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賞析晏殊的《鵲踏枝》,鵲踏枝全詩
大家好,關于如何賞析晏殊的《鵲踏枝》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鵲踏枝全詩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如何賞析《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擲久》?
原文
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擲久
五代:馮延巳
誰道閑情拋擲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辭鏡里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
譯文
誰說閑情逸致被忘記了太久?每到新春來到,我的惆悵心緒一如故舊。為了消除這種閑愁,我天天在花前痛飲,讓自己放任大醉,不惜身體消瘦,對著鏡子自己容顏已改。
河邊上芳草萋萋,河岸上柳樹成蔭。見到如此美景,我憂傷地暗自思量,為何年年都會新添憂愁?我獨立在小橋的橋頭,清風吹拂著衣袖。只有遠處那一排排樹木在暗淡的月光下影影綽綽,與我相伴。
賞析
春風十里,煙雨蒙蒙,雨打軒窗 ,指尖煙飛裊裊 ,留不住太多過往 ,人倚小樓,心在何方?
這是一首表達孤寂惆悵的言情詞。全詞所寫的乃是心中一種常存永在的惆悵、憂愁,而且充滿了獨自一人承擔的孤寂、凄冷之感,不僅傳達了一種感情的意境,而且表現出強烈而鮮明的個性,意蘊深遠,感發幽微。
上闋開門見山,首句用反問的句式把這種既欲拋棄卻又不得忘記的“閑情”提了出來,整個上片始終緊扣首句提出的復雜矛盾的心情回環反復,表現了作者內心感情的痛苦撕咬。
“誰道閑情拋擲久。”雖然僅只七個字,然而卻寫得千回百轉,表現了在感情方面欲拋不得的一種盤旋郁結的掙扎的痛苦。而對此種感情之所由來,卻又并沒有明白指說,而只用了“閑情”兩個字。詞人在此一句詞的開端先用了“誰道”兩個字,“誰道”者,原以為可以做到,誰知竟未能做到,故以反問之語氣出之,有此二字,于是下面的“閑情拋棄久”五字所表現的掙扎努力就全屬于徒然落空了。
“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上面著一“每”字,下面著一“還”,字,再加上后面的“依舊”兩個字,已足可見此“惆悵”之永在長存。而“每到春來”者,春季乃萬物萌生之時,正是生命與感情覺醒的季節,詞人于春心覺醒之時,所寫的卻并非如一般人之屬于現實的相思離別之情,而只是含蓄地用了“惆悵”二字。
“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辭鏡里朱顏瘦。”既然有此無奈的惆悵,而且經過拋棄的掙扎努力之后而依然永在長存,于是下面兩句馮氏遂徑以殉身無悔的口氣,說出了“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兩句決心一意承擔負荷的話來。上面更著以“日日”兩字,更可見出此一份惆悵之情之對花難遣,故唯有“日日”飲酒而已。至于下句之“鏡里朱顏瘦”,則正是“日日病酒”之生活的必然結果。曰“鏡里”,自有一份反省驚心之意,而上面卻依然用了“不辭”二字,昔《離騷》有句云“雖九死其猶未悔”,“不辭”二字所表現的,就正是一種雖殉身而無悔的情意。
下闋進一步抒發這種與時常新的閑情愁緒。詞人把這種迷惘與困惑又直接以疑問的形式再次鮮明突出地揭諸筆端,可謂真率之極;而在“河畔青蕪堤上柳”的意象之中,隱含著綿遠纖柔、無窮無盡的情意與思緒,又可謂幽微之至。
“河畔青蕪堤上柳。”下半闋承以“河畔青蕪堤上柳”一句為開端,在這首詞中實在只有這七個字是完全寫景的句子,但此七字卻又并不是真正只寫景物的句子,不過只是以景物為感情之襯托而已。所以雖寫春來之景色,卻并不寫繁枝嫩蕊的萬紫千紅,只說“青蕪”,只說“柳”。“蕪”者,叢茂之草也,“蕪”的青青草色既然遍接天涯,“柳”的縷縷柔條,更是萬絲飄拂。
