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歸晏幾道 阮郎歸晏幾道天邊金掌露成霜拼音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阮郎歸晏幾道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阮郎歸晏幾道天邊金掌露成霜拼音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翻譯
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
[作者] 晏幾道 ? [朝代] 宋代
天邊金掌露成霜。云隨雁字長。綠杯紅袖稱重陽。人情似故鄉。
蘭佩紫,菊簪黃。殷勤理舊狂。欲將沈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
標簽: 重陽節 友情 詞 節日 情感
《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譯文
天邊金銅仙人掌上的托盤里,露水已凝結成霜,雁行一去是那么遙遠,唯見云闊天長。綠酒杯,紅袖女,趁著重陽佳節,大家來樂一場;人情之溫暖,倒有幾分像在家鄉。
我佩帶著紫莖的蘭花,把幾朵黃菊插在頭上,竭力再做出從前那種狂放的模樣。我想要用沉醉來換取悲涼,動人的歌聲啊,千萬別撩起我心中的哀傷!
《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賞析
賞析一
此詞寫于汴京,是重陽佳節宴飲之作。詞中感喟身世,自抒懷抱,雖寫抑郁之情,但并無絕望之意。全詞寫情波瀾起伏,步步深化,由空靈而入厚重,音節從和婉到悠揚,適應感情的變化,整著詞的意境是悲涼凄冷的。
起首兩句以寫秋景起,點出地點是在京城汴梁,時序是在深秋,為下文的“趁重陽”作襯墊。漢武帝在長安建章宮建高二十丈的銅柱,上有銅人,掌托承露盤,以承武帝想飲以求長生的“玉露”。承露金掌是帝王宮中的建筑物,詞以“天邊金掌”指代宋代汴京景物,
選材突出,起筆峻峭。但作者詞風不求以峻峭勝,故第二句即接以閑淡的筆調。白露為霜,天上的長條云彩中飛出排成一字的雁隊,云影似乎也隨之延長了。這兩句意象敏妙,滿懷悲涼,為全詞奠定了秋氣瑟瑟的基調。三、四兩句將客居心情與思鄉之情交織來寫,
用筆細膩而蘊涵深厚,一方面贊美故鄉人情之美,表達出思鄉心切的情懷,另一方面又贊美了重陽友情之美,表達了對友情的珍惜。
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原文|翻譯|賞析_原文作者簡介
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
[作者] 晏幾道 ? [朝代] 宋代
天邊金掌露成霜。云隨雁字長。綠杯紅袖稱重陽。人情似故鄉。
蘭佩紫,菊簪黃。殷勤理舊狂。欲將沈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
標簽: 重陽節 友情 詞 節日 情感
《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譯文
天邊金銅仙人掌上的托盤里,露水已凝結成霜,雁行一去是那么遙遠,唯見云闊天長。綠酒杯,紅袖女,趁著重陽佳節,大家來樂一場;人情之溫暖,倒有幾分像在家鄉。我佩帶著紫莖的蘭花,把幾朵黃菊插在頭上,竭力再做出從前那種狂放的模樣。我想要用沉醉來換取悲涼,動人的歌聲啊,千萬別撩起我心中的哀傷!
