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多少傳(什么是宋史)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宋史多少傳,以及什么是宋史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宋史》原文及翻譯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于《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后主持修撰。下面為大家帶來了《宋史》原文及翻譯,歡迎大家參考!
宋史
喻樗,字子才,其先南昌人。少慕伊洛之學,中建炎三年進士第,為人質直好議論。趙鼎去樞筦①,居常山,樗往謁,因諷之曰:“公之事上,當使啟沃②多而施行少。啟沃之際,當使誠意多而語言少?!倍ζ嬷?,引為上客。鼎都督川陜、荊襄,辟樗為屬。紹興初,高宗親征,樗見鼎曰:“六龍臨江,兵氣百倍,然公自度此舉,果出萬全乎?或姑試一擲也?”鼎曰:“中國累年退避不振,敵情益驕,義不可更屈,故贊上行耳。若事之濟否,則非鼎所知也?!遍嗽唬骸叭粍t當思歸路,毋以賊遺君父憂?!倍υ唬骸安甙渤??”樗曰:“張德遠有重望,居閩。今莫若使其為江、淮、荊、浙、福建等路宣撫使,俾以諸道兵赴闕,命下之日,府庫軍旅錢谷皆得專之。
宣撫來路,即朝廷歸路也?!倍υ唬骸爸Z?!庇谑侨胱嘣唬骸敖裱亟洰嫶笥嬄远ǎ堑么蟪枷鄳豢?。如張浚人才,陛下終棄之乎?”帝曰:“朕用之。”遂起浚知樞密院事??V粒瑘潭κ衷唬骸按诵信e措皆合人心?!倍πυ唬骸白硬胖σ病!遍擞谑峭鶃矶?、浚間,多所裨益。頃之,以鼎薦,授秘書省正字兼史館??薄3酰鸺韧藥?,鼎、浚相得歡甚。人知其將并相,樗獨言:“二人宜且同在樞府他日趙退則張繼之立事任人,未甚相遠則氣脈長若同處相位萬有一不合或當去位則必更張是賢者自相背戾矣?!焙笊匀缙溲?。又嘗曰:“推車者遇艱險則相詬病,及車之止也,則欣然如初;士之于國家亦若是而已?!毕仁?,樗與張九成皆言和議非便。秦檜既主和,言者希旨,劾樗與九成謗訕。樗出知舒州懷寧縣,通判衡州,已而致仕。檜死,復起為大宗正丞,轉工部員外郎、出知蘄州。孝宗即位,用為提舉浙東常平,以治績聞。淳熙七年,卒。
(選自《宋史喻樗傳》)
【 注釋 】
①樞筦:指中央政務。②啟沃:竭誠開導、輔佐君王。
譯文 :
喻樗,字子才,他的祖輩是南昌人。他從小就仰慕二程理學,建炎三年,進士及第,他為人正直,好發議論。趙鼎離開樞密院后,居住在常山,喻樗前往拜謁,于是婉言勸他說:“您侍奉皇上,應該多竭誠開導但要使皇帝少加以實行。在您進行開導時,要使言語少而誠意多?!壁w鼎認為他很奇異,就把他延請成為上客。趙鼎都督川陜、荊襄時,征用喻樗為僚屬。紹興初年,高宗親自率兵出征,喻樗面見趙鼎說:“御駕臨江,使士氣增加百倍,不過您自己考慮這一舉動,是出于萬全之慮嗎?還是姑且作此最后嘗試呢?”趙鼎說:“中原常年退避忍讓,國民士氣不振,致使敵人越發驕橫,再也沒有屈從的道理了,所以我贊成皇帝出征。至于事情能否成功,不是我所能知道的。”喻樗說:“那么就應當想想回歸的路,不要讓賊兵給君王帶來憂愁?!壁w鼎問:“怎麼辦呢?”喻樗說:“張德遠聲望很高,居于閩地?,F在不如讓他作江、淮、荊、浙、福建等路宣撫使,使他帶領各道士兵奔赴朝廷,從命令下達那一天起,府庫、軍隊、錢糧都可以由他主管。
宣撫使的來路就是朝廷的歸路?!壁w鼎說:“好。”于是入朝稟奏皇帝說:“現在朝廷的謀劃大計已基本確定,必須得到大臣的接應和援助才行。像張浚這樣的人才,陛下會終究棄置不用嗎?”皇帝說:“我任用他?!庇谑瞧鹩脧埧V獦忻茉菏隆埧淼胶?,拉著趙鼎的手說:“這是子才的功勞?!庇鏖藦拇送鶃碛谮w鼎、張浚之間,對他們多有幫助。不久,因為趙鼎的推薦,喻樗被授官秘書省正字兼史館???。當初,金人退兵后,趙鼎、張浚相處很是歡洽。人們都知道他倆將并立為相,只有喻樗說道:“二人應暫且一同在樞密院,將來趙鼎退去就由張浚來接替。成事用人,如果相隔不是十分遙遠,就會氣脈長久。如果二人同處相位,萬一有不相合之處,一個應當離任時,那么另一個一定會改弦更張,這樣賢士就自相悖謬了。”后來事情逐漸如喻樗所說。他又曾說:“推車的人遇到艱險就互相指責,等到車子停下后,就又歡好如初。士人對于國家也是如此。”在此之前,喻樗和張九成都說議和不便,而秦檜主張和議,有人就迎合他的旨意,彈劾喻樗和張九成進行誣陷譏刺。喻樗出做舒州懷寧縣知縣,擔任衡州通判,不久退休。秦檜死后,喻樗又被起用為大宗正丞,轉為工部員外郎,出京任蘄州知州。孝宗繼位后,任用他為提舉浙東常平,因政績而聞名。淳熙七年,去世。
