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州為什么西江(端州現在什么地方)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端州為什么西江,以及端州現在什么地方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肇慶七星巖為什么被稱為西湖之水桂林之山
七座石峰與湖水相映成景,且排列似北斗七星,故名“七星巖” 在具有熱帶特色的峰林石山地形上,由石灰巖組成的巖石峰洞宛如天上的群星點綴在湖中,巖內有洞,洞中有河,星湖的七星巖和八洞歷來是最為游人喜愛的景色。七星巖神奇的山峰、幽雅的巖洞、碧澄的湖水相互結合,形成上環水、水繞山,樓閣水榭、波光巖影渾然一體,構成了一副美麗的圖畫,自古被譽為“西湖之水,桂林之山”。
肇慶西江的由來
肇慶是歷史悠久的嶺南名郡。早在南越國時期,駱越酋長安陽王曾北上建都于封溪(今封開境內)。趙佗擊敗安陽王之后,在封溪一帶建立蒼梧國,作為南越國的屬國。漢武帝平定南越之后,在今高要、肇慶市區、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東部等地設置高要縣,屬蒼梧郡。縣名得自境內的高要峽,高要峽則因峽山高峻、峽水如腰而得名。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轄高要、端溪等九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州置郡,端州改為信安郡。唐武德年間復為端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復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徽宗趙佶因即位前為端王,端州為其"潛邸",故在端州置興慶軍節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為興慶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親賜御書"肇慶府",自此更名為肇慶。
肇慶歷來是西江流域的政治中心。西漢元鼎七年(公元前l10年),漢武帝在高要設鹽官,是全國36個鹽官之一。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晉武帝在高要置西江督護府,管理西江流域土著民族事務。南朝梁天監六年(公元507年)梁武帝升高要為郡,并把廣州都督府設在高要,統轄嶺南13州。陳霸先任西江督護、高要太守期間,在這里招收俚、僚子弟兵,積蓄力量,其后北伐侯景,并于公元557年建立了陳朝。陳時廣州都督府仍治高要。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兩廣總督府從廣西梧州移駐肇慶,直到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遷往廣州,歷時182年。1646年,朱由榔以肇慶府署為行宮,即位稱帝,改稱永歷,在肇慶組織軍民抗清。清代在省與府之間設道,如分巡肇羅道、分巡肇陽羅道、分巡廣肇羅道等,道臺多設在肇慶。1912年以后,先后設肇羅軍政分府、肇陽羅鎮守使署、西北軍綏靖委員行署等于肇慶;1936年,設置廣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12個縣。
建國后,肇慶一直是高要縣、肇慶市人民政府和肇慶地區行政公署的駐地。1988年3月,肇慶改為省轄市,轄端州、鼎湖兩區和高要、廣寧、四會、新興、羅定、云浮、德慶、郁南、封開、懷集10縣。1995年,云浮、羅定、郁南、新興等四個縣級建制從肇慶市轄區劃出,另外成立云浮市。到目前為止,肇慶實轄端州、鼎湖兩區,高要、四會兩市(縣級),廣寧、德慶、封開、懷集四縣及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省級)。
西江河對肇慶的意義
