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是哪個地方的詩(有哪些關于出塞的詩)
很多朋友對于出塞是哪個地方的詩和有哪些關于出塞的詩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出塞古詩是在哪里寫的?
北大考古學院林梅村教授認為:所謂“龍城”,亦稱“蘢城”,有漠南龍城和漠北龍城之分。漠南龍城實乃頭曼城別稱,也即德嶺山水庫大壩東山匈奴古城?!稘h書?匈奴傳》記載:“自馬邑軍后五歲之秋,漢使四將各萬騎擊胡關市下。將軍衛青出上谷(今河北懷來縣小南辛堡鎮大古城村),至龍城(今德嶺山水庫東山匈奴古城),得胡首虜七百人。公孫賀出云中(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土城子),無所得。公孫敖出代郡(今河北蔚縣代王城),為胡所敗七千。李廣出雁門(今山西代縣),為胡所敗,匈奴生得廣,廣道亡歸。漢囚敖、廣,敖、廣贖為庶人?!? 衛青所至龍城和唐代詩人王昌齡“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皆在漠南龍城。內蒙古烏拉特中旗德嶺山水庫東山發現的圓形古城,當即匈奴發源地——頭曼城,也即匈奴大會龍城之地,而《史記》、《漢書》所謂“單于臺”則為漠南單于庭,故址在頭曼城西山有一座大敖包(呼仁敖包),南距秦漢長城約4公里。塞是指過往長城的關口即德嶺山古城南的棗樹溝關塞遺址,山頂有高高的烽火燧,是陰山南北的重要通道。
出塞是哪個朝代的?
導語:戰爭從未停止,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出塞是哪個朝代的呢?下面由我為您整理出的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一)出塞是哪個朝代的?
唐代
(二)簡介
《出塞》是樂府舊題,也是唐朝詩人王昌齡所作的七言絕句。邊塞詩的代表之一。內容主要是是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體現出了詩人對戰爭勝利的渴望與期盼以及對士兵們的信心。
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對《出塞》的評價歷來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
(三)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人,一說山西太原人。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之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
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殷璠《河岳英靈集》把他舉為體現“風骨”的代表,譽其詩為“中興高作”,選入的數量也為全集之冠。王昌齡的詩以三類題材居多,即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度圃姟穼Σg詩的評價是“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絕詩尤為出色,故被冠之以“七絕圣手”的名號。尤其是他的邊塞詩,流暢通脫,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宋犖說:“詩至唐人,七言絕句盡善盡美太白、龍標,絕倫逸群。龍標更有‘詩天子’之號?!?/p>
(四)作品原文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1龍城飛將2在,不教3胡馬4度5陰山6。
(五)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所謂的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時期的兩位著名的軍事將領,飛將指的是李廣,如果和龍城聯系起來,指的就是衛青,所以說這里的龍城飛將指的是漢朝飛將軍李廣和大將軍、大司馬衛青。李廣( ?-前119年),漢族,甘肅天水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被匈奴稱之“飛將軍”?!褒埑恰保拭C省天水市的別稱,稱天水為“龍城”是自它是“人首龍身”的人類始祖伏羲出世之地?!稘h書.地理志》也載,天水郡有成紀縣,因而天水素有“羲皇故里”之稱。李廣是天水人,故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衛青(?—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時期名將,漢武帝第二任皇后衛子夫的弟弟,漢武帝在位時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衛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衛青善于以戰養戰,用兵敢于深入 ,為將號令嚴明,對將士愛護有恩,對同僚大度有禮,位極人臣而不立私威。
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
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中國北方的屏障。
白話譯文
直譯
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著邊塞,但是離家萬里的士卒卻沒能回還。如果有像衛青和李廣這樣驍勇善戰的將軍立馬陣前,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韻譯
依舊是秦時的明月漢時的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襲擊龍城的大將軍衛青和被匈奴人譽為飛將軍李廣兩位驍勇善戰的將軍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六)創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
出塞古詩出處?