特點
《宋史》的特點是史料豐富,敘事詳盡。兩宋時期,經濟繁榮,文化學術活躍,雕版印刷盛行,編寫的史書,便于刊布流傳。
科舉制的發展,形成龐大的文官群,他們的俸祿優厚,有很好的條件著述。加之統治者重視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學的發達。
修撰本朝史的工作,在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擔;王安石變法改革官制后,主要由秘書省負責。官修的當代史有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記載宰相、執政議事及與皇帝問對的時政記,根據起居注、時政記等按月日編的日歷,詳細記載典章制度的會要,還有編年體的“實錄”和紀傳體的“國史”。
元末修撰的這部宋史,是元人利用舊有宋朝國史編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國史的原貌。
宋史對于宋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關系、典章制度以及活動在這一歷史時期的許多人物都做了較為詳盡的記載,是研究兩宋三百多年歷史的基本史料。例如,從《宋史·食貨志》中,不僅可以看到兩宋社會經濟發展的概況和我國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經濟聯系的加強,還可以看到宋代高度發展的精神與物質文明。天文志、律歷志、五行志等,保存了許多天文氣象資料、科學數據以及關于地震等自然災害的豐富史料。
除官修的當代史外,私家撰述的歷史著作也不少,像南宋初年史學家李燾編撰的《續資治通鑒長編》,專記北宋一代史實;南宋孝宗時的史學家徐夢莘修撰的《三朝北盟會編》,專記徽宗、欽宗、高宗三朝與金和戰的關系。
因此元朝修《宋史》時,擁有足夠的資料。以志來說,《宋史》共十五志,一百六十二卷,約占全書三分之一篇幅,僅次于列傳。其例目之多,分量之大,也是二十五史所僅見。其中的《職官志》,詳細地記述了宋朝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僚機構的組織情況,還包括職官的食邑、蔭補、俸祿等,從中可以看出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此外,《地理志》《職官志》《食貨志》《兵志》編得也比較好。《宋史》的志書基本上能反映當時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各方面的情況。
優點
《宋史》盡管疏漏較多,但仍保存了不少已失散的`原始資料,是了解和研究兩宋歷史的重要史書。明清以來,不少人對《宋史》加以糾正或補充。
成書的有明朝柯維騏的《宋史新編》二百卷,合宋、遼、金史為一編,以宋為正統?!端问沸戮帯酚喺恕端问贰返囊恍╁e誤,但史料的豐富遠不及《宋史》。
清末陸心源的《宋史翼》四十卷,根據歷代碑文及私人筆記,增補《宋史》列傳七百八十三人,附傳六十四人。
盡管《宋史》存在不少缺點,但是它卷帙浩繁,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敘事詳盡,就史料的學術價值而言詳勝于略。同時《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國史、實錄、日歷等書,這些史籍如今幾乎全部佚失了,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統的一部書。
《宋史》的體例完備,融會貫通了以往紀傳體史書所有體例,紀、傳、表、志俱全,而且有所創新。如外國和蠻夷分別列傳,這就分清了國內的民族和國外的鄰邦的界限。《宋史》的列傳比前代史書都豐富,共收入兩千多人。“五代史”中未列傳的重要人物,如韓通,《宋史》把他和為擁周反宋的李筠、李重進一同列入《周三臣傳》里,既彌補了“五代史”的不足,又反映了韓通等三人的歷史作用,這種處理是十分恰當的。