網上找的~~部份應該對你有用~~
西江由西往東流經肇慶全境,然后從新會市的崖門流入南海。西江流經肇慶的這一段,風光秀麗,勝跡眾多,如若乘船游覽西江景色,別有風味。
若乘船從東往西而來,遠遠映入眼簾的便是"浮"于西江中央的狀如端硯的硯洲島。傳說,在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被譽為"包青天"的包拯任端州知郡事三年期滿離肇慶時,船出羚羊峽,突然波浪翻騰,狂風驟起。包公事感蹺蹊,立即查問手下人。原來是端州硯工為了表達他們對包公體恤民情的敬仰,托人送來了一方用黃布裹著的端硯。手下人見是一方石硯,并非金銀珠寶,于是便收下了。包公立即取來端硯拋到江中。剎時,風平浪靜。后來,在包公擲硯處便隆起了一塊陸洲,這就是硯洲島。包硯的那塊黃布,順流而下,在不遠處的西江邊形成了一片黃色的沙灘,這就是現在"黃布沙"。當地人根據此傳說,在硯洲島上建起了一座包公祠,至今猶存,且香火不斷。這就是西江二十景之"硯渚清風"。
過得硯洲,便來到了中國地理書上稱之為"西江三峽"的羚羊峽。西江三峽由羚羊峽、三榕峽、大鼎峽組成。西江的風光,也因有三峽而聞名。西江三峽景色怡人,風光秀麗,從東向西有二十處景點:硯渚清風、羚峽歸帆、羅隱下院、桃溪夕照、望夫歸石、出入山虎、清風仙閣、歸猿古洞、景福花冢、古塔倒影、江樓晚眺、寶塔雨云、白沙夜月、五顯漁燈、五馬歸槽、龜蛇鎖江、鎮水大鼎、鵝窟濤聲、龍舌王侯、榕峽釣臺。
羚羊峽北側的"羅隱下院",原是鼎湖山派出的在渡口專門接應上山進香客人的機構,又稱"憩庵"。據史書記載,743年,日本入唐留學僧榮睿拜請鑒真大師東渡日本弘法,第五次東渡中,在舟山遇颶風飄流海上,歷經艱辛,才在海南島登陸,后經梧州東到端州(今肇慶市),就在此登上鼎湖山龍興寺(宋改白云寺),因積勞病重圓寂,后葬于鼎湖山蓮花峰南麓。
西出羚羊峽,江面豁然開闊。來到城區江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西江兩岸四塔擎天的奇特景觀,四座古塔,夾江對峙。詩人郭沫若1961年暢游西江時,留下了"四塔擎天天宇穩,七星伴月月宮閑"的名句。西江兩岸,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好不熱鬧。北岸是肇慶市區,南岸是高要城區。兩個現代化的都市隔江相映,繁華競逐。
溯江而上,西江大橋"一橋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再往前便是大鼎峽和三榕峽。
溯江進入德慶地域,從船上就可以看到四海朝宗的龍母祖廟、歷久如新的三元塔等古跡。再往西前行,便來到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錦石山下。錦石山高375米,分兩層,上層200米的圓柱石山直插云霄,下層175米的土山相輔。錦石山從三個不同的方向遠遠看去,有不同的景象:有如天然華表,故有人稱之為華表石;有如老人,故有人稱之為老君石;有如和尚之頭,故有人稱之為和尚石。其實,錦石山的得名,與史傳有關。
相傳,劉邦得天下,建立了漢朝,但南越王趙佗仍然盤據嶺南,劉邦便派中大夫陸賈勸說趙佗歸漢。陸賈日夜兼程,沿水路而下,船到德慶地帶,突然電閃雷鳴,風雨大作。船在江心打轉,無法前行。陸賈想到這次出使,能不能說服趙佗本難預料。面對眼前險境,他越想越焦慮,便立即步出船艙,只見岸邊屹立著一座巨石,氣勢雄偉。他心想此石必有神靈,于是便冒著風雨登岸,在巨石下焚香祈求神靈保佑,并許愿:若能說服趙佗歸漢,回來時一定讓你披上錦緞,以酬謝神恩。祭畢,風雨頓止。后來,陸賈果真說服了趙佗,回程時,便以錦緞披石,無奈山石巨大,十船錦緞只能輔裹山頭。趙佗便建議以花代錦,于是命人把整個山頭種上各種花卉。以錦裹石,以花點綴,望若霞絢,因名"錦石山"。后人為了紀念陸賈的功績,在此地建起了"陸大夫祠",立起了"功高錦石"的碑。
西江是國內大江河中水質最好的河流,江水青碧。這里盛產肥美河鮮,遠近聞名。到肇慶旅游,春天可以嘗到鮮甜的西江河蝦;夏天可以吃到甘香的三犁魚;秋天可以品嘗到肥美的錦鯉;冬天可以飽餐大海鯇。
為什么在肇慶西江兩岸建四座塔?
