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是哪個朝代的詩人(納蘭性德是清代第一詩人嗎)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納蘭性德是哪個朝代的詩人,以及納蘭性德是清代第一詩人嗎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納蘭性德是哪個朝代的
納蘭性德是清代人,他年少聰穎過人,文武全才。本文納蘭性德詩詞的美學特征,歡迎閱讀了解。
[摘 要] 在中國的詩歌史上,納蘭性德以其納蘭詞的空靈而悲情之美而著稱,堪為是第一位具有影響力的滿族詞人。這位詞人一生短暫,卻留給后人回味永久的詩詞,以其獨特的意象滲透出其別具一格的審美。本論從審美的視角,針對納蘭性德的詩詞進行分析。
[關鍵詞] 納蘭性德; 詩詞; 美學特征
納蘭性德,字容若,是清代杰出的詞人之一,以極具獨特審美特質的納蘭詞而被譽為“國初第一詞手”。對于這位清代的滿族詞人所做的詩詞,聶晉人的評價是:香艷中更覺清新,婉麗處又極俊逸”可見納蘭性德的詩詞用筆之美,卻不會落入艷俗之套,而是走出了清新的風格,使詩詞表達出來,會給人以俊逸之美。因此,聶晉人繼續評價,“所謂筆花四照,一字動搖不得者也”。由此可見,納蘭性德詞雖淺,但不失美感,且意蘊深刻。
一、納蘭性德詩詞中滲透著凄美之感
納蘭性德出身于清代的貴族家庭,雖然后來家境敗落了,但是從其詞句中依然會看到“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影子。可見納蘭性德并沒有受到家庭的影響而有家族敗落之感,但是,那種濃郁的憂傷卻總是縈繞在詩詞的字里行間中,讓人感到其內心中的悲情,從這些曼妙的文辭中表達了出來。此時,才會令讀者感受到,在納蘭性德的心靈深處隱藏著無盡的哀怨,卻無處訴說,只能以詩詞的方式釋放出來。以納蘭性德的《臨江仙》為例:長記碧紗窗外語。秋風吹送歸鴉。……便是欲歸歸未得。不如燕子還家。這首詞的上闕是以秋風借喻,描繪了秋天的景象。但是,這種秋天的景象并不會令人感到清爽、愉快,而是滲透著淡淡的憂傷。“不如燕子返家”,則是詞作者所透露出來的無法歸家的無可奈何之感。從上闕的秋天景象,到下闋的燕子歸家,似乎前后時序不一,給人的畫面感也是非常矛盾的,但是,如果從意象審美的角度來理解,就會感覺到詞作者的那種歸心之感。
二、納蘭性德詩詞中有更多的個人情感表達
納蘭性德生于官宦之家,父親明珠在官場上與人周旋,而他則置身于之外,但卻沒有躲過家境所造成的社會影響。在他看來,在這樣的家庭中生存,并沒有感受到別人所認為的.安逸,恰好相反,卻充滿著不盡的憂傷。從納蘭性德的詩篇中,就可以尋找到相關的抒情表達。
在納蘭性德的詩篇中,有大量反映個人情感和家庭生活的詞,主要是由于其不凡的經歷所致。在納蘭性德的詩詞中,可以尋找到大量的愛情詩和悼亡詩,這些都是對其情感生活不順的表達。詩人都有著一顆敏感之心,并希望自己不受任何世俗的束縛,但是深處世俗中的納蘭性德并無法擺脫這一社會環境。特別是身處高位中所招來的嫉妒,令他更為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并不是處于人間富貴之中,而是“日暮風沙惡”,因此而產生了“無事避風沙”之感。
三、納蘭性德詩詞中帶有典型的中國文人抒情
納蘭詞中的抒情篇有一些是對歷史興亡,與其說是對歷史的抒懷,莫不如說是借用歷史典故抒發自己的情感。這也是中國文人抒情的一種表達方式。在《好事近》中,有“馬首望青山,零落繁華如此。”的感嘆。這是1676年跟隨清康熙到昌平,經過明十三陵時所作。其中的感嘆似乎是在感嘆歷史,而事實上是在抒發自己積郁在心中的憂傷,以作詩的方式發出感慨。悲劇中有另一種美,這樣別樣的美同樣會令人感到愉悅,是剎那間的一閃即逝,也會放射出瞬間的光彩,令人回味無窮。可見古詩詞中采用意象的手法進行發揮,可以使詩句更為形象化。
納蘭性德的詞情表達方式也許正昭示著其人生悲劇的體驗。這樣的情感積郁在心中,也曾經與最好的朋友傾訴過,即“弟胸中塊壘,非酒可澆。”可見,要體會納蘭性德的人生,從他的詞句中就可以有所解讀,也正是他的這種“哀感頑艷”的詞風格使然。
四、納蘭性德詩詞中的意境之美
意境是美學的概念,即為整體性的氣質和神韻。納蘭詞的意境在于,其詞意是充實的,卻達到了空靈的意境。關于意境,王國維曾經說過,“境”并不是景物的遺愛,而是人的心目中的境界。所以,可以將真實的景物寫出來,重要的是要抒發其真實的情感。納蘭性德對自己的詩詞評價是,創作詩歌屬于是性情中事,所以,詩歌是有心而發。從納蘭性德的詩詞中可以領會,其都是在追求真情的流露,同時給讀者以思想的空間,因此而使詞句有空靈之感。也正是基于此,其詞作不再是其個人的作品,而是與讀者的感同身受。“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人間何處問多情。”這些“情”,都是發自于物情,在納蘭詞中,這些物情都被賦予了人情之美,使納蘭詞獲得了強大的生命力,也構建了獨特的審美體驗。
