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哪里有屈原塔(屈原塔在哪里)

幾許黑發2022-11-22 19:00詩詞95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哪里有屈原塔,以及屈原塔在哪里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襄陽烈士塔在哪?

一、簡介

襄陽烈士塔,襄陽市烈士陵園標志性建筑,位于羊祜山,襄陽人熟稱烈士塔,占地面積1100余畝,始建于1951年,1975年重建,是為紀念解放襄樊戰役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及第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襄陽的解放事業獻身的革命烈士而興建的。革命烈士公墓安葬有在襄樊戰役中犧牲的革命烈士103名及大革命時期革命犧牲的部分老前輩的遺骨,烈士骨灰堂安放有五十多位在不同時期為襄陽的解放和建設事業犧牲的革命烈士。

二、烈士塔三憾

襄陽是一座具有2800多年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以來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不少文友詢問,你有資格來導游襄陽么?這個我的確不敢回答,因為離襄陽69公里距離的小城老河口人士對襄陽許多名勝古跡知之甚少。在歷史長河里,襄陽這塊土地演繹過三顧茅廬、水淹七軍、李自成稱王、解放襄陽等歷史事件,也多半是從報刊或閑聊中,略知一二。

前日,因公務之需,在襄陽市工商局處理完公務之后,與青海前輩一道游覽襄陽烈士塔風景區之后,頓生三憾,現斗膽陳述如下,以供行家斧正。

前日下午,筆者與1969年支援襄陽建設的青海前輩一道,沿著襄陽烈士塔640余級臺階而上,瞻仰這座湖北省烈士紀念建筑物重點保護單位,位于襄陽城南1公里處羊祜山的風景區。28米高的烈士塔矗立于山頂,始建于1951年,重建于1971年的烈士陵園左右墻壁上書寫著“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兩幅偉人詩詞對聯。依次推進則發現“襄陽烈士之墓”頂端擺著五個打氣球的靶場,異常熱鬧。頓時,游覽之前網友詩文如“勘問三春情有緣,登上蔥蘢羊祜山。熱淚欲零祭舊土,冷風吹雨灑新天。壯士英名彪史冊,襄陽戰事寫華篇。遙望長空懷今古,人民安康福無邊。(《登襄陽烈士塔感懷》)”之感全無。相反,當地政府讓子孫后代瞻仰革命烈士的英雄業績,發揚革命烈士的光榮傳統,繼承烈士的未竟事業修建的這座烈士陵園,也因該尷尬現象而讓游人感到“裝點此陵園,靶場更難堪。”襄陽這地方有相當古的歷史,尤其與三國時期軍事有關。除盡人皆知的三國軍事人物孔明、龐統等外,更有一些如為消滅吳國、統一天下立過不朽功勛的西晉名將羊枯、杜預等人不為常人所知。這次,筆者一行隨機采訪四十位游人,竟無一人知曉羊枯的事跡。解放襄陽時犧牲了無數的戰士,長眠于此知名的不知名的烈士,難以計數,建立在羊枯山之上的烈士塔,遺憾的是難以尋覓羊枯的遺跡。據陪同筆者的青海前輩介紹:這片山以前是荒山禿嶺,后來修建烈士塔之后,先后在滿山種植花梨木(燒炭、長木耳、香菇之樹),千古流傳的這位西晉軍事家的“墮淚碑“或許就隱藏花梨木林之中,反正我們沒有尋覓到其蹤跡。整個半天時間,我們發現一群群或三三兩兩或單槍匹馬,穿著登山鞋、提著大水杯,穿行于烈士塔林地之后,都相繼涌入對面的真武山上,燒香、拜佛、抽簽等,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下山的、上山的、等人的,絡繹不絕,人潮涌動,成群結隊,說笑聲,電話聲,聲聲入耳。顯然,道家之地真武山比烈士陵園更具有魅力。

其一,建立流動軍事文化走廊,打造十里烈士路,軍事小百科。從這座烈士塔所居的羊枯山談起,將這位西晉名將、軍事謀略家魏末任相閏從事中郎.參與司馬昭的機密。278年,雖身患重病,還冉陳伐吳之計,不久病亡。死后,其職山杜預繼任的羊枯,“手握重權嘗謙讓;鎮守襄陽得人心;政治攻心效果佳;屢呈滅吳略策;薦賢舉能好伯樂:千古流傳墮淚碑”的征南大將軍羊枯,辦學校、修水利、遠征近撫,深的民心的事跡用文化墻形式展示出來,讓當今之人受到教育。同時,沿路設立一些類似紅藍軍攻防演示圖,再現當年解放襄陽烈士們的豐功偉績,摒棄烈士之墓頂設靶場、擺地攤等不良現象,還陵園一片凈土。

其二,建立軍事科技館,打造古城文明路,文化小樂園。一方面,工商、城建等執法部門要加大對虛假廣告以及亂打亂建整治力度,讓類似算卦、違章建筑等行為無藏身之地。同時,宣傳、文化等部門加大科學知識普及力度,讓群眾不再迷信,正確消費,科學對待工作與生活問題。另一方面,在烈士陵園附近采取高科技手段,建立軍事科技館,演繹一些敵我雙方戰術等場景?;蚩茖W消費等好處,封建迷信等危害,重現襄陽古城歷史變遷過程,讓大家在娛樂中,領悟到文化的魅力,產生“襄陽好風光,留醉與山翁”的思想。

