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國長蘆是哪里 襄國長蘆是哪里的城市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襄國長蘆是哪里,以及襄國長蘆是哪里的城市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隋書》卷三十 志第二十六(5)
武安郡后周置洛州。統縣八,戶十一萬八千五百九十五。
永年舊曰廣平,置廣平郡,后齊廢北廣平郡及曲梁、廣平二縣入。開皇初郡廢,復置廣平,后改曰雞澤。仁壽元年改廣平為永年。大業初置武安郡,又并雞澤縣入。肥鄉東魏省,開皇十年復。清漳開皇十六年置。平恩洺水舊曰斥漳,后齊省入平恩。開皇六年分置曲周,大業初廢入焉。武安開皇十年分置陽邑縣,大業初廢入焉。有榆溪,有閼與山,有浸水。邯鄲東魏廢。開皇十六年復置陟鄉,大業初省入焉。臨洺舊曰易陽。后齊廢入襄國縣,置襄國郡。后周改為易陽縣,別置襄國縣。開皇六年改易陽為邯鄲,十年改邯鄲為臨洺。開皇初郡廢。有紫山、狗山、塔山。
趙郡開皇十六年置欒州,大業三年改為趙州。統縣十一,戶十四萬八千一百五十六。
平棘舊置趙郡,開皇初省。有宋子縣,后齊廢。大業初置趙郡,廢宋子縣入焉。高邑贊皇開皇十六年置。有孔子嶺,有白溝。元氏舊縣,后齊廢,開皇六年置。大業初置趙郡,廢宋子縣入焉。高邑贊皇開皇十六年置。有孔子嶺,有白溝。元氏舊縣,后齊廢,開皇六年置。十六年分置靈山縣,大業初廢入焉。有靈山。Y陶舊曰Y遙,開皇六年改為「陶」。欒城舊縣,后齊廢,開皇十六年復。大陸舊曰廣阿,置殷州及南鉅鹿郡。后改為南趙郡,改州為趙州。開皇十六年分置欒州,仁壽元年改為象城。大業初州廢,縣改為大陸。又開皇十六年所置大陸縣,亦廢入焉。柏鄉開皇十六年置。有?宣?務山。房子舊縣,后齊省,開皇六年復。有贊皇山。有彭水。?城后齊廢下曲陽入焉。改為高城縣,置鉅鹿郡。開皇初郡廢。十年置廉州,十八年改為?城縣,大業初州廢。又開皇十六年置柏鄉縣,亦廢入焉。鼓城舊曰曲陽,后齊廢。開皇十六年分置昔陽縣,十八年改為鼓城。十六年又置廉平縣,大業初并入。
恒山郡后周置恒州。統縣八,戶十七萬七千五百七十一。
真定舊置常山郡,開皇初郡廢。十六年分置常山縣。大業初置恒山郡,省常山入焉。滋陽開皇六年置。十六年又置王亭縣,大業初省入焉。有大茂山、歲山。行唐石邑舊縣,后齊改曰井陘,開皇六年改焉。十六年析置鹿泉縣,大業初并入。有封龍山、抱犢山。九門后齊廢,開皇六年復。大業初,又并新市縣入焉。有許春壘。井陘后齊廢石邑,以置井陘。開皇六年復石邑縣,分置井陘。十六年于井陘置井州,及置葦澤縣。大業初廢州,并廢葦澤縣及蒲吾縣入焉。房山開皇十六年置。靈壽后周置蒲吾郡,開皇初郡廢。
博陵郡舊置定州。后周置總管府,尋罷。統縣十,戶十萬二千八百一十七。
鮮虞舊曰盧奴,置鮮虞郡。后齊廢盧奴入安喜。開皇初廢郡,以置鮮虞縣。大業初置博陵郡,又廢安喜入焉。有盧水。北平舊置北平郡。后齊郡廢,又并望都、蒲陰二縣來入。開皇六年又置望都,大業初又廢。有都山、伊祁山。有濡水。唐舊縣,后齊廢,開皇十六年復。有堯山、郎山、中山。恒陽舊曰上曲陽,后齊去上字。開皇六年改為石邑,七年改曰恒陽。有恒山,有恒陽溪,有范水。新樂開皇十六年置。有黃山。隋昌后魏曰魏昌,后齊廢。開皇十六年復,仍改焉。毋極義豐開皇六年置。舊有安國縣,后齊廢。深澤后齊廢,開皇六年復。安平后齊置博陵郡,開皇初廢。十六年置深州,大業初州廢。
