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故事 > 正文內容

高適的人品怎么樣(人到品自高)

素箋淡墨2022-11-27 14:00故事104

今天給各位分享高適的人品怎么樣的知識,其中也會對人到品自高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歷史上非常有才,但是名聲特別差勁的人物都有誰

1、鐵骨錚錚郭大蝦

這個各位已經很清楚的。我朝的最典型的一位人品差的大師。不過人家文采確實厲害,我個人感覺和胡適不相上下。

人品差的分數:89.

骨氣不怎么樣,但確實沒干什么大的壞事。

2. 蔡京

大書法家,詩詞、散文的造詣也不錯,當時的大才子。但也是一個大奸臣,“六賊之首”。年輕時候還也王荊公的得力助手。

人品差的分數:99

這個已得歷史臭名,分數自然高。禍國殃民級別的。

3. 沈括

《夢溪筆談》的作者,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博學善文,于天文、方志、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

在諸多偉大稱譽之外,作為王安石手下的沈括,政治嗅覺異常靈敏,是一個檢舉揭發的“高手”,非常“小人”地干過文字獄的勾當。

人品差值:94

坑壞了自己的朋友蘇軾,導致了著名的“烏臺詩案”,可恨啊。卑鄙的政治手段,嫉恨的蘇軾的才氣。

4. 大詩人宋之問

初唐著名詩人宋之問,詩才一流,為律詩定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宋之問在歷史上名聲很臭,皆因世人認為其品行惡劣,為人不齒。其對武則天阿諛奉承,寧為面首。甚至為了一首“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名句,害死自家的侄子劉希夷。

人品差值:91

一個典型的文高而品劣的文人。文不如其人,文人無行,在宋之問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5. 憫農詩人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作者,似乎是早年就認識到社會的真相,所以后來為官后“漸次豪奢”,一餐的耗費多達幾百貫。他特別喜歡吃雞舌,每餐一盤,耗費活雞三百多只,院后宰殺的雞堆積如山,與他同一時代的眾多文人皆對其嗤之以鼻。

為人卑劣,在政治上喜歡拉幫結派,敵視自己的恩師韓愈,并且制造“吳湘冤案”。

人品差值:95

年輕時和為官后的表現,相差極大,錯的是誰呢?是社會還是自己。

(不過吃雞翅的事貌似有人出來澄清過了)

6. 漢奸趙孟頫

元代著名大畫家,大書法家,博學多才,能詩善文,被稱為“元人冠冕”。

鑒于古人的“忠孝”思想,為仕于二朝為人所唾棄,“薄其人遂薄其書”,很多人貶低趙孟頫的書風,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趙孟頫的為人。

人品差值:83

為了榮華富貴,毫無骨氣。他和顏真卿,可形成強烈對比。顏真卿是字如其人,正。趙孟頫,也是字如其人,美而不正。

7. 錢謙益

錢謙益是明末清初頗負盛名的詩人,是當時公認的“江左三大家”之一、詩壇領袖。由于他的“首鼠兩端,居心反復”的人品,長為世人所鄙視,舊朋故人多與之絕交。

在清朝當權者眼里他是“貳臣”,把他列入《明史.貳臣傳》之首,說他“兩姓事君王,進退都無據。”

人品值差:90

秦淮八艷柳如是的老公,明滅時,柳如是勸錢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沉思無語,最后說∶“水太冷,不能下”。極為喜感。

8. 怕老婆的漢奸—— 周作人

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才華比他哥哥更大。但思想境界不深。

因為怕日本老婆,導致和兄弟不和睦,因為怕日本老婆,自己委身于汪偽政權,成為一個大漢奸。

人品值:81

什么叫遇人不淑,周作人是也!傳說是魯迅偷看弟媳婦洗澡,你信嗎?我看過周作人媳婦的照片,那樣子,我是肯定不相信的。何況,日本女人,相信大家看日本動作片也不少了,大概也了解一二吧。

9. 道德圣人——朱熹

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孔孟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人品極差的朱元璋似乎格外愛好這位異世知己,為其提升到圣人的地位。

嚴于律人,松于律己。道德文章做得漂亮,可個人私德卻并不怎么樣,他逼迫嚴蕊的行徑更加令人感嘆。因唐仲友的永康學派反對朱熹的理學,朱熹連上六疏彈劾唐仲友,甚至娶尼姑。這個有歷史記載的。其它比如兒媳婦的,只是傳言。

