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長興哪里能爆古文的信息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長興哪里能爆古文,以及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關(guān)于夏景的詩句古詩
1.關(guān)于夏景的古詩
1、《初夏》【宋】朱淑真竹搖清影罩幽窗,兩兩時禽噪夕陽。
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2、《初夏絕句》【宋】陸游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
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3、《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4、《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畢竟西湖六月中,風(fēng)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5、《初夏即事》【宋】王安石石梁茅屋有彎碕,流水濺濺度西陂。
晴日暖風(fēng)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6、《飲湖上初晴后雨》【宋】蘇軾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濃妝淡抹總相宜。7、《小池》【宋】楊萬里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8、《山亭夏日》【唐】高駢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滿架薔薇一院香。9、《三衢道中》【宋】曾幾梅子黃時日日睛,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10、《初夏睡起》【宋】楊萬里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11、《夏晝偶作》【唐】柳宗元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幾熟眠開北牖。
日午獨覺無馀聲,山童隔竹敲茶臼。12、《池上早夏》【唐】白居易水積春塘晚,陰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籬落似江村。靜拂琴床席,香開酒庫門。
慵閑無一事,時弄小嬌孫。13、《首夏》【唐】鮑溶昨日青春去,晚峰尚含妍。
雖留有馀態(tài),脈脈防憂煎。幽人惜時節(jié),對此感流年。
14、《長興里夏日寄南鄰避暑》【唐】杜牧侯家大道傍,蟬噪樹蒼蒼。開鎖洞門遠,卷簾官舍涼。
欄圍紅藥盛,架引綠蘿長。永日一欹枕,故山云水鄉(xiāng)。
15、《夏日登鶴巖偶成》【唐】戴叔倫天風(fēng)吹我上層岡,露灑長松六月涼。愿借老僧雙白鶴,碧云深處共翱翔。
16、《夏日游暉上人房》【唐】陳子昂山水開精舍,琴歌列梵筵。人疑白樓賞,地似竹林禪。
對戶池光亂,交軒巖翠連。色空今已寂,乘月弄澄泉。
17、《三月晦日偶題》【宋】秦觀節(jié)物相催各自新,癡心兒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18、《客中初夏》【宋】司馬光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zhuǎn)分明。更無柳絮因風(fēng)起,惟有葵花向日晴。
19、《初夏淮安道中》【元】薩都剌魚蝦潑潑初出網(wǎng),梅杏青青已著枝。滿樹嫩晴春雨歇,行人四月過準時。
20、《夏日雜詩》【清】陳文述水窗低傍畫欄開,枕簟蕭疏玉漏催。一夜雨聲涼到夢,萬荷葉上送秋來。
21、《夏日》【唐】白居易東窗晚無熱,北戶涼有風(fēng)。盡日坐復(fù)臥,不離一室中。
中心本無系,亦與出門同。22、《夏雨后題青荷蘭若》【唐】施肩吾僧舍清涼竹樹新,初經(jīng)一雨洗諸塵。
微風(fēng)忽起吹蓮葉,青玉盤中瀉水銀。
2.描寫夏景的古詩
1.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白居易:《觀刈麥)) 2.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李商隱:(晚晴)) 3.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 4.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杜甫:《夏夜嘆》) 5.農(nóng)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復(fù)古:《大熱》) 6.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李昂:《夏日聯(lián)句》) 7.殘云收夏暑,新雨帶秋嵐。
(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 8.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陽陰正可人。(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11、殘云收夏暑,新雨帶秋嵐。
唐?岑參 12、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唐?王維 13、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宋?秦觀 14、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唐?杜甫。
