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的塞下曲多少的簡單介紹
很多朋友對于李益的塞下曲多少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李益的古詩塞下曲詩句?
《塞下曲四首》
年代: 唐 作者: 李益
蕃州部落能結束,朝暮馳獵黃河曲。
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
秦筑長城城已摧,漢武北上單于臺。
古來征戰虜不盡,今日還復天兵來。
黃河東流流九折,沙場埋恨何時絕。
蔡琰沒去造胡笳,蘇武歸來持漢節。
為報如今都護雄,匈奴且莫下云中。
請書塞北陰山石,愿比燕然車騎功。
《塞下曲》唐詩賞析
《塞下曲》的作者是李益,被選入《全唐詩》的第283卷。李益擅長絕句,尤工七絕;律體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詩集》二卷。下面我們一起來閱讀《塞下曲》唐詩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原文】
塞下曲
作者:唐·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注釋】
①伏波:東漢馬援官隴西太守、伏波將軍。
②裹尸還:《后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③只輪:《春秋公羊傳》載:嘻公三十三年四月,晉人及姜戎敗秦于崤,“晉人與姜戎要之崤而擊之,匹馬只輪無反(返)者”。海窟:當指塞外胡族所居極遠之地。
④一箭射天山:《舊唐書·薛仁貴傳》:“時(突厥)九姓有眾十馀萬,令驍健數十人逆來挑戰,仁貴發三箭,射殺三人,自余一時下馬請降。······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九姓自此衰弱,不復更為邊患。”
【作者介紹】
李益(748—829),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家居鄭州(今屬河南)。公元769年登進士第,公元783年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趙。公元797年任幽州節度使劉濟從事。公元800年南游揚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歷秘書少監、集賢學士、左散騎常侍等職。公元827年以禮部尚書致仕。
李益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其詩雖不乏壯詞,但偏于感傷,主要抒寫邊地士卒久戍思歸的怨望心情,不復有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樂觀情調。擅長絕句,尤工七絕;律體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詩集》二卷。
塞下曲唐詩原文
塞下曲
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還,
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
仍留一箭定天山。
李益詩鑒賞
李益的邊塞詩,主要是抒發將士們久戍思歸的怨望情緒,情調偏于感傷,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塞下曲》便是這方面較著名的一首。
詩以前代戍邊名將作比,抒發了將士們的豪情壯志。
頭二句夸贊東漢兩個名將馬援和班超。
“伏波惟愿裹尸還”,這句說的是馬援的'故事。
東漢馬援屢立戰功,被封為伏波將軍。他曾經說:男兒當戰死在邊疆,以馬革裹尸還葬。
“定遠何須生入關”,這句說的是班超的故事。
東漢班超投筆從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數民族貴族統治者的叛亂,封定遠侯,居西域三十一年。后因年老,上書皇帝,請求調回,有“但愿生入玉門關”句。
以上兩句說:為保家衛國,邊塞將士應長期駐守邊疆,寧愿戰死疆場,無須活著回到玉門關。
后二句表示滅敵及長期衛邊的決心。
“莫遣只輪歸海窟”,“只輪”,一只車輪。《春秋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晉人及姜戎敗秦于肴。。晉人與羌戎要之肴而擊之,匹馬只輪無反(返)者。”“海窟”,本指海中動物聚居的洞穴,這里借指當時敵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這句意思是說,不能讓一個敵人逃跑。
“仍留一箭定天山”,“一箭定天山”,說的是唐初薛仁貴西征突厥的故事。《舊唐書·薛仁貴傳》說:
“唐高宗時,薛仁貴領兵在天山迎擊九姓突厥十余萬軍隊,發三矢射殺他們派來挑戰的少數部隊中的三人,其余都下馬請降。薛仁貴率兵乘勝前進,凱旋時,軍中歌唱道:“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
以上兩句意思是說:“要全殲敵人,不能讓一個敵人逃跑,而且應該留駐邊疆,叫敵人不敢再來侵犯。”
這首詩通過東漢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貴三個名將的故事,謳歌了將士們激昂慷慨、視死如歸、堅決消滅來犯之敵的英雄氣概和勇于犧牲的精神,反映了當時人民要安邊定遠的心愿。全詩情調激昂,音節嘹亮,是一首激勵人們舍身報國的豪邁詩篇。