人品差值:sss

這個就像臧克家的考試作文,可以給0分,也可以給100分。

10. 高適

我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世稱高常侍。當年他和李白,杜甫三位好基友結伴而行,游山玩水,絕對是我國文壇史上繼孔子老子相交之后的大事件。

三人感情至深,甚至到了“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的程度。可見關系何其真摯!但安史之亂爆發后,李白一失足成千古恨,入了李璘的幕府。而高適站在唐肅宗一邊,三人自此關系分裂,后李白被捕入獄,求救于高適。高適有能力解救,卻冷眼旁觀,無動于衷,甚至把兩人曾經相交的詩詞都燒毀。

人品值:60

鑒于他對杜甫的幫助極大。但對李白卻是無情。所以在及格之間。可嘆是,政治使人格產生異化。

11. 余秋雨

余秋雨是繼承了中國當今散文的大成者。

網上傳言對其爭論很多,說余秋雨的人品一般,一是自稱國學大師,二個是在四川災區捐款假捐款、詐捐。三是:關于其曾為“四人幫”領導下的小組“石一哥”的成員的事情。

其實也沒什么,人家陳帥兒子小魯都認了。大家也沒怪他什么。過去了就過去了。可否認,好像就不太好吧。

人品差值:69

其實也沒什么。只是破壞了不少人心中的文學大師的完美形象。

高適是李白的朋友,為何他得勢后沒有幫助李白?

天寶三載(公元744年),44的大詩人李白拿著唐玄宗賞賜的一筆銀子,出了京城,一路往東。他先是到了洛陽,在洛陽城里,李白遇到了另一位唐朝大詩人,比他小11歲的杜甫。在其后的近兩千年時間里,這兩個人的名字光輝奪目,成為名副其實的詩歌史上的雙子星。李杜兩人一見如故,一個名滿天下,一個脫穎而出。兩人惺惺相惜,就開始有了接下來的“梁宋游”。

“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兩人至汴州,然后從汴州到了宋州,一路游玩、寫詩、唱酒、泡歌伎。在宋州,兩人遇到了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高適(704—765年),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滄州)人,后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開元11年(723)的夏天,高適只身來到繁華的長安,拿著自己的詩篇拜謁在京城做官的父輩的故交,希望得到他們引薦,然而卻沒有成功。初出茅廬便受挫,他覺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從長安一路東行,路過洛陽和汴京(今開封),來到宋州(今河南商丘)。這位落魄的詩人停留下來。靠親友的資助,他在宋州城東郊定居下來,開始了一種半耕半讀的隱居生活,耐心地等待機會的垂青。

他在宋州一住就是10年。李白和杜甫同游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間,仕途不順的高適此時正客居于宋州。名滿天下的李白、初出茅廬的杜甫和仗劍游俠的高適三人在河南梁園相會,三人詩酒唱和,“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留下了文學史上的千古佳話。唐玄宗天寶八年(749,高適經過多半生的打拼,就任封丘縣的縣尉。雖然這只是一個負責一縣治安的附屬于縣令的芝麻小吏,但畢竟有了功名,拿到了俸祿,不再是低賤的一介布衣了。

唐玄宗天寶11年(752年),高適辭封丘尉,客游長安。在朋友們的幫助下,高適懷揣隴右節度副使哥舒翰幕府判官田良秋給哥舒翰的推薦信,踏上了西出陽關的征程。哥舒翰對高適的詩文、人品和才能很欣賞,上表奏請高適為左驍衛軍曹,充幕府掌書記,并把高適視為心腹,常隨左右。高適感激哥舒翰的知遇之恩,從此一心一意地在哥舒翰鞍前馬后效力。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這場突如其來的政治災難使承平日久的大唐王朝驟然由盛轉衰,但同時也給高適和許多讀書人帶來了一個展示才華、實現抱負、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高適自此迎來了人生的鼎盛時期。

安祿山的叛軍于范陽(北京)起兵,一路攻城掠地。唐玄宗任命哥舒翰為太子前鋒兵馬大元帥,率河、隴兵鎮守潼關,同時拜高適為左拾遺,轉監察御史,協助哥舒翰守潼關。唐玄宗攜楊貴妃出奔四川。不久,長安被叛軍攻陷,許多朝中官員、高適的朋友,如王維、儲光羲等人變節接受了偽職。高適潼關脫險后,從小道日夜兼程,在河池郡(今陜西鳳縣附近)謁見唐玄宗,陳述哥舒翰兵敗的原因,并建議玄宗西幸蜀中,依靠巴蜀之險,避敵鋒芒,再圖平叛大業。高適的忠貞得到唐玄宗的贊賞,隨即任高適為諫議大夫,賜腓魚袋。