3.描寫夏景的古詩句
《夏夜嘆》【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
安得萬里風(fēng),飄飖吹我裳。 昊天出華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虛明見纖毫,羽蟲亦飛揚。
物情無巨細,自適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窮年守邊疆。
何由一洗濯,執(zhí)熱互相望。 竟夕擊刁斗,喧聲連萬方。
青紫雖被體,不如早還鄉(xiāng)。 北城悲笳發(fā),鸛鶴號且翔。
況復(fù)煩促倦,激烈思時康。《首夏》【唐】白居易孟夏百物滋,動植一時好。
麋鹿樂深林,蟲蛇喜豐草。 翔禽愛密葉,游鱗悅新藻。
天和遺漏處,而我獨枯槁。 一身在天末,骨肉皆遠道。
舊國無來人,寇戎塵浩浩。 沉憂竟何益,只自勞懷抱。
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 潯陽多美酒,可使杯不燥。
湓魚賤如泥,烹灸無昏早。 朝飯山下寺,暮醉湖中島。
何必歸故鄉(xiāng),茲焉可終老。《夏時田園雜興》(其一)【宋】范成大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小池》【宋】楊萬里泉眼無聲惜細流,樹蔭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畢竟西湖六月中,風(fēng)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宋】蘇軾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fēng)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無名雜詩》【明】施耐庵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
農(nóng)夫心內(nèi)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4.帶有夏景的詩句
描寫夏天的古詩和描寫夏天的名句
四月維夏,六月徂暑
徂:開始。 《詩經(jīng)·小雅·四月》
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農(nóng)歷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
麗景燭春余,清陰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麥隨風(fēng)里熟,梅逐雨中黃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應(yīng)令》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寫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涼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軒:窗。
唐·杜甫《夏夜嘆》
綠陰生晝靜,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時已至初夏。
唐·韋應(yīng)物《游開元精舍》
殘云收夏暑,新雨帶秋嵐
嵐:霧氣。
唐·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
夏半陰氣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過半,農(nóng)歷五月半后。淅:風(fēng)吹拂的樣子。
唐·韓愈《送劉師服》
殘暑蟬催盡,新秋雁帶來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農(nóng)歷四月。慈竹:竹名,亦稱子母竹。如編:象編排起來一樣。蜃氣:古人以為蜃(大蛤)吹氣可成樓閣虛景,實際是光線穿過不同密度的空氣,經(jīng)過折射,把遠景顯現(xiàn)在空中的一種幻影,也稱為海市蜃樓。管弦:形容蛙的鳴叫象奏樂一樣。
唐·賈弇《孟夏》
巖溜噴空晴似雨,林蘿礙日夏多寒
巖溜句:巖上的泉水瀑布,凌空進發(fā),一片云煙,象是晴天掛起一幅雨簾。林蘿句:林間藤蘿纏繞,濃蔭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jīng)鲆狻?
唐·方干《題報恩寺上方》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滿架薔盛一院香
水晶簾:形容映入水中的樓臺倒影象水晶的簾子一樣晶瑩明澈。
唐·高駢《山亭夏日》
墻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fēng)回聚落花
唐·張蠙《夏日題老將林亭》
晴日暖風(fēng)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麥氣:麥收時的氣息。花時:花開之時。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
宋·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風(fēng)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圓
嘉樹:樹的美稱。意謂雛鶯在和風(fēng)中長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樹下形成了清涼的圓形樹陰。
宋·周邦彥《滿庭芳·夏景》
過雨荷花滿院香,沈李浮瓜冰雪涼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憶王孫·夏詞》