其三,建立歷史陳列館,打造古城名人路,三國大觀園。俗語“地以人貴,人以地轉。”既然襄陽造就類似屈原之后的卞和、伍子胥、孔明等眾多華夏優秀兒女,尤其是三國時期一些功臣名將,那么就應該設立一個歷史陳列館,并將山川地名與古城名人聯系起來,挖掘這個文化資源寶庫,更好地為推動這座副省級古城三國大觀園再立新功。

三、三次改造

1、第一次修建

新中國成立之初,襄陽地委和專署為了紀念在解放襄陽中犧牲的革命烈士,決定集中掩埋186位襄樊戰役中獻出生命的烈士,修建烈士陵園和“革命烈士紀念塔”。

1951年2月19日,襄陽地委和專署聯合發出通知,成立了以襄陽地區專員余益庵為主任的烈士陵園修建委員會,正式開始烈士陵園的籌建。在選址中,考慮羊祜山因紀念西晉鎮守襄陽名將羊祜而得名,一直是襄陽人心中的崇敬之地,而且環境幽靜、離城區不遠便于祭掃等因素,于是定址襄陽西南城郊羊祜山。整個烈士陵園設計規劃有紀念塔、牌樓、紀念堂、上山路,經費總預算為30萬斤小麥(每斤小麥折合人民幣8.5分)。因為依當時的條件,紀念塔、牌樓和上山的路只能用磚頭修建,所以為此專門修建窯廠,窯廠的建設費用是3.9萬斤小麥,再加上人工都是來自駐軍、學校、工廠、機關干部、近郊的農民義務工等,第一次修建烈士陵園應算作是半自給自足建設。

最初建成的革命烈士紀念塔,塔基只有百余平方米,呈上尖、下大的方錐體,頂端有一地球儀,上有一只象征和平的和平鴿,塔身有余益庵等領導人的題詞。通往山頂紀念塔的山路長200米,寬1.3米。整個紀念場地顯得非常狹小和擁擠。

2、第二次重建

70年代初期,在當時政治環境下,烈士陵園成了全市人民群眾和青少年進行階級教育、路線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和必要基地。僅1972年清明節期間就接待了20多萬人次。1951年修建的烈士塔,設計和建筑材料都受到很大制約,再加上二十多年的風風雨雨,整個塔身嚴重風化破裂。革命烈士紀念塔破爛不堪的狀況,顯然與當時重要的政治教育場所的嚴肅性極不相符。當時的市革委會向湖北省革委會呈交《關于急需維修革命烈士紀念塔的請示報告》得到批準。

1975年11月,烈士塔重建工程開工。當時的施工主要面臨三大難題:一是投資不足,按預算需要20多萬元,而省財政只撥付了9.2萬元,資金缺口較大;二是當時沒有大型機械,施工材料上山難;三是山頂沒水源,攪拌水泥砂漿等都無法進行。為了保證工程進度,襄陽地區革委會和襄樊市革委會同時發出指令,缺口資金由市財政撥付,主要用于購買工程施工材料。并號召當時的市直機關、學校、街道和駐樊的中央大型企業出人、出力、出車,參加材料的運輸和搬運。據不完全統計,當時的義務勞動先后動員了8萬人次,出動的運輸車輛達到300多輛,搬運了紅磚29萬塊、水泥90噸和無法統計數量的砂石土料。為了解決山頂沒水源的問題,當時的工程指揮部開動腦筋,利用水泵分級抽排原理,沿著山腳到山頂,將3座揚程為35米的泵站串聯起來。這樣順利地把山下的水抽送到了山上。在那樣的艱苦條件下,通過全市人民的齊心努力,新的烈士紀念塔建成了。

新塔以徐州淮海戰役紀念塔為樣本,整個塔身用花崗巖建成,呈碑形,高28米;塔身正面由原來的正北調整為東北,朝向城區;塔下方基座刻有碑文,底寬11米,兩側為浮雕;塔身有著名書法家王樹人書寫的魏碑“革命烈士紀念塔”7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革命烈士公墓也用花崗巖重新進行了改建,建成后的公墓長10米,寬6.8米,高1.6米。對掃墓場地也進行了擴建,擴建后的掃墓場地長60米,寬30米,計1800平方米。上山路也擴寬到14米,有598個梯級,梯級中有平臺,兩邊有欄桿。建成后的革命烈士紀念塔大氣、莊嚴、肅穆。

3、第三次改造

隨著襄陽經濟快速發展,襄陽城市面貌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整個烈士陵園的基礎設施建設與人們需求和周圍環境顯得越來越不協調。1998年以來市政府又將烈士陵園基礎設施改造納入市區重點建設項目,并分期實施。

1998年1月,經市委、市政府批準動工興建烈士陵園廣場,整個廣場投資564.46萬元,占地17.54畝,烈士陵園廣場的建成提升了烈士紀念塔的外部環境。2001年市委、市政府投資650多萬元,在烈士塔的旁邊,建成了建筑面積3000多平方米的革命烈士紀念館。

2011年4月,市委、市政府投資1000萬元(其中政府籌資500萬元、社會融資500萬元)對烈士塔主道臺階、護坡等進行改造,改造后的烈士塔梯道總長400余米,寬14米(含兩側護欄),28個平臺,643個梯道。梯道用山東產青石,兩側護欄為蒙古黑花崗巖。改造后的烈士塔梯道寬敞莊重、古樸典雅,面貌煥然一新。

六十年來,襄陽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慰藉著為襄陽的解放和社會主義事業獻出珍貴生命的革命先烈,他們在羊祜山上為烈士們筑起永遠的豐碑,也在自己的心中筑起了宏揚先烈精神、建設美好家園的永遠的豐碑!