《宋史》是研究遼、宋、金代歷史的基本史籍之一。在現存的宋代重要史料中,唯有《宋史》貫通北宋與南宋,保存了三百二十年間的大量歷史記錄,很多史實都是其他書中所不載的。
特別是《宋史》的天文、五行、律歷、地理、河渠、禮、樂、儀衛、輿服、選舉、職官、食貨、兵、刑和藝文十五志,記錄了一代天文歷法、典章制度、社會經濟、行政沿革、圖書目錄等等,雖間失蕪雜,為后代治史者所訾議,然其敘述之詳,為二十四史中所僅見。《宋史》列傳有忠義傳,在儒林傳外,又有道學傳,也反映了宋代的一些歷史特點。
缺點
《宋史》的最大缺點是比較粗糙。由于成書時間短,只用了短短兩年零七個月,而且時值元朝瀕臨崩潰的前夕,因此編纂得比較草率。編寫中對史料缺乏認真鑒別考訂,資料也沒有精心裁剪;書的結構比較混亂,編排失當,從整體來看,北宋詳而南宋略,如《文苑傳》里,北宋文人達八十一名,而南宋僅有十一名;《循吏傳》里,南宋竟無一人。此外,寧宗以后的史實多缺而不載。列傳雖然占的篇幅很大,入傳的人物有兩千八百多人,但缺漏的人物仍然不少。如南宋后期抵抗蒙古軍守合州有功的王堅,其英勇程度,不減唐朝的張巡守睢陽,但在《宋史》中卻無專傳,其事跡只散見于《宋史》《元史》的本紀和列傳中。又如生祭文天祥的王炎午,終身面不向北的鄭思肖,愛國詩人劉克莊等,也都沒有列傳。有的還出現一人兩傳的現象,如《宋史》列傳一百一十六有《李熙靖傳》,二百十二又有《李熙靖傳》。還有列傳的編排不以時間為序,造成了前后順序的混亂。
《宋史》尊奉道學(理學)的思想傾向很明顯。在《儒林傳》之前,首列《道學傳》,記載了兩宋的道學家,如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朱熹等,突出了道學的地位。再有忠義、孝義、列女三傳也都是宣揚道學思想的。其中《忠義傳》里的人物竟有二百七十八人之多。這些內容雖旨在宣揚封建的倫理道德,但為后世研究理學,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宋史》否定王安石變法,尊崇道學,將變法派呂惠卿、曾布、章敦等人列入奸臣傳,南宋權奸史彌遠禍國殃民,卻未被列入奸臣傳。這也反映了元朝史官認識問題的局限性。
求宋史的幾部傳記
《種師道傳》
師道字彝叔。少從張載學,以蔭補三班奉職,試法,易文階,為熙州推官、權同谷縣??h吏有田訟,彌二年不決。師道翻閱案牘,窮日力不竟,然所訟止母及兄而已。引吏詰之曰:「母、兄,法可訟乎。汝再期擾鄉里足未?」吏叩頭服罪。
通判原州,提舉秦鳳常平。議役法忤蔡京旨,換莊宅使、知德順軍。又謂其詆毀先烈,罷入黨籍,屏廢十年。以武功大夫、忠州刺史、涇原都鈐轄知懷德軍。夏國畫境,其人焦彥堅必欲得故地,師道曰:「如言故地,當以漢、唐為正,則君家疆土益蹙矣。」彥賢無以對。
童貫握兵柄而西,翕張威福,見者皆旅拜,師道長揖而已。召詣闕,徽宗訪以邊事,對曰:「先為不可勝,來則應之。妄動生事,非計也?!关炞h徙內郡弓箭手實邊,而指為新邊所募。帝復訪之,對曰:「臣恐勤遠之功未立,而近擾先及矣。」帝善其言,賜襲衣、金帶,以為提舉秦鳳弓箭手。時五路并置官,帝謂曰:「卿,吾所親擢也?!关炞滩粣?,師道不敢拜,以請,得提舉崇福宮。久之,知西安州。
夏人侵定邊,筑佛口城,率師往夷之。始至渴甚,師道指山之西麓曰:「是當有水?!姑で笾?,果得水滿谷。累遷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洺州防御使、知渭州。督諸道兵城席葦,土賦工,敵至,堅壁葫蘆河。師道陳于河滸,若將決戰者。陰遣偏將曲克徑出橫嶺,揚言援兵至,敵方駭顧,楊可世潛軍軍其后,姚平仲以精甲衷擊之,敵大潰,斬首五十級,獲橐駝、馬牛萬計,其酋僅以身免。卒城而還。
又詔帥陜西、河東七路兵征臧底城,期以旬日必克。既薄城下,敵守備甚固。官軍小怠,列校有據胡床自休者,立斬之,尸于軍門。令曰:「今日城不下,視此。」眾股栗,噪而登城,城即潰,時兵至才八日。帝得捷書喜,進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應道軍承宣使。
