在記憶中留下那“晚風拂柳”“夕陽在山”的難忘一幕!
整曲《送別》,沿婉約一派,清新淡雅,情真意摯,凄美柔婉。歌詞造句長短參差,句式充滿變化。曲譜借用了當時在日本很流行的歌曲《旅愁》的旋律(而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的《旅愁》又是借用了美國藝人約翰·P·奧德威所作《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李叔同人瓶裝己酒,寫成了中國詩味極濃的校園歌曲。那種癡情,那種哀怨,那種眷戀,統一于《送別》的歌吟中,珠聯璧合,畫意詩情,相得益彰。全詞韻字——邊、天、山、寒,即an韻,皆讀平聲韻,聲音亮麗。第二節開頭兩句,換一個uo韻,無呆板之感,和諧優美。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這,永遠讓人沉湎惦戀的惜別的旋律喲……
元曲
沉醉東風·送別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時間月缺花飛②。手執著餞行杯,眼閣著別離淚③。剛道得聲保重將息④,痛煞煞教人舍不得⑤,好去者前程萬里⑥。
憂則憂鸞孤鳳單⑦,愁則愁月缺花殘,為則為俏冤家⑧,害則害誰曾慣⑨,瘦則瘦不似今番,恨則恨孤幃繡衾寒⑩,怕則怕黃昏到晚⑾。
①雙調:宮調名,沉醉東風是這個調子的曲牌。
②霎時間:一會兒。黃庭堅《兩同心》:“霎時間,雨散云歸,無處追雪。”花飛:花飄,花落。晁補之《行香子·梅》:“向未開時,愁花放,恐花飛。”
③閣著:噙著,含著,閣,同“擱”。
④將息:調養、休息的意思。李清照《聲聲慢》:“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⑤痛煞煞:表示痛苦的樣子。亦作“痛設設”。
⑥好去者:安慰行者的套語,猶言“好走著”。馬致遠《要孩兒·借馬》套:“道一聲好去,早兩淚雙垂。” ⑦“憂則”句:擔憂的是夫妻分離。則,猶現代漢語中的“只”。元曲中的“只”多作“則”。鸞鳳,舊時用來比喻夫婦。盧緒《催妝》詩:“今日幸為秦晉會,早教鸞鳳下妝樓。”
⑧俏冤家:對所愛的親昵稱呼。
⑨害則害:病雖病。害,病。則,這里作“雖”講,下句的“瘦則瘦”同。意即病雖病,也甘心被他折磨。 ⑩孤幃繡衾:孤單的羅帳,繡花的被子。
⑾怕則怕黃昏到晚:李清照《聲聲慢》:“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句從其詞意中點化出來。
翻譯:
相隔咫尺的人就要天南地北遠遠分離,轉瞬間花好月圓的歡聚就變成月缺花飛的悲凄。手拿著餞行的酒杯,眼含著惜別的淚水。剛說一聲“保重身體”,心中悲痛極了教人難以割舍。“好好地去吧,祝愿你前程萬里!”
[賞析]
《沉醉東風》是元代作家關漢卿的作品,曲子在真切中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送別女子時而含蓄時而坦率的情感,刻畫出一個聲淚俱下,依依不舍的癡情女子形象。起首兩句從時空的角度極寫離別瞬間的悲哀,空靈灑脫,以虛帶實,奠定全曲的情感基調。三、四句以對句的形式具體寫女主人公的送別,充實一、二句的內涵。最后三句,在引出女主人公告別之語的同時,突出其復雜的心理變化,極其本色地表達出不能自持的痛苦情態。整個曲子在真切中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送別女子時而含蓄時而坦率的情感,刻畫出一個聲淚俱下,依依不舍的癡情女子形象。
唐詩宋詞元曲的鑒賞
唐詩宋詞元曲有著十分高的文學成就。下面就隨我一起去閱讀唐詩宋詞元曲的鑒賞,相信能帶給大家啟發。
唐詩宋詞元曲的鑒賞一
人月圓·傷心莫問前朝事
中唐詩人竇鞏有《南游感興》七絕云:“傷心欲問前朝事,唯見江流去不回。日暮東風青草綠,鷓鴣飛上越王臺。”而竇詩顯然又源于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本曲的前五句,化用竇鞏的詩意,而“鷓鴣啼處”云云,則明顯地流露出了霸業不存、風流事散的興亡之感。倪瓚生活在元代的中晚期,無所謂遺民思想,曲中的“前朝事”是將越王臺沿經的歷史一網打盡,并不專指宋朝;但歷史的盛衰、歲月的無情,一樣會引起懷古者的“傷心”。竇詩是“傷心欲問前朝事”,而小令卻“傷心莫問前朝事”,一字之差,絕望和無奈的感情色彩就表現得更加強烈。
作者禁不住“悵然孤嘯”。“嘯”是感情激越、一舒抑塞的表現,而一個“孤”字,又有心事無人知會的意味。“青山故國,喬木蒼苔”是登臺的所見,它較之前片的“東風草綠,殘照花開”更增加了悲涼的色彩。“當時明月”等三句又借助了唐詩的意境。劉禹錫《石頭城》有“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的詩句,李白《蘇臺懷古》也說“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明月是歷史的見證,如今“依依素影”又高懸在越王臺的上空。詩人獨發一問:“何處飛來?”問得似乎突兀,但含意是十分顯明的:“當時”的江山久已換主,那么“當時”的明月怎么又會飛來重臨呢?這一筆同前引的《石頭城》《蘇臺懷古》一樣,是借助嗔怪明月的多事、無情,抒發懷古的幽思。作者起筆云“傷心莫問前朝事”,至此還是問了,并問得那樣投入、那樣悲哀。“依依”是依戀不去的模樣,說明明月在天空徘徊已久。而詩人從“殘照”時分直留到月夜,這“依依”兩字也就成了一種移情手法,表現出了作者對故國山河的倦倦深情。
這首小令除了善于從唐人詩句中襲意外,在景物的描寫上也深得風神。“東風草綠,殘照花開”表現江山無主,“青山故國,喬木蒼苔”表現世事無常。以此為陪主之賓,則“越王臺”的悲涼寂寞自在意中。又詩人選取了亙古恒在的景物如東風、殘照、青山、明月,與時過境遷的綠草、野花、喬木、蒼苔交插在一起,在特定的空間中導入了蒼茫的時間感,從而將撫今思古的主旨形象地表現了出來。
唐詩宋詞元曲的鑒賞二
人月圓·雪中游虎丘
虎丘山在蘇州西北郊,相傳吳王闔閭葬此。此曲通過寫雪中虎丘勝景而發興旺遺恨和文人失意、壯志難酬的羞愧悲怨之情。
元曲可分三層。開頭五句寫冬季虎丘的動人景色為第一層。首二句用擬人寫梅花,說梅花真像美女真真的容貌一樣迷人,多情地顧盼、挽留著自己倚靠闌干觀賞。真真:唐代的美女。用美女喻梅花的'素淡娟雅。以人擬物,則無情之物活化為有情之人,更顯顧盼多姿;不說詩人眷戀賞花,偏說梅花挽留自己,則更見婉約動人。接著一句一景,分寫雪、松、泉三種景物:雪后初晴,一片潔白如銀的境界;棵棵蒼松頂著白雪,亭亭玉立,宛如無數披著素紈的美人,雪覆枝葉,更顯得裊娜細腰,玉潔清瘦;那山泉的泉口,泉水與雪片已融合凝起一層薄冰,仿佛冰美人的眼睛,晶瑩而凜冽。以上五句皆緊扣題面“雪”字,雪中的梅花,雪晴的天氣,雪中的松腰,雪中的泉眼,描繪出一幅玉潔冰清的虎丘冰雪圖。