《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賞析 賞析一 此詞寫于汴京,是重陽佳節宴飲之作。詞中感喟身世,自抒懷抱,雖寫抑郁之情,但并無絕望之意。全詞寫情波瀾起伏,步步深化,由空靈而入厚重,音節從和婉到悠揚,適應感情的變化,整著詞的意境是悲涼凄冷的。
起首兩句以寫秋景起,點出地點是在京城汴梁,時序是在深秋,為下文的“趁重陽”作襯墊。漢武帝在長安建章宮建高二十丈的銅柱,上有銅人,掌托承露盤,以承武帝想飲以求長生的“玉露”。承露金掌是帝王宮中的建筑物,詞以“天邊金掌”指代宋代汴京景物,選材突出,起筆峻峭。但作者詞風不求以峻峭勝,故第二句即接以閑淡的筆調。白露為霜,天上的長條云彩中飛出排成一字的雁隊,云影似乎也隨之延長了。這兩句意象敏妙,滿懷悲涼,為全詞奠定了秋氣瑟瑟的基調。三、四兩句將客居心情與思鄉之情交織來寫,用筆細膩而蘊涵深厚,一方面贊美故鄉人情之美,表達出思鄉心切的情懷,另一方面又贊美了重陽友情之美,表達了對友情的珍惜。
過片從《離騷》中“紉秋蘭以為佩”杜牧“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化出的“蘭佩紫,菊簪黃”兩句,寫出了人物之盛與服飾之美,渲染了宴飲的盛況。接下來一句,寫詞人仕宦連蹇,陸沉下位,情緒低落,不得不委屈處世,難得放任心情,今日偶得自在,于是不妨再理舊狂,甚至“殷勤”而“理”,以不負友人的一片盛情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二說:“‘綠杯’二句,意已厚矣。‘殷勤理舊狂’,五字三層意:狂者,所謂一肚皮不合時宜,發見于外者也。狂已舊矣,而理之,而殷勤理之,其狂若有甚不得已者。”試想,本是清狂耽飲的人,如今要喚起舊情酒興,還得“殷勤”去“理”才行,此中的層層挫折,重重矛盾,必有不堪回首、不易訴說之慨,感情的曲折,自然把意境推向比前更為深厚的高度。結尾兩句:“欲將沉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由上面的歸結,再來一個大的轉折,又引出很多層次。詞人想尋求解脫、忘卻,而他自己又明知這并不能換來真正的歡樂,這是真正的悲哀。《蕙風詞話》又說:“‘欲將沉醉換悲涼’,是上句注腳;‘清歌莫斷腸’仍含不盡之意。”此乃中肯之語。詞之結句,竟體空靈,包含著萬般無奈而聊作曠達的深沉苦楚,極盡回旋曲折、一詠三嘆之妙。“蘭佩紫”二句,承上片“人情”句的含蓄轉為寬松;“殷勤”句隨著內容的迅速濃縮,音節也迅速轉向悠揚;“欲將”二句,感情越來越深沉、曲折,音節也越來越悠揚、激蕩譚獻周邦彥《蘭陵王》詞的“斜陽冉冉春無極”句,說“微吟千百遍,當入三昧,出三昧。”讀晏幾道這首詞的最后三句,使人也有同樣的感覺,因為它的意境、音節配合得極有韻味和感染力,妙處須細細體會。《宋詞舉》中云:“小山多聰俊語,一覽即知其勝。此則非好學深思,不能知其妙處。”此詞正說明了這一點。
縱觀全詞,盡管作者那種披肝瀝膽的真摯一如既往,但在經歷了許多風塵磨折之后,悲涼已壓倒纏綿;雖然還有鏤刻不滅的回憶,可是已經害怕回憶了。 賞析二 這是許渾在宣城送別友人后寫的一首詩。謝亭,又叫謝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他曾在這里送別朋友范云,后來謝亭就成為宣城著名的送別之地。李白《謝公亭》詩說:“謝亭離別處,風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復不斷的離別,使優美的謝亭風景也染上一層離愁了。
第一句寫友人乘舟離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習俗。“勞歌”,本指在勞勞亭(舊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個著名的送別之地)送客時唱的歌,后來遂成為送別歌的代稱。勞歌一曲,纜解舟行,從送別者眼中寫出一種匆遽而無奈的情景氣氛。
第二句寫友人乘舟出發后所見江上景色。時值深秋,兩岸青山,霜林盡染,滿目紅葉丹楓,映襯著一江碧綠的秋水,顯得色彩格外鮮艷。這明麗之景乍看似與別離之情不大協調,實際上前者恰恰是對后者的有力反襯。景色越美,越顯出歡聚的可戀,別離的難堪,大好秋光反倒成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別賦》說:“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襯別離之悲,與此同一機杼。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姜齋詩話》)的藝術辯證法。
