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俠列傳哪個時期(游俠列傳有幾個人物)
大家好,關于游俠列傳哪個時期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游俠列傳有幾個人物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司馬遷在寫了《俠客列傳》后俠客們為什么都漸漸消失了?
糾正一下,司馬遷寫的是《游俠列傳》和《刺客列傳》。《游俠列傳》是《史記》名篇之一,記述了漢代著名俠士朱家、劇孟和郭解的史實。司馬遷實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類型的俠客,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俠”、“鄉曲之俠”、“閭巷之俠”,贊揚了他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等高貴品德。這些被班固視為“罪已不容于誅”(《漢書·游俠傳》)的社會底層的人們,在司馬遷的筆下卻成為傾倒天下大眾的英雄,并對他們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這些俠客主要出現在戰國末年到漢末這段時間,他們往往懂得武功,可登堂入室,取人性命,但并非超然于當時的法治之外,因為他們往往與官府有系,與黑道相連,又有百姓口碑,還受雇于官府做一些當時法制無法觸及的任務而獲得生活來源。俠客在這一時間盛行一時,但后來兩晉門閥氏族的強盛,社會經濟衰退,這些所謂的俠,就變質了,變成了依附統治階級的走狗,成為維護門閥勢力的武裝力量。。。俠客們消失了。究其真正的原因是因為俠客所依存的社會環境已經不復存在,所以導致俠客逐漸消失。而后來出現的一些俠客,已經與史記中的游俠有了本質的不同。具體你可以去看一下史記中關于游俠的描述。另外,史記的游俠不同于武俠小說中的俠客。
《史記》中“游俠列傳”與“刺客列傳”的價值
談論《游俠列傳》和《刺客列傳》的價值,無非文學、史學、文化三個方面。
一、文學價值:
1、《游俠列傳》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于《史記》中。此文不但善于敘事,且敘事與議論相結合,行文中“咨嗟慷慨,感嘆宛轉”(《史記評林》引董份語),處處傾瀉“憤激”“不平之氣”。
2、《刺客列傳》全文五千多字,共寫了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五個人。在“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敘述了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從準備、實施、到最后失敗,事件過程完整。情節圍繞一個“刺”字展開,波瀾起伏,驚心動魄,人物的性格也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得到了生動的表現。
3、在《游俠列傳》和《刺客列傳》中,司馬遷有著獨特的記史方法,“想見其為人”的創作方法、以小見大的取材方式、不虛美,不隱惡的表現手法,為中國的史傳文學奠定了優秀的傳統。
二、史學價值:
1、《游俠列傳》記述了漢代著名俠士朱家、劇孟和郭解的史實。司馬遷實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類型的俠客,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俠”、“鄉曲之俠”、“閭巷之俠”。司馬遷的《游俠列傳》,對于研究“游俠”這一群體是不可或缺的。
2、《刺客列傳》是司馬遷著作《史記》中一篇類傳。《刺客列傳》全文五千多字,共寫了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荊軻五個刺客,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國和強大秦國之間的尖銳矛盾和激烈斗爭,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戰國時期秦燕之間的兼并與反兼并的斗爭。
三、文化價值:
1、刺客與游俠的確是兩種不同類型的人,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出身低微。我國古史大多只是“帝王將相的家譜”,基本都忽視社會底層,忽視這一群體對于社會的作用。但是唯獨司馬遷專門為他們做傳記。
2、《游俠列傳》司馬遷實事求是地分析了不同類型的俠客,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俠”、“鄉曲之俠”、“閭巷之俠”,贊揚了他們“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等高貴品德。
3、在《游俠列傳》,這些被班固視為“罪已不容于誅”的社會底層的人們,在司馬遷的筆下卻成為傾倒天下大眾的英雄,并對他們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對迫害他們的人表示極大憤慨,揭示了漢朝法律的虛偽和不公正的本質,表現了作者進步的歷史觀。
4、刺客與游俠,他們身上有很多交錯的相似性,這些相似性使他們在漫長的歷史漸進過程中融合在一起。無論是以行刺的血腥方式,還是以行俠急困的溫和方式,他們都開辟了除入仕、歸隱之外的第三條道路——以個人力量進行反抗。這在長期專制的中國文化上,不得不說是一種清風。
擴展資料:
1、《刺客列傳·曹沫》:
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曹沫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猶復以為將。
齊桓公許與魯會于柯而盟。桓公與莊公既盟于壇上,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沫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約。管仲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于諸侯,矢天下之援,不如與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魯侵地,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予魯。
其后百六十有七年而吳有專諸之事。
2、《游俠列傳·劇孟》:
魯朱家者,與高祖同時。魯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俠聞。所藏活豪士以百數,其余庸人不可勝言。然終不伐其能、歆其德,諸所嘗施,唯恐見之。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家無余財,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過軥牛。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私。
既陰脫季布將軍之厄,及布尊貴,終身不見也。自關以東,莫不延頸愿交焉。
楚田仲以俠聞,喜劍,父事朱家,自以為行弗及。田仲已死,而洛陽有劇孟。周人以商賈為資,而劇孟以任俠顯諸侯。吳楚反時,條侯為太尉,乘傳車將至河南,得劇孟,喜曰:“吳楚舉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無能為已矣。”天下騷動,宰相得之若得一敵國云。
劇孟行大類朱家,而好博,多少年之戲。然劇孟母死,自遠方送喪蓋千乘。及劇孟死,家無余十金之財。而符離人王孟亦以俠稱江淮之間。
是時濟南氏、陳周庸亦以豪聞,景帝聞之,使使盡誅此屬。其後代諸白、梁韓無辟、陽翟薛兄、陜韓孺紛紛復出焉。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刺客列傳
百度百科-游俠列傳
司馬遷為何給《游俠》立傳?《史記游俠列傳》寫作特色是什么?記載的三大俠客有何異同?
《史記》是我國歷史學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我國民族文化特別是歷史學方面的極其寶貴的貢獻。全書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本紀”除《秦本紀》外,敘述歷代最高統治者帝王的政跡;“表”是各個歷史時期的簡單大事記,是全書敘事的聯絡和補充;“書”是個別事件的始末文獻,它們分別敘述天文、歷法、水利、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發展和現狀,與后世的專門科學史相近;“世家”主要敘述貴族侯王的歷史;“列傳”主要是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階層人物的傳記,少數列傳則是敘述國外和國內少數民族君長統治的歷史。《史記》就是通過這樣五種不同的體例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配合和補充而構成了完整的體系。它的記事,上自黃帝,下至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間,全面地敘述了我國上古至漢初三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的歷史發展,是我國古代歷史的偉大總結。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