四、乘車路線

從火車站坐14路、514路公交車到“烈士陵園”站下車即到

滄港鎮的屈原故鄉

一、有眾多歷史文獻記載

漢壽,古稱龍陽,,在荊州1域辰陽界,是古時水上交通的樞紐。古楚有七澤,“云夢。便是一澤?!兑唤y志》載,“常德府,荊州之域,商周時為蠻夷所居”,按晉代郭璞作《雅爾傳》謂,“華府東南,龍陽東北,包括“巴丘湖”,此皆 “南沱之云夢”地。由此可見,漢壽地域,在古荊州南沱云夢區即叫“云夢”,屈詩所說:“江南之夢”。

《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昔我先祖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梢婇L江流域最早為楚人開墾。據《史記·楚世家》記載武王乃請于周王室尊楚,封其為諸侯,但周王室不許,于是熊通怒曰:“王不加位我自尊耳?!薄澳俗粤槲渫?。和隋國會盟后離去,楚武王3 7年,于是“始開濮地而有之”。這樣把濮地變為了楚國的糧倉,交通中心,軍事重地,及可靠后方。這是武王采取的一個重大措施。當時武王有子名瑕,亦隨軍中屯墾。而屈瑕是在武王“開濮地”之后,以“莫敖’’的身份進入《春秋左傳》史冊的,說明屈瑕“受屈為客卿,因以為氏”,就是“開濮地”的時候。按楚國的慣例,武王將屈瑕所“開濮地”封給屈瑕,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同時,“屈”與“濮”同韻,也可以視為“屈”與“濮”的疊韻通假,也就是說屈瑕所受“屈”地,就是楚王所“開濮地”。這也進一步說明,楚國的屈地就是指當時的洞庭地區。

古漢代王逸在《楚辭章句》中說:屈原的祖先屈瑕“受屈為客卿,因以為氏”。這也就是說,屈原的屈氏家族是以屈瑕受封的“屈”地區。我們要深入了解這個問題,還得了解楚國屈地的方位。《左傳》中記載了兩處“屈”地:一是晉國以產名馬著稱的屈地,二是楚國的屈地區。《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載:“楚子使遠射城州屈,復茄人焉。這里的“楚子”,是指楚平王,“州屈”顯然是指楚國的“屈”地區,即洞庭地區。

乾隆《岳陽府志》載:“臨湘縣,古如城,按縣志,楚子城州屈以居如人,即此。”這里提到的“如人”,就是《左傳》中說的“茄人”。這一有關楚國“州屈”方位的記載,是可信的。據《楚世家》載:楚平王在“城州屈”的前兩年,受到吳國大舉進攻,“楚恐,城郢”。所以,“城州屈”就應在“城郢”不遠的防止吳軍進攻的戰略要地。這里說的“臨湘”,正在洞庭地區,也就是屈原說的“州土地區。這一帶,是楚國春秋時代重點移民開發的戰略地區,已載入史冊的就有,楚文王遷羅人于汨羅,楚莊王遷糜人于梅市。楚平王“城州屈”,就是這種移民開發戰略方針的繼續,當然也應在這一帶。還有,屈原晚年“飛鳥反故鄉,狐死必首丘”,“托彭咸之所居”而“自沉汩淵”,就在楚文王遷羅的地區,與楚莊王遷糜的梅市不到5 0公里,與楚平王“城州屈”的臨湘不到1 0 0公里,詩人稱這一帶為“故鄉”、“首丘”之地,并在此以身殉國,充分說明這一帶是屈原的故鄉,是屈氏家族封地“屈”地區。

另據《正義》:“濮在楚西南”,劉伯莊注:“濮地在楚西南”,杜預日:“建寧郡(宜昌、枝江)南有濮夷。”尤其是《辭源》解釋“濮地”在今湖南西北部,澧沅二水流域。這已表明是漢壽,因只有漢壽才同時有澧沅二水經過。