六七八三句為第二層,抒發人世滄桑、興亡遺恨之感。吳王闔閭曾用伍子胥屢敗楚兵攻陷郢都,可謂顯赫一時;秦始皇曾來虎丘尋找闔閭殉葬的寶劍,用劍劈成劍泉;南朝高僧竺道生曾坐在千人石上聚眾說法;至于歷代蘇州的才子佳人更是不可勝數。然而,無情的歷史長河,把這些風云人物都變成一丘黃土,只有青山長在,千古不朽。
結尾三句是第三層:抒發作者仕途失意,壯志難酬的羞愧悲憤之情。作者一生沉抑下僚才能未能盡展。既然歷史上風云人物最終也不過一抔黃土,千古興亡終歸是一場虛幻,那么,就不必去拓下殘存的碑文來誦讀,不必自作多情地去“故國神游”了。興旺成敗于己無關,還是與“老僧同醉”,借酒澆愁吧。“殘碑休打”即殘碑休拓。“寶劍羞看”即羞于去看寶劍,因為英雄無用武之地。
此曲由觸景、懷古、傷今,分別寫雪中游虎丘的所見、所感、所嘆,脈絡清晰,章法嚴謹,遣詞考究,而皆清麗自然;寫景中比擬尤見個性,以美人擬梅,以腰、眼人體器官、部位擬松、泉,皆各臻其妙,生動傳神。
唐詩宋詞元曲的鑒賞三
山坡羊·潼關懷古
此曲是張養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莊樂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寫下的懷古之作有七題九首,其中尤以《潼關懷古》韻味最為沉郁,色彩最為濃重。
元曲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張養浩途經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這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一“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因地勢險要,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一個“聚”字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第二句寫怒濤洶涌的黃河,潼關外黃河之水奔騰澎湃,一“怒”字讓讀者耳邊回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詩人吊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為此景所動,第三句寫渲關位于群山重重包圍、黃河寒流其間那除隘之處。“山河表里潼關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窺見一斑,如此險要之地,暗示潼關的險峻,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層(四一七句),寫張養浩途徑潼關時的所見之感,主要寫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點出張養浩遙望古都長安,憑吊古跡,思緒萬千,激憤難平。“望西都,意躊躇”,寫張養浩駐馬遠望、感慨橫生的樣子。作家身處潼關,西望舊朝故都長安,西都”即長安,長安不僅是秦漢都城,魏、晉、隋、唐都建都長安。作為六朝古都,當年是何等的繁華、昌盛。昔日的奢華早已灰飛煙滅不復存,只剩下一片殘垣斷壁的衰敗景象,不禁令詩人躊躕傷心。 曾經是好幾個朝代的都城,它的繁榮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過記載,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涼,萬千滋味涌上心頭,遙想當年,秦之阿房,漢之未央,規模宏大,彌山縱谷,可如今崇麗之宮闕,寸瓦尺專皆蕩然無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務,他不禁感慨萬千。第六、七句“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點出無限傷感的原因。“宮闕萬間都作了土”,便是這由盛到衰的過程的真實寫照,是令人“傷心”的。這一層看起來只是回顧歷史,而沒有直接提到戰爭,然而歷代改朝換代的戰爭的慘烈圖景觸目驚心。在這里概括了歷代帝業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這里張養浩面對繁華過后的廢墟所發出的“傷心”實乃悲涼。為秦漢舊朝統治者悲涼,恐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三輔黃圖》:“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規恢三百余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閣道通驪山八百余里。”后來項羽引兵西屠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見《史記·項羽本紀》。故曰:“阿房一炬”。) 這種局面是他們不曾想到的吧!同時亦為百姓悲涼,秦漢的一宮一闕都凝聚了天下無數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漢王朝為彰顯一個時代的輝煌,集國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卻隨著秦漢王朝的滅亡而化為焦土。輝煌過去,隨即而來是朝代的變換,百姓在戰爭中苦不堪言。此情此景,讓作家沉重地說出第三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千古流傳的語句。
