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鑒賞唐詩宋詞(如何鑒賞唐詩宋詞知識)
很多朋友對于如何鑒賞唐詩宋詞和如何鑒賞唐詩宋詞知識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鑒賞唐詩宋詞?
一言以蔽之:詩人(作者)通過什么東西用什么方式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這個東西就是詩人寄托感情的世間萬事萬物,我們稱之為意象;方式就是詩人在表達這種感情的時候采用了什么樣的方法,一般包含修辭如:比喻擬人夸張,對比、襯托等 還有就是藝術手法:常見的包括渲染、以樂景襯哀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聯想想象等。至于什么樣的感情那就要根據詩歌內容決定,一般要聯系詩人的時代背景和tA的人生經歷,這一點可以在詩歌下面的注釋中得到信息。常見的感情有:憂國憂民、游子思鄉、報國無門、壯志難酬、思婦盼歸、懷古傷今、傷春惜春、感嘆時光流逝等等。
總之詩歌鑒賞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過程,需要集合多方面的知識來完成。
簡述有關于唐詩或宋詞的詩詞鑒賞是什么?
如下:
1、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題目中“幽”字就是“題眼”,這是理解全詩的鑰匙。全詩每聯緊扣“幽”字展開,首聯寫居處的“幽”:閑居一隅,闃寂無人,草徑清幽,荒園寥落。
頸聯從黑夜寫到白天,還是從環境上著眼,不過視野闊多了,過小橋,繞巨石,一路走來,處處清幽,滿眼野趣,詩人內心的欣悅之情油然而生。尾聯透露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2、王維《山居秋暝》一詩中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這是“浣女歸而竹喧,漁舟下而蓮動”的倒置,其目的,前一句讓人先聞其聲,后見其人,后一句讓人先見其動,后睹其物。先果后因,隱顯結合,寫得十分生動優美。
詩詞鑒賞可以主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1、詩眼題眼:品味富于表現力的“詩眼”或“題眼”,要品讀詩詞,抓住“詩眼”,“題眼”是關鍵。
2、典故引用: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涵,引人聯想。
3、修辭手法: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夸張、對偶、反復,襯托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
詩詞鑒賞方法與技巧
古詩鑒賞技巧
1、認真讀料
古詩文鑒賞,首先得認真讀題,認認真真的讀給出的詩詞材料,反復讀,看詩句的意境,品詩句的意蘊,看詩句的關鍵詞,有句話叫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兩遍,摸索出詩句的創作意境。
2、仔細審題
古詩文賞析,還得要注意仔細審題,也就是看看問題的設置,看看作者到底想考什么內容,看清問題焦點,找到問題關鍵,把題讀懂讀熟,才有利于去做鑒賞。
3、思維發散
回到古詩文賞析題,還要注意一個技巧,那就是做到思維發散,回答時,不要一直局限于詩句的詞句,做這些題思維越發散越有利,因為能根據詩句內容聯想到更多的知識。
4、答題簡略
回答古詩文解析題,答題一定要簡單明了,特別是那些意思翻譯題,意境題,回答時找主題詞,把自己想表達的意思用最簡單的語言表述,不要啰嗦的寫一篇,但卻沒回答到點子上,真有點浪費筆墨和時間。
5、用詞要準
回答古詩文解析題,在回答翻譯類問題時,用詞一定要準,用給出的詞語及語句的近義詞去回答,就一定不會錯,用詞精煉準確,就能得到高分,比如說到修辭手法時,是比喻就是比喻,是擬人就是擬人,不要張冠李戴。
如何賞析古詩詞?
一、扣住“題眼”了解詩詞的大概
品味富于表現力的 “題眼”,可以了解詩詞的主要內容。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題目中“春”字就是“題眼”,這是理解全詩的鑰匙。全詩每聯緊扣“春”字展開,首聯春水初漲,水面與堤岸齊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蕩漾的波瀾連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態天容。頷聯寫仰視所見禽鳥,黃鶯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黃鶯用它婉轉流利的歌喉向人間傳播春回大地的喜訊;燕子穿花貼水,銜泥筑巢。這里從動物的角度寫春天的特點。頸聯寫俯視所見花草。因為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紅,而是東一團,西一簇,用一個“亂”字來形容。而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僅只有沒過馬蹄那么長,所以用一個“淺”字來形容。這里則是從植物角度表現春天的特點。尾聯略寫詩人最愛的湖東白沙堤。只見綠楊陰里,修長的白沙堤靜臥碧波之中,堤上騎馬游春的人來往如織,盡情享受春日美景。詩人置身其間,飽覽湖光山色之美,余興未闌,透露詩人對春天美景的無比喜愛之情。再如李白的《行路難》,其題眼為“難”,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寫人生路難行之意。又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其題眼為“思”,可以斷定詩歌內容是由眼前秋色引發起自己內心的思念之情。這就是通過詩詞的“題眼”去了解詩詞的大概內容。
二、聯系作者創作風格理解詩詞的思想
我們可以從作者的角度去理解詩詞。“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詩人的經歷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的創作風格,反映了詩詞的思想。例如李清照,她的一生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前期生活富足安逸,家庭幸福美滿。其作品主要是對大自然的描繪及真摯愛情的抒發,清新明麗,意境優美。比如《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首詞是李清照早年的一首代表作,反映了清照悠閑風雅的生活情調。后期,她悲傷于自己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及面臨著民族的災難, 故而其作傷時感世,悼亡思鄉,沉郁感傷。如《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首詞寫丈夫不在身邊,自己獨自一人,在重陽佳節飽受相思之苦。再如杜甫,他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生活在“安史之亂”的前后。“安史之亂”以前,是他生平最快意的時期,詩歌抒寫自然風光、豪情壯志。“安史之亂”以后則不同,饑寒交迫的他開始關注底層的人民。可見,作者的人生經歷與其詩密切相關。因此,在鑒賞教學中,教師對不同詩人的生平及風格做到了然于胸,從而指導學生從作者的生平、詩詞的寫作年代去分析詩詞所要表現得思想感情。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