困人天氣日初長
宋·朱淑真《即景》:“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
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清風(fēng)破暑連三日
元·王揮《過沙溝店》
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宋·趙師秀《有約》:“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
紅紫:泛指各色花朵。
宋·陸游《初夏絕句》:“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
參考資料:/members/gqq1988/
5.描寫夏景的古詩
1.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白居易:《觀刈麥))
2.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李商隱:(晚晴))
3.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
4.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杜甫:《夏夜嘆》)
5.農(nóng)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復(fù)古:《大熱》)
6.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李昂:《夏日聯(lián)句》)
7.殘云收夏暑,新雨帶秋嵐。(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
8.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陽陰正可人。(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11、殘云收夏暑,新雨帶秋嵐。 唐?岑參
12、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唐?王維
13、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宋?秦觀
14、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唐?杜甫
6.《古詩70首》中描寫夏景的古詩
01 《江南》 樂府民歌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35 《池上》 白居易(唐)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37 《小兒垂釣》 胡令能(唐) 蓬頭稚子學(xué)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yīng)人。
49 《書湖陰先生壁》 王安石(北宋) 茅檐常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tà)送青來。
50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蘇軾(北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fēng)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51 《飲湖上初晴后雨》 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57 《四時田園雜興》(一) 范成大(南宋)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xué)種瓜。
58 《四時田園雜興》(二) 范成大(南宋)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cháng)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
59 《小池》 楊萬里(南宋)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河才露(lù)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60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南宋)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fēng)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64 《鄉(xiāng)村四月》 翁卷(juǎn)(南宋)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liǎo)蠶桑又插田。
68 《所見》 袁枚(清)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越。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7.找一些關(guān)于夏景的古詩文名句
1.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白居易:《觀刈麥》) 2.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李商隱:(晚晴)) 3.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 4.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杜甫:《夏夜嘆》) 5.農(nóng)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復(fù)古:《大熱》) 6.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 (李昂:《夏日聯(lián)句》) 7.殘云收夏暑,新雨帶秋嵐。