崇禧塔位于城東南,面臨西江北岸,遠望巍峨壯觀,近看直接云天.塔建于明代(公元前1582至1985年),歷時四年之久,工程浩大,當時建塔所架的排柵長達四百丈,由當時知府王津主持動工興建。崇禧塔以塔基到塔顛高為57.5米;塔基高1.84米;塔身呈八角形,外觀九層內分十七層,塔基為花崗石,浮雕有“托塔鬼王”群象,有頭頂的,肩托的,還有雙手高舉的,形態各異,雕刻精致,耐人觀賞。塔頭為鐵,塔身是砌磚仿木結構,內外磚面抹灰,彩色粉刷,內部各層鋪木板,塔檐用琉璃瓦外伸鋪諫,檐角懸掛鋼質風鈴共72個。在造型方面,由上而下,每層高度遞減,塔檐和平座的寬度,也隨之逐漸收縮,顯得玲瓏高光,游人可由西北方向的乾清門進入塔內,循級盤旋直至塔頂。古塔重修色更鮮,
江干一柱獨擎天。
九層路轉朱欄護,
八面門開暗道連。
圖案玲瓏夸功匠,
煙云縹緲擬飛天。
朝霞旭日風帆影,
已歷滄桑五百年?!肮潘熢朴撤啊笔鞘袃让谰爸弧3珈?962年7月7日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的古城,特別是靠江河而建的古城,幾乎都有塔,北京的白塔、鎮江的雷鋒塔、蘇州的北寺塔、廣東的六榕塔、端州古城也是如此,而且還有兩對相向四塔之多。端州歷來多水患,人們缺乏科學知識,認為水患是由于河妖禍龍造成的,建寶塔可以鎮河妖鎖禍龍,這就是建塔的原因,端州流傳最廣的是“一篙插竹筏的故事”話說端州是二水挾州,它像一個竹筏浮在水面,隨時可能被水沖走,洪水襲來,一瀉千里,人物卷走,建塔就像有支篙插住竹筏,這是人們對塔寄托的良好愿望。根據歷史記載:1915年七月,西江河水暴漲。7月9日那天水位高達13.27米,景福圍決口六百多米,肇慶全城受淹,百姓危聚塔旁。攀附塔壁,免于一死,因此對塔懷有深厚感情。有的說得更生動,傳說建塔之前,這里是石頭崗,又稱躍龍崗,龍身伏在披云樓處,龍尾伸到躍龍崗,一旦龍尾躍動,洪水泛濫成災,在躍龍崗建塔就可釘住龍尾,鎮住了禍龍,保住了堤圍,所以百姓把塔視為鎮堤之寶,帶來崇禧之喜。如詩言:“相傳竹筏古端州,寶塔如篙鎮激流,一柱千尋迎日月,九層八面閱春秋?!闭貞c有四座塔,恰好建在西江兩岸,南北各有兩座,互相對峙。先說北岸的兩座塔,東邊叫“元魁塔”,相傳是渡頭村有位讀書人,在明代天啟年間中了“探花”,奉勅建的,故稱之魁塔;西邊的塔是洪水來時救了百姓的命,群眾起名為“崇禧塔”。再看市區對面的兩座塔。兩座塔均是明代所建,兩座也是東西相對,如筆挺立,后面襯以青山,構成一幅天然畫面。西邊的塔稱“文明塔”,由于塔正對肇慶俯學官的文明門而得名,塔建在進塔崗上,進與鎮粵音相似,故名“鎮塘塔”,人們說:“一旦塔上空烏云翻滾,肇慶必有風雨,所以當地人稱為雨云寶塔;東邊的塔叫“巽峰塔”,因建在鳥榕崗上,故又稱鳥榕塔。說也奇怪,這座塔雖年久失修,經歷風吹雨打,但不生青苔,所以人們又稱為寶塔。北岸的元魁和崇禧一對姐妹塔和南岸的文明和巽峰一對姐妹塔,四塔東西相向,兩岸相對。人們說是為風水而建的,民諺之:“西江水射羚羊峽,肇慶舉子擊黃甲”就含有此意。四塔為肇慶旅游增添不少景色,印象深刻,郭沫若先生1961年留下“四塔擎天天宇穩,七星伴月月宮閑”的優美詩句,為此說明郭老對四塔有極濃厚的興趣!
關于肇慶在戰爭中的戰略地位
肇慶是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古代道路還未完善的時候要從粵東進入粵西地區就必須沿西江直上。而西江水流較急,河流段水情復雜,西江三峽又恰好能形成天然的關口,易守難攻。端州至鼎湖段的羚羊峽峽口就建有古炮臺,至抗戰時期,羚羊峽口是國民黨抗擊日本軍隊的主戰場?,F在仍立有古戰場紀念碑?,F在的肇慶作為珠三角的后花園,也可視為其戰略后勤及緩沖區。其山區多,地形地貌復雜,擁有的石灰巖地貌更是抗戰時期進行游擊戰的有利地形。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