二、有不少地下文物證明

在漢壽現至少發現楚墓1 8 0 0多座。如此多的墓葬說明,漢壽是楚國的重要家族聚居地。同時發現和挖掘了大量春秋戰國時代的楚文物,其中出土了一把曠世罕見的珍貴銘文“武王之童”青銅戈。上面的“武王”,應是楚武王而不是秦武王,因為楚武王在世就已稱“武王”,秦武王是死后的謚號,不可能死者授人?!巴迸c“重”相通,是“重大”之意,“督”是統帥、監督之意。此戈即為“武王之大督”,意為楚王軍隊的統督、統帥。可見,這把“武王之童督”是楚武王授予自己軍隊統帥的“尚方寶劍”,是代表武王在這一帶行使至高無上的權力的權柄。楚武王是楚國第一位正式稱王的人物,又是將楚國帶進春秋時代的國王。我們將這把青銅戈同它周圍1 8 0 0座楚墓,進行綜合考察,就發現,漢壽一帶封為“武王之童督”的人物,一定是武王的王族重要成員,是武王軍隊統帥,是武王開疆略地的功臣。春秋戰國時代的漢壽一帶,就是這位“武王之童督”的封地,居住這里一帶的家族,其始祖就是這位“武王之童督”。據黃露生教授考證,這位被封為“武王之童督”的人物,就是屈原的祖先屈瑕。按照先秦王族制度,“武王之童督”的銅戈,是名副其實的“尚方寶劍”,對屈瑕來說,無疑是權力和功勛的憑證和象征;對屈瑕子孫來說,這一 “先王之器”供在祖廟,無疑家族的護身符,是家族在楚國王族中地位的根基,在王族不斷進行權力和財富的再分配過程中,無疑具有穩定和保證作用。因此,“武王之童督”青銅戈在漢壽出土,既是莊子說的“著封”的又一證據,更是證明春秋戰國時期的漢壽一帶,是屈氏家庭“受屈”的屈地區中心,是屈原故鄉在漢壽的有力證據。

另外,近年來漢壽楚墓中還出土了青銅官印“郢室畏戶之璽”(即楚國都城護衛長官之印)。據專家考證,這可能是掌管此印的執政官從楚國郢都失陷后逃出帶回家鄉的。此人是屈原家族的重要成員,一說為楚懷王的大將軍屈丐,一說為上柱國屈署,一說為屈瑕。這一印璽為什么在漢壽出土?這主要是因為漢壽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著名屈氏家族的封地,今即以漢壽為中心的洞庭平原。無論是誰,他們都是屈氏家族的代表。還有根據“楚之法”,楚軍統帥戰敗,必定“身死”,即不是戰死,就是自殺,如屈氏家族的屈瑕自殺,屈丐戰死,就是如此;又如項燕、項羽自殺,也是如此等等。據此,在楚襄王二十一年(前2 7 8年),秦軍白起攻破郢都,作為楚國郢城護衛長官屈氏,當時很可能戰死,或自殺。所以,“郢室畏戶之璽”,應是屈氏死后遺物,在漢壽出土,說明漢壽是屈氏的家鄉,更說明以漢壽為中心的“江南”是先秦楚國屈氏家族的封地。因此,這又進一步證實,漢壽既是屈氏的故鄉,更是屈原的故鄉。

同時在聶家橋鄉開掘的3 2座古墓中,還發現過一座特大的戰國墓葬,南北向,楠木套棺,棺蓋極度豪華,這不是一般官員墓葬。與此同時,又發現了“青鋼鹿角紋鏡”、 “龍風青銅鏡”、“攤尸板”等1 3 7件古文物,這些古文物只有顯赫家族才可能享有的。

隨后又在漢壽發現了兩座珍貴文物“古鐃”,即“編鐘”,上有“女丁突出體,編鐘是古時宮廷高級官員所享用的樂器,分紐鐘(定調用),用鐘(演奏用),編鐘(加大音量),這正好和屈原詩賦中相同,“叩鐘調磬”、“二八接舞”、 “代秦鄭衛”、“鳴竽張只”,“伏戲駕辨”,“楚商勞只”、“娛人亂只”相符,這使我們仿佛看到了楚國高級樂師在叩著編鐘,調著磬,吹起竽,和著簫,奏起鄭衛音樂,讓那些 “朱唇皓齒”、“豐肉微骨”的美女翩翩起舞。這也只有顯赫的屈氏家族才可能享受此等高級待遇。

另外在漢壽還出土了大量的如鹿角紋青銅鏡(罕見珍貴文物)等貴族生活用品以及青銅劍、戈等武器。

郭沫若先生在《屈原研究》中說:“能夠得到多數的地底證據,那是再好也沒有的?!币虼说叵鲁鐾恋奈奈锸呛苡姓f服力的證明。

三、有較多的古跡遺存

在漢壽歷史上沒有大的文武官吏,也不是重要的港口,卻有較多楚國和紀念屈原的古跡遺址:

1、三閭大夫祠。漢壽有兩座,一座在滄港鎮,一座在縣城南郊,前者為屈原死后二年,楚將莊辛收復了江南五邑,據記載,三閭大夫祠起始叫屈原廟,是為屈原招魂,曾在滄港立廟,是《史記·封禪書》載,當時秦曾允許民各自奉祠,后又按秦例改為三閭大夫祠。漢壽縣郊三閭大夫祠為東漢時劉表將荊州治所置漢壽時期建,系按秦楚郊祀禮改建,二所祠均有記載,可見于《明嘉靖常德府志》,《清代嘉慶常德府志》、《清代同治龍陽縣志》。唐代劉禹錫來滄港時曾在《采菱行》中記載見過三閭大夫祠:“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煙起”。

2、東岳廟。漢壽有兩座,一座在漢壽城郊屈原祠旁,一座在現今滄水發源地東岳廟鄉。明《嘉靖常德府志》、清《嘉慶常德府志》和同治《龍陽縣志》都有記載。又據尚屬書《堯典》記載“岳為四方諸侯之長”,為避諱和秦始皇的“皇”字相同,本為祭祀東皇的廟改為了東岳廟。東岳廟鄉的東岳廟就是秦代和兩漢時期承先秦楚國祭祀傳統改建,古時有祭壇。漢壽城郊(東岳廟)為東漢時期,劉表將荊州治所置漢壽時按郊祀之禮建。