(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 8.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 (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陽陰正可人。 (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8.描寫夏景的古詩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辛棄疾《清平樂 村居》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頭忽現(xiàn)。——辛棄疾《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fēng)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靜慈寺送林子方》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fēng)荷舉。故鄉(xiāng)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周邦彥《蘇幕遮》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fā)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李白《子夜吳歌·夏歌》
9.描寫夏景的古詩句
四月維夏,六月徂暑 徂:開始。
《詩經(jīng)·小雅·四月》 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農(nóng)歷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 麗景燭春余,清陰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麥隨風(fēng)里熟,梅逐雨中黃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應(yīng)令》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寫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涼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軒:窗。 唐·杜甫《夏夜嘆》 綠陰生晝靜,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
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時已至初夏。 唐·韋應(yīng)物《游開元精舍》 殘云收夏暑,新雨帶秋嵐 嵐:霧氣。
唐·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 夏半陰氣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過半,農(nóng)歷五月半后。淅:風(fēng)吹拂的樣子。
唐·韓愈《送劉師服》 殘暑蟬催盡,新秋雁帶來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農(nóng)歷四月。
慈竹:竹名,亦稱子母竹。如編:象編排起來一樣。
蜃氣:古人以為蜃(大蛤)吹氣可成樓閣虛景,實際是光線穿過不同密度的空氣,經(jīng)過折射,把遠景顯現(xiàn)在空中的一種幻影,也稱為海市蜃樓。管弦:形容蛙的鳴叫象奏樂一樣。
唐·賈弇《孟夏》 巖溜噴空晴似雨,林蘿礙日夏多寒 巖溜句:巖上的泉水瀑布,凌空進發(fā),一片云煙,象是晴天掛起一幅雨簾。林蘿句:林間藤蘿纏繞,濃蔭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jīng)鲆狻?/p>
唐·方干《題報恩寺上方》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滿架薔盛一院香 水晶簾:形容映入水中的樓臺倒影象水晶的簾子一樣晶瑩明澈。
唐·高駢《山亭夏日》 墻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fēng)回聚落花 唐·張蠙《夏日題老將林亭》 晴日暖風(fēng)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麥氣:麥收時的氣息。花時:花開之時。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
宋·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風(fēng)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圓 嘉樹:樹的美稱。意謂雛鶯在和風(fēng)中長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樹下形成了清涼的圓形樹陰。
宋·周邦彥《滿庭芳·夏景》 過雨荷花滿院香,沈李浮瓜冰雪涼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憶王孫·夏詞》 困人天氣日初長 宋·朱淑真《即景》:“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
