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鳳凰臺李白為什么寫吳(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登金陵鳳凰臺李白為什么寫吳,以及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原文注釋翻譯與賞析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原文是什么
1、原文: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唐代〕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2、譯文
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來悠游,鳳去臺空只有江水依舊奔流。
吳國宮殿的鮮花芳草遮沒荒涼小徑,晉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霧中隱現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鷺洲分成兩條河流。
那些悠悠浮云總是遮蔽太陽的光輝,登高不見長安城,怎么不讓人內心沉痛憂郁。
3、注釋
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
江:長江。
吳宮:三國時孫吳曾于金陵建都筑宮。
晉代:指東晉,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衣冠:指的是東晉文學家郭璞的衣冠冢。現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園內。一說指當時豪門世族。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借指士大夫、官紳。
成古丘:晉明帝當年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華一時,然而到了唐朝詩人來看的時候,已經成為一個丘壑了。現今這里被稱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園內。
4、賞析
(1)“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復,音節流轉明快,極其優美。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相傳,南朝劉宋元嘉年間有鳳凰集于此山,乃筑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征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2)“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由眼前之景進一步生發,聯想到六朝的繁華。三國時期的吳以及后來的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先后在金陵定都,故金陵有“六朝古都”之稱。六朝時期,金陵達到空前的繁榮,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綿長的秦淮河橫貫城內,兩岸匯聚六朝的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市民的居住中心,其繁華可見一斑。可是,六朝雖繁榮卻也短命,每個王朝的壽命平均大約55年,輪轉之速,令人恍惚。如今看來,吳國曾經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時代的風流人物也早已作古,六朝的繁華也如鳳凰臺一樣消失在歷史的淘浪中。
(3)“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兩句由抒情轉為寫景。詩人并沒有一直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而抽出思緒將目光投向了眼前的河山。“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三峰并列,矗立在縹緲的云霧之中,若隱若現,好似落在了青天之外;秦淮河西入長江,被白鷺洲橫截,江水一分為二,形成兩條河流。此二句氣象壯麗,境界闊大,為末聯“不見長安”作鋪墊。
(4)“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余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臺》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該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吊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全詩意思?
【注釋】:
這首詩的大意是:
「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里游憩,而今鳳凰鳥已京飛走了,只留下這座空臺,伴著江水,仍徑自東流不停。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宮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于古墳中,化為一抔黃土。我站在臺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天上的浮云隨風飄蕩,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
我們在李白〈鸚鵡洲〉詩提到,李白讀了崔顥的〈黃鶴樓〉詩后,寫了〈鸚鵡洲〉詩,想與崔顥一較長短。寫完后,李白自己讀了覺得比不上崔顥,便在黃鶴樓上題下一首打油詩:「一拳擊碎黃鶴樓,兩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上頭。」擲筆而去。因為詩人看見美麗的風景,總忍不住要寫首詩歌頌一番,李白自然也不例外,于是寫了〈鸚鵡洲〉詩,自覺果然比不上,回家之后,越想越不甘心,于是又寫〈登金陵鳳凰臺〉詩,才覺滿意。
由于白的作品發表于崔顥之后,兩首詩又都樣是押平聲尤韻的七言律詩,所以后人更認為李白有意與崔顥一比高下,因而有前面所舉那首打油詩的傳說。
事實上根據日本人森大來的考證認為,那首打油詩不是李白作的,李白寫〈登金陵鳳凰臺〉也是因為感慨時事而作,無意與崔顥爭勝。