“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正式從年年的蕪青柳綠,寫到“年年有”的“新愁”。雖是“年年有”的“愁”,卻又說是“新”,一則此詞開端已曾說過“閑情拋棄久”的話,經過一段“拋棄”的掙扎,而重新又復蘇起來的“愁”,所以說“新”;再則此愁雖一宋詞鑒賞辭典一舊,而其令人惆悵的感受,則敏銳深切歲歲常新,故曰“新”。上面用了“為問”二字,下面又用了“何事”二字,造成了一種強烈的疑問語氣,從其嘗試拋棄之徒勞的掙扎,到問其新愁之何以年年常有,有如此之掙扎與反省而依然不能自解。在此強烈的追問之后,詞人卻忽然蕩開筆墨,更不作任何回答,而只寫下了“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兩句身外的景物情事,仔細玩味,這十四個字卻實在是把惆悵之情寫得極深。
“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試觀其“獨立”二字,已是寂寞可想,再觀其“風滿袖”三字,更是凄寒可知,又用了“小橋”二字,則其立身之地的孤伶無所蔭蔽亦復如在眼前,而且“風滿袖”一句之“滿”字,寫風寒襲人,也寫得極飽滿有力。在如此寂寞孤伶無所蔭蔽的凄寒之侵襲下,其心情之寂寞凄苦已可想見,何況又加上了下面的“平林新月人歸后”七個字。“平林新月”,則林梢月上,夜色漸起,“人歸后”,則路斷行人,已是寂寥人定之后了。從前面所寫的“河畔青蕪”之顏色鮮明來看,應該乃是白日之景象,而此一句則直寫到月升人定,則詩人承受著滿袖風寒在小橋上獨立的時間之長久也可以想見了。如果不是內心中有一份難以排解的情緒,有誰會在寒風冷露的小橋上直立到中宵呢?
馮延巳的這首《鵲踏枝》是寫春日之感懷。每每到了春天,就有一種莫名的惆悵涌上了心頭。
饒宗頤評曰:“具見開濟老臣懷抱。”
看過翻譯的都知道,這是一首表達孤寂惆悵的言情詞。他心中有一種常存的惆悵、憂愁,還有獨自一人的寂寞、凄冷。
于是他想借本詩傳達一種感情的意境,并且表現出了強烈而鮮明的個性,意蘊深遠,感發幽微。
何謂閑情?
一個人,當他閑下來的時候,不明就里地出現的情緒才是閑情。你不妨問問自己,有沒有那么一刻莫名地感傷,莫名地惆悵?!
我想,這樣的情愫大抵每個人都會有。中國文人,一直以來就有“閑趣”與“閑情”。
“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說的是,即便“春日游,杏花吹滿頭”也仍然還是有某種憂愁無法釋然,積郁之情難于言表。
為何呢?
結合他的命運或許會有答案。
馮延巳身處五代南唐,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常常在詞中隱約流露對南唐衰敗的憂傷。也是他,第一次在詞中表現出生命的憂患,時常感嘆人生短暫、生命有限、時光易逝,這滲透其中的時間意識和生命憂患意識,便是他格局大于前詞的關鍵所在。
故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馮詞:“深美閎約”。馮煦在《陽春集·序》中評價:“其旨隱,其詞微……周師南侵,國勢岌岌;中主既昧本圖,汶不自強……翁負其才略,不能有所匡轉,危苦煩亂之中,郁不自達者,一于詞發之。”這樣的評價,可謂是一言中的。
如何賞析晏殊的《鵲踏枝》?
庭院里的菊花籠罩在霧氣里,像是郁郁含愁;蘭花也仿佛在朝露中飲泣。掛著絲羅帷簾的屋子里有寒氣透過,筑巢屋梁上的燕子成雙成對地聯翩飛去。明月啊,你不了解人間離愁別恨之苦,還把你的銀輝,從晚間到清曉,斜射進我朱漆的窗戶。
昨晚刮了一夜的西風,把樹上碧綠的葉子吹得光禿禿。清晨起來,我獨上高樓,憑欄眺望,望斷天涯路。情郎啊,要給你寄上一封彩箋寫成的情書,可山長水闊,路途遙遠,你今又在何處?