河間郡舊置瀛州。統縣十三,戶十七萬三千八百八十三。
河間舊置河間郡,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復置郡,并武垣縣入焉。文安有狐貍淀。樂壽舊曰樂城,開皇十八年改為廣城,仁壽初改焉。束城舊曰束州,后齊廢。開皇十六年置,后改名焉。景城舊曰成平,開皇十八年改焉。高陽舊置高陽郡,開皇初郡廢。十六年置蒲州,大業初州廢,并任丘縣入焉。鄚有易城縣,后齊廢。開皇中置永寧縣,大業初廢入焉。博野舊曰博陸,后魏改為博野,后齊廢蠡吾縣入焉。有君子淀。清苑舊曰樂鄉。后齊省樊興、北新城、清苑、樂鄉入永寧,改名焉。開皇十八年改為清苑。長蘆開皇初置,并立漳河郡,郡尋廢。十六年置景州,大業初州廢。平舒舊置章武郡,開皇初廢。魯城開皇十六年置。饒陽開皇十六年分置安平、蕪蔞二縣,大業初省入焉。
涿郡舊置幽州,后齊置東北道行臺。后周平齊,改置總管府。大業初府廢。統縣九,戶八萬四千五十九。
薊舊置燕郡,開皇初廢,大業初置涿郡。良鄉安次涿舊置范陽郡,開皇初郡廢。固安舊曰故安,開皇六年改焉。雍奴昌平舊置東燕州及平昌郡。后周州郡并廢,后又置平昌郡。開皇初郡廢,又省萬年縣入焉。有關官。有長城。懷戎后齊置北燕州,領長寧、永豐二郡。后周去北字。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有喬山,歷陽山,大、小翮山。有漷水、鳷水、涿水、阪泉水。潞舊置漁陽郡,開皇初廢。
上谷郡開皇元年置易州。統縣六,戶三萬八千七百。
易開皇初置黎郡,尋廢。十六年置縣。大業初置上谷郡。舊有故安縣,后齊廢。有駁牛山、五回嶺。有易水、徐水。淶水舊曰Z縣,后周廢。開皇元年,以范陽為Z,更置范陽于此。六年改為固安,八年廢。十年又置,為永陽。十八年改為淶水。Z舊范陽居此,俗號小范陽。開皇初改為Z。遂城舊曰武遂。后魏置南營州,準營州置五郡十一縣:龍城、廣興、定荒屬昌黎郡;石城、廣都屬建德郡;襄平、新昌屬遼東郡;永樂屬樂浪郡;富平、帶方、永安屬營丘郡。后齊唯留昌黎一郡,領永樂、新昌二縣,余并省。開皇元年州移,三年郡廢,十八年改為遂城。有龍山。永樂舊曰北平,后周改名焉。有郎山。飛狐后周置,曰廣昌。仁壽初改焉。有栗山。有巨馬河。
漁陽郡開皇六年徙玄州于此,并立總管府。大業初府廢。統縣一,戶三千九百二十五。
無終后齊置,后周又廢徐無縣入焉。大業初置漁陽郡。有長城。有燕山、無終山。有泃河、如河、庚水、氵壘水、濫水。有海。
北平郡舊置平州。統縣一,戶二千二百六十九。
盧龍舊置北平郡,領新昌、朝鮮二縣。后齊省朝鮮入新昌,又省遼西郡并所領海陽縣入肥如。開皇六年又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名盧龍。大業初置北平郡。有長城。有關官。有臨渝宮。有覆舟山。有碣石。有玄水、盧水、溫水、閏水、龍鮮水、巨梁水。有海。
安樂郡舊置安州,后周改為玄州。開皇十六年州徙,尋置檀州。統縣二,戶七千五百九十九。
燕樂后魏置廣陽郡,領大興、方城、燕樂三縣。后齊廢郡,以大興、方城入焉。大業初置安樂郡。有長城。有沽河。密云后魏置密云郡,領白檀、要陽、密云三縣。后齊廢郡及二縣入密云。又有舊安樂郡,領安市、土垠二縣,后齊廢土垠入安市,后周廢安市入密云縣。開皇初郡廢。有長城。有桃花山、螺山。有漁水。