唐代安祿山之亂,迫使唐玄宗遷蜀避難,太子即位于靈武,李白也因永璘王事件被流放到夜郎。李白年輕時豪情萬丈,希望能替國家做一番大事,但始終不曾得到皇帝重用。安史之亂,眼見大唐江山,遭胡兵蹂躪,李白心中的感慨可想而知,于是他寫此詩時首句用:「鳳凰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引出全詩,因為傳說中,鳳凰鳥只有在天下清平的治世才出現,因此古代都以鳳凰鳥的出現做為祥瑞的象征。李白眼看安祿山危害唐室,想念昔時鳳凰鳥憩息鳳凰臺的傳說,而今鳳凰鳥不再來,只有江水依舊向東流。
金陵為三國時孫權建都之地,晉朝永嘉之亂,晉室南渡之后也建都于鳳凰臺所在地金陵城的東南,李白在臺上想象當年吳宮的繁華景象,以及晉代那些達官貴人曾有過的風光事跡,如今都隱于幽徑,成為古丘。一個朝代弱了、亡了,馬上有另一個朝代興起,唐代太平盛世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也成了過去,安史之亂起,唐室岌岌可危,怎不令李白憂心?站在臺上,看到遠處的三山及白鷺洲,而長安城呢?李白最后一句:「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在詩詞里常以浮云指小人,以白日比喻君主。浮云蔽白日是指奸邪之小人,圍繞于君王四周,向君王進讒言陷害賢臣,使忠臣沒有機會向皇帝進諫言。下句「長安不見使人愁」,指李白感嘆自己被放逐,眼見天上浮云杳杳,不見長安,憂愁自己再也沒有機會到長安,或者說,安史之亂,玄宗遷西蜀,太子即位靈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復,為長安城憂傷。
這個比喻的典故出自《世說新語》,相傳晉明帝小時候坐在晉元帝膝上,元帝問他,長安遠還是太陽遠,明帝答說長安近太陽遠,因為聽說有人從長安來,沒聽說有人從太陽來,元帝為他的聰明高興,第二天便當著群臣面前再問明帝同樣的問題,沒想到明帝卻答說,太陽近,長安遠,因為抬起頭來見得到太陽,卻見不到長安。
晉代原都長安,永嘉大亂之后南渡,晉元帝時改都金陵。與唐代因為安使之亂而迫使太子即位于靈武的情況很類似,因此李白詩末二句「浮云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寵幸楊貴妃、楊國忠,茺廢朝政,而導致安史之亂,長安淪入胡人手中。李白寫這首詩純粹是由懷古而引發懷君之思,加以感傷自己因遭小人讒言所害而被貶謫,登上鳳凰臺,望不見長安,一時觸景傷情而寫下這首詩,并沒有與崔顥爭勝之意,兩人爭勝之說全是后人附會的。
而前面所舉打油詩的由來,是因李白被流放夜郎,中途又赦回,路過江夏,曾寫過一首〈江夏贈韋南陵冰〉詩說:「我且為君捶誶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赤壁爭雄如夢里,且須歌舞寬離憂。」李白因心情憂愁郁悶,故意寫這種豪快語,以解心中不平之氣。后來又寫一首〈醉后答了十八〉詩,以對應捶碎黃鶴樓詩說:「黃鶴高樓已捶碎,黃鶴仙人無所依。黃鶴上天訴玉帝,卻放黃鶴江南歸。」為自己前首詩的狂放自我解嘲,本來只是文人的游戲文章,沒想到唐末五代時有位禪僧經過黃鶴樓,便摘取李白這兩首詩的句子寫成這首:「一拳擊碎黃鶴樓,兩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打油詩,旁邊有一同來游玩的僧人也題了一句:「有意氣時消意氣,不風流處轉風流。」另外一位僧人又加一句:「酒逢知己,藝壓當行。」而使得后人誤以為李白作〈登金陵鳳凰臺〉詩是與崔顥的〈黃鶴樓〉詩爭意氣、爭長短,并留下這首有趣的打油詩。事實上全是后人穿鑿附會的。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這首詩主要內容是什么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而創作的懷古抒情之作。全詩八句五十六字,以登臨鳳凰臺時的所見所感而起興唱嘆,把天荒地老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攄志言情,用以表達深沉的歷史感喟與清醒的現實思索。此詩氣韻高古,格調悠遠,體現了李白詩歌以氣奪人的藝術特色。
登金陵鳳凰臺⑴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⑵。
吳宮花草埋幽徑⑶,晉代衣冠成古丘⑷。
三山半落青天外⑸,二水中分白鷺洲⑹。
總為浮云能蔽日⑺,長安不見使人愁⑻
譯文、
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來悠游,鳳去臺空只有江水依舊東流。
吳宮鮮花芳草埋著荒涼小徑,晉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霧中隱現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鷺洲分成兩條河流。
總有奸臣當道猶如浮云遮日,長安望不見心中郁悶長懷愁。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杰作。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覺得重復,音節流轉明快,極其優美。“鳳凰臺”在
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于此山,乃筑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征著王朝的興盛;而“如今”
鳳去臺空,就連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后來的東晉都建都于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
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也沒有留下了什么有價值的東西。
以上資料全部來自:
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的賞析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很少寫律詩,而《登金陵鳳凰臺》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杰作。此詩是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游金陵時所作。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復,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相傳,南朝劉宋元嘉年間有鳳凰集于此山,乃筑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征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四句就“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后來的東晉都建都于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么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并列,南北相連。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