3、女媭廟。據《湘中記》記載,此廟建于南北朝以前,即公元4 2 0年前所建,常為各界祭祀女媭神靈地方。

4、濯纓橋。為屈原放逐到滄港時期所建,建國初期尚存,1 9 6 4年其橋石被折除后運往修建電排涵閘了,但其基石埋沒在原橋址地下。原橋址在現滄港鎮血防院圍墻外西北側。

5、屈原廟。修建在唐朝以前,廟內立有屈原詩碑,為唐崔禮山撰。

6、滄溪寺。建于東晉,三進大寺,藏有屈原廟移過來的唐人詩碑,后進有琴臺,屋頂有龍鳳寶葫蘆等裝飾,有戲臺和舍利塔。民國年間,改寺為廟,后為鄉公所占用,還辦過國民小學。一尊滄浪娘娘塑像(據傳為女媭)被移到天乙宮。

7、天乙宮。是古三苗遺民為成湯天乙而修造的功德祠。后來楚人來屈地中心后,于戰國末年在天乙宮內加修一進楚王殿,供奉有楚王和屈原祖先1 7位屈家名人像,屈原自沉汩置后,屈家后人將屈原像也供此殿,共1 8位。

8、屈原巷(又稱三閭巷)。據傳是屈原的降生地。他的祖先被封為“莫敖,率軍赴湘沅辰陽邑屯田積糧,其領萬余人在滄港安營扎寨。于是屈氏在此繁衍生息,后人又稱此地為“屈家巷”。屈原逝世后,改稱“屈原巷”。

9、清斯亭。在屈原巷旁邊的滄浪水出口處,傳說屈原小時候常在這里玩耍、洗東西。因屈原遭貶后住在老家滄浪時,曾逆滄水而上,發現此水源于滄山的清斯湖,故名清斯亭。

10、江潭。在滄浪河下游,離滄港鎮西約一華里路。屈原在《漁父》中說:“屈原既放,游于江潭’’,即指此地。又據《龍陽縣志》清人陳一揆在《滄浪記》一文中指出:“江潭之號,咫尺猶存。原之經此與漁父對答,夫何疑之有?”

11、桔洲。離滄港十里許的沅水河中,洲長十里,因滿洲植桔樹而稱桔洲。據研究屈原的“桔頌”就是以桔洲為背景寫成的。

此外,還有招屈亭、釣魚臺、七星堆、滄、浪二水等,總共多達十幾處。這些文物,史志有載,遺跡有存。滄港這樣一個小小的集鎮,竟然給我們留下這么多屈原紀念文物,唐代大詩人劉禹錫任朗州司馬十年,現在常德有多少紀念劉的文物?詩仙李白曾到漢壽酉港,怎么沒有李白紀念建筑?湖北秭歸僅有屈原祠、屈原廟、樂平里牌坊等幾處紀念建筑,有的建筑比漢壽滄港的紀念建筑要遲建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漢壽滄港這么多紀念文物,修建的時間又那么早,如果屈原的故鄉不在漢壽,滄港這個小集鎮怎么會修建那么多的紀念建筑?

清《同治龍陽(今漢壽)縣志》說:“龍陽為靈均(屈原字)落帆之浦”,屈原經沅澧來到漢壽滄浪之水合流之處滄浪港。滄浪在何處?清代屈學家蔣驥在《山帶閣注楚辭》中,把各種說法進行比較后說:“滄浪水,在今常德府龍陽縣。本滄浪水發源地,合流為滄浪之水”;又說:“舊解以滄浪為漢水下流,如按今均州沔陽,皆有滄浪。在大江北,原遷江南,固不能覆至其地,且與篇首游于江潭,不相屬矣。及觀楚省全志,載原漁父問答者多有,皆影響不足憑,唯武陵龍陽,有滄山浪山及滄浪之水,又有滄港市、滄港鄉、三閭港、屈原巷,參而覆之,最為有據。”可見龍陽滄浪港(今漢壽滄港)在清代就引起過屈原研究者的重視。

四、有大量屈原詩歌印證

在屈原的詩歌中,還為我們提供很多相關證據。如《招魂》詩,有專家考證是屈原為屈丐招魂。詩中稱屈丐為“掌楚,呼喚屈丐“魂兮歸來哀江南”。這里的“楚”和“江南”,都是指洞庭湖地區。屈丐是屈氏家族的宗子,詩中稱他為“掌楚”,就是執掌楚澤地區,也就是洞庭湖地區的領主。這就更確切地說明屈氏家族的封地“屈”,就在長江南的洞庭湖地區。