從童貫為都統制,拜保靜軍節度使。貫謀伐燕,使師道盡護諸將。師道諫曰:「今日之舉,譬如盜入鄰家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焉,無乃不可乎?」貫不聽。既次白溝,遼人噪而前,士卒多傷。師道先令人持一巨梃自防,賴以不大敗。遼使來請曰:「女真之叛本朝,亦南朝之所甚惡也。今射一時之利,棄百年之好,結豺狼之鄰,基他日之禍,謂為得計可乎?救災恤鄰,古今通義,惟大國圖之?!关灢荒軐?,師道復諫宜許之,又不聽,密劾其助賊。王黼怒,責為右衛將軍致仕,而用劉延慶代之。延慶敗績于盧溝,帝思其言,起為憲州刺史、知環州,俄還保靜軍節度使,復致仕。
金人南下,趣召之,加檢校少保、靜難軍節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聽便宜檄兵食。師道方居南山豹林谷,聞命即東。過姚平仲,有步騎七千,與之俱北。至洛陽,聞斡離不已屯京城下,或止勿行曰:「賊勢方銳,愿少駐汜水,以謀萬全。」師道曰:「吾兵少,若遲回不進,形見情露,祗取辱焉。今鼓行而前,彼安能測我虛實?都人知吾來,士氣自振,何憂賊哉!」揭榜沿道,言種少保領西兵百萬來。遂抵城西,趨汴水南,徑逼敵營。金人懼,徙砦稍北,斂游騎,但守牟駝岡,增壘自衛。
時師道春秋高,天下稱為「老種」。欽宗聞其至,喜甚,開安上門,命尚書右丞李綱迎勞。時已議和,入見,帝問曰:「今日之事,卿意如何?」對曰:「女真不知兵,豈有孤軍深入人境而能善其歸乎?」帝曰:「業已講好矣。」對曰「臣以軍旅之事事陛下,余非所敢知也?!拱輽z校少傅、同知樞密院、京畿兩河宣撫使,諸道兵悉隸焉。以平仲為都統制。師道時被病,命毋拜,許肩輿入朝。金使王汭在廷頡頏,望見師道,拜跪稍如禮。帝顧笑曰:「彼為卿故也?!咕┏亲允車?,諸門盡閉,市無薪菜。師道請啟西、南壁,聽民出入如常。金人有擅過偏將馬忠軍者,忠斬其六人。金人來訴,師道付以界旗,使自為制,后無有敢越佚者。又請緩給金幣,使彼惰歸,扼而殲諸河,執政不可。
種氏、姚氏皆為山西巨室,平仲父古方以熙河兵入援。平仲慮功名獨歸種氏。乃以士不得速戰為言達于上。李綱主其議,令城下兵緩急聽平仲節度。帝日遣使趣師道戰,師道欲俟其弟秦鳳經略使師中至,奏言過春分乃可擊。時相距才八日,帝以為緩,竟用平仲斫營,以及于敗。既敗,李邦彥議割三鎮,師道爭之不得。李綱罷,太學諸生、都人伏闕愿見種、李,詔趣使彈壓。師道乘車而來,眾褰廉視之,曰:「果我公也。」相率聲喏而散。
金師退,乃罷為中太一宮使。御史中丞許翰見帝,以為不宜解師道兵柄。上曰:「師道老矣,難用,當使卿見之?!沽钕嘁娪诘铋T外。師道不語,翰曰:「國家有急,詔許訪所疑,公勿以書生之故不肯談。」師道始言:「我眾彼寡,但分兵結營,控守要地,使彼糧道不通,坐以持久,可破也?!购矅@味其言,復上奏謂師道智慮未衰,尚可用。于是加檢校少師,進太尉,換節鎮洮軍,為河北、河東宣撫使,屯滑州,實無兵自隨。
師道請合關、河卒屯滄、衛、孟、滑,備金兵再至。朝論以大敵甫退,不宜勞師以示弱,格不用。既而師中戰死,姚古敗,朝廷震悚,召師道還。太原陷,又使巡邊。次河陽,遇王汭,揣敵必大舉,亟上疏請幸長安以避其鋒。大臣以為怯,復召還。既至,病不能見。十月,卒,年七十六。帝臨奠,哭之慟,贈開府儀同三司。
京師失守,帝搏膺曰:「不用種師道言,以至于此!」金兵之始退也,師道申前議,勸帝乘半濟擊之,不從,曰:「異日必為國患?!构首吠雌湔Z。建炎中,加贈少保,謚曰忠憲。
李綱,字伯紀,邵武人也,自其祖始居無錫。父夔,終龍圖閣待制。綱登政和二年進士第,積官至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以言事忤權貴,改比部員外郎,遷起居郎。
宣和元年,京師大水,綱上疏言陰氣太盛,當以盜賊外患為憂。朝廷惡其言,謫監南劍州沙縣稅務。
七年,為太常少卿。時金人渝盟,邊報狎至,朝廷議避敵之計,詔起師勤王,命皇太子為開封牧,令侍從各具所見以聞。綱上御戎五策,且語所善給事中吳敏曰:「建牧之議,豈非欲委以留守之任乎?巨敵猖獗如此,非傳以位號,不足以招徠天下豪杰。東宮恭儉之德聞于天下,以守宗社可也。公以獻納論思為職,曷不為上極言之?!姑粼唬骸副O國可乎?」綱曰:「肅宗靈武之事,不建號不足以復邦,而建號之議不出于明皇,后世惜之。主上聰明仁恕,公言萬一能行,將見金人悔禍,宗社底寧,天下受其賜?!挂钊?,敏請對,具道所以,因言李綱之論,蓋與臣同。有旨召綱入議,綱刺臂血上疏云:「皇太子監國,典禮之常也。今大敵入攻,安危存亡在呼吸間,猶守常禮可乎?名分不正而當大權,何以號召天下,期成功于萬一哉?若假皇太子以位號,使為陛下守宗社,收將士心,以死捍敵,天下可保?!故枭?,內禪之議乃決。