?《鵲踏枝》本名《蝶戀花》,亦名《鳳棲梧》,為唐代教坊曲。此調始于五代十國·南唐馮延巳詞。
這首詞寫得情深意苦,格高境遠,俱有很強的感染力。上片主要寫景,而景中飽含感情。所著意描寫的是他在清晨時對于室內外景物的凄愴感受,由此暗示其徹夜相思之苦。以移情于物的寫法,取眼前景物(檻菊、煙、露),注入主人公的感情(愁、泣),點出了傷離怨別之意。“明月”二句,明明是人因相思而徹夜無眠,偏偏埋怨月亮“不諳”離恨之苦,將其光輝通宵照著窗戶,深化了離恨的抒發。
下片承“離恨苦”而來,通過高樓獨望天涯路這一情節的敘述,將怨別傷離的情感推向了極致。
此詞構境高遠,造句精美。尤其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三句,王國維《人間詞話》曾引用,喻之為“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之“第一境”。
請問誰有晏殊的的賞析,謝謝
先說明:
蝶戀花 就是 踏鵲枝 看看行不?
蝶戀花 [晏殊]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
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注釋] [蝶戀花]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本名鵲踏枝,晏殊始改今名。雙調60字。[黃金縷]指嫩柳條。[鈿箏]用羅鈿裝飾的箏。[海燕]燕子的別稱。古人認為燕子生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稱。[濃睡兩句]暗用金昌緒《春怨》詩意:“打起黃鶯兒,莫救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譯文] 欄桿依靠著綠樹,春風在輕輕飄拂柳絲。是誰在撥弄彈奏著傷心的樂曲!一對燕子穿過珠簾雙雙飛去。滿眼看去,滿天飄拂著飄落的柳絮。紅杏正在開放,霎時,清明時又下起陣陣急雨。濃睡醒來,只聽見黃鶯亂啼,驚破了我的好夢,再也無法尋覓。
[詞譜] 本稱《鵲踏枝》,晏殊改為《蝶戀花》。又稱《江如練》、《西笑令》、《桃源行》、《明月生南浦》、《望長安》、《細雨》吹池沼、《細雨鳴春沼》、《魚水同歡》、《轉調蝶戀花》等。雙調,上片五句,押四仄韻,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用“小石調”。
[簡要評析] 本詞抒寫春日閑愁。上片寫迎春之情,下片抒送春之意。詞在畫面的連接和時間的跨度上均有較大的跳躍性。上片寫早春三月,格調清麗,色彩明快,“細箏移玉柱”,則使讀者聽到了畫外之音。下片傷春歸去,“游絲”、“落絮”等暮春之景與上片初春景致形成反差,暗寓主人公的情緒變化,結語“好夢無尋處”,即是生活哲理,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詞的上片五句寫闌外楊柳如絲,令人想起別離光景。幽思難遣,故彈箏以寄,誰料雙燕穿簾,更顯示出閨中獨居的寂寞。詞的下片五句由景及情,游絲落絮,春雨中杏花開,令人傷春自憐。情思綿綿,方期夢中一晌貪歡,卻被鶯語驚醒殘夢,悵惘無限。全詞詞意含蓄蘊藉,抒發傷春的意緒,這首詞暮春之景與上片初春景致形成反差,藝術風格上語言明麗,用意婉曲。
蝶戀花·初捻霜紈生悵望原文_翻譯及賞析
初捻霜紈生悵望。隔葉鶯聲,似學秦娥唱。午睡醒來慵一餉。雙紋翠簟鋪寒浪。雨罷蘋風吹碧漲。脈脈荷花,淚臉紅相向。斜貼綠云新月上。彎環正是愁眉樣。——宋代·晏幾道《蝶戀花·初捻霜紈生悵望》 蝶戀花·初捻霜紈生悵望 初捻霜紈生悵望。隔葉鶯聲,似學秦娥唱。午睡醒來慵一餉。雙紋翠簟鋪寒浪。
雨罷蘋風吹碧漲。脈脈荷花,淚臉紅相向。斜貼綠云新月上。彎環正是愁眉樣。 女子懷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手執潔白的紈扇,無語凝思,心生惆悵。空蕩蕩的房間里獨自一人,偏又響起陣陣鶯聲,好似美女輕唱。午睡醒后,好一會兒還嬌困無力。那鋪床上的雙紋翠席,尤如平展著清涼的細浪。
夏雨初霽,掠過蕷草的微風吹拂著新漲的碧水,那水中荷花,帶著晶瑩的雨珠,亭亭玉立,搖曳生姿。雨后的荷花含情脈脈,紅紅的臉頰上掛著淚珠似得看著人們。新月彎彎,尤如女郎愁眉,蹙于烏發之下。
鑒賞