這一句并沒有直接寫到友人的行舟。但通過“水急流”的刻畫,舟行的迅疾自可想見,詩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夾岸青山紅葉的江面上的情景也宛然在目。“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狀態,也使整個詩句所表現的意境帶有一點逼仄憂傷、騷屑不寧的意味。這和詩人當時那種并不和諧安閑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詩的前后聯之間有一個較長的時間間隔。朋友乘舟走遠后,詩人并沒有離開送別的謝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會。別前喝了點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緒不佳,竟不勝酒力睡著了。一覺醒來,已是薄暮時分。天色變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濛。眼前的江面,兩岸的青山紅葉都已經籠罩在蒙蒙雨霧和沉沉暮色之中。朋友的船呢?此刻更不知道隨著急流駛到云山霧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蒼茫黯淡,風雨的迷濛凄清,酒醒后的朦朧仿佛中追憶別時情景所感到的悵惘空虛,使詩人此刻的情懷特別凄黯孤寂,感到無法承受這種環境氣氛的包圍,于是默默無言地獨自從風雨籠罩的西樓上走了下來。(西樓即指送別的謝亭,古代詩詞中“南浦”、“西樓”都常指送別之處。)
第三句極寫別后酒醒的悵惘空寂,第四句卻并不接著直抒離愁,而是宕開寫景。但由于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與詩人當時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讀者完全可以從中感受到詩人的蕭瑟凄清情懷。這樣借景寓情,以景結情,比起直抒別情的難堪來,不但更富含蘊,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結尾別具一種不言而神傷的情韻。
這首詩前后兩聯分別由兩個不同時間和色調的場景組成。前聯以青山紅葉的明麗景色反襯別緒,后聯以風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襯離情,筆法富于變化。而一、三兩句分別點出舟發與人遠,二、四兩句純用景物烘托渲染,則又異中有同,使全篇在變化中顯出統一。 《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作者晏幾道簡介
晏幾道(1030-1106,一說1038—1110 ,一說1038-1112),男,漢族,字叔原,號小山,著名詞人,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詞風哀感纏綿、清壯頓挫。一般講到北宋詞人時,稱晏殊為大晏,稱晏幾道為小晏。《雪浪齋日記》云:“晏叔原工小詞,不愧六朝宮掖體。”如《鷓鴣天》中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等等詞句,備受人們的贊賞。
晏幾道的其它作品
○ 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
○ 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鐘
○ 少年游·離多最是
○ 虞美人·小梅枝上東君信
○ 清平樂·留人不住
○ 晏幾道更多作品
《阮郎歸》晏幾道詞作鑒賞
《阮郎歸》寫于汴京,是重陽佳節宴飲之作。下面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出來的有關于《阮郎歸》晏幾道詞作鑒賞,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作品介 紹】
《阮郎歸·天邊》是北宋詞人晏幾道的作品。這首詞寫于汴京,是重陽佳節宴飲之作。詞中感喟身世,抒發了作者客居思鄉的悲涼心情。雖寫抑郁之情,但并無絕望之意。
【原文】
阮郎歸①
天邊金掌②露成霜,云隨雁字③長。綠杯紅袖趁重陽④,人情似故鄉⑤。
蘭佩紫,菊簪黃⑥,殷勤理舊狂⑦。欲將沉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
【注釋】
①阮郎歸:詞牌名,又名《碧桃春》《醉桃源》等。《神仙記》載劉晨、阮肇入天臺山采藥,遇二仙女。留住半年,思歸甚苦。既歸則鄉邑零落,經已十世。曲名本此,故作凄音。四十七字,前后片各四平韻。
②金掌:漢武帝時在長安建章宮筑柏梁臺,上有銅制仙人以手掌托盤,承按露水。此處以“金掌”借指國都,即汴京。即謂汴京己入深秋。