欽宗即位,綱上封事,謂:「方今中國勢弱,君子道消,法度紀綱,蕩然無統。陛下履位之初,當上應天心,下順人欲。攘除外患,使中國之勢尊;誅鋤內奸,使君子之道長,以副道君皇帝付托之意。」召對延和殿,上迎謂綱曰:「朕頃在東宮,見卿論水災疏,今尚能誦之?!估钹捠菇鹱h割地,綱奏:「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不可以尺寸與人?!箽J宗嘉納,除兵部侍郎。
靖康元年,以吳敏為行營副使,綱為參謀官。金將斡離不兵渡河,徽宗東幸,宰執議請上暫避敵鋒。綱曰:「道君皇帝挈宗社以授陛下,委而去之可乎?」上默然。太宰白時中謂都城不可守,綱曰:「天下城池,豈有如都城者,且宗廟社稷、百官萬民所在,舍此欲何之?」上顧宰執曰:「策將安出?」綱進曰:「今日之計,當整飭軍馬,固結民心,相與堅守,以待勤王之師?!股蠁栒l可將者,綱曰:「朝廷以高爵厚祿崇養大臣,蓋將用之于有事之日。白時中、李邦彥等雖未必知兵,然籍其位號,撫將士以抗敵鋒,乃其職也。」時中忿曰:「李綱莫能將兵出戰否?」綱曰:「陛下不以臣庸懦,儻使治兵,愿以死報。」乃以綱為尚書右丞。
宰執猶守避敵之議。有旨以綱為東京留守,綱為上力陳所以不可去之意,且言:「明皇聞潼關失守,即時幸蜀,宗廟朝廷毀于賊手,范祖禹以為其失在于不能堅守以待援。今四方之兵不日云集,陛下奈何輕舉以蹈明皇之覆轍乎?」上意頗悟。會內侍奏中宮已行,上色變,倉卒降御榻曰:「朕不能留矣?!咕V泣拜,以死邀之。上顧綱曰:「朕今為卿留。治兵御敵之事,專責之卿,勿令有疏虞?!咕V皇恐受命。未幾,復決意南狩,綱趨朝,則禁衛擐甲,乘輿已駕矣。綱急呼禁衛曰:「爾等愿守宗社乎,愿從幸乎?」皆曰:「愿死守。」綱入見曰:「陛下已許臣留,復戒行何也?今六軍父母妻子皆在都城,愿以死守,萬一中道散歸,陛下孰與為衛?敵兵已逼,知乘輿未遠,以健馬疾追,何以御之?」上感悟,遂命輟行。綱傳旨語左右曰:「敢復有言去者斬!」禁衛皆拜伏呼萬歲,六軍聞之,無不感泣流涕。
太多了....不好復制.自己二十四史找
宗澤。字汝霖,婺州義烏人。母劉,夢天大雷電,光燭其身,翌日而澤生。澤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佑六年進士第。廷對極陳時弊,考官惡直,置末甲。
調大名館陶尉。呂惠卿帥鄜延,檄澤與邑令視河埽,檄至,澤適喪長子,奉檄遽行?;萸渎勚?,曰:「可謂國爾忘家者。」適朝廷大開御河,時方隆冬,役夫僵仆于道,中使督之急。澤曰浚河細事,乃上書其帥曰:「時方凝寒,徒苦民而功未易集,少需之,至初春可不擾而辦?!棺溆闷溲陨下劊瑥闹?。惠卿辟為屬,辭。
調衢州龍游令。民未知學,澤為建庠序,設師儒,講論經術,風俗一變,自此擢科者相繼。調晉州趙城令。下車,請升縣為軍,書聞,不盡如所請。澤曰:「承平時固無慮,它日有警,當知吾言矣?!怪R州掖縣。部使者得旨市牛黃,澤報曰:「方時疫癘,牛飲其毒則結為黃。今和氣橫流,牛安得黃?」使者怒,欲劾邑官。澤曰:「此澤意也。」獨銜以聞。通判登州。境內官田數百頃,皆不毛之地,歲輸萬余緡,率橫取于民,澤奏免之。
朝廷遣使由登州結女真,盟海上,謀夾攻契丹,澤語所親曰:「天下自是多事矣?!雇司訓|陽,結廬山谷間。靖康元年,中丞陳過庭等列薦,假宗正少卿,充和議使。澤曰:「是行不生還矣。」或問之,澤曰:「敵能悔過退師固善,否則安能屈節北庭以辱君命乎?!棺h者謂澤剛方不屈,恐害和議,上不遣,命知磁州。
時太原失守,官兩河者率托故不行。澤曰:「食祿而避難,不可也。」即日單騎就道,從嬴卒十余人。磁經敵騎蹂躪之余,人民逃徙,帑廩枵然。澤至,繕城壁,浚湟池,治器械,募義勇,始為固守不移之計。上言:「邢、洺、磁、趙、相五州各蓄精兵二萬人,敵攻一郡則四郡皆應,是一郡之兵常有十萬人。」上嘉之,除河北義兵都總管。金人破真定,引兵南取慶源,自李固渡渡河,恐澤兵躡其后,遣數千騎直扣磁州城。澤擐甲登城,令壯士以神臂弓射走之,開門縱擊,斬首數百級。所獲羊馬金帛,悉以賞軍士。
康王再使金,行至磁,澤迎謁曰:「肅王一去不反,今敵又詭辭以致大王,愿勿行?!雇跛旎叵嘀?。有詔以澤為副元帥,從王起兵入援。澤言宜急會兵李固渡,斷敵歸路,眾不從,乃自將兵趨渡,道遇北兵,遣秦光弼、張德夾擊,大破之。金人既敗,乃留兵分屯。澤遣壯士夜搗其軍,破三十余砦。