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清風(fēng)破暑連三日 元·王揮《過沙溝店》 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宋·趙師秀《有約》:“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 紅紫:泛指各色花朵。 宋·陸游《初夏絕句》:“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
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 參考資料:引自(中華網(wǎng)上詩詞家園) 謝謝! 唐代詩人高駢《山亭夏日》: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精簾動微風(fēng)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宋代詩人王令《暑旱苦熱》:清風(fēng)無力屠得熱,落日著翹飛上山,人困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干。 宋代詩人秦觀《納涼》: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fēng)定池蓮自在香。 宋代詩人楊萬里《夏夜追涼》: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
竹深樹宻蟲鳴處,時有微涼只是風(fēng)。 唐代詩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荷風(fēng)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宋代詩人蘇舜欽《夏意》: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南京 南宋詩人陸游《幽居初夏》: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樹陰中野徑斜。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
籜龍己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描寫夏天的古詩和描寫夏天的名句 四月維夏,六月徂暑 徂:開始。
《詩經(jīng)·小雅·四月》 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農(nóng)歷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 麗景燭春余,清陰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麥隨風(fēng)里熟,梅逐雨中黃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應(yīng)令》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fā)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寫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涼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軒:窗。 唐·杜甫《夏夜嘆》 綠陰生晝靜,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
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時已至初夏。 唐·韋應(yīng)物《游開元精舍》 殘云收夏暑,新雨帶秋嵐 嵐:霧氣。
唐·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 夏半陰氣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過半,農(nóng)歷五月半后。淅:風(fēng)吹拂的樣子。
唐·韓愈《送劉師服》 殘暑蟬催盡,新秋雁帶來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農(nóng)歷四月。
慈竹:竹名,亦稱子母竹。如編:象編排起來一樣。
蜃氣:古人以為蜃(大蛤)吹氣可成樓閣虛景。
10.描寫夏景的詩句
1、《初夏》【宋】朱淑真竹搖清影罩幽窗,兩兩時禽噪夕陽。
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2、《初夏絕句》【宋】陸游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
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3、《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橋忽見。4、《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畢竟西湖六月中,風(fēng)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5、《初夏即事》【宋】王安石石梁茅屋有彎碕,流水濺濺度西陂。