不久,被封為江陵府都督、統江南西路等四路節度使的永王李遴造反,肅宗任命高適為御史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與淮南西道節度使來鎮,江東節度使韋陟共同平定永王之亂。叛亂很快平息,被永王延為幕僚的李白被牽連入獄。在潯陽獄中,李白向一切能救自己的熟人求助。宰相崔渙、御史小丞宋若思,在朝廷中還有一位重量級人物為李白說情,他就是中興第一名將郭子儀。

就在朝中大佬對李白施以援手的時候,令人不解的是,多年前的好朋友高適卻給了李白沉重一擊,讓他看到了人性的悲涼。其實,李白在獄中,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高適。此時,李白的身份是附逆文人,而高適是討逆主將。李白本對高適抱有很大希望,然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具體情節已不可知,《高適年譜》記載:“高適對李白之厄難,似無所幫助。”又有野史說,李白夫人宗氏也來求助于高適,高適不但冷漠以對,反而燒掉了當年和李白來往的一切信函和證據。不久,李白流放夜郎。遇大赦而還,五年后,病死于當涂。至于高適為何不救李白,后人猜測,原因有二:一是擔心影響自己的仕途,害怕引火燒身;二是和李白交往是十幾年前的事,高適和李白雖然都是詩人,但李白天真,高適現實,兩人的政治理想有差別,實為不想救這位當年的好詩友,現如今的大唐罪人。

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元宵節剛過去幾天,在正月二十二這天夜里,高適安靜地離開了人世。

高適的故事

高適的父親高崇文是韶州(廣東韶關)長史,他少時跟隨父親客居嶺南。年輕時,他曾經游歷過浙、閩一帶,也曾經同梁洽游歷荊、襄地區。開元七年(719年),父親高崇文在揚州去世后,家道趨于中落。

高適恥于預進士、明經常科,二十歲前后,第一次西游長安,求仕無成。這次求仕失敗之后,高適定居宋城(河南商丘),以耕釣為生,甚至一度到了乞討的地步。開元十九年(731年),高適北上幽州,投奔朔方節度大使信安王李祎,隨他出盧龍塞征討契丹。

此役,“祎等大破奚、契丹,俘斬甚眾,可突干帥麾下遠遁,馀黨潛竄山谷。在隨軍出征期間,高適創作了《營州歌》《塞上》《薊門五首》《信安王幕府》等詩篇,這是他邊塞詩創作的開始。戰爭結束后,他自覺未被重用,便回到宋州。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高適應征赴長安參加王霸科考試,落第,又回到宋州。在此次赴長安應試期間,他結識了王昌齡、王之渙等人。此后,他一直居住在宋州,先后寫了《燕歌行》《畫馬篇》等詩。天寶三載(744年)開始,高適外出游歷,曾與李白、杜甫游于單父(山東單縣),登琴臺,懷古賦詩。

他又東游楚地漣水縣,泛舟濟南大明湖,出獵渤海,之后在淇上閑居,于天寶六載(747年)回睢陽。在游歷途中,他創作《古大梁行》、《秋胡行》、《淇上別業》等詩作。回到睢陽后,他又創作了《別董大》兩首。

高適(?-765年2月17日),字達夫,一字仲武,郡望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行次三十五,故稱“高三十五”。唐朝邊塞詩人。早年在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以耕釣為生,后出任封丘縣尉。

安史之亂期間,先后出任淮南、劍南節度使,又擔任彭蜀二州刺史、刑部侍郎、左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病逝后,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忠。

高適長于古風、樂府,論詩推崇建安風骨。其詩題材廣泛,尤能反映民間疾苦,語言質樸,風格雄渾,與岑參并稱“高岑”,又與王之渙、王昌齡、岑參合稱“邊塞四詩人”。

擴展資料:

文學成就

高適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實性較強。主要有以下幾類:

1、邊塞詩

成就最高。代表作如《燕歌行》《薊門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薊中作》《九曲詞三首》等,歌頌了戰士奮勇報國、建功立業的豪情,也寫出了他們從軍生活的艱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邊將的驕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賞罰不明、安邊無策,流露出憂國愛民之情。