結語:
綜上所述,納蘭性德一生短暫,卻成為了古今公認的高明詩人、詞界高手。納蘭性德不僅善于捕捉事物之美,而且還會在詩句中表達得淋漓盡致,此外,納蘭性德還善于引用意向審美,在詩詞中運用得出神入化。這些都形成了納蘭性德詩詞所特有的美學特征。
參考文獻:
[1]盛冬鈴.納蘭性德詞選[M].遠流出版公司, 1988.
[2]張草紉.納蘭詞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許鴻琴.論納蘭性德詞的審美特質[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8.28(04).
納蘭性德是什么朝代的?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希望能幫助到您
納蘭性德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清代著名詞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初名成德,后避太子嫌,改名性德。出身滿族貴族,滿洲正黃旗人。
納蘭性德天性浪漫,淡泊名利,他的貴胄身份和社會地位,使他自幼無需擔心衣食生計問題,而可以專心一意地讀書做學問,并且廣交天下有才學的文人士子,一起縱論古今,相互切磋,博采眾長。
納蘭性德詞中的內容,主要是有關悼亡、邊塞、表達友情與志向,以及無法知其為誰而作的大量的所謂艷情詞,后者在納蘭詞中所占數量較大。其詞之特色,就如他所主張的詩歌創作要有自家面目一樣,在清初詞壇上亦頗具自家特色。他喜歡清新自然、純以言情為主的詞,詞中亦喜歡表達隱秘的情感體驗和不為人知的感情經歷。這與詞家純粹以追求聲律技巧、刻意追求刻鏤之工的目的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后人未必真能理解他的詞學思想與詞心。
納蘭性德從花間詞中汲取營養,繼承了花間詞善于刻畫男女之情的特色,但又增強了情感表達之搖曳深摯、纏綿悱惻的特色。他的詞個人色彩濃厚,追求清新自然,雋逸超卓。情感細膩,真摯浪漫,癡迷于捕捉纏綿悱惻的“難言”之情,正如他欣賞李煜詞之“更饒煙水迷離之致”一樣。善寫凄苦繾綣之情,尤其是在悼亡詞中。風格上更傾向于柔婉纏綿,即使在遼闊恢宏的邊塞詞中,亦注入此種特色,使其邊塞詞因此而獨具風格。納蘭性德的好友顧貞觀說:“容若天資超逸,悠然塵外,所為樂府小令,婉麗凄清,使讀者哀樂不知所主,如聽中宵梵唄,先凄惋而后喜悅。”(《通志堂詞序》)“容若詞一種凄忱處,令人不能卒讀,人言愁,我始欲愁。”(榆園本《納蘭詞評》)真可謂納蘭性德的知音。
天分、個性、身份、崇尚、旨趣,共同成就了納蘭性德詞的獨特面貌。
納蘭性德是什么人
清代詩人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正黃旗滿州人,大學士明珠長子,生長在北京。幼好學,經史百家無所不窺,諳悉傳統學術文化,尤好填詞。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后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僅三十一歲。納蘭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區上莊皂甲屯。
納蘭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并稱"清詞三大家"。
納蘭性德生于天潢貴胄之家,赫赫宰相府,為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年少聰穎過人,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1676)其二十二歲時殿試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授三等侍衛,后循進一等,正三品。
娶妻兩廣總督尚書盧興祖之女盧氏,賜淑人,后誥贈一品夫人,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繼娶官氏,賜淑人。其妾顏氏,后納沈宛,江南才女,著有《選夢詞》.