晴日暖風(fēng)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6、《飲湖上初晴后雨》【宋】蘇軾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濃妝淡抹總相宜。7、《小池》【宋】楊萬里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8、《山亭夏日》【唐】高駢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fēng)起,滿架薔薇一院香。9、《三衢道中》【宋】曾幾梅子黃時日日睛,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10、《初夏睡起》【宋】楊萬里梅子流酸濺齒牙,芭蕉分綠上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11、《夏晝偶作》【唐】柳宗元南州溽暑醉如酒,隱幾熟眠開北牖。
日午獨覺無馀聲,山童隔竹敲茶臼。12、《池上早夏》【唐】白居易水積春塘晚,陰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籬落似江村。靜拂琴床席,香開酒庫門。
慵閑無一事,時弄小嬌孫。13、《首夏》【唐】鮑溶昨日青春去,晚峰尚含妍。
雖留有馀態(tài),脈脈防憂煎。幽人惜時節(jié),對此感流年。
14、《長興里夏日寄南鄰避暑》【唐】杜牧侯家大道傍,蟬噪樹蒼蒼。開鎖洞門遠,卷簾官舍涼。
欄圍紅藥盛,架引綠蘿長。永日一欹枕,故山云水鄉(xiāng)。
15、《夏日登鶴巖偶成》【唐】戴叔倫天風(fēng)吹我上層岡,露灑長松六月涼。愿借老僧雙白鶴,碧云深處共翱翔。
16、《夏日游暉上人房》【唐】陳子昂山水開精舍,琴歌列梵筵。人疑白樓賞,地似竹林禪。
對戶池光亂,交軒巖翠連。色空今已寂,乘月弄澄泉。
17、《三月晦日偶題》【宋】秦觀節(jié)物相催各自新,癡心兒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18、《客中初夏》【宋】司馬光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zhuǎn)分明。更無柳絮因風(fēng)起,惟有葵花向日晴。
19、《初夏淮安道中》【元】薩都剌魚蝦潑潑初出網(wǎng),梅杏青青已著枝。滿樹嫩晴春雨歇,行人四月過準時。
20、《夏日雜詩》【清】陳文述水窗低傍畫欄開,枕簟蕭疏玉漏催。一夜雨聲涼到夢,萬荷葉上送秋來。
21、《夏日》【唐】白居易東窗晚無熱,北戶涼有風(fēng)。盡日坐復(fù)臥,不離一室中。
中心本無系,亦與出門同。22、《夏雨后題青荷蘭若》【唐】施肩吾僧舍清涼竹樹新,初經(jīng)一雨洗諸塵。
微風(fēng)忽起吹蓮葉,青玉盤中瀉水銀。
請問關(guān)于浙江省長興縣的歷史
長興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位于浙江省北部,與蘇、皖兩省接壤。東臨太湖,西倚天目,南望杭州,北接蘇州。全縣面積1430平方公里,轄10鎮(zhèn)6鄉(xiāng),現(xiàn)有人口62萬。長興山青水秀,氣候溫潤,有“魚米之鄉(xiāng)”、“文化之邦”、“絲綢之府”美稱。在和平獅子山、雉城臺基山等古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斧、石犁、石矛等生產(chǎn)工具,證明至少在六千年以前,長興以有人類從事農(nóng)業(yè)和漁獵活動。
春秋至南北朝:
長興古稱長城。春秋吳越爭霸時期(前514—前495年),吳王闔閭派弟夫概在今雉城東南兩里處筑城,作為夫概王邑。因城狹長,故名長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后屬越,越為楚所滅,遂屬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分三十六郡,屬會稽郡。漢朝時,長興先后屬揚州、會稽、吳興等郡。三國時,東吳大將呂蒙曾屯兵呂山。公元282年(晉武帝太康三年),從烏程縣中分出,建長城縣。南北朝時,從長興走出了一位開國之君——陳霸先,557年,在建康(今南京)建都,國號陳。當時,長興屬吳興郡。
隋至五代:
隋開皇九年(589)滅陳,罷吳興郡,長興并入烏程縣,屬蘇州。仁壽二年(602),復(fù)立長城縣,屬湖州。隋唐時期,長興經(jīng)濟繁榮,文化發(fā)達。顧渚貢茶院規(guī)模宏大,盛極一時。茶圣陸羽將貢茶命名為紫筍茶并寫入《茶經(jīng)》,湖州刺使顏真卿、張文規(guī)、杜牧等親臨監(jiān)茶,詩人皎然、白居易及宋代湖州知府蘇軾、王十朋等都前來品茗賞景,賦詩題詠。五代后梁開平二年(908),吳越王錢*改長城縣為長興縣,自此縣名一直沿襲至今。
宋至明:
長興的工商業(yè)、農(nóng)業(yè)萌芽較早。早在東漢(25—220),長興即有陶窯業(yè);這一時期,縣內(nèi)的磚窯業(yè)、采石業(yè)也已出現(xiàn);明代中后期已有挖煤、煉灰、制磚、印刷業(yè)的文字記載,皆屬于手工操作;另據(jù)宋嘉泰《吳興志》記載:長興每年向朝廷貢賦黃糙米、粳稻、絹絲、綿外,還上貢紫筍茶、金沙泉。我縣依山傍湖,地形復(fù)雜,交通方便,扼三省要沖,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南宋初,長興曾是宋金交戰(zhàn)的地方。著名抗金將領(lǐng)岳飛在纏嶺(訪賢東北6公里)大戰(zhàn)金兀術(shù)。小浦鎮(zhèn)西北5公里的岳飛場(山名)曾是岳飛的練兵場,訪賢西5公里的將軍山是岳飛安營扎寨處。元末朱元璋派大將耿炳文,在長興守城10年,以寡敵眾,擊敗了張士誠,奠定了明朝東南基業(yè)。明朝中葉,著名文人歸有光、吳承恩分別擔(dān)任長興縣令、縣丞,留下了正壇、文壇一段佳話。
清:
清咸豐末至同治初年(1860—1864),清軍鎮(zhèn)壓太平軍,在長興交戰(zhàn)多年,致使人口銳減,土地荒蕪,造成田無主、屋無人的局面。光緒初,地方官以荒田荒地招墾,大量客籍人移居長興,開荒種植,逐漸恢復(fù)生機;商賈隨之振興,市場日趨興旺。
中華民國:
民國元年(1912)1月17日,革命軍光復(fù)長興。隨即,廢府,長興直屬于省。市集以雉城、泗安、虹星橋、夾浦四地最盛。
