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為什么去瓜洲(王安石的瓜洲屬于今天的哪里)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王安石為什么去瓜洲,以及王安石的瓜洲屬于今天的哪里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王安石寫泊船瓜洲的原因?
寫作背景:
其實《泊船瓜洲》是一首典型的鄉愁詩。因為此詩的寫作背景是,年過半百、對政治早已心恢意懶的王安石,已經歷了兩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罷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為相,他曾兩次辭官而未獲準,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強的、違心的。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請求解除宰相職務,并終于在復出后的第二年,終于如愿以償地再度罷相。顯而易見,這種際遇心境下,寫作《泊船瓜洲》,也就難免字里行間,不貯滿憂郁、傷感、消沉之情,也就難免不對即將遠離的家鄉懷有深深的眷戀之意了,他是絕不可能如某些學者所說的,會以“春風又綠江南岸”來喻皇恩浩蕩,來抒發什么因如愿以償的復出和將開創變法新局面而欣喜異常的感情了。詩的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就是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一腔鄉愁的真實寫照:詩人還未遠離家鄉,就已為何時能返家鄉而愁緒滿腹了呢?
由此再來看“春風又綠江南岸”,就知此句的重心在“又”而非“綠”了,詩人并非著意刻畫江南美景,因為“綠”本是春天的最常見最平常之景,只是實寫,理應毫無特別精彩之處,只是《容齋隨筆》的煉字故事使這平常無奇之“綠”字才有了特殊的語言的魅力。其實,講到寫江南春天之美,只要與白居易的《憶江南》詞相比,就可看出高下文野之分了。但這里并無貶低詩人之意,只是要說明,詩人寫作此句的重心,并沒有放在“綠”字,而是放在了“又”字上,要表達的是:無情之春風尚且知道一年一度“又”回江南,而作為對故鄉情濃意切的詩人,卻恰恰在“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時候,離開江南的家鄉,違心地重登仕途,這里有自責,更有著人生的無奈,還有著對前途的擔憂。這一去,前途吉兇莫測,不知何時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個“又”字,融情于景,實在是詩人滿心難以排遺的鄉愁的自然的流露。
把握了全詩的感情基調后,再來看詩的前兩句,“京口瓜洲一水間”的“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的“只隔”,顯然在情感上與“又”一脈相承,寫的都是家鄉雖近在咫尺,卻不能像春風一樣,一年一次定時的又來相會,知何時再能相見的悵惘之情。水間’,以愉快的筆調寫他從京口渡江,又有了新解:“我們常常引“春風又綠江南岸”來喻形勢的大好,其實大違詩之本意,那個又字怎講,沒有了落實。唯此,許多人以欣然之意來讀“春風又綠江南岸”并將之作為喜慶美景的喻詞,都是有違該詩原主旨的誤讀誤解。
王安石為什么寫泊船瓜洲
此詩的寫作背景是:
這首詩寫于1075年初,當時王安石接到皇帝的命令,第二次要他擔任宰相,他即第二次要他乘船從京口渡江到達瓜洲。此詩抒發的是他上京赴任途中到瓜洲時的心情。
王安石為什么要寫泊船瓜洲這首詩?