塞下曲一共有多少首
1、塞下曲一共有6首。
2、作品簡介
《塞下曲六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這六首詩借用唐代流行的樂府題目而寫時事與心聲,主要敘述了漢武帝平定匈奴侵擾的史實,以樂觀高亢的基調和雄渾壯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風貌。詩中有對戰士金戈鐵馬、奮勇戰斗的歌頌,也有對閨中柔情的抒寫,內容極為豐富,風格疏宕放逸,豪氣充溢,表達了詩人高尚的愛國情操。
3、作品原文
? ? ? ? ? ? ?塞下曲六首
? ? ? ??其一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 ? ? ?其二
天兵下北荒,胡馬欲南飲。
橫戈從百戰,直為銜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隴頭寢。
何當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 ? ? ?其三
駿馬似風飆,鳴鞭出渭橋。
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
陣解星芒盡,營空海霧消。
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
? ? ? ?其四
白馬黃金塞,云砂繞夢思。
那堪愁苦節,遠憶邊城兒。
螢飛秋窗滿,月度霜閨遲。
摧殘梧桐葉,蕭颯沙棠枝。
無時獨不見,流淚空自知。
? ? ? ?其五
塞虜乘秋下,天兵出漢家。
將軍分虎竹,戰士臥龍沙。
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
玉關殊未入,少婦莫長嗟。
? ? ? ? 其六
烽火動沙漠,連照甘泉云。
漢皇按劍起,還召李將軍。
兵氣天上合,鼓聲隴底聞。
橫行負勇氣,一戰凈妖氛。
4、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塞下曲的古詩有幾首
塞下曲只是歌曲形式,很多邊塞詩的詩名里面有塞下曲三個字,邊塞詩人大多都寫過塞下曲,幾下比較經典的塞下曲。
1、《塞下曲六首·其一》
唐代: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譯文:
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紛飛,只有凜冽的寒風,根本看不見盛放的鮮花。聽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著家鄉已是春色滿園,而在這里,還未曾見到春色。
白天在金鼓聲中與敵人進行殊死的戰斗,晚上枕著馬鞍睡覺。但愿能夠發揮自己的本領,早日平定邊疆,為國立功。
2、《塞下曲》
唐代:許渾
夜戰桑乾北,秦兵半不歸。
朝來有鄉信,猶自寄寒衣。
譯文:
桑乾河北邊一場夜戰,秦兵傷亡過半再也不能把家還。次日早晨收到他們家鄉寄來的書信,信中說御寒的衣服已寄出。
3、《塞下曲·其二》
唐代:盧綸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譯文:
昏暗的樹林中,草突然被風吹得搖擺不定,颯颯作響,將軍以為野獸來了,連忙開弓射箭。
天亮去尋找那只箭,已經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4、《塞下曲》
唐代:王昌齡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咸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譯文:
牽馬飲水渡過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風如劍如刀。沙場廣袤夕陽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見遙遠的臨洮。當年長城曾經一次鏖戰,都說戍邊戰士的意氣高。自古以來這里黃塵迷漫,遍地白骨零亂夾著野草。
5、《塞下曲》
唐代: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譯文:
應該像馬援那樣只愿戰死疆場,以馬革裹尸還葬,何必像班超那樣非要保全生命,活著入關返回家鄉!全殲敵人,不能讓一個敵人逃跑,而且應該留駐邊疆,叫敵人不敢再來侵犯。
李益的塞下曲都有哪些?
塞下曲其一
鷲翎金仆姑,燕尾繡蝥弧。 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
其二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其三
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其四
野幕敞瓊筵,羌戎賀勞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
其五
調箭又呼鷹,俱聞出世能。 奔狐將迸雉,掃盡古丘陵。
其六
亭亭七葉貴,蕩蕩一隅清。 他日題麟閣,唯應獨不名。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