抗戰(zhàn)爆發(fā)后,長興成為抗日根據(jù)地,長興人民為這場偉大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整個戰(zhàn)爭期間,全縣有1600多人參加新四軍。長興軍民與日寇浴血奮戰(zhàn),取得了數(shù)十次戰(zhàn)斗的重大勝利。解放戰(zhàn)爭中,我第三野戰(zhàn)軍在淮海戰(zhàn)役后渡江作戰(zhàn),于1949年4月發(fā)動了對國民黨敗軍的蘇浙皖邊圍*戰(zhàn),于4月26日解放了長興。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4月2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長興。5月16日,長興縣人民政府建立,進行剿匪反霸,組織農(nóng)、青、婦等人民團體和民兵,實行減租減息,維護社會秩序,迅速恢復(fù)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并通過1950年12月發(fā)起的土地改革,摧毀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xiàn)耕者有其田,使4.7萬余戶無地少地農(nóng)民分得土地,農(nóng)民生產(chǎn)積極性空前高漲;解放后,經(jīng)過三年經(jīng)濟恢復(fù),1952年工業(yè)總產(chǎn)值471萬元。1956年基本完成對農(nóng)業(yè)、私營工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1957年工業(yè)總產(chǎn)值1694萬元,比1952年增長2.6倍。同時又逐步恢復(fù)和發(fā)展交通,修復(fù)原有公路,新建縣鄉(xiāng)公路和廠礦專用線,1965年煤山地區(qū)已??通公路。1960年建成長興至牛頭山鐵路,1970年杭牛鐵路全線通車。
改革開放以來,長興經(jīng)濟社會各項事業(yè)取得了長足進步。工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迅猛,形成了以精細化工、生物醫(yī)藥、機械電子、輕工紡織、冶金、新型建材等六大行業(yè)為主導(dǎo)的產(chǎn)業(yè)群,一批重點骨干企業(yè)不斷崛起和壯大。效益產(chǎn)業(yè)快速發(fā)展,全縣已形成了蔬菜、瓜果、苗木、特種水產(chǎn)和畜禽等五大主導(dǎo)產(chǎn)業(yè)。交通網(wǎng)絡(luò)日趨完善:兩條國道,兩條高速公路,三條鐵路大動脈,一條黃金水道穿城而過。物流發(fā)展迅速,已成為浙、蘇、皖的物資“中轉(zhuǎn)站”、三省毗鱗地區(qū)的貿(mào)易中心。近年來,先后躋身于“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浙江省教育強縣”等行列,2002年度又評為省級文明城市、雙擁模范縣四連冠、招商引資十強縣。
長興這座古代文明和現(xiàn)代文明有機結(jié)合的城市,悠久的歷史文化加上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區(qū)位優(yōu)勢、廣闊的市場、較強的工業(yè)基礎(chǔ)和科技實力、豐富的旅游資源以及日趨完善的投資環(huán)境和人居環(huán)境,更使今天的長興活力澎湃。我們有理由相信,長興——這顆鑲嵌在太湖西南岸的璀璨明珠,必將越來越美好,她的明天必將更加輝煌。
浙江省長興縣有什么文物古跡
[文物古跡]城山教寺 九女冢 加入日期:2004-08-31 城山教寺
位于長興縣城南21.5公里城山頂上。據(jù)清嘉慶《長興縣志》記載,城山教寺始建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初名慈氏院,后稱新安寺,毀于元,明初重建,改名城山寺。明馮夢禎《城山寺記》、朱國祚《石城山毗盧佛像記略》均有詳細記述。該寺原有廟房30間,分上、中、下三殿,每殿各三間;門口大殿為毗盧殿,戶為玉皇殿,后為祖師殿。東西各有一排9間偏屋。三殿間有4只泉水井,終年溢水,甘洌可口。大殿前原有兩只“放生池”;大池面積約半畝,水清如鏡,小池已淤塞。現(xiàn)存房屋18間,茶葉地數(shù)畝,毛竹山150畝。1983年,縣博物館對毗盧、玉皇二殿古建筑進行整飾,修葺一新。同時,重托方池,新建欄桿,寺觀周圍的元代石刻造像10尊:一佛二子弟像(南無阿彌陀佛、觀音、大勢至);一佛二菩薩(毗盧舍那、文殊一普賢);三尊主佛(過去佛、現(xiàn)在佛、未來佛)等保存完好。這些古代早期傳統(tǒng)的勾線淺浮雕技法,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
顧渚山唐宋摩崖石刻
【顧渚山唐宋摩崖石刻】中唐大歷年間,顧渚山產(chǎn)的紫筍茶、金沙泉列為貢品,皇帝對紫筍茶有特別的愛好,詔命湖州、常州刺史每年春季貢茶時到產(chǎn)區(qū)"修貢",并建造貢茶院。自此連續(xù)作貢達80余年,引來了文人墨客,作詩、題字。故在顧渚山至今保留有摩崖石刻三組九處:湖州刺史楊漢公題于唐開成四年(839),南宋龍圖閣直學(xué)士、湖州知府汪藻和知府韓允寅等三處。金山村白羊山一組,由湖州刺史袁高、于?、杜牧題名石刻,分別題于唐興元元年(784)、貞元八年(792)、大中五年(851)。題于斫射?老鴉塢一組:湖州刺史裴汶、張文規(guī)等題于唐德宗興元年(784)、唐癸亥年(843)。石刻已列為縣、省級文保單位,保護良好。(《長興縣志》卷二十三文化)
九女冢
位于長興縣城西4公里小浦鎮(zhèn)柏樹頭(在蝴蝶村),為隋朝王室仆役的墓葬。據(jù)清嘉慶《長興縣志》,相傳隋煬帝時,有媼(仆役之妻)生九女而無兒子者,父罵道:“生女不生男,死誰葬我?”后九女都嫁與大戶,因感于父囑,九女鳩材予以厚葬。黃巢(起義)時,長興大亂,有人發(fā)墓巔,有穴可下,見屋一區(qū),壁間隱隱有碑刻圖畫。1971年修水利,挖出青石板數(shù)噸。1981年村民從墓穴中取出漢磚筑屋三間,磚上有“萬歲不敗”、“堅牢”篆字。系六朝前古磚。