遼西郡舊置營州,開皇初置總管府,大業初府廢。統縣一,戶七百五十一。
柳城后魏置營州于和龍城,領建德、冀陽、昌黎、遼東、樂浪、營丘等郡,龍城、大興、永樂、帶方、定荒、石城、廣都、陽武、襄平、新昌、平剛、柳城、富平等縣。后齊唯留建德、冀陽二郡,永樂、帶方、龍城、大興等縣,其余并廢。開皇元年唯留建德一郡,龍城一縣,其余并廢。尋又廢郡,改縣為龍山,十八年改為柳城。大業初,置遼西郡。有帶方山、禿黎山、雞鳴山、松山。有渝水、白狼水。
冀州于古,堯之都也。舜分州為十二,冀州析置幽、并。其于天文,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為大梁,屬冀州。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為析木,屬幽州。自危十六度至奎四度,為娵訾,屬并州。自柳九度至張十六度,為鶉火,屬三河,則河內、河東也。準之星次,本皆冀州之域,帝居所在,故其界尤大。至夏廢幽、并入焉,得唐之舊矣。信都、清河、河間、博陵、恒山、趙郡、武安、襄國,其俗頗同。人性多敦厚,務在農桑,好尚儒學,而傷于遲重。前代稱冀、幽之士鈍如椎,蓋取此焉。俗重氣俠,好結朋黨,其相赴死生,亦出于仁義。故《班志》述其土風,悲歌慷慨,椎剽掘冢,亦自古之所患焉。前諺云「仕官不偶遇冀部」,實弊此也。魏郡,鄴都所在,浮巧成俗,雕刻之工,特云精妙,士女被服,咸以奢麗相高,其性所尚習,得京、洛之風矣。語曰:「魏郡、清河,天公無奈何!」斯皆輕狡所致。汲郡、河內,得殷之故壤,考之舊說,有紂之余教。汲又衛地,習仲由之勇,故漢之官人,得以便宜從事,其多行殺戮,本以此焉。今風俗頗移,皆向于禮矣。長平、上黨,人多重農桑,性尤樸直,蓋少輕詐。河東、絳郡、文城、臨汾、龍泉、西河,土地沃少瘠多,是以傷于儉嗇。其俗剛強,亦風氣然乎?太原山川重復,實一都之會,本雖后齊別都,人物殷阜,然不甚機巧。俗與上黨頗同,人性勁悍,習于戎馬。離石、雁門、馬邑、定襄、樓煩、涿郡、上谷、漁陽、北平、安樂、遼西,皆連接邊郡,習尚與太原同俗,故自古言勇俠者,皆推幽、并云。然涿郡、太原,自前代已來,皆多文雅之士,雖俱曰邊郡,然風教不為比也。
北海郡舊置青州,后周置總管府,開皇十四年府廢。統縣十,戶十四萬七千八百四十五。
益都舊置齊郡,開皇初廢,大業初置北海郡。有堯山、鋋山。臨淄及東安平、西安,并后齊廢。開皇十六年又置臨淄及時水縣。大業初廢高陽、時水二縣入焉。有社山、葵丘、牛山、稷山。千乘舊置樂安郡,開皇初郡廢。博昌舊曰樂安,開皇十六年改焉。又十八年析置新河縣,大業初廢入焉。壽光開皇十六年置閭丘縣,大業初廢入焉。臨朐舊曰昌國。開皇六年改為逢山,又置般陽縣。大業初改曰臨朐,并廢般陽入焉。有逢山、沂山、穆陵山、大峴山。有汶水、浯水。都昌有箕山、阜山、白狼山。北海舊曰下密,置北海郡。后齊改郡曰高陽,開皇初郡廢。十六年分置濰州,大業初州廢,縣改名焉。營丘后齊廢,開皇十六年復。有叢角山、女節山。下密后魏曰膠東,后齊廢。開皇六年復,改為濰水。大業初改名焉。有鐵山。有溉水。
齊郡舊曰齊州。統縣十,戶十五萬二千三百二十三。