第三層(末四句),總寫張養浩沉痛的感慨: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奢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歷代王朝的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這是張養浩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論。三層意思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一體。元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元曲之眼,是元曲主題的開拓和深化。如果這首曲子的曲意僅僅停留在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上,那么它僅僅宣揚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與其它懷古詩(與《洛陽懷古》“功,也不久長!名,也不久長!” 陳草庵《山坡羊 嘆世》“興,也任他;亡,也任他。” 《驪山懷古》“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趙慶善《長安懷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楊慎《臨江仙》“是非成敗轉頭空”)的主題并無多大區別。在否定歷史的同時,也否定了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正因為最后兩句就使得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題材的其它作品。這首曲可貴之處在于它有深切的人文關懷,有對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與關懷。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亂頻仍,民不聊生。“興,百姓苦”的原因則是: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筑長城,開馳道,造官室,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興,百姓苦”一句,發人所未發,深刻而警策。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歸納總結:這首小令語言精練,形象鮮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個元散曲中的優秀作品。
《潼關懷古》中對歷史的概括,顯指元代現實生活:懷古實乃傷今,沉重實乃責任。這種復雜的感情要結合作家的生平經歷才能理解。張養浩特殊的仕途經歷,決定了他的懷古散曲中有一種參破功名富貴的思想,《驪山懷古》中寫到“贏,都做了土;輸,都做了土。” 《洛陽懷古》中寫到“功,也不長;名,也不長。” 《北邙山懷古》中寫到“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這些曲中張養浩把勝負之數、功名之分、生死之際,看成了毫無差別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說富貴無常、人生如夢。只有《潼關懷古》以難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會里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寫法上,張養浩采用的是層層深入的方式,由寫景而懷古,再引發議論,將蒼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辭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讓這首小令有了強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間中充滿著歷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既有懷古詩的特色,又有與眾不同的沉郁風格。
從作品內容、作家其他懷古作品、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三個層面上看,《山坡羊·潼關懷古》都表現為 一份難得的沉重。
元曲的全文及賞析
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
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
賞析:
“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看似簡單,實則也簡單明了,直奔主題,唯一比較特別之處是以西風送信,這個并不是很多見。古人一般是魚傳尺素,雁寄歸思,青鳥傳音,西風送信便是把西風擬人,賦予看似凜冽的西風一點人情味;問我歸期未,平實卻親切,仿佛正面對面問話一般。又令我想起“道是歸期未有期”這種情懷,有點淡淡哀愁。可見,這兩句應該沒有經過太多斟酌,完全是作者的真情實感的流露,因此讀來也沒有絲毫矯揉造作之感。
“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這一句其實頗為經典,既充分體現張可久“清麗派”的作風,又充分體現曲在營造意境上對詩詞手法的傳承,強調了一種有構圖講究的圖畫般的美感。
本詩前兩句,作者道出自己的鄉思情。然而這種鄉思情有多深有多濃?作者沒有直接外露,卻是以“西風”“紅葉”“黃花”“芭蕉”“秋雨”這些富有季節特征的一組景物構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濃麗的秋景圖,襯自己濃濃的鄉思情。
天凈沙秋思元曲賞析
《天凈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下面是我分享的天凈沙秋思元曲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天凈沙·秋思
元代: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
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莊戶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
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注釋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昏:傍晚。