2、反映民生疾苦的詩

這些詩比較深刻地揭露了統治者與廣大人民之間的矛盾,如《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東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實地描寫了廣大農民遭受賦稅、徭役和自然災害的重壓,對他們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還寫過一些贊美“良吏”的詩,從“仁政”思想出發,提倡輕徭薄賦,在當時也有一定的進步作用。

3、諷時傷亂詩

大抵指斥弊政,對統治者的驕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難二首》等。還有一些詩作于安史亂后,對政局流露出憂慮和憤慨,如《酬裴員外以詩代書》《登百丈峰二首》等。

4、詠懷詩

數量最多,思想內容比較復雜。像《別韋參軍》《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贈崔二》《封丘作》等,抒寫了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憂憤,對現實有所不滿。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高適

同樣是被安史之亂的叛軍所俘,李白和高適的結局截然不同,是什么原因導致的?

我想高適和李白在安史之亂中不同的結局,主要是因為他們兩人的政治眼光是完全不一樣的。李白在安史之亂中選擇了永王一方,但是可惜之后永王兵敗,永王還被朝廷判下了反叛的罪名,李白也是受到牽連被抓入了大牢。

但是高適確實在安史之亂中抓住了機遇,從此他在為官路上可以說是大器晚成。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后,高適和李白的不同選擇已經決定了這兩個曾經的好友,已經成為了現在的敵人,李白在被收監之后,也是曾經向過去的這位好友寫過信來求救。

高適也是將李白寫來的文章燒掉,這就導致了李白與高適之間徹底的決裂。總體看來,我認為他們人生的不同結果,原因還是在于他們兩人身份一開始就是不一樣的。李白他是一個純粹的詩人,雖然一開始李白也是曾經想要去為官的,但是可惜的是,時不利李白,李白也就只能作為一個詩人。而高適他一開始便是一個武將,雖然他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只是一個普通的官員,但是他在安史之亂中卻是建有戰功,從此仕途是青云直上。

導致這種結局的出現,只是因為他們兩人的思想是不一樣的。但令人遺憾的便是在兩人雖然政治立場不一樣,但他們到底是朋友。在李白求救的時候,高適仍然是落井下石,對于曾經好友的求救視如未見,可以說成人品上面是已經輸掉了的。所以雖然高適得到了高官厚祿,但是他卻失去了自己的人格的尊貴,這樣的他的存在又有什么意義呢?

假裝文人的武將高適,在文學方面的成就怎么樣?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很多人對高適的印象都是從他的詩開始,高適是唐朝時期著名的詩人,和王昌齡、王之渙、岑參合稱邊塞四詩人,可見,他的文學功底是非常扎實的,從后人對他的評價來看,高適的作品大多數反映的是邊塞情景,詩人的作品絕大多數都是來源于現實生活,這和他武將的身份是離不開的。

高適的邊塞詩如此有名,正是因為他風格獨特。我們知道,邊塞詩一般是以邊疆地區人們的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而高適的詩歌氣勢蓬勃奔放同時雄渾悲壯。詩句不是簡單的流于表面,背后意義深刻。這和他漫游的人生經歷所形成的豪爽正直的性格息息相關。

我們知道許多詩人一生郁郁不得志,相比較而言,高適應該是比較幸運的,生活在盛唐時期,雖然落第過但在中年時期擔任朝廷命官,高適一生起伏,游歷甚廣,所以他的眼界非常開闊。他的詩歌不局限于邊塞一種題材。比如其他人用詩句稱贊盛唐繁華景象的時候,他卻能看到背后民生疾苦,如《東平路中遇大水》,真實地描寫了廣大農民生存艱難,表達了對農民身處困苦境遇的同情。在反映社會現實的同時不忘對統治者提出建議,提倡輕徭薄賦。

現在很多人習慣性將多位詩人拿出來放在一起比較誰的文學成就更高,事實上,這難以得出一個準確的結論。每個人衡量的標準不一樣,出于主觀意識對每位詩人的情感不同,因此各有見解。其次,每位詩人擅長領域不同,也不好放在一起比較。就高適遺留的作品而言,雖然身為武將,但是他文學方面的成就是許多人難以追趕的。

《唐才子傳》之高適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 ? ? ? 不喜歡讀長詩的朋友可以略過前面這首《燕歌行》。?