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門外。洲上有很多白鷺,故名。現在已經與陸地相連。秦淮河流經南京后,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所以說“二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雖然具有超脫塵俗的理想愿望,但他的心卻始終關切著現實政治與社會生活,于是當他對歷史與自然進行親切的光顧之后,又把自己的眼睛轉向現實政治。李白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想和崔顥一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臺》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臺》與《黃鶴樓》在格律氣勢上不分上下。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吊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一詩,以登臨鳳凰臺時的所見所感而起興唱嘆,把天荒地老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用以表達深沉的歷史感喟與清醒的現實思索,以曠達高遠與略帶黯淡色彩的吟詠,成為唐詩七言律詩中的經典。
《登金陵鳳凰臺》
【原文】: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編輯本段]【作者】:
李白 唐
[編輯本段]【作者小傳】:
李白 (701—762年),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并稱“李杜”,又稱為“詩仙”。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誕生于此。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二十歲時只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游,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并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人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悔,于天寶三、四年間(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祿山叛亂,他這時正隱居廬山,適逢永王李遴的大軍東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來李遴反叛肅宗,被消滅,李白受牽連,被判處流放夜郎(今貴州省境內),中途遇赦放還,往來于潯陽(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當涂縣。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構思奇特,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余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
[編輯本段]【補充】:
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見彩圖四川江油李白故里隴西院)。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范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并“好劍術”(《與韓荊州書》)。他很早就相信當時流行的道教,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李白約在二十五、二十六歲時出蜀東游。在此后十年內,漫游了長江、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地方,并在安陸(今屬湖北)與唐高宗時任宰相的許圉師的孫女結婚,后又徙家任城(今山東濟寧)。開元十八年 (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歸。天寶元年(742),因受玉真公主等的推薦,被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作為文學侍從之臣,參加草擬文件等工作。李白初時心情興奮,很想有所作為,但時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趨腐敗黑暗,李林甫把持政權,在朝廷上逐漸形成了一個腐朽的統治集團,賢能之士屢遭排斥和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對黑暗勢力不能阿諛奉承,因而遭受讒言詆毀,在長安前后不滿兩年,即被迫辭官離京。此后11年內,繼續在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地區漫游。天寶三載,李白在洛陽與杜甫認識,結成好友,同游今河南、山東的一些地方,攜手探勝,把酒論文,親密無間,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佳話。次年兩人分手,此后未再會面,但彼此都寫下了感情深摯的懷念詩篇。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正在宣城(今屬安徽)、廬山一帶隱居。當時,玄宗任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為山南東路、 嶺南、 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江陵大都督,負責保衛和經管長江中部一帶地區。李白懷著消滅叛亂、恢復國家統一的志愿,參加了率師由江陵東下的永王幕府工作。不料李□不聽肅宗命令,想乘機擴張自己的勢力,結果被肅宗派兵消滅。李白也因此獲罪,被系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不久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幸而途中遇到大赦,得以東歸,時已59歲。