《蝶戀花》唐教坊曲名。本名《鵲踏枝》。晏殊詞改今名。調名取梁簡文帝蕭綱詩句“翻階蛺蝶戀花情”中的三字。雙調,六十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又名《黃金縷》、《鳳棲梧》、《一籮金》、《魚水同歡》、《細雨吹池沼》、《明月生南浦》、《卷珠簾》、《江如練》等。
起首一句塑造出一位幽怨繾綣的閨中女子形象。她手執潔白的紈扇,無語凝思,悵然懷想。她也許是思念遠方的情人,也許是傷惋青春的易逝。此處暗用李白《折荷有贈》之“相思無因見,悵望涼風前”的意境。“捻”意為用手指輕輕搓轉,表現執扇時悵然無緒的情態,極為傳神。“初”、“生”二字,前后關聯,暗示因節序變換,令閨中人頓生新的悵望之情。
空閨獨守,本已寂寞難耐,偏又有“隔葉鶯聲”,撩人意緒。“似學秦娥唱”句把鶯聲比似學秦娥之唱。揚雄《方言》:“娥,好也。秦晉之間,凡好而輕者謂之娥。”此言年輕貌美的女子,其歌聲之美可知。以鶯聲之歡快,反襯人心之悵恨,命意與著筆確有含蓄蘊藉之妙。鶯啼婉囀,是實處著筆;閨中索寞,則是虛處命意,運實于虛,終無一字點破。
“午睡醒來”二句,深化閨中女郎百無聊賴的孤寂情狀。她午睡醒后,好一會兒還嬌困無力,那鋪床上的雙紋翠席,尤如平展著清涼的細浪。這兩句點明睡醒,而由翠簟聯想起寒浪,又引出了下片的出戶看花。
下片轉寫戶外優美的自然場景:夏雨初霽,徐徐的和風吹拂著新漲的碧水,那水中荷花,帶著晶瑩的雨珠,亭亭玉立,搖曳生姿。“碧漲”,是由上片的“寒浪”引出,“寒浪”是虛喻,“碧漲”是實寫,前虛而后實,意脈不斷,運意十分靈活。
“脈脈”二句,更是傳神入化之筆。作者賦予雨后荷花以人的風韻和感情,它含情脈脈,淚珠臉,有情有思。這個比喻中的荷花已跳出物象,“紅相向”三字,似寫朵朵紅荷,曳相映,實寫荷花帶雨,向人脈脈欲語;人帶淚珠,對之黯然神傷。是花是人,迷離莫辨,已達到物與人交融、渾然合一的境地。
結拍二句,時間由午后過渡到夜晚,寫新月初上的景象。作者于依托明月遙寄相思的傳統作法上,又自出新意,別開境界。“綠云”明指夜空浮云,暗喻女郎烏發。“新月”傍云而上,尤如女郎愁眉,蹙于烏發之下。新月彎彎,猶似愁眉。作者運用雙關的委婉手法,既借月夜之景,抒寫懷人之情;又避開對形象作直露的繪形勾貌,而是以新月狀人之愁眉,通過景物的暗示性和象征性,使情與境諧,氣氛濃重。
創作背景 晏幾道當時仕途失意,家道中落。詞風近其父。其詞多寫四時景物、男女愛情,受五代艷詞影響而又兼花間之長。善于寫景抒情,語言和婉濃麗、精雕細琢,情感深沉、真摯,有一定的社會意義。晏幾道(1030-1106,一說1038—1110 ,一說1038-1112),男,漢族,字叔原,號小山,著名詞人,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詞風哀感纏綿、清壯頓挫。一般講到北宋詞人時,稱晏殊為大晏,稱晏幾道為小晏。《雪浪齋日記》云:“晏叔原工小詞,不愧六朝宮掖體。”如《鷓鴣天》中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等等詞句,備受人們的贊賞。
晏幾道
浮萍寄清水,隨風東西流。結發辭嚴親,來為君子仇。恪勤在朝夕,無端獲罪尤。在昔蒙恩惠,和樂如瑟琴。何意今摧頹,曠若商與參。茱萸自有芳,不若桂與蘭。新人雖可愛,無若故所歡。行云有返期,君恩儻中還。慊慊仰天嘆,愁心將何愬。日月不恒處,人生忽若寓。悲風來入懷,淚下如垂露。發篋造裳衣,裁縫紈與素。——魏晉·曹植《浮萍篇》
浮萍篇
魏晉 : 曹植
展開閱讀全文∨ 浮萍寄清水,隨風東西流。
結發辭嚴親,來為君子仇。
恪勤在朝夕,無端獲罪尤。
在昔蒙恩惠,和樂如瑟琴。
何意今摧頹,曠若商與參。
茱萸自有芳,不若桂與蘭。
新人雖可愛,無若故所歡。
行云有返期,君恩儻中還。
慊慊仰天嘆,愁心將何愬。
日月不恒處,人生忽若寓。
悲風來入懷,淚下如垂露。
發篋造裳衣,裁縫紈與素。 ▲ 寫人 , 女子命運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兩漢·佚名《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
兩漢 : 佚名
古詩三百首 , 古詩十九首 , 女子 , 離別相思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提籠忘采葉,昨夜夢漁陽。——唐代·張仲素《春閨思》
春閨思
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
提籠忘采葉,昨夜夢漁陽。 閨怨 , 女子思念
鵲踏枝有哪些內容?