后人常把高適與李杜放在一起品評,不知何故。論邊塞詩,老夫感覺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在直抒胸臆方面相對高適還是要遜色許多。讀高適的邊塞詩,讓人血脈噴張咬牙切齒卻又充滿哀憐。從這首《燕歌行》我們看出,高適把對統帥張守珪狂妄無知輕意知冒進謊報軍情又無視士兵生命的性格特點描寫得淋漓盡致,乃致千百年后,當人們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怒火與熱淚齊飛,仇恨與哀憐迸發。

史載高適家勢不錯,年輕時好游玩,這和大多數才子幾乎如出一轍。此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讀書不怎么樣,到四十七歲才考中進士。更有趣的是,《唐才子傳》記載,高適五十歲才開始學詩,但寫出來的詩直接眾人把眾人給驚呆了,被視為奇才。?我們中學時學過一首《別董大》: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首詩讀起來感覺高適身體里藏著一股狂傲之氣。當然,《別董大》還有另一首,也錄如下:

六翮飄飖私自憐,一離京洛十余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老夫以為這第二首才是屌絲真實生活的寫照,這首詩表現出高適的率真,在高適身上,我找不出他半點的虛偽。我想,狂妄的高適和率真的高適能夠在一個人身上表現出來,毫無違和感真是難得。

高適的邊塞詩已冠絕邊塞詩之首,然,其送別詩更加流露出另一種直率與真誠:

《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

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

虜障燕支北,秦城太白東。

離魂英惆悵,看取寶刀雄。

????????如果說王昌齡赴塞是為了混一口飯,那高適的赴塞就直接奔著建功立業,升壇拜將而去,所以他即使寫送別詩,也是那樣的飛揚拔扈,不可一世。讀起來,真有讓人重回少年之感。

《送裴別將之安西》

絕域眇難躋,悠然信馬蹄。

風塵經跋涉,搖落怨暌攜。

地出流沙外,天長甲子酉。

少年無不可,行矣莫凄凄。

如今國家征兵,完全可以在廣場上,掛上大橫幅,把高達夫的詩錄幾首,就啥也不用動員了,嘿嘿。

《唐才子傳》這樣描述高適:

? ???????適,字達夫,一字仲武,滄州人。少性拓落,不拘小節,恥預常科,隱跡博徒,才名便遠。后舉有道,授封丘尉。未幾,哥舒翰表掌書記。后擢諫議大夫。負氣敢言,權近側目。李輔國忌其才。蜀亂,出為蜀、彭二州刺史,遷西川節度使。還,為左散騎常侍。永泰初卒。適尚氣節,語王霸,袞袞不厭。遭時多難,以功名自許。年五十,始學為詩,即工,以氣質自高,多胸臆間語。每一篇已,好事者輒傳播吟玩。嘗過汴州,與李白、杜甫會,酒酣登吹臺,慷慨悲歌,臨風懷古,人莫測也。中間唱和頗多。今有詩文等二十卷,及所選至德迄大歷述作者二十六人詩,為《中興間氣集》二卷,并傳。

????????高適一生兩次赴塞,有幸在哥舒翰手下做幕僚,史載天寶八年(749年),高適進士及第,授封丘縣尉。投靠河西節度使哥舒翰,擔任掌書記。拜左拾遺,轉監察御史,輔佐哥舒翰把守潼關。天寶十五年(756年),護送唐玄宗進入成都,擢諫議大夫。出任淮南節度使,討伐永王李璘叛亂。討伐安史叛軍,解救睢陽之圍,歷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劍南東川節度使。廣德二年(764年),入為刑部侍郎、左散騎常侍,冊封渤海縣侯。

高適死后,被追贈禮部尚書,謚號為“忠”。可見作為文人,想要登壇拜將,出將入相,拜相封侯,一定要跟對人,才能做對事。四位邊塞詩人,唯高適榮極一身,雖然高適亦是一個直腸子之人。

高適不止有送別詩,邊塞詩,亦有很多應酬詩和閨怨詩,其詩直指人心,令人避之不及卻又無可奈何,高適象一個偷窺靈魂的高手,把我們心里的一點點小隱私直接攤開在紙上。而老夫尤對其《銅雀妓》感到內心懔然:

日暮銅雀迥,秋深玉座清。

蕭森松柏望,委郁綺羅情。

君恩不再得,妾舞為誰輕。

???????? 孟德已去,空余子衿。所幸高適之才沒有被埋沒在荒冢之中。試想又有多少如高適者,消失于滾滾的歷史長河里,終使我們不再見之,亦無法贊嘆之。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www.pinswag.com/ask/5781.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