⑵人家:農家。此句寫出了詩人對溫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路)或年代久遠的驛道。西風:寒冷、蕭瑟的秋風。瘦馬:瘦骨如柴的馬。
⑷斷腸人:形容傷心悲痛到極點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極度憂傷的旅人。
⑸天涯:遠離家鄉的地方。
賞析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并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贊為秋思之祖這首成功的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凄涼悲苦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它的本質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為能否構成意境的關鍵。清王夫之《萱齋詩話》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云:“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馬致遠這首小令,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情語,“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濃郁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凄涼悲苦的情調。而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為人活動的環境,作為天涯斷腸人內心悲涼情感的觸發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馬致遠旅途中之所見,乃眼中物。但同時又是其情感載體,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構成了一種動人的藝術境界。
二、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意象是指出現在詩歌之中的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復密集的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眾多的意象來表情達意。馬致遠此曲明顯地體現出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存在了。
與意象的繁復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單一性。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較均衡,并無刻意突出的個體,其情感指向趨于一致,即眾多的意象往往共同傳達著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調。此曲亦如此。作者為了表達自己惆悵感傷的情懷,選用眾多的物象入詩。而這些物象能夠傳達作者的內心情感,情與景的結合,便使作品中意象的情感指向呈現一致性、單一性。眾多的意象被作者的同一情感的線索串聯起來,構成一幅完整的圖畫。
意象的繁復性與單一性的結合,是造成中國古典詩歌意蘊深厚、境界和諧、詩味濃重的重要原因。
古典詩歌中意象的安排往往具有多而不亂,層次分明的特點,這種有序性的產生得力于作者以時間、空間的正常順序來安排意象的習慣。
今天有人稱馬致遠的這首《天凈沙·秋思》為“并列式意象組合”,其實并列之中依然體現出一定的順序來。全曲十個意象,前九個自然地分為三組。藤纏樹,樹上落鴉,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橋、橋下水、水邊住家,第二組是由近由遠的排列;古驛道、道上西風瘦馬,第三組是從遠方而到目前的排列,中間略有變化。由于中間插入“西風”寫觸感,變換了描寫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躍感,但這種跳躍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圍。最后一個意象“夕陽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將前九個意象全部統攝起來,造成一時多空的場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遠目光的產物,因此作品在整體上也表現出由近及遠的空間排列順序。從老樹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陽,作者的`視野層層擴大,步步拓開。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現之一。
三、善于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遠行圖。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小令中出現的意象并不新穎。其中“古道”一詞,最早出現在署名為李白《憶秦娥·簫聲咽》詞中“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宋張炎《壺中天·揚舲萬里》詞中也有“老柳官河,斜陽古道,風定波猶直”。
董解元《西廂記》中有一曲【仙呂·賞花時】:“落日平林噪晚鴉,風袖翩翩吹瘦馬,一經入天涯,荒涼古岸,衰草帶霜滑。瞥見個孤林端入畫,蘺落蕭疏帶淺沙。一個老大伯捕魚蝦,橫橋流水。茅舍映荻花。”其中有六個意象出現在馬曲之中。
又有元代無名氏小令《醉中天》(見《樂府新聲》):“老樹懸藤掛,落日映殘霞。隱隱平林噪曉鴉。一帶山如畫,懶設設鞭催瘦馬。夕陽西下,竹籬茅舍人家。”也有六個意象與馬曲相同。
十分明顯,《醉中天》是從《賞花時》中脫化而來,模擬痕跡猶在,二曲中出現的意象雖與馬曲多有相同之處,但相比之下,皆不如《天凈沙·秋思》純樸、自然、精練。