一些專家還從屈原筆下描寫的特有沅湘地區風土人情、文化氛圍發現屈原青少年時代生活,說明屈原故鄉很可能在漢壽,否則難以寫得這么逼真。屈原作品不少描寫與漢壽地名有關,如滄浪港(“滄浪之水清兮”)、江潭坪(“溯江潭兮,狂顧南行”)、橘洲(屈原寫有《橘頌》)等。有的與漢壽風俗有關,如王逸說:“《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薄冻5赂尽贰ⅰ洱堦柨h志》均載常德府人“信鬼好巫,龍陽更甚”。屈原的作品,對沅湘地帶的美景的描寫則真實地展示了漢壽的鄉土風俗。如:“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漢壽湖區風俗),“欖木根以結芷兮,貫薜荔之落蕊”、“嬌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漢壽一帶用蔬草編繩索),“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惠之百畝”(漢壽愛種植蘭花做藥), “折瓊枝以繼佩”(漢壽婦女常佩戴梔樹花),“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寫沅湘地區),“洞庭波兮木葉下”(寫 洞庭),“茺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嬡”(寫沅澧之間),“朝 發枉諸兮,夕宿辰陽”,“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寫漢壽),“筑兮水中,葺之兮荷蓋”(寫洞庭)。在屈詩中到處是“極目千里”的“江南夢鄉”和描寫沅澧漢壽“澤國水鄉、荻荷菱蕩”的景象。

屈原在《離騷》中說:“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得修吾初服。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詩人這里說的“初服,王逸在《楚辭章句》注“修吾初始清潔之服也”??梢姡俺醴本褪窃娙饲嗌倌陼r代的 服飾,這里的“芰荷”、“芙蓉”是詩人用來象征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清潔”的。這種特殊審美觀念,正是當時沅湘地區特有的審美風尚。我們可以看到沅湘地區人民對“芰荷”、“芙蓉”的特有的審美情趣,甚至作為服飾、 房屋、交通工具、環境等生活各方面美化的內容和根據, 她是沅湘地區特有的文化氛圍的表現。因此,我們從詩人的“初服”,可以發現詩人青少年時代是在沅湘地區度過的。

屈原在《離騷》中寫道:“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 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搴毗之木 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詩人這里說的“修能”,王逸注:“言已修身清潔,乃取江離,辟苜為衣被;紉索秋蘭以為佩飾,博采眾善,以自約束也”。王逸這種說法是有見地的。沅湘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足,正適合江離、辟芷、秋蘭、木蘭、宿莽等亞熱帶植物的生長。詩人用這些香木芳草象征高潔,屈原這種特有的審美情趣,正是沅湘地區特有的文化氛圍中形成的結晶。宋代劉次莊《樂府集》中說:“《離騷》曰:紉秋蘭以為佩,又曰: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今沅、澧所生”。同時,詩人這里描寫的香木花草,還交待各自生長地的特點,如“江離’’的“江”,“毗之木蘭”的“毗”,“洲之宿莽”的“洲”。這也告訴我們,詩人“修能的地區,有“江”,有“毗,還有“洲”。這一地貌特點,也正是沅湘地區洞庭湖一帶廣闊沖積平原上,江河縱橫,中間雜夾一些長洲、小山的地貌特點??梢姡嗌倌陼r代的“修能”是在沅湘地區。

《桔頌》開頭是:“后皇嘉樹,桔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p>

詩人稱桔樹是皇天后土賦予的美好樹木?!吧蠂保跻葑ⅲ骸澳蠂^江南也?!越凼芴烀诮希豢梢仆健7N于北地,則化為枳也。屈原自比志節如桔,跡不可移遷也?!蓖跻菔墙毙侨?,應該很熟悉桔樹的這種習性,此話是可信的。因此我們從《桔頌》中表達的以生長江南為榮的鄉情,也可以看出屈原青少年時代是在江南沅湘地區度過的。

據考證,屈原作品2 6篇中無一處與“秭歸”有關,而2 3篇與江南有關。如《離騷》中“濟沅湘以南征兮”,《九歌》中“沅有芷兮澧有蘭”等都是寫的西洞庭湖平原地區,與全為山區的湖北秭歸不相符合,與湖北江陵也有所不同。屈原描寫的蘭、芷、芰荷等各種芳草在漢壽隨處可見,具有洞庭湖平原的特色。據專家考證屈原的出生地就在漢壽的滄港,因此屈原對漢壽熟悉,自然會將這些反映到他的作品之中。特別值得反復指出的是,在中國只有漢壽同時才有澧水和沅水經過,因此屈原的故鄉在湖南漢壽是很有可能的。當然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文物、史料來證明。

2019年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為什么有端午節

端午節人物紀念

因對歷史考證缺乏,導致各種牽強附會的起源說法甚多,也由于某些歷史人物碰巧與該日有關聯,于是便產生了“紀念說”,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近代的史學家不斷指出紀念屈原這說法的錯誤,因為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節已經存在。

歷史文獻是舞文弄墨者把自己愛和恨的記錄留給后人的紀念品。而重論理、愛憎分明的“漢魏文人”痛恨忘恩負義又稱雄一時的霸主越王勾踐、晉文公,把悲憫之心投向直言敢諫的伍子胥與功不求報的介子推、東漢蒼悟太守陳臨,于是在漢魏后便把節日與歷史人物聯系在一起。在今吳(浙江地區)有五月五日迎伍子胥的習俗(《曹娥碑》),而晉地有追念介子推之說(《琴操》)。

綜覽漢魏文獻資料可發現,漢王朝經歷四百余年歷史,充滿浪漫、激情,保持南楚故地鄉土本色的楚文化,而被譽滿天下的楚文化傳人屈原,在漢魏前時代的端午節活動沒有留下只言片語,因而許多學者認為端午節與屈原無關,絕非無稽之談。