時康王開大元帥府,檄兵會大名。澤履冰渡河見王,謂京城受圍日久,入援不可緩。會簽書樞密院事曹輔赍蠟封欽宗手詔,至自京師,言和議可成。澤曰:「金人狡譎,是欲款我師爾。君父之望入援,何啻饑渴,宜急引軍直趨澶淵,次第進壘,以解京城之圍。萬一敵有異謀,則吾兵已在城下。」汪伯彥等難之,勸王遣澤先行,自是澤不得預府中謀議矣。
二年正月,澤至開德,十三戰皆捷,以書勸王檄諸道兵會京城。又移書北道總管趙野、河東北路宣撫范訥、知興仁府曾茂合兵入援。三人皆以澤為狂,不答。澤以孤軍進,都統陳淬言敵方熾,未可輕舉。澤怒,欲斬之,諸將乞貸淬,使得效死。澤命淬進兵,遇金人,敗之。金人攻開德,澤遣孔彥威與戰,又敗之。澤度金人必犯濮,先遣三千騎往援,金人果至,敗之。金人復向開德,權邦彥、孔彥威合兵夾擊,又大敗之。
澤兵進至衛南,度將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驅云前有敵營,澤揮眾直前與戰,敗之。轉戰而東,敵益生兵至,王孝忠戰死,前后皆敵壘。澤下令曰:「今日進退等死,不可不從死中求生?!故孔渲厮溃瑹o不一當百,斬首數千級。金人大敗,退卻數十余里。澤計敵眾十倍于我,今一戰而卻,勢必復來,使悉其鐵騎夜襲吾軍,則危矣。乃暮徙其軍。金人夜至,得空營,大驚,自是憚澤,不敢復出兵。澤出其不意,遣兵過大河襲擊,敗之。王承制以澤為徽猷閣待制。
同上 太多,復制不了.自己找宋史
宋史 狄青傳 是 多少卷 多少傳列?。浚?/h2>
宋史 卷二百九十 列傳第四十九 曹利用 張耆 楊崇勛 夏守恩 狄青 張玉
宋朝到底經歷了幾代?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21代宋太祖 宋太祖 (927—976)即趙匡胤。宋朝創建者(960—976)。涿州(今河北涿縣)人。原為后周殿前都點檢。 建隆元年(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后周政權,稱帝于開封,建宋朝,史稱北宋。自建隆三年 (963年)起采取“先南后北”的統一戰略,攻滅荊南等南方割據政權,且在北方要地駐兵防守。又以杯酒釋兵權等策,削奪禁軍宿將及藩鎮兵權。改革官制,以文臣出任州縣長官。中央增設副相(參知政事),又使樞密使、三司使分掌兵財,以分相權。在位時加強中央集權,結束了藩鎮割據局面,但其重文輕武、“守內虛外”的方針,對宋代的“積貧積弱”有較大影響。 宋太宗 宋太宗 (939—997)北宋皇帝(976—997)。名趙炅。太祖弟,初名匡義,后改光義,即位后,改名炅。他曾參加陳橋驛兵變,擁立其兄為帝。繼承太祖各個擊破割據政權的方針,迫吳越王獻土歸降,又親征滅北漢,試圖收復幽云十六州。但在兩次對遼征戰失敗后,采取消極防守的方針。對內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科舉取士制度,建崇文院編《太平御覽》等。他注重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統治晚期剝削加重,激起王小波、李順起義。他背棄了“金匱之盟”,費其弟光美為庶人后殺掉,又費其長子楚王元左為百姓。997年,病逝于汴京萬授殿,終年五十九歲。 宋真宗 宋真宗 (968—1022)北宋皇帝(997—1022)。名趙恒,原名趙德昌,太宗第三子。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壽王。后立為太子。統治前期的咸平、景德年間因勤于政事, 經濟發展,號稱治世。但景德元年(1004年)遼國進犯澶州,真宗親征,澶淵之役訂城下之盟,開創納歲幣求和茍安的先例,以物質換取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后期任用王欽 若大興祥瑞,東封泰山,西祀汾陽,又廣建佛寺道觀,勞民傷財,導致社會矛盾激化.1022年病逝于忭京宮中延慶殿,終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葬于永定陵。 宋仁宗 宋仁宗 (1010—1063)北宋皇帝(1022—1063)。名趙禎,原名受益。