歷城舊置濟南郡,開皇初廢。大業初置齊郡,廢山茌縣入焉。有舜山、雞山、盧山、鵲山、華山、鮑山。祝阿臨邑臨濟開皇六年置,曰朝陽。十六年改曰臨濟,別置朝陽。大業初廢入焉。鄒平舊曰平原,開皇十八年改名焉。章丘舊曰高唐,開皇十六年改焉,又置營城縣。大業初廢入焉。又宋置東魏郡,后齊廢。有東陵山、長白山、龍盤山。長山舊曰武強,置廣川郡,并東清河、平原二郡入,改曰東平原郡。開皇初郡廢。又十六年置濟南縣,十八年改武強曰長山。大業初省濟南縣入焉。高苑后齊曰長樂。開皇十八年改為會城。大業初改焉。亭山舊曰衛國,后齊并土鼓,肥鄉入焉。開皇六年改名亭山。有龍舟山、儒山。淄川舊曰貝丘,置東清河郡。后齊郡廢。開皇十六年置淄州,十八年縣改名焉。大業初州廢。
東萊郡舊置光州,開皇五年改曰萊州。統縣九,戶九萬三百五十一。
掖舊置東萊郡,后齊并曲城,當利二縣入焉。開皇初廢郡,大業初復置郡。有缶山。有掖水、光水。膠水舊曰長廣,仁壽元年改名焉。有明堂山。盧鄉后齊盧鄉及挺城并廢。開皇十六年復置盧鄉,并廢挺城入焉。即墨后齊及不其縣并廢。開皇十六年復,并廢不其入焉。有大勞山、馬山。有田橫島。觀陽后周廢。開皇十六年復,又分置牟州。大業初州廢。昌陽有巨神山。黃舊置東牟,長廣二郡,后齊廢東牟郡入長廣郡,開皇初郡廢。牟平有牟山、龍山、金山、九目山。文登后齊置。有石橋。有文登山、斥山、之罘山。
高密郡舊置膠州,開皇五年改為密州。統縣七,戶七萬一千九百二十。
諸城舊曰東武,置高密郡。開皇初郡廢,十八年縣改名焉。大業初復置郡。有烽火山。東莞后齊并姑幕縣入焉。有箕山、濰水。郚城舊置平昌郡。后齊廢郡,置瑯邪縣,廢朱虛入焉。大業初改名郚城。安丘開皇十六年置,曰牟山。大業初改名,并省安昌入焉。高密后齊廢淳于縣入焉。膠西舊曰黔陬,置平昌郡。開皇初郡廢。十六年置縣,曰膠西。大業初又以黔陬入焉。瑯邪開皇十六年置,曰豐泉。大業初改焉。有徐山、盧山、鄣日山、膠水。
《周禮·職方氏》:「正東曰青州。」其在天官,自須女八度至危十五度,為玄枵,于辰在子,齊之分野。吳札觀樂,聞齊之歌曰:「泱泱乎大風也哉,國未可量也。」在漢之時,俗彌侈泰,織作冰紈綺繡純麗之物,號為冠帶衣履天下。始太公以尊賢尚智為教,故士庶傳習其風,莫不矜于功名,依于經術,闊達多智,志度舒緩。其為失也,夸奢朋黨,言與行謬。齊郡舊曰濟南,其俗好教飾子女淫哇之音,能使骨騰肉飛,傾詭人目。俗云「齊倡」,本出此也。祝阿縣俗,賓婚大會,肴饌雖豐,至于蒸膾,嘗之而已,多則謂之不敬,共相誚責,此其異也。大抵數郡風俗,與古不殊,男子多務農桑,崇尚學業,其歸于儉約,則頗變舊風。東萊人尤樸魯,故特少文義。
明朝長蘆這個地方在哪里?
六合東南沿江一帶。
明嘉靖《六合縣志?地理志》載:“六合東南沿江一帶皆為蘆洲。”
長蘆真正得名之因,可能是:此地原來是長江邊的大片灘涂濕地,長滿高大茂密的蘆葦,因此得名。
古長蘆為縣,580年置,治所在滄州,宋代廢。明代置長蘆都轉運鹽使司,治所在今滄州。
想知道: 長蘆鹽場在中國地形圖上的位置 在哪
長蘆鹽場我國海鹽產量最大的鹽場,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渤海沿岸,其中以塘沽鹽場規模最大,年產鹽119萬噸。長蘆鹽場南起黃驊,北到山海關南,包括塘沽、漢沽、大沽、南堡、大清河等鹽田在內,全長370公里,共有鹽田230多萬畝,年產海鹽300多萬噸,產量占全國海鹽總產量的四分之一。
中國最大的海嘯發生在哪里?什么時候?