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準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從叔當涂(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病逝。李白詩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內容豐富多采。李白詩歌對后代產生深遠影響。唐代韓愈、李賀,宋代歐陽修、蘇軾、陸游,明代高啟,清代屈大均、黃景仁、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詩歌汲取營養,受其影響。唐人所編的李白集子,現在沒有流傳下來。北宋中期,宋敏求增補舊本李白集,得詩近千首,曾鞏為之考定次序,在一部分詩題下注明寫作地點。稍后晏知止予以校正刊行,為《李太白文集》30卷,刻于蘇州,世稱“蘇本”。后又有根據蘇本翻刻的蜀本,是現存最早的李白集,原為清代藏書家收藏,康熙年間繆曰□據以翻刻,世稱繆本。蜀本原刻(大約刻于北宋末葉、南宋初年)現藏日本靜嘉堂文庫,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曾影印問世。最早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楊齊賢的《李翰林集》25卷,注釋頗為繁富。元初蕭士□刪補楊注,撰成《分類補注李太白集》25卷,大致詳贍,但仍嫌繁蕪而有疏漏。明代胡震亨撰《李詩通》21卷,一般典實不注,偶下己見,并駁正舊注之誤。清代乾隆年間,王琦匯集舊注,補充訂正,編成《李太白文集》36卷,采擇宏富,注釋詳備。最后6卷,1卷為年譜,其余5卷分類輯錄有關李白生平和作品的資料。明代朱諫曾作《李詩辨疑》 2卷,摘舉李白詩200多首指為偽作,但大抵多憑臆斷。李白集子中,如《草書歌行》、《笑歌行》、《悲歌行》等,經后人考辨,目前可斷為偽作者,不過20來首,清代末葉,黃錫□增訂王琦舊譜編有《李太白年譜》,較舊譜內容更為詳細。黃氏又撰《李太白編年詩集目錄》一種,用力頗勤,雖編次不盡恰當,但對深入研究李白詩歌,頗有幫助,今人瞿蛻園、朱金城編有《李白集校注》,以前此楊齊賢至王琦各家舊注為基礎,旁搜唐宋以來有關詩話、筆記、考證資料以及近人研究成果,加以箋釋補充,并考訂繆誤;又以王琦注本為底本,參考各本,撰成較詳細的校記,是迄今為止李白集注釋中最詳備的本子。
[編輯本段]【體裁】:
七言律詩
[編輯本段]【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十一尤;可"十一尤"通押。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編輯本段]【注釋】:
1.選自《李白詩選》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太平寰宇記》卷九十江南東道江寧縣:"鳳凰山,在縣北一里,周回連三井岡,迤邐至死馬澗。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此山,狀如孔雀,文彩五色,音聲諧和,眾鳥群集。仍置鳳凰臺里,起臺于山,號為鳳凰山。"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一:"金陵鳳凰臺,在城之東南,四顧江山,下窺井邑,古題詠唯謫仙為絕唱"(又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一)。
2.吳宮:三國時吳國建都金陵,故稱。晉代:東晉亦建都于金陵。衣冠:指豪門貴族。丘:墳墓。
3.三山半落青山外:三山遙遙在望,看不清楚。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長江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連而得名。陸游《入蜀記》卷一:"三山,自石頭及鳳凰臺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里"。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4.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后,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門外。洲上多集白鷺,故名。今已與陸地相連。
5.浮云能蔽日:比喻讒臣當道。浮云,陸賈《新語·察征》:"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
[編輯本段]【譯文】:
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里游憩,而今鳳凰鳥已經飛走了,
只留下這座空臺,伴著江水,仍徑自東流不停。
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宮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
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于古墳中,化為一抔黃土。
我站在臺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
天上的浮云隨風飄蕩,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
[編輯本段]【賞析】:
李白很少寫律詩,而《登金陵鳳凰臺》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杰作。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游金陵時所作。
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復,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于此山,乃筑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征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后來的東晉都建都于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么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并列,南北相連。陸游《入蜀記》云:“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二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但是,“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余味。