真宗子。其即位時只有十三歲,由章獻太后垂簾聽政,十余年后親政,他的統治開始較為節儉。但對西夏戰爭屢敗,被迫以“歲賜” 銀、絹、茶妥協,對遼也以增納歲幣求和。土地兼并及冗宮、冗兵、冗費現象日益嚴重,雖起用范仲淹等進行改革,但結果失敗。但總的來說,仁宗在位期間國家比較安定,1063年,仁宗病逝于宮中福寧殿,終年五十四歲。據《宋史》載,其母李氏生仁宗后,被劉德妃竊為己子,仁宗即位后,仍認劉后為生母,李氏臨死也沒敢母子相認。劉后死后,仁宗才知道內情,追封李氏為皇太后。后人根據這段歷史編寫了《貍貓換太子》。 宋英宗 宋英宗名趙曙,太宗曾孫,濮王允讓之子。仁宗無子,英宗幼年被任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宗寶。1050年為岳州團練使,后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為嗣。英宗在位期間,任用舊臣韓琦等人,不想改革,但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戰爭。1067年,病逝于宮中福寧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陪葬有高后、狄青、楊延昭等。 宋哲宗 宋哲宗趙煦,原名傭,神宗第六子。曾被封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時被立為太子。哲宗即位后,年僅九歲,由高太后執政,1093年,親政后,任用主張變法的大臣,對守舊派、中間派進行打擊。追貶司馬光,并將蘇轍等人流放到嶺南?;謴兔庖鄯ā⒈<追ā⑶嗝绶ǖ?。終止與西夏的談判,加強邊境防御,屢敗西下,迫使其求和。1100年正月,病逝于汴京,在位十五年,終年二十四歲,葬于永泰陵。 宋徽宗 宋徽宗 (1082—1135)北宋皇帝(l100—1125)。名趙佶。統治期間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權閹,貪污橫暴, 掠奪民財。又尊奉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大興木土、廣建宮觀庭院,設局搜刮奇花異石,稱“花石綱”。于京師筑“艮岳”,勞民傷財,導致農民揭竿起義。宣和七年(1125年)傳位給欽宗趙桓,自稱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年)為金兵俘虜北去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至死不得歸。工于書畫,以花鳥畫和“瘦金書”書法名于世。書法初師薛稷,草書學黃庭堅??瑫輨啪?,有“屈鐵斷金”之譽,自成法度,世稱“瘦金體”。傳世書跡有《真草千字文》、《臨寫蘭亭絹本》等。 宋欽宗 宋欽宗 (1100—1156)北宋皇帝。名趙桓。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時受父徽宗之禪即位。次年被迫起用主戰派李綱抗金,斬殺罷黜了蔡京一黨。但仍答應以賠款、割太原等三鎮乞降求和。汴京城破后,降金,北宋滅亡。靖康二年 (1127年)與徽宗為金兵俘擄北去,囚于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1161年,欽宗趙桓在金國被馬踩死,終年五十七歲,葬處不明。 宋高宗 宋高宗 (1107—1187)南宋皇帝。名趙構?;兆谧?。靖康二年(ll27年)金兵俘徽、欽二宗北去后,于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拒絕主戰派抗金主張,南逃至臨安(今浙江杭州)定都,建立南宋政權。統治期間,雖迫于形勢以岳飛、韓世忠等大將抗金,但重用投降派秦檜。后以割地、納貢、稱臣等屈辱 條件向金人乞降求和,收韓世忠等三大將兵權,殺害岳飛。1161年,金帝完顏亮撕毀和議,再次南侵。高宗以屈辱求茍安的國策遭到強烈反對。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傳位于孝宗,自稱太上皇。1187年,病逝與臨安宮中的德壽殿,終年八十一歲,葬于永思陵。著有《翰墨志》。 