圣 井
【圣井】在縣城東4.5公里下箬寺糧庫內(nèi)。系石砌井壁,深約15米,直徑1.5米,水位四季均衡。據(jù)宋嘉泰《吳興志》記載:"廣惠院,原有井五口,其中一口為晉永嘉中陳氏遠祖所穿,高祖(陳霸先)初生,井泉沸涌,家人汲以浴之,今謂之圣井。余四井亦陳氏所鑿。"明隆慶四年(1567)十月,長興知縣歸有光撰文,縣丞吳承恩書《圣井銘并敘》碑,立于井側(cè)。本世紀60年代中,將碑移縣文化館。圣井保護良好,上置四角圣井亭,并立有文保標志。(《長興縣志》卷二十三文化)
鼎甲橋
【鼎甲橋】單孔石拱橋,長15米,凈跨6.2米,寬2.7米,高程6.89米,石拱橋兩側(cè)砌有明、清建、修橋石刻。橋志銘:"唐陸龜蒙隱居橫玉山,建此橋,后圮。明初臧仲和鼎新之,更今名。嘉靖間臧應(yīng)璧獨力修之。萬歷二十四年(1596),臧懋循合捐重修。"臧懋循為《元曲一百卷》編纂者、出版家,鼎甲橋(集鎮(zhèn))為臧氏故居。(《長興縣志》卷二十三文化)
畎橋
【畎橋】清乾隆六十年(1795)建,同治九年(1870)重建。為八墩七洞立柱式石板平橋,長34米,中孔凈跨5.2米,寬2.1米。橋墩橋梁兩端雕鑿有水獸頭面,欄板之間用蓮花柱連接,欄板內(nèi)雕以圖案,橋墩并列砌置。此類橋梁在縣內(nèi)僅此一座。1986年縣人民政府撥款修繕。(《長興縣志》卷二十三文化)
韓彥直墓
【韓彥直墓】建于南宋。韓彥直為抗金名將韓世忠長子,曾任溫州太守。墓在二界嶺邱家村的白楊?。有墓道、神道碑,有石馬石羊、石仲翁。據(jù)《咸安韓氏宗譜》韓氏后裔遷居長興白峴鄉(xiāng)水曲?。(《長興縣志》卷二十三文化)
古文化遺址
【古文化遺址】長興發(fā)現(xiàn)自新石器─商周─西周─春秋─戰(zhàn)國─漢代─東漢─唐宋共20余處古文化遺址,已列為縣級保護單位。分布在環(huán)沉、高門樓、臺基山、和平獅子山、步云橋、莊?、仙山、篁墩、毛家漾、畫溪橋、長嶺、方山窯。遺址出土的古文物收藏在縣博物館。(《長興縣志》卷二十三文化)
鐘樓
在長興縣雉城鎮(zhèn)縣中百公司后院,鐘樓系歇山頂雙檐式單體木結(jié)構(gòu)建筑,飛檐畫棟,翹角垂 鈴,結(jié)構(gòu)穩(wěn)重莊嚴。鐘樓原是大雄教寺的一部分,大雄教寺原名報德寺,是南朝陳文帝天嘉元年 (560)為太妃所建,寺址原在城西1里。明初,元帥耿炳文筑城壕,于洪武二年(1369)遷建到 城內(nèi),洪武二十四年,立為叢林有司,其左側(cè)建有鐘樓,高凡3層。鐘樓大門朝南,卷頂門洞,兩扇石品門左右分開,在門洞兩邊墻上有斗大的“鐘樓”兩字, 正書。在第三樓,大銅鐘懸掛在中央,鐘通高2.05米,鐘身高1.46米,鐘壁1.12米,鐘壁厚10厘米,重2000余公斤。鐘口呈瓣蓮花形,鐘體鑄有紋飾,頂端有一圈蓮瓣紋,上股方內(nèi)鑄飾八卦圖案,下股方內(nèi)鑄有銘文“洪武七年龍甲寅二月三日吉時鑄造,長興知縣蕭澗、守御千戶所官劉顯 ……”此鐘鑄造規(guī)整,造型精美,形體宏渾,系仿唐宋風(fēng)格,把鑄造、聲學(xué)、書法融為一體。
大成殿
位于今長興中學(xué)內(nèi)。原名孔廟,又稱學(xué)宮、縣學(xué)、廟學(xué)。孔廟始建于北宋慶歷四年(1044), 廟址在縣城東門外。建炎中,被金兵焚毀。南宋紹興十年(1140),縣令黃偉遷治所至東太平橋。明嘉靖九年(1530),又以縣學(xué)偏于東隅且陋,遂遷建到治所之西,箬溪(按廿字河)之北(即今垃)。嘉靖年間告成,隆慶和萬歷年間曾擴建。現(xiàn)存大成殿、明倫堂及西廡殿。大成殿是廟內(nèi)最主要的單體建筑,為祭祀孔子的場所,故又稱孔圣殿。重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系歇山頂雙層重 檐式結(jié)構(gòu),周圍原有修廊,民國初,修中山公園時,把修廊圍筑在殿內(nèi),現(xiàn)存門窗亦系民國時所裝。殿前有臺階,階級五出。屋面為泥脊瓦當,屋脊陽面書有“竣極于天”,背面為“文光射斗”等八個大字。1963年、1980年,長興縣人民政府兩次撥款修繕。明倫堂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后有維修。系硬山頂磚木結(jié)構(gòu),明、次三間。西廡殿也系硬山頂磚木結(jié)構(gòu),明、次、梢九間。孔廟內(nèi)還保存著嘉靖四年陳鳳梧書“孔子贊碑”,嘉靖九年“圣諭碑”、嘉靖九年“御制正孔 子祀典記碑”、嘉靖九年“御制正孔子祀典申記碑”、嘉靖三十八年姚一元撰文、徐中行書,減繼芳篆額《長興縣新置學(xué)田記碑》、隆慶六年徐中行撰文,減懋循書《長興縣新修儒學(xué)記碑》、萬歷 二十四年丁元薦撰文,馮偉篆額,錢中偉書《長興縣重修儒學(xué)記碑》、乾隆三十二年知縣方伯撰文《長興縣儒學(xué)記碑》等10余石,現(xiàn)已移縣博物館。1983年,大成殿、明倫堂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誰幫我翻譯篇古文 誰幫我翻譯篇古文
長興人臧壽恭眉卿、烏程人嚴可均鐵橋(眉卿、鐵橋應(yīng)該是他們的號或者字之類的)兩人,籍貫都是湖州,兩人都自稱精通儒學(xué)經(jīng)典、很有學(xué)問,但對對方都很不友善。太守楊峴,是臧先生的高徒,也曾跟從嚴先生游學(xué)。有一次,太守從長興回來,他的船停靠在城外,旁邊的船上有個人拿著酒獨自品嘗,仔細一看,是嚴先生。(太守)問他從哪里來,(嚴先生)把實話告訴他,(太守聽后)詫異地說:“這個村里的人,難道都是老師嗎?”
以后有一天,太守叩問臧先生 “嚴先生這個人怎么樣啊”
臧先生回答:”粗略懂點《三字經(jīng)》吧”
《三字經(jīng)》者,學(xué)童初入塾試諷者也。文人相輕,
《三字經(jīng)》,童子剛?cè)胨桔涌荚嚂r要解釋翻譯的,文人們(常用它)彼此輕視,想不到很有學(xué)識的博士也這樣。
①湖州:古地名,在今浙江境內(nèi)。②通經(jīng):精通儒家經(jīng)典。③能:友善。④高席:猶高材
OK,本文到此結(jié)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