《出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第一首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對《出塞》的評價歷來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第二首詩描寫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斗剛剛結束時的情景,寥寥數筆,生動地描繪了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勝利者的驕傲神態。全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煉明快。
出塞
王昌齡?〔唐代〕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夫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出塞》【唐】王昌齡 寫的是哪里的風景?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的明月和邊關,
征戰長久延續萬里征夫不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而今健在,
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題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征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注釋]
1.出塞:是唐代詩人寫邊塞生活的詩常用的題目.
2.秦時明月漢時關: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塞.意思是說,在漫長的邊防線上,一直沒有停止過戰爭.
3.但使:只要.
4.龍城飛將:指漢朝名將李廣.南侵的匈奴懼怕他,稱他為“飛將軍”.這里泛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5.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6.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古代常憑借它來抵御匈奴的南侵.
[簡析]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怎樣才能解脫人民的困苦呢?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龍城飛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度陰山”,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后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出塞》王昌齡是什么朝代什么地點和抒發感情?
唐代詩人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城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是作者在龍城對當時戰亂發出的感慨:萬里長城從秦時修建至漢代,如果李廣和衛青還在匈奴無法過陰山。
北大考古學院林梅村教授認為:
所謂“龍城”,亦稱“蘢城”,有漠南龍城和漠北龍城之分。漠南龍城實乃頭曼城別稱,也即德嶺山水庫大壩東山匈奴古城?!稘h書?匈奴傳》記載:“自馬邑軍后五歲之秋,漢使四將各萬騎擊胡關市下。將軍衛青出上谷(今河北懷來縣小南辛堡鎮大古城村),至龍城(今德嶺山水庫東山匈奴古城),得胡首虜七百人。公孫賀出云中(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土城子),無所得。公孫敖出代郡(今河北蔚縣代王城),為胡所敗七千。李廣出雁門(今山西代縣),為胡所敗,匈奴生得廣,廣道亡歸。漢囚敖、廣,敖、廣贖為庶人?!? 衛青所至龍城和唐代詩人王昌齡“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皆在漠南龍城。
內蒙古烏拉特中旗德嶺山水庫東山發現的圓形古城,當即匈奴發源地——頭曼城,也即匈奴大會龍城之地,而《史記》、《漢書》所謂“單于臺”則為漠南單于庭,故址在頭曼城附近大敖包(呼仁敖包),南距秦漢長城約4公里。關塞即為古城遺址南的棗樹溝長城關塞,這里是古代陰山南北重要的通道。昭君出塞應在龍城(頭曼城)。
出塞是什么朝代誰寫的他被稱為什么詩人
《出塞》是唐朝詩人王昌齡所作,王昌齡被稱為“七絕圣手”。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
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著邊塞,離家萬里的士卒始終沒能回還。
如果有李廣這樣的將軍立馬陣前,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跨國陰山。
擴展資料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現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著安定的生活。
詩人從寫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扒貢r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詩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將軍?!暗过埑秋w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敝灰偸佚埑堑娘w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褒埑秋w將”是指漢武帝的鎮守盧龍城的名將李廣,他英勇善戰,多次把匈奴打敗。
“不教”,不允許,“教”字讀平聲;“胡馬”,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騎兵?!岸汝幧健?,跨過陰山。陰山是北方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后兩句寫得含蓄、巧妙,讓人們在對往事的對比中,得出必要的結論。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
作者簡介:王昌齡(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人,一說山西太原人。早年貧賤,困于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之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
王昌齡是盛唐時享有盛譽的一位詩人。殷璠《河岳英靈集》把他舉為體現“風骨”的代表,譽其詩為“中興高作”,選入的數量也為全集之冠。
王昌齡的詩以三類題材居多,即邊塞、閨情宮怨和送別。《全唐詩》對昌齡詩的評價是“緒密而思清”,他的七絕詩尤為出色,故被冠之以“七絕圣手”的名號。
關于出塞是哪個地方的詩和有哪些關于出塞的詩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