譯文(對面的)京口和(這里北岸的)瓜洲不過是在一條橫著的江的距離之內,(再遠處的)鐘山也就只是隔著幾重山巒而已。春風又把(對岸的)江南大地吹綠了,明月啊,你什么時候可以照著我回到(對面江南的)故鄉呢? 編輯本段王安石《泊船瓜洲》賞析賞析一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長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與這邊的“瓜洲”這么近,就一條江水的距離,不由地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座山了,也不遠了。次句“鐘山只隔數重山”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為千古名句,再次寫景,點出了時令已經是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熬G”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后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現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表達了詩人的思鄉。賞析二這首七絕即景生情,通過對春天景物的描繪,表現了詩人此番出來做官的無奈和欲急切回歸江寧的愿望。頭兩句記敘北上的行程。詩人前往京城,卻偏偏回首江寧,表現不愿赴任的復雜心理。后兩句以景寫心,既有變法給自己帶來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詩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綠,這固然是春風吹綠的,但是那蔥綠的禾苗難道不是青苗法等變法措施產生的實效嗎?但是官場是險象環生的,詩人望著這照著瓜洲渡口,也照著鐘山的明月,發出了“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慨嘆,詩人是想早點離開是是非非的官場,很有余韻。這首詩不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而且敘事也富有情致,境界開闊,格調清新。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修辭上的錘煉。據洪邁《容齋隨筆》說:“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原稿“春風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真達到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境地。其實詩人不僅僅在煉字,也是在煉意,這才符合詩的情境。 編輯本段詩詞評析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詩,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本詩從字面上看,是流露著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愿望。其實,在字里行間也寓著他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強烈欲望。詩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綠,這固然是春風吹綠的,但是那蔥綠的禾苗難道不是青苗法等變法措施產生的實效嗎?但是官場是險象環生的,詩人望著這瓜洲渡口,也望著鐘山的明月,發出了“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慨嘆,詩人是想早點離開是是非非的官場,體現作者希望重返那沒有利益紛爭的家鄉,很有余韻。這首詩不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情景交融,而且敘事也富有情致,境界開闊,格調清新。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修辭上的錘煉。其中“綠”字可以體會到詩人用詞的修飾,把吹改為綠,為的是生動。 編輯本段詩句評析《泊船瓜洲》屬于七言絕句,全詩押(ya)韻。??據洪邁《容齋隨筆》說:“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原稿 春風又到江南岸 。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春風何時至,又綠湖上出,始定為‘綠’”。真達到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境地。其實詩人不僅僅在煉字,也是在煉意,這才符合詩的情境。本詩是“文字頻改,工夫自出”(《童蒙詩訓》)的著名例證。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086年),生于北宋時期。字介甫,晚號半山,謚“文”。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善于用典故,風格遒(qiú)勁有力,警辟精絕,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著有《臨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后,隱居,病死于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號“文”,又稱王文公。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后期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并稱“唐宋八大家”。 編輯本段相關【京口在哪里?】 京口就是今日的江蘇鎮江市,靠長江邊,瓜洲是對岸的一個小島(現在已經沒有了),因為這兒也是大運河的長江出口,所以水上交通很繁忙。鐘山就是南京。南京城內有鐘山詩的意思是鎮江與瓜州只一水相隔,南京城也不過只隔了幾重山嶺。南京鐘山風景名勝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東北郊,是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之一。它以中山陵為中心,包括紫金山、玄武湖兩大區域,總面積約45平方公里。這里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古跡文物,有著“金陵毓秀”的稱譽。 鐘山為江南茅山余脈,橫亙于南京中華門外,古名金陵山、圣游山,三國時東吳曾稱它為蔣山。東西長7.4公里,南北寬3公里,周長約20多公里,蜿蜒起伏,拋若游龍,故古人稱“鐘阜龍蟠”。山上有紫色頁巖層,在陽光照映下,遠看紫金生耀,故人們又稱它為紫金山。山有三峰:主峰北高峰,海拔468米,是金陵最高峰;第二峰偏于東南,名小茅山,海拔360米,中山陵在其南麓;第三峰偏于西南,由于太平天國曾在山上筑天堡城,故稱天堡山,海拔250米,著名的紫金山天文臺即建此山頂上。 玄武湖在鐘山以西,南京城北,古名桑泊,又稱后湖。湖光山色,景色佳麗?,F建有玄武湖公園,占地面積4.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約占3.7平方公里,繞湖一周長約10公里,湖中有島,稱為洲,有橋相連。湖水碧波蕩漾,島上綠樹蔥蘢,周圍青山如黛,美景如畫,亦是金陵風光旅游“寶地”。附近還有古臺城遺址、雞鳴寺、北極閣等古跡名勝。
王安石為什么去瓜洲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王安石的瓜洲屬于今天的哪里、王安石為什么去瓜洲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