當歷史長河流入東晉,經過戰亂洗禮的文人虞預在《會稽典錄》中,又記錄了浙江人五月五日紀念曹娥之俗。善良的庶民們又把同情之心獻給孝女曹娥。

1、紀念屈原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相傳,屈原投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系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東漢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他身后400多年的事了。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2、紀念伍子胥說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紀念孝女曹娥說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4、紀念介子推說

據東漢時期蔡邕《琴操》中記載,端午節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端午節古詩

篇一:端午日賜衣

作者: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篇二:端午

作者:江南靖士

浴蘭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當日楚王憎逆耳,隨將一國殉靈均。

篇三:端午日

作者: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篇四:臨江仙

作者:陳與義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

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篇五:屈原塔

作者:蘇軾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

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饑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

南賓舊屬楚,山上有遺塔。

應是奉佛人,恐子就淪滅。

此事雖無憑,此意固已切。

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

關于屈原的詩

[宋]

張詠

《吊屈原》

楚王不識圣人風,縱有英賢聲少通。

可惜靈均好才術,一身空死亂離中。

2

[宋]

蘇軾

《屈原塔?在忠州,原不當有塔于此,意者后人》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

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饑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

南賓舊屬楚,山上有遺塔。

應是奉佛人,恐子就淪滅。

此事雖無憑,此意固已切。

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

3

[宋]

蘇轍

《屈原塔》

屈原遺宅秭歸山,南賓古者巴子國。

山中遺塔知幾年,過者遲疑不能識。

浮圖高絕誰所為,原死豈復待汝力。

臨江慷慨心自明,南訪重華訟孤直。

世人不知徒悲傷,強為筑土高岌岌。

4

[宋]

釋文兆

《吊屈原呈王內翰》

抱清誰可群,委質在湘濆。

今日不同楚,無人更似君。

滄波沈夜魄,古廟聚寒云。

吊罷踟躕處,漁歌忍獨聞。

5

[宋]

張耒

《屈原》

楚國茫茫盡醉人,獨醒惟有一靈均。

哺糟更遣從流俗,漁父由來亦不仁。

6

[宋]

趙汝譡

《屈原祠》

忠深獨逢尤,怨極翻作歌。

豈云嗜好異,奪此芳潔何。

郢都值末造,聽惑賢佞訛。

令尹尊國事,君王信秦和。

內思謀諫盡,旁困讒嫉多。

秉道身必斥,徇時則同波。

我生帝降直,臣節安敢頗。

痛心易激烈,危步難逶迤。

忍觀宗緒墜,去復念本柯。

采藻或潤濱,茹芝亦巖阿。

下將從彭咸,終已投汨羅。

湘水碧湛湛,湘山郁峨峨。

昔存懷沙恨,今見垂綸過。

仲夏草樹蕃,初華粲蓮荷。

禪棲寄幽祀,羈思發長哦。

風雅尚遺音,景宋寐殊科。

遠游一感嘆,白首留江沱。

7

[宋]

宋祁

《屈原祠》

楚江南望見脩門,靈鼓聲沈蕙卷樽。

五日長蛟虛望祭,九關雕虎枉招魂。

蘭苕獵翠凄寒露,楓葉搖丹嘯暝猿。

賈誼揚生成感后,沈沙投閣兩銜冤。

8

[宋]

陳普

《詠史上·屈原》

仲尼死后百年期,定把離騷繼四詩。

占斷江南煙雨綠,歷山窮子與湘累。

9

[宋]

李復

《屈原廟》

古廟荒山暗水云,歲時歌舞感鄉民。

幾傷讒口方離國,欲悟君心豈愛身。

慘慘飛魂號帝闕,冥冥齎志托江神。

千年自有遺文在,光焰長如日月新。

10

[宋]

宋庠

《屈原》

蜜勺瓊漿薦羽卮,脩門工祝儼相依。

蛾眉雜遝無窮樂,澤上迷魂底不歸。

《屈原》

司命湘君各有情,九歌愁苦薦新聲。

如何不救沈江禍,枉解堂中許目成。

11

[宋]

徐鈞

《屈原》

托興妃嬪疑褻嫚,幻言神怪似荒唐。

若無一點精忠節,未必文爭日月光。

12

[宋]

李覯

《屈原》

秋來張翰偶思鱸,滿筯鮮紅食有馀。

何事靈均不知退,卻將閑肉付江魚。

13

[宋]

林景熙

《端午次韻懷古或疑屈原曹娥死非正命是不知殺》

葵榴入眼明,得酒慰衰齒。

胡為浪自悲,懷古淚紛季。

湘江沈忠臣,越江沈孝子。

沈骨不沈名,清風兩江水。

或云非正命,是昧舍生理。

歸全豈發膚,所懼本心毀。

哭父天為驚,憂君國將毀。

於焉偷吾生,何以立戴履。

修短在百年,芳穢垂千紀。

之人死猶生,滔滔真死矣。

14

[宋]

劉克莊

《雜詠一百首·屈原》

羋姓且為虜,累臣安所逃。

不能抱祭器,聊復著離騷。

望采納,謝謝!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這首詩的意思是什么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意思:楚地的老百姓都為屈原感到悲哀,這種情感千百年來一直沒有停歇。該句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的《屈原塔》,此詩表達了蘇軾身處逆境而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對未來充滿了希望的情感。全詩運用白描、夸張、推理、反襯等多種藝術手法,將屈原持志之高潔與作者的無限景仰之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躍然于紙上。

