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漢江的嶺是哪里 渡 漢江
今天給各位分享渡漢江的嶺是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渡 漢江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渡漢江》這首詩好在哪里?
唐代詩人宋之問(一說李頻)創作的《渡漢江》,全詩好在: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矯揉造作,自然至美。
這是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詩意在寫思鄉情切,但卻正意反說。寫愈近家鄉,愈不敢問及家鄉消息,擔心聽到環的消息,而傷了好的愿望。
此詩為初唐宋之問之作,堪稱佳作。許多選本都選入了《渡漢江》。對于“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兩句,各注本都一律解釋為,反映了游子將要到家時的一種忐忑心理,擔心家里發生了什么事。深受讀者喜愛的,主要是這后兩句。
原詩:
《渡漢江》唐代:宋之問或李頻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釋義:
久在嶺南居住,家鄉音訊全無;經歷一個寒冬,又到立春時候。距離家鄉越近,心中越發不安;遇人不敢相問,唯恐消息不祥。
擴展資料:
這首五絕共20個字,但騰挪跳躍,尺幅千里,不能不讓人贊嘆作者的安排之功。
宋之問和沈佺期是詩由古體向近體轉化過程中的關鍵人物。宋之問雖然才大,但先后逢迎張易之和太平公主。武則天去世后,他被唐中宗貶謫到嶺南的瀧州,次年冒險逃回洛陽,這首詩便是逃歸渡漢水時所作。
首句從空間上說,言嶺南路途阻絕,親友的書信消息不能到達這里。二句更深一層,從時間上說,無親友消息,又在嶺南度過了冬天和春天,更覺難以忍受。三四句是千古名句,在貶所時刻思念親友,現在渡過漢江,離家鄉已經不遠,卻不敢向人打聽親友的消息。
此首也有一說為晚唐詩人李頻的作品,但從歸鄉路線看,宋之問河南人,從嶺南到河南,漢江在必經之路上,而李頻為睦州建德人,似不必取道漢江,因此暫歸在宋之問名下。
宋之問,字延清,名少連,初唐時期的詩人,與沈佺期并稱“沈宋”。與陳子昂、盧藏用、司馬承禎、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稱為“仙宗十友”。
他的詩多歌功頌德之作,文辭華靡。放逐途中諸詩則表現了感傷情緒。律體形式完整,對律詩體制的定型頗有影響。
本首詩提到了兩個地方:漢江和嶺外。嶺外,又稱嶺,指的是五嶺以南地區,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而漢江是長江支流,源出陜西,經湖北流入長江。所以這首詩在空間上的跨度很大。
詩人離家太久,怕聽到親友不好的消息。在詩人生活的唐朝,沒有通訊工具和民用郵政,數月不聞,會擔心家里發生了什么變故,所以“怯”字用得極為準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渡漢江 (宋之問或李頻詩作)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時政滾動新聞為何“近鄉情更怯”?
渡漢江的解釋
一、釋義
流放嶺南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經歷一個新春。越走近故鄉心里就越是膽怯,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二、原文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三、作者
唐代宋之問或李頻
擴展資料
一、創作背景
此詩一說作于宋之問神龍二年(706年)途經漢水時。宋之問媚附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將其貶為瀧州參軍。瀧州在嶺南,唐時屬于極為邊遠的地區,貶往那里的官員因不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生活習俗,往往不能生還。
神龍元年(705年)十月宋之問過嶺,次年春即冒險逃回洛陽,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下了此詩。另一說,此詩是李頻由貶所瀧州逃歸洛陽,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漢水)時所作。
二、賞析
詩人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意在寫思鄉情切,表現出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摯愛之情和游子遠歸家鄉時激動、不安、畏怯的復雜心理。前兩句主要寫追敘久居嶺外的情況,后兩句抒寫接近家鄉時矛盾的心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渡漢江 (宋之問或李頻詩作)
渡漢江中嶺外是什么意思
宋之問的《渡漢江》原文如下:
嶺外音書絕,經冬復立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注解
1、嶺外:大庾嶺之外,就是廣東。
譯文:
久在嶺南居住,家鄉音訊全無;
經歷一個寒冬,又到立春時候。
距離家鄉越近,心中越發不安;
遇人不敢相問,唯恐消息不祥。
意思當然是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而抒情。
賞析:
詩意在寫思鄉情切,但卻正意反說。
寫流放嶺南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經歷一個新春。
越走近故鄉心里就越是膽怯,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供參考。
關于渡漢江的嶺是哪里和渡 漢江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