納蘭性德一生所交,多為漢族布衣文人,如朱彝尊、陳維崧、顧貞觀、姜宸英、嚴繩孫等,其居淥水亭經常為他與朋友們的雅聚之所,無形中為康熙盛世的清政府籠絡住一批漢族知識分子。
納蘭性德雖然生命短暫,但著作頗豐:《通志堂集》二十卷(含賦一卷、詩詞各四卷、經解序三卷、文二卷、《淥水亭雜識》四卷),《詞林正略》;輯《大易集義粹言》八十卷,《陳氏禮記說補正》三十八卷;編選《近詞初集》、《名家絕句鈔》、《全唐詩選》等書。而且,這些多是其鞍馬扈從之余完成,筆力驚人。
納蘭性德的主要成就在于詞。其詞現存348首,刊印為《側帽》、《飲水》集,后多稱《納蘭詞》,風格清新雋秀,哀感頑艷,有南唐后主遺風。
納蘭性德是朱邸紅樓中的貴公子,才華艷發,多愁善感,氣質上受漢文士影響很深。雖曾有積極用世的抱負,卻更向往溫馨自在、吟詠風雅的生活。侍衛職司單調拘束、勞頓奔波,遠不合他的情志,使他雄心銷盡,失去了“立功”、“立德”的興趣。上層政治黨爭傾軋的污濁內幕,也使他厭畏思退。詩人稟性和生活處境相矛盾,是他憔悴憂傷、哀苦無端的悲劇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長期隨駕出巡還破壞了他的家庭生活。職業苦悶和離愁別恨交織,再加上愛妻亡故的打擊,使他深陷苦海。
他怨天不成,尤人不成,便把無盡凄苦傾訴于筆端,凝聚為哀感頑艷的詞章。投殳久戍之苦,傷離感逝之痛,以及難以指名的悵悶是納蘭詞的基本內容。納蘭性德以特出的藝術功力彌補了題材狹窄的不足。他的詞全以一個“真”字勝,情真景真,“純任性靈,纖塵不染”(況周頤《蕙風詞話》)。寫情真摯濃烈,寫景逼真傳神,并以高超的白描手段出之,看去不加粉飾,卻如天生麗質,無不鮮明真切,搖曳動人。王國維曾說:“納蘭性德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遺愿,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人間詞話》)所謂“未染漢人風氣”,就是指他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意境天成,沒有因襲模擬、堆垛典故的毛病。
清初詞家如陳維崧、朱彝尊等,不脫古人羈絆,以化用前人舊境為能事,總有名家詞句梗擱在眼前,所以他們的詞,即使是最好的作品,也難免隱現著前賢名作的影子,終不能超越古人;他們并非不想創出新的意象,思想習慣和才力束縛限制了他們,使他們尋覓終身而不得一字。納蘭性德卻憑敏銳的觀察、新鮮的感會和高度的語言概括力,獨造新境,表現出非凡的藝術創造才能。
他善于用自己的心眼,直視眼前之景,直抒心中之情,把人人得見又人人所難言的情景真切準確地傳達出來,創出未經人道的嶄新意境。他的“夜深千帳燈”、“冰合大河流”等名句足以和“明月照積雪”、“長河落日圓”并稱為千古壯觀。他寫愁情常似不經意的隨口擲發,卻不使人嫌其直率淺露。他把原屬個人的哀怨融擴為帶有普遍性的人性抒發,從而引發讀者的共鳴,具有了獨特的美學個性和強烈的感染力。三百年來,尤其近百年來,他是擁有讀者最多、影響最大的清代詞家。他也是中國最杰出的古代詞人之一。
納蘭性德的品行為人也有值得稱道之處,他跟很多不得志的漢族文士是好朋友,給過他們真誠的幫助。他應顧貞觀清,援救吳兆騫入關,“生館死殯”,更被傳為一時佳話。
納蘭性德是清代文壇的一個奇跡,納蘭詞的魅力至今不衰。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年輕人對納蘭詞的熱情依舊不減,以至有“納蘭一族”之說。納蘭短暫的一生幾乎都是在北京度過的,如今我們還能在他當年生活的地方尋覓到不少他華美人生的履痕。
原世居在東北松花江畔,長白山腳下的葉赫國國主金臺什貝勒的次子尼迓韓,以其姑母為清太宗皇太極生母的名義隨順治皇帝入主關內。遂又因立有赫赫軍功,被天子列為勛戚,與所屬正黃旗部屬及手下一批旗民,得到朝廷三千余頃賜地,并在封地(今北京海淀區上莊鄉上莊村)建起了龐大的田莊宅院。
位于什剎海岸邊的宋慶齡故居,在清初是康熙朝的朝廷首輔重臣、大學士明珠的相爺府,亦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童年、少年、青年時居住生活的主要地方。深受漢族儒家博大精深文化影響的明珠,帶頭研讀圣人孔孟的四書五經、《詩經》、《史記》、《資治通鑒》等一批極其重要的文學、歷史鴻篇巨制,還將自己的相爺府營造成一個書卷氣氛極為濃郁的雅致環境。時至今日,如果您步入這里,依然會感到整座庭院仿佛彌漫在詩情畫意的春風之中。三千余頃家族封地 皇城郊外文化沙龍。