《屈原塔》原文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

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饑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

南賓舊屬楚,山上有遺塔。

應是奉佛人,恐子就淪滅。

此事雖無憑,此意固已切。

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

《屈原塔》翻譯

楚地的人都為屈原感到悲哀,這種情感千百年來一直沒有停止。

他的精神魂魄飄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直到今天,在蒼綠色的江流上,人們還投下飯食拯救饑餓的魚龜蝦蟹不讓它們吃屈原的尸體。

遺留下來的風俗成了比賽劃龍舟,人們哀叫的聲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

屈原是古時的豪邁之人,當時慷慨赴死的意志非常忠烈。

世上的俗人怎么能知道他這種想法呢,都以為屈原戀戀不舍,不愿意與這個世間告別。

南賓縣之前屬于楚地,山上有留下來的古塔。

這塔應該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擔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

這件事雖然沒有憑據,但這份心意已經很真切了。

古往今來的人有誰是不死的?沒有必要去比較是到底是長壽好還是死亡好。

人的名聲實在是不會消忘的,而身份財富只是短暫的榮盛。

屈原正是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氣節與節操。

《屈原塔》注釋

1、屈原塔:作者自注:在忠州,原不當有塔于此,意者后人追思,故為作之。屈原: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后,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

2、楚:楚國,楚地,因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故稱。今屬湖南、湖北一帶,也泛指南方。

3、歇:停止,休止。

4、哽咽:哭時不能痛快地出聲。

5、滄江:泛指江河,江流,因春夏時節水色泛綠,所以稱“滄江”。滄,通“蒼”,有浩渺的意思。

6、投飯:指古時荊楚之地老百姓在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這一天,將煮好的糯米飯和蒸好的粽糕投入江中祭祀屈原的習俗。饑渴:饑餓,屬偏義復詞,特指“饑。

7、就死:赴死,就義。

8、眷眷:戀戀不舍。決:別,分別。

9、南賓:忠州南賓縣,今四川豐都。時蘇軾陪同父親入京做官,途經此地。

10、子:指屈原的精魂。淪滅:消亡,消失。淪,沉沒。

11、此事:指猜測造塔原因這件事情。

12、考:老,長壽。折:斷,這里指死亡,短命。

13、大夫:這里指屈原。屈原曾受楚懷王信任擔任三閭大夫。

14、死節:為了保全氣節、操守而赴死。

《屈原塔》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寫楚地老百姓對屈原的崇拜和熱愛,表達出詩人明確的人生價值取向就是要學習屈子精神,做一個留名青史的明白人。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詩人以極其悲痛的心情,借楚地父老鄉親對屈原的深深追思、懷念來表達自己對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的崇敬之情?!熬辍笔菍η哔F靈魂的贊美,表達出詩人對屈原留下來的精神的無限崇拜?!翱者煅省奔仁敲鑼懏數乩习傩諏η臒釔?,也是表達作者自己的情感。

“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饑渴。遺風成竟渡,哀叫楚山裂”,詩人繼續描寫楚地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除了保留千年的端午節投食江水中的習俗外,又有了新的發展和新的內涵。

“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轉筆寫詩人對屈原以身殉國的理解,表達自己的人生觀?!耙馍趿摇奔仁窃娙嗽诟叨荣潛P屈原的精神,也是對自己的期許。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運用反襯的筆法來強化屈原精神的高大、偉岸。

“南賓舊屬楚,山上有遺塔。應是奉佛人,恐子就淪滅”,推測“屈原塔”的來歷,說明在楚地老百姓的心目中,屈原就是他們崇拜的偶像,就是他們心中的“佛”。

“此事雖無憑,此意固已切。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詩人對自己的推測給予了一個更合情理的解釋。

“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再一次運用反襯的筆法來提升議論的力度,以此贊美屈原不茍求富貴、追求理想節操的精神?!八浴?,運用嚴密的邏輯推理和分析得出結論,即正因為在堅持名節的問題上,屈原為人們樹立了榜樣,所以,一千多年來,人們才如此懷念和追思屈原。

整首詩運用了白描、夸張、推理、反襯等多種藝術手法,將屈原赴死之決絕與世人眷懷之不絕,富貴之短暫與聲名之無窮,世人之澌滅與屈原之不朽形成強烈的對比,一氣貫之;最后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結束全詩,將屈原持志之高潔與自己的無限景仰之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躍然于紙上。

《屈原塔》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冬季,蘇軾在為母親守孝期滿后,隨父親蘇洵入京,途經忠州南賓縣(即今四川豐都),看到這個與屈原沒有任何關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而此時,距屈原投汨羅江已經過去一千多年了,身為一代青年才俊的蘇軾,在兩年前就進士及第,正是意氣風發之時,于是有感于屈原的高潔品性,和后人對屈原的尊崇,寫下這首五言古詩。

《屈原塔》作者介紹

蘇軾,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元豐三年(1080)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于常州。追謚文忠。

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于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后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參考文獻:

1、陳邇冬.蘇軾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楊雪編著.蘇軾詩詞集.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3、唐圭璋 等.唐宋詞鑒賞辭典(南宋·遼·金).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www.pinswag.com/ask/4402.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