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臺》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此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吊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極少寫律詩,而他的這首詩,卻是唐代律詩中膾炙人口的杰作。詩雖屬詠古跡,然而字里行間隱寓著傷時的感慨。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點明了鳳去臺空,六朝繁華,一去不返。三、四句就“鳳凰臺”進一步發揮,東吳、東晉的一代風流也進入墳墓,灰飛煙滅。五、六句寫大自然的壯美。對仗工整,氣象萬千。最后兩句,面向唐都長安現實,暗示皇帝被*邪包圍,自身報國無門,十分沉痛。此詩與崔顥《登黃鶴樓》相較,可謂“工力悉敵”。其中二聯,雖是感事寫景,意義比之崔詩中二聯深刻得多。結句寄寓愛君之忱,抒發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但李詩就氣魄而言,卻遠不及崔詩的宏偉。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兩句有深刻的寓意:“浮云”喻奸佞小人,“日”喻指皇帝。詩句暗示皇帝已經被奸佞所包圍,朝政已經腐敗。這兩句詩還表達了詩人報國無門的沉痛心情。
《登金陵鳳凰臺》,是通過對金陵鳳凰臺的憑吊, 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憂時傷世的心情,是他創作中
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詩。
詩的第一句點題。“鳳凰臺上鳳凰游”,很自然地 將鳳凰臺的得名點了出來,起句自然飄逸。而接著的
一句,卻是那樣的無限感慨:“鳳去臺空江自流”!一 個“ 自 ”字,道出了多少歷史興亡的喟嘆。這里的 “鳳凰
”,一語雙關,既點明了鳳凰臺的由來,又有 人世的滄桑蘊含其中。韻致高逸,寄慨遙深。
接著的三、四兩句承上,以“吳宮”、“晉代”一 聯 ,概指了鳳凰臺作為六朝故都所見證的歷史興亡。
語言平緩而對仗精工,寄寓著無限的悲涼 。“吳宮花 草 ”,表現昔日吳王的苑囿的似錦繁華和如今的湮沒
幽徑。“晉代衣冠”,是表現當年東晉的豪門權貴,是 何等的榮耀,如今他們的孤冢卻散落在荒煙蔓草之中。 這一聯
,浸透了無限的凄涼。如今登臺,放眼望去,
那吳宮晉苑、六代繁華,早已看不見了,只有那歷盡滄桑的青山依舊,綠水長流。那遠處的三山,半落在
青天之外,云霧繚繞;白鷺洲橫臥江心,使二水分流, 波濤洶涌,描繪出了凄迷的水闊山遙的景象。這無盡
的江山勝跡,留下了多少歷史興亡故事,令人詠嘆不 已,惆悵難忘。因此,接下去的最后一聯,詩人很自
然地回到眼前的現實,抒發了深沉的憂慮和關切:“總 為浮云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這里的“浮云蔽 日
”,是指朝中奸佞當道 。“浮云”比喻奸邪,“日”比喻君主。《古詩·行行重行行 》:“浮云蔽白日,游 子不顧返。”
[編輯本段]【資料】:
1.金陵,今天的江蘇省南京市,金陵為南京古稱,是江蘇省省轄市,簡稱寧,是江蘇省省會。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東部蘇皖兩省交界處,江蘇省西南部。東距上海市300余公里。介于北緯31°14′~32°37′,東經118°22′~119°14′之間。東鄰鎮江市,西鄰安徽省馬鞍山市、蕪湖市,南接安徽宣城市,北連揚州市。地跨長江兩岸,南北最大縱距140余公里,東西最大橫距80余公里,轄區 總面積6582.31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4723.07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513平方公里。 南京是我國著名的古都,與西安、洛陽、北京并稱為我國四大古都,歷史悠久,文化繁盛。湯山出土的南京猿人頭骨表明,三十萬年前這里就是人類棲息之地。六千多年前,南京就出現了原始村落,今南京大學附近的南陰陽營遺址為城區最早居民遺址。春秋戰國時期,南京地處“吳頭楚尾”,為吳國置冶城于此。
2.鳳凰臺,在南京集慶門附近的鳳臺山,位于中華門內西南隅,因鳳凰臺在此而得名。鳳臺山地勢高亢,為睹“大江前繞,鷺洲中分”最佳處。唐朝詩人李白曾來此登眺,留下了千古呤唱的詩篇《登金陵鳳凰臺》。唐五代十國時楊吳筑城時,山勢被切斷,鳳凰臺被圍在城內,但仍有前臨城墉(聚寶門至三山門段),后俯淮水(鎮淮橋至西水關段)之勢,縱橫仍有十來里左右。直到明初筑城,由于城垣高崇,“大江前繞,鷺洲中分”之勢,遂為城垣所掩。
3.白鷺洲,白鷺洲位于南京城東南隅,現為白鷺洲公園,是南京城南地區最大的公園。是南京市區里的旅游勝地白鷺洲公園內唯一的湖心島,位于公園內部的湖泊里,是一個四面環水的湖心島,西部與聽雨軒隔湖相望,島嶼上面多柳樹,風景如畫,是白鷺洲公園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旅游勝地。該園在明朝永樂年間是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家族的別業,故稱為徐太傅園或徐中山園。天順年間,在園內建有鷲峰寺,煙火鼎盛一時。至正德年間,徐達后裔徐天賜將該園擴建成當時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園林,取名為東園。該園成為園主與王世貞、吳承恩等許多著名文人詩酒歡會的雅集之所。明武宗南巡時,曾慕名到該園賞景釣魚。入清以后,因不斷受到戰火與人為的破壞,以致景物凋零,園林蕭瑟,一代名園已成遺址。民國期間,南京市政府于1929年將該處建為“白鷺洲公園”。至日偽期間又遭摧殘,公園淪為一片廢墟。
白鷺洲公園的前身即歷史上曾極其輝煌的“東園”,東園在明朝徐達家族的十余座園林中,聲名最為顯赫,明朝萬歷年間,當時文壇領袖王世貞對“東園”曾有“其壯麗遂為諸園甲”的描述。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逐年對公園有計劃地進行建設,成為中國自然山水園為主格調的文化公園。園內建有煙雨軒、春在閣、小蓬萊等數十多處秀麗多姿的景點。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后,市、區政府加大了公園建設力度,全面修整出新了橋梁、道路、鋪地、音樂廣場等基礎設施,增建了新的景點,重建并開放了古剎“鷲峰寺”以及花鳥魚蟲市場。現今的白鷺洲公園已成為秦淮風光帶這串光彩奪目項鏈上的灼灼明珠。
4.晉代衣冠,吳宮花草和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十朝勝會”。
六朝古都:東吳、東晉、南北朝時期的宋、齊、梁、陳 。
十朝勝會:繼孫吳之后,東晉、宋、齊、梁、陳之后南唐、明朝(洪武帝、建文帝)、太平天國以及中華民國先后定都南京,一共十朝稱“十朝勝會”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