③雁字:雁群飛行時排列成人字,有時排列成一字,故稱雁字。
④綠杯紅袖:代指美酒佳人。
⑤人情:風土人情。
⑥“蘭佩紫”兩句:佩戴紫色蘭花,頭上插黃菊。屈原《離騷》中有“紉秋蘭以為佩”。
⑦理舊狂:重又顯出從前狂放不羈的情態。
【白話譯文】
天邊的云彩有如仙人金掌承玉露。玉露凝成了白霜,浮云隨著大雁南翔,排成一字長。舉綠杯,舞紅袖,趁著九九重陽,人情溫厚似故鄉。
身佩紫蘭,頭簪菊黃,急切切重溫舊日的顛狂。想借一番沉醉換掉失意悲涼,清歌莫唱悲曲,一唱斷人腸。
【創作背景】
晏幾道是晏殊幼子,年輕的時候過著酒筵歌席的富貴生活。晏殊死后,家道中落,生活陷于貧困,晏幾道對于人情世故、悲歡離合有了更多的感受.他的詞作由真率走向深沉,這首詞即是他情思深沉的代表作之一。
【賞析】
此詞寫于汴京,是重陽佳節宴飲之作。表達凄涼的人生感懷。其中飽含備嘗坎坷滄桑之意,全詞寫情波瀾起伏,步步深化,由空靈而入厚重,音節從和婉到悠揚,適應感情的變化,整首詞的意境是悲涼凄冷的。
上片寫景生情。秋雁南飛,主人情長,引起思鄉之情,正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天邊金掌露成霜,云隨雁字長。”兩句以寫秋景起,點出地點是在京城汴梁,時序是在深秋,為下文的“趁重陽”作襯墊。漢武帝在長安建章宮建高二十丈的銅柱,上有銅人,掌托承露盤,以承武帝想飲以求長生的“玉露”。承露金掌是帝王宮中的建筑物,詞以“天邊金掌”指代宋代汴京景物,選材突出,起筆峻峭。但作者詞風不求以峻峭勝,故第二句即接以閑淡的筆調。白露為霜,天上的長條云彩中飛出排成一字的雁隊,云影似乎也隨之延長了。這兩句意象綿妙,滿懷悲涼,為全詞奠定了秋氣瑟瑟的基調。
“綠杯紅袖趁重陽,人情似故鄉。”兩句將客居之情與思鄉之情交織來寫,用筆細膩而蘊涵深厚,一方面贊美故鄉人情之美,表達出思鄉心切的情懷,另一方面又贊美了重陽友情之美,表達了對友情的珍惜。
下片抒發感慨。因自己的孤高的性格,而仕途失意,想以狂醉來排遣憂愁,然而卻是“斷腸”。
“蘭佩紫,菊簪黃,殷勤理舊狂。”從《離騷》中“紉秋蘭以為佩”和杜牧“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化出的“蘭佩紫,菊簪黃”兩句,寫出了人物之盛與服飾之美,渲染了宴飲的盛況。接下來一句,寫詞人仕宦連蹇,陸沉下位,情緒低落,不得不委屈處世,難得放任心情,今日偶得自在,于是不妨再理舊狂,甚至“殷勤”而“理”,以不負友人的'一片盛情。試想,本是清狂耽飲的人,如今要喚起舊情酒興,還得“殷勤”去“理”才行,此中的層層挫折,重重矛盾,必有不堪回首、不易訴說之慨,感情的曲折,自然把意境推向比前更為深厚的高度。
“欲將沉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由上面的歸結,再來一個大的轉折,又引出很多層次。詞人想尋求解脫、忘卻,而他自己又明知這并不能換來真正的歡樂,這是真正的悲哀。《蕙風詞話》又說:“‘欲將沉醉換悲涼’,是上句注腳;‘清歌莫斷腸’仍含不盡之意。”此乃中肯之語。詞之結句,竟體空靈,包含著萬般無奈而聊作曠達的深沉苦楚,極盡回旋曲折、一詠三嘆之妙縱觀全詞,盡管作者那種披肝瀝膽的真摯一如既往,但在經歷了許多風塵磨折之后,悲涼已壓倒纏綿;雖然還有鏤刻不滅的回憶,可是已經害怕回憶了。
晏幾道生性耿直,不趨炎附勢、不同流合污,故一生抑郁不得志。這首詞,寫景洗練,寫情起伏跌宕,很好地表達了他失意的感慨。
名家點評
夏敬觀說:“叔原以貴人暮子,落拓一生,華屋山丘,身親經歷,哀絲豪竹,寓其微痛纖悲,宜其造詣又過于父”(夏評《小山詞·跋尾》)
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二說:“‘綠杯’二句,意已厚矣。 ‘殷勤理舊狂’,五字三層意思:狂已舊矣,而理之,而殷勤理之,其狂若有甚不得已者。”
陳匪石曰:“此在《小山詞》中,為最凝重深厚之作,與其他艷詞不同。”
唐圭璋曰:此首起兩句,言霜寒云薄,是深秋冷落景象,令人生悲。“綠杯”兩句,言所以欲暫圖沉醉,藉解悲涼者,一則因重陽佳節,一則因人情隆重。換頭三句,言重陽行樂之實。“欲將”二字與“莫”字呼應,既將全詞收束,更覺余韻悠然。(《唐宋詞簡釋》)
【作者介紹】
晏幾道(約1030—約1106)北宋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晏殊第七子。曾任太常寺太祝。熙寧七年以鄭俠上書反對王安石變法事,受株連下獄。元豐五年為潁昌府許田鎮監官,“年未至乞身,退居京師賜第”(《碧雞漫志》卷二)。晚年家境貧寒。文學與其父晏殊齊名,世稱“二晏”。詞風哀感纏綿、清壯婉麗。有《小山詞》一卷。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