馬致遠在創作《天凈沙·秋思》時受到董曲的影響和啟發,這是無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進行了重新創作。在景物的選擇上,他為了突出與強化凄慘涼悲苦的情感,選取了最能體現秋季凄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的情感濃縮于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后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他刪了一些雖然很美,但與表達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殘霞,一帶山如畫,使全曲的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一性。
在詞句的錘煉上,馬致遠充分顯示了他的才能,前三句十八個字中,全是名詞和形容詞,無一動詞,各種景物的關系以及它們各自的動態與形狀,全靠讀者根據意象之間的組織排列順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把握。這種奇妙的用字法,實在為古之所罕見,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與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馬曲大。馬曲用字之簡練已達到不能再減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來表達豐富的情感,這正是《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藝術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四、采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羈旅游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
悲秋,是人們面對秋景所產生的一種悲哀憂愁的情緒體驗,由于秋景(特別是晚秋)多是冷落、蕭瑟、凄暗,多與黃昏、殘陽、落葉、枯枝相伴,成為萬物衰亡的象征,故秋景一方面確能給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發人心之中固有的種種悲哀之情。宋玉首開中國以悲秋為主要審美體驗形式的感傷主義文學先河,他通過描寫秋日“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蕭瑟景象,抒發自己對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將自己面對秋色所產生的凄苦悲涼的意緒形容成猶如遠行一般,“僚僳兮(凄涼),若在遠行”,“廓落兮(孤獨空寂),羈旅而無友生”。這就說明悲秋與悲遠行在情緒體驗上有著相同之處。宋玉之后悲秋逐漸成為中國文人最為普遍的審美體驗形式之一,而且將悲秋與身世之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馬致遠這首小令也是如此。雖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穎,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算新鮮,但是由于它使用精練的藝術表達方式,表達出中國文人一種傳統的情感體驗,因此它獲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后世文人的共鳴。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天凈沙·秋思》屬于中國古典詩歌之中最為成熟的作品之一。盡管它屬于曲體,但實際上,在諸多方面體現著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征。
對元曲的鑒賞和分析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并舉,成為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
隨著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
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雖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所以讀者可發現,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同一曲牌中,字數最少的一首為標準定格)。
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
元曲將傳統詩詞、民歌和方言俗語揉為一體,形成了詼諧、灑脫、率真的藝術風格,對詞體的創新和發展帶來極為重要的影響。
繼唐朝詩、宋詞之后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夸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我國元曲代表人物四大家是關漢卿 白樸 鄭光祖 馬致遠 。
元曲的發展分三個時期:
初期:元朝立國到滅南宋。這一時期元曲剛從民間的通俗俚語進入詩壇,有鮮明的通俗化口語化的特點和獷放爽朗、質樸自然的情致。作者多為北方人,其中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王小軍、白樸等人的成就最高,比如關漢鯽的雜劇寫態摹世,曲盡其妙,風格多變,小令活潑深切,晶瑩婉麗,套數豪辣灝爛,痛快淋漓。馬致遠創作題材寬廣,意境高遠,形象鮮明,語言優美,音韻和諧,被譽為元散曲中的第一大家“曲狀元”和“秋思之祖”。
中期:從元世祖至元年間到元順帝后至元年間。這一時期的元曲創作開始向文化人、專業化全面過渡,散曲成為詩壇的主要體裁。重要作家有鄭光祖、睢景臣、喬吉、張可久等。
末期:元成宗至正年間到元末。此時的散曲作家以弄曲為專業,他們講究格律詞藻,藝術上刻意求工,崇尚婉約細膩、典雅秀麗,代表作家有張養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