鵲踏枝:叵耐靈鵲多謾語,送喜何曾有憑據。幾度飛來活捉取,鎖上金籠休共語。比擬好心來送喜,誰知鎖我在金籠里。愿他征夫早歸來,騰身卻放我向青云里。
1900年敦煌鳴沙山藏經洞被打開,塵封了千年之久的二萬多卷珍貴文獻重見天日。從這批文獻中清理出唐五代詞曲數百首,被稱為敦煌曲子詞或敦煌歌辭。
敦煌曲子詞大都是民間詞,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涉及民生疾苦、邊塞征戍、羈旅愁懷、離情別緒、男女愛情等等。體式上還沒有成熟,在字數、句法、協韻等方面還比較自由,沒有定型。藝術風格上與文人詞有很大不同,它具有清新質樸和俚俗稚拙于一身,可以說,敦煌曲子詞帶著詞體文學初創階段的優點和不足,在中國詞學發展史上寫下了不可磨滅的開篇。
這首詞寫的是婦思征夫,本來這種題材的詞的主題是比較傷感的,但這首詞卻巧妙的讓一只喜鵲充當了解煩的角色,并用擬人化的手法,成功的將少婦和喜鵲各自的心理刻畫的活靈活現。上片寫少婦埋怨喜鵲謊報喜訊,便把它抓住關進籠中;下片寫喜鵲埋怨少婦誤解了自己的好心,但愿她丈夫早日歸來,以證明報喜無誤,從而把自己放出金籠。可以說,這首詞的精彩之處就在于對喜鵲的描畫,詞人通過喜鵲的自白說出了少婦的心聲,將其思念刻畫的極為生動。就整篇詞作而言氣氛也是輕松歡快,讀來妙趣橫生,充滿喜劇色彩。
鵲踏枝是誰寫的?它的詩意是什么
晏殊《鵲踏枝》
鵲 踏 枝[1]
檻菊愁煙蘭泣露[2]。羅幕輕寒[3],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4]。
昨夜西風凋碧樹[5]。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6],山長水闊知何處[7]?
【注釋】
[1]鵲踏枝:詞牌名,又名《鵲登枝》《蝶戀花》《黃金縷》《鳳棲梧》《卷珠簾》等。雙調,六十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韻。
[2]檻(jiàn):窗上或長廊旁的欄桿。蘭泣露:露珠掛在花瓣上,似蘭之哭泣。
[3]羅幕清寒:輕微的寒意透過羅帳進入室內。羅幕:絲羅做的帷幕,借指室內。
[4]朱戶:朱紅色的門戶,指富貴人家。此句意思是月光整個夜晚照入房間,言外之意是閨中人徹夜未眠。
[5]凋碧樹:使碧綠的樹葉干枯凋零。
[6]彩箋兼尺素:指書信。彩箋:彩色的信箋,可題詠和寫信用。尺素:漢時通行用一尺高的白色生絹寫信,或稱“尺一書”。
[7]山長水闊:山高水遠。知何處:誰知道他在什么地方呢?這里有“錦書難寄”之意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