納蘭性德是哪個朝代的作者
納蘭性德是清朝初年的詞人,滿族人,原名為納蘭成德,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為納蘭性德。納蘭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
納蘭性德是哪個朝代的
納蘭性德是清朝初年的詞人。納蘭性德在二十四歲時,將其詞作編選為《側帽集》,又著《飲水詞》。后人將這兩本詞集增遺補缺,合為《納蘭詞》,共349首。納蘭性德的詞佳作甚多,被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譽為“國初第一詞手”。
納蘭性德的詞作
1、《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2、《長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納蘭性德詩人介紹
納蘭性德是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接下來我為你帶來納蘭性德詩人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納蘭性德22歲時,再次參加進士考試,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破格授他三等侍衛的官職,以后升為二等,再升為一等。作為皇帝身邊的御前侍衛,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參與風流斯文的詩文之事。隨皇帝南巡北狩,游歷四方,奉命參與重要的戰略偵察,隨皇上唱和詩詞,譯制著述,因稱圣意,多次受到恩賞,是人們羨慕的文武兼備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隨身近臣,前途無量的'達官顯貴。
但作為詩文藝術的奇才,他在內心深處厭倦官場庸俗和侍從生活,無心功名利祿。雖“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他詩文均很出色,尤以詞作杰出,著稱于世。24歲時,他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又著《飲水詞》,再后有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9首,編輯一處,合為《納蘭詞》。傳世的《納蘭詞》在當時社會上就享有盛譽,為文人、學士等高度評價, 成為那個時代詞壇的杰出代表。時人云,“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可見其詞的影響力之大。
在交友上,納蘭性德最突出的特點是其所交“皆一時俊異,于世所稱落落難合者”,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為江南漢族布衣文人,如顧貞觀、嚴繩孫、朱彝尊、陳維崧、姜宸英等等。納蘭性德對朋友極為真誠,不僅仗義疏財,而且敬重他們的品格和才華,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樣,當時許多的名士才子都圍繞在他身邊,使得其住所淥水亭(現宋慶齡故居內恩波亭)因文人騷客雅聚而著名,客觀上也促進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榮。究其原因,納蘭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漢族知識分子學到他所傾慕的漢文化知識,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著不同于一般滿清貴族紈绔子弟的遠大理想和高尚人格,這就顯然使得他的舉動背離了社會主流,從而成為后世的一個研究焦點。
人物生平
納蘭性德生于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于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后發展奠定基礎。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