公元前47年西漢末期,渤海地區發生了一次災難性的海嘯。據《漢書·天文志》記載(初元二年秋七月)“一年中地再動。北海水溢,流殺人民。陰陽不和,其咎安在?公卿將何以憂之?其悉意陳朕過,靡有所諱。”同樣的記載在《漢書·溝洫志》再次出現,王莽時,:“大司空掾王橫言:‘河入勃海,勃海地高于韓牧所欲穿處。往者天嘗連雨,東北風,海水溢,西南出,浸數百里,九河之地已為海所漸矣。’” 后來,酈道元在《水經注》中云:“昔在漢世,海水波襄,吞食地廣,當同碣石,苞淪于洪波也”,又云:“昔燕齊遼曠 ,分置營州,今城面海濱,海水北侵,城垂淪者半”。從上所述,我們發現在西漢元帝初元二年秋七月在渤海地區確實發生了一次巨大的海嘯,時間為公元前47年。
那么,這次“海水溢”是否是真正的海嘯呢? 海嘯是指一種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發也可能引起海嘯。中國歷史上記載的“海水溢”現象很多是由于颶風引起,不能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海嘯。然而,公元前47年渤海地區發生一的這次“海水溢”,確實是一次名副其實的海嘯。因為,《漢書·天文志》記載先有地震的現象:“一年中地再動”,然后就出現了“海水溢”,顯然這是一次大海嘯。
為什么說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海嘯呢?首先,我們來看其氣勢與規模,“海水溢,西南出,浸數百里,九河之地已為海所漸矣。”海水在海嘯的推動下,能夠在陸地是奔流數百里之遠,淹沒“九河之地”,"城垂淪者半",你說中國歷史上有哪次海嘯有如此氣勢?其次,我們來看其破壞程度。 據渤海地區的 靜海縣的《靜海縣志》記載 , 東周時期 , 此地被稱為“長蘆 ”, 先后歸屬于齊、燕、趙等。秦屬巨鹿郡。西漢時期 , 設東平舒縣 , 屬渤海郡管轄 , 人口約40000余人,治所設于現靜海縣西釣臺村西部。這一時期 , 此地區的自然環境、地理環境相對穩定 , 農業、商業及人口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 出現了繁榮的東平舒文化。 但是,西漢元帝初元二年( 公元前 47 年) 的這次海嘯完全吞沒了靜海地區 , 東平舒文化消 失了。直至晉隋以前 , 這里仍為“渤海西南隅一澤國 ”。隋朝初期 , 海水逐漸退去 , 但仍為一片沼澤。唐乾寧三年(896), 才又開始設置行政機構,一直到了宋紹熙年間 , 靜海人口還沒有恢復到西漢大海嘯之前的水平,當時有主戶 5623 戶 , 客戶 1192 戶。今天,渤海灣地區很多地方,考古發現“僅見戰國和西漢的遺存,不見西漢晚期和東漢的遺存,再遲的就是唐宋時期的遺物”,在漢、唐之間出現中斷的年代上不相連續的現象,并非是偶然的巧合。西漢時原在今昌黎縣南置絫縣,后為海浸所沒,乃罷絫縣改置臨渝于今撫寧縣東渝關鎮。唐時碣石山仍屬其西北的盧龍縣,直至遼時始在碣石山南置廣寧縣,作為營州治所。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因與關外廣寧縣(今遼寧北鎮)重名相混,改廣寧為昌黎,并開始在灤河三角洲上置樂亭縣。從這一縣治建置的沿革,也反映了灤河三角洲經歷了西漢后期的海浸,及其后逐漸海退的過程以后,直至十二世紀,三角洲平原才得到恢復開發。
看來,在中國歷史上,確實發生過一次使“桑田變滄海”的巨大海嘯,它就是西漢末年發生在渤海地區的海嘯,距今已經近兩千年之久了。從其規模與破壞程度來看,堪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海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面對自然界的恐怖主義,中國人也應該保持高度的警惕,不要錯誤地認為海嘯離我們很遙遠,中國人可以高枕無憂。
襄國長蘆是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襄國長蘆是哪里的城市、襄國長蘆是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