宋寧宗 宋寧宗趙擴,南宋第四代皇帝,年號慶元。寧宗即位后,任用趙汝愚和韓侂胄。趙、韓兩派斗爭激烈。宰相趙汝愚倡導理學,引薦朱熹,企圖組織韓侂胄參政。寧宗罷免了趙汝愚,韓黨專權。又定理學為偽學,禁止趙汝愚、朱熹等人擔任官職,參加科舉。這就是“慶元黨禁”。1202年,才宣布弛禁。寧宗還追封岳飛為鄂王,削去秦檜封爵,大快人心,打擊了投降派。1206年,韓侂胄冒然北進而大敗,被楊皇后所害,主和派把持了朝政。1208年,與金訂立屈辱的“嘉定和議”。1224年,死于宮中。在位三十年,終年五十七歲,葬用茂陵。 宋理宗 宋理宗是南宋第五代皇帝。寧宗養子。寧宗病死后,宰相史彌遠擁立其為帝,年號寶慶。理宗即位后,有史彌遠專政,他只沉湎于酒色,朝政昏暗如故。1233年,史彌遠亡,理宗親政。1234年與蒙古軍聯合滅金。理宗崇尚理學,任用奸臣。1259年,蒙古軍攻打鄂州,,奸相賈似道稱臣納貢,劃長江為界國家敗亡之勢已成。1264年10月,理宗病死于臨安,在位40年,終年60歲,葬于永穆陵。 宋度宗 宋度宗姓趙名(礻基),理宗之侄,被收為養子1260年立為皇太子,理宗死后他繼位。年號咸淳。即位后昏庸荒淫,重用奸臣賈似道,封其為太師,倍加寵信,朝政統統交給他。襄陽被困兩年,賈似道密而不報,還騙度宗說元兵已經退去,此時的南宋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1274年7月,度宗病逝于宮中,終年三十五歲,在位十年。葬于永紹陵。
《宋史》里有沒有李清照傳,在第幾卷啊?
《宋史》卷四百四十三·列傳第二百二·文苑五·蘇洵傳
原文:
蘇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歲余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悉焚常所為文,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至和、嘉祐間,與其二子軾、轍皆至京師,翰林學士歐陽修上其所著書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爭傳之,一時學者競效蘇氏為文章。所著《權書》、《衡論》、《機策》,文多不可悉錄,錄其《心術》、《遠慮》二篇。
翻譯:
蘇洵字明允,宋眉州眉山人。他二十七歲的時候開始發憤學習,但在參加進士及特殊才學的考測中,都沒有如愿以償,于是蘇洵將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燒,關門閉戶苦讀詩書,終于精通六經及百家之說,達到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境地。至和、嘉..年間,蘇洵和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一同來到京師,翰林學士歐陽修將他們父子三人所做的二十二篇文章上呈給朝廷,朝廷將這些文章刊印出來之后,士大夫們爭相傳閱,一時間,學者們寫文章都仿效蘇氏文風。蘇洵著有《權書》、《衡論》、《機策》等文。因其文章太多,不可能一一抄錄,現將其《心術》、《遠慮》二篇文章摘抄于此。
《宋史》簡介:
《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全書有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二百五十五卷,共計四百九十六卷,約五百萬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宋史列傳的內容
宋史列傳二百五十五卷
列傳 漢司馬遷撰《史記》,有 “ 列傳 ” 之目?!妒酚?· 伯吏列傳》司馬貞索隱: “
列傳者,謂敘列人臣事跡,令可傳于后世,故曰列傳。 ” 張守節正義: “ 其人行跡可序列,故云列傳。 ” 歷代撰紀傳體史書者多沿用之。
宋史列傳的內容就是對宋朝人臣事跡的介紹!
另附宋史內容
宋史